全新机制、双重靶向!五地连线共话类风湿关节炎迎来治疗新选择!

文摘   2024-11-14 19:01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聚焦RA领域前沿进展,共探RA治疗新突破。




2024年7月16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泰它西普与甲氨蝶呤(MTX)联合用于对MTX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成人患者,这是泰它西普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后,在中国获批的第2个适应证。


图1:注射用泰它西普新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获批


为了向更多临床医生传递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2024年11月9日,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举办的“靶向B细胞与自免疾病研讨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与会专家围绕靶向B细胞通路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等疾病中的前沿进展进行了深入分享,以期帮助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得到更为有效、规范、安全的治疗。





五地连线、大咖云集,共同见证国产原研靶向药物获批RA治疗





本次发布会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长沙五地同步举行,云集了500多名全国各地的风湿免疫科专家,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卓莉教授担任大会主持,北京协和医院赵岩教授张奉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伊始,荣昌集团总裁王荔强先生对每位与会专家表示了诚挚欢迎,并对长久以来关心荣昌生物发展致以衷心感谢。大会主席赵岩教授在北京主会场开场致辞中,对泰它西普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安全性表示肯定,并对其适应证的拓展表示期待。张奉春教授指出,作为完全由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药物,泰它西普的获批标志着我国新药研究水平走在了国际前列,期待该药物正在进行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能提供积极数据,在不久的将来造福全球患者。


图2:荣昌集团总裁王荔强先生致辞


图3:大会主席赵岩教授致辞


图4:大会主席张奉春教授致辞


图5:大会主持张卓莉教授致辞


随后,上海会场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林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杨程德教授,深圳会场主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庆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古洁若教授,沈阳会场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卫国教授杨娉婷教授,长沙会场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左晓霞教授依次在线上致辞,热烈祝贺了泰它西普新适应证的获批,并充分肯定了泰它西普治疗RA的优势和贡献,对其未来获批更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适应证表示期待。


致辞结束后,五大会场同步举行了「泰它西普全新机制靶向B细胞治疗RA解读发布仪式」,全体与会专家共同见证RA迎来治疗新选择。


图6:五地同时启动「泰它西普全新机制靶向B细胞治疗RA解读发布仪式」
(滑动)由左往右分别是北京会场、上海会场、深圳会场、沈阳会场、长沙会场



学术碰撞、激扬思想,共探自身免疫性疾病前沿进展





RA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该如何用药?


会议的学术分享环节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泉教授担任主持,张奉春教授在北京主会场就《RA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新突破》进行精彩分享。


图7:姜泉教授学术主持


图8:张奉春教授专题分享


张奉春教授指出,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病[1],达标治疗是RA治疗的核心策略[2]。但我国是RA高疾病负担国家,患者人群基数大,病程长,治疗达标率低,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2]。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疾病活动可以得到满意控制,RA仍会导致关节破坏和身体残疾[3],而RA合并其他B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S、SLE的患者,关节侵蚀更严重、影像学进展更快[4,5],相应也更难实现达标治疗,具有更多的疾病负担和死亡风险。然而,目前RA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B细胞及浆细胞产生的自身抗体被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6-8]。张奉春教授表示,作为B细胞通路的关键因子,BLyS和APRIL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RA、SLE、SS等)中表达升高,参与调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程[9-12]。泰它西普是由TACI(BLyS和APRIL受体)蛋白的功能区段与IgG的Fc段构成的重组蛋白,可以同时阻断BLyS和APRIL,抑制自身反应性B细胞成熟分化、减少浆细胞自身抗体分泌,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延缓疾病进展[13-15]


张奉春教授介绍,泰它西普是中国免疫领域首个全球一类新药,其治疗RA的Ⅲ期临床研究表明,泰它西普治疗MTX应答不足的RA患者,4周快速起效,24周ACR20应答率为67.4%,48周ACR20应答率达72.2%。与安慰剂相比,泰它西普可显著降低肿胀关节数、延缓关节结构损害,分别有92.8%和89.9%的患者在24周和48周时无影像学进展。达标患者(DAS28≤3.2)比例显著增加,安全可耐受[16]


图9:不同治疗组ACR20、ACR50反应率随时间的变化


图10:无影像学无进展(△mTSS≤0)的患者比例


此外,泰它西普治疗SLE的Ⅲ期研究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Ⅱ期研究表明,泰它西普治疗SLE和pSS患者4周即可快速起效,并显著改善疾病活动度和免疫学指标[17,18],可见泰它西普在RA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前景可瞻。


如何合理选择和规范应用B细胞靶向药物治疗风湿免疫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苏茵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田新平教授《B细胞靶向药物治疗风湿免疫病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图11:苏茵教授学术主持


图12:田新平教授专题分享


田新平教授介绍,风湿免疫病是一类以RA、SLE、pSS、系统性血管炎等为代表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目前传统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有待提升且存在安全性顾虑。随着B细胞靶向药物的应用潜力不断被挖掘,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减少糖皮质激素(GC)用量,为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19]


在SLE治疗方面,共识建议,对传统治疗方案应答不佳,或不能将GC剂量减至≤7.5mg/d的SLE患者,可考虑联合贝利尤单抗治疗。对于经GC和/或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的活动期SLE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泰它西普治疗。而对于伴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且对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不佳或有禁忌的SLE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19]。值得一提的是,共识提前了SLE生物制剂的应用时机,建议在GC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即可直接使用泰它西普,而不必等到免疫抑制剂无效后再使用[19]


在RA治疗方面,共识指出,对TNF拮抗剂治疗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中重度活动性RA,或对传统DMARDs药物应答不佳且有其他生物制剂使用禁忌时,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19]。而泰它西普已于2024年7月正式获得NMPA批准,新增RA适应证,可与MTX联合,用于对MTX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RA成人患者[20],是全球目前唯一获批治疗RA的双靶三通路生物制剂


在SS治疗方面,泰它西普是唯一一个在本共识中适应症/应用指征明确推荐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的B细胞靶向药物。这也是泰它西普首次被国内权威指南共识推荐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中国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也提到靶向 B 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如泰它西普),对合并脏器受累的难治性、重度病情活动的SS患者可能有效。


SLE患者如何选择一线治疗用药?


随后,在北京301医院黄烽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穆荣教授围绕《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一线治疗的临床探索》展开精彩讲座。


图13:黄烽教授学术主持


图14:穆荣教授专题分享


SLE是以自身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典型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21],穆荣教授指出,SLE患者人群规模庞大,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患者面临器官受累、合并症、诊断延误等多重疾病挑战[22,23]。尽管GC、抗疟药和免疫抑制剂等SLE传统治疗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活动度,但仍存在治疗达标率低、复发风险高、安全性不足等诸多局限性[24-29]


生物制剂的出现,改变了SLE的治疗格局。穆荣教授表示,基于最新的国内外指南/共识,目前生物制剂的应用时机前移,与免疫抑制剂处于同等推荐地位[30,31]。研究发现,使用生物制剂一线治疗SLE,有助于实现更高SRI-4应答率,并减少GC用量,降低疾病复发[32,33]


穆荣教授指出,目前国内获批治疗SLE的生物制剂仅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前者获批主要基于东北亚Ⅲ期临床研究[34],后者则基于泰它西普Ⅲ期研究[35]。两项研究均达到主要终点,相比安慰剂,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治疗SLE的疗效更好。不仅如此,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泰它西普治疗SLE,52周仍呈现出高SRI-4应答,且治疗9个月后,GC剂量降低56%,43%的患者中止免疫抑制剂治疗[36,37]


学术分享结束后,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黄慈波教授主持了北京主会场的学术讨论环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孟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义教授作为特邀讨论嘉宾,围绕RA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选择、泰它西普用于SS治疗的临床意义及评估要点、SLE治疗理念的转变等话题进行精彩讨论,分享了宝贵临床经验,助力我国RA、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疗更进一步。


图15:与会专家讨论环节


总 结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在大会的最后,黄慈波教授在北京会场对大会的整体内容和讨论进行了总结,并再次祝贺了泰它西普RA新适应证的获批。专家们不吝分享的宝贵临床诊疗经验和前沿科研及学术见解,将对提升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水平、推动风湿免疫病学学科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本次发布会带来的治疗新理念及新策略也将持续在业内闪耀!


更多风湿干货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长按识别二维码

无需下载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耿研, 等.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1) :51-58.

[2]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慢病管理学组.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1): 1256-1265.

[3]Heinimann K, et al. J Clin Med. 2018;7(3):57.

[4]Brown LE, et al. Rheumatology (Oxford). 2015;54(5):816-20.

[5]Frade-Sosa B, et al. Lupus. 2020;29(10):1216-1226.

[6]Lee DSW,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21;20(3):179-199.

[7]Mieli-Vergani G, et al. Autoimmune hepatitis. Nat Rev Dis Primers. 2018;4:18017.

[8]Nocturne G, et al. Nat Rev Rheumatol. 2013;9(9):544-56.

[9]Cheema GS,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01;44(6):1313-1319.

[10]Jonsson MV, et al. J Clin Immunol. 2005;25(3):189-201.

[11]Migita K, et al. Hum Immunol. 2007;68(7):586-91.

[12]Dillon SR, et al. Arthritis Res Ther. 2010;12(2):R48.

[13]Haselmayer P, et al. Eur J Immunol. 2017;47(6):1075-1085.

[14]Samy E, et al. Int Rev Immunol. 2017;36(1):3-19.

[15]Dillon SR,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06;5(3):235-46.

[16]Wang L, et al. 2023 ACR. L20.

[17]Wu D, et al. 2023 EULAR. OP037.

[18]Xu D, et al. Rheumatology (Oxford). 2024;63(3):698-705.

[19]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4, 28(10): 706-722.

[20]2024年07月19日药品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https://www.nmpa.gov.cn/zwfw/sdxx/sdxxyp/yppjfb/20240719151602155.html

[21]沈南,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7): 775-784.

[22]Tian J, et al. Ann Rheum Dis. 2023;82(3):351-356.

[23]田新平, 等. 协和医学杂志,2022,13(2):169-173.

[24]He X, et al. Value Health Reg Issues. 2023;37:88-96.

[25]Brunner HI, et al. Lupus Sci Med. 2023;10(2):e000817.

[26]Morand E,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23; 75 (suppl 9).

[27]任立敏, 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56(2):273-278.

[28]Sze-jung Wu S, Perry A, Varker H,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21; 73 (suppl 9).

[29]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等. 中华内科杂志,2020,59(3):172-185.

[30]Fanouriakis A, et al. Ann Rheum Dis. 2024;83(1):15-29.

[31]耿研, 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4, 28(2):78-92.

[32]Schwarting A, et al. Lupus. 2016;25(14):1587-1596.

[33]Rubin B, et al. Rheumatol Ther. 2024;11(4):947-962.

[34]Zhang F, et al. Ann Rheum Dis. 2018;77(3):355-363.

[35]Wu D,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22; 74 (suppl 9).

[36]Jin HZ, et al. Lupus Sci Med. 2023;10(2): e001074.

[37]Chen R, et al. Lupus. 2023;32(1):94-100.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关注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在这里学习风湿免疫疾病诊治知识,了解前沿新动向!投稿或合作,请联系fs@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