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为何收购上市公司越来越频繁?

文摘   2024-12-31 16:47   河南  
近年来,地方国资频频现身资本市场,大量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
其中,2023年浙江省地方国资成为控股收购上市公司的交易宗数最多的买家,是上市公司控股权交易市场的活跃买方。
2024年3月13日江海股份(002484)公告,大股东香港亿威投资12日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旗下100%控股子公司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浙江经投)签署协议,以每股19元的价格向后者出让所持江海股份20.02%股份(170,130,000股),总对价为32.3247亿元。
交易后,香港亿威投资依然持有公司8.81%股份,浙江省国资委成为江海股份的新实际控制人,外商控股企业变为浙江省地方国资控股企业。此宗交易是为龙年地方国资控股收购上市公司首单交易。
“国进民退”
经济形势严峻的这几年,民企的日子不太好过,来自公共卫生事件压力、社保赋税、融资难题、外部冲击,不一而足。
这个时候,每逢国企有大动作,比如国有资本参股的民营上市公司,国资收购民资上市公司,表面上看造成“国进民退”现象,事实上,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直以来都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目的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
“土地财政”指的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占比在90%左右。
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后,“财权上移中央,事权下放地方”,造成了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
国有土地出让金收益全部留给了地方财政,同时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决定权也留给了地方,因无需上缴中央,土地出让收入便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地财政”的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长期以来的支撑。背后的逻辑是,房地产业充当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不过随着房地产销售端疲软,土地出让金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放缓。
根据Ifind数据统计,2021年开始,国有土地出让金增长放缓,相比前几年有大幅回落。从最新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仍未出现明显恢复。
“土地财政”的急刹车,让原本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的财政运转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近年来,我们会听到各地爆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降薪,甚至工资无法正常发放。
各地政府重要的投资项目要持续投入,公共设施要正常运转,产业落地政策要兑现、园区规划要如期推进,但钱从哪里来?
所以各地政府要寻求新的财政收入进行补位,股权财政逐步走到台前。
所谓“股权财政”,即通过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在二级市场赚取差价、分红或税收,用于地方政府财政开支。
2023年2月28日,知名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新财富分析师年会上发表《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2023年全球经济走势与中国应对之策》的主题演讲,提出建议政府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通过提升国企国资的核心竞争力和估值,为各级政府创造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填补“土地财政”缺位带来的财政缺口。
2023年7月,中国社科院首次提出探索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这是在各地国资自行探索实践多年后,官方媒体第一次正式提出“股权财政”的字眼,这也预示着官方对“股权财政”试点的逐步认可。
对于地方国资,直接以现金或者其他方式换上市公司控制权,可以获得税收、减持、募资等多重收益。
从纾困到产业整合
从过往的案例分析来看,国资收购上市公司出于多方面的动因:
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开始拉开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序幕,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资委等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国企混改可谓中国产权制度的重大改革。
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在2019年提出“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把资本证券化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路径。
从国企混改中出现众多思路及实践来看,资产证券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重要路径。部分省、市陆续出台对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的要求,各省、市除培育当地拟上市企业外,亦鼓励支持所属国有企业收购优质的上市公司标的;
二,考虑到上市公司稳定地方经济、促进当地就业的重要作用,由地方国有企业对陷入危机或者面临严重财务困难,但主业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或较高盈利水平的本地上市公司开展纾困型并购;
三,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整合上下游优质资源和高端生产要素,延伸和优化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优势互补。
在标的选择上,一改过去“买壳”思路,而是从产业协同等角度考量,且跨区域运作渐成“潮流”;在交易方式上,协议转让、参与定增、表决权委托等多种交易手段齐登台,甚至设计了“善后”条款。
主要的收购模式 
1、2023年地方国资收购缩影
根据Ifind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至少31起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完成交割的交易,占全年实施控股权变更的上市公司数的近1/3。
其中,披露交易金额逾351亿元,宗均交易额逾11亿元。从交易宗数而言,浙江省国资数量最多,合计交割了8宗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而山东省国资排名第二,合计交割了5宗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湖北省国资完成4家,排名第三。31宗交易中,7宗交易标的为设备制造与制造业,5宗交易为集成电路和信息技术,5宗交易涉及新能源材料和材料领域。并购交易主要发生在战略新兴产业和制造业。
根据过往案例,国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主要包括协议转让、定向增发和表决权委托等。
各地国资根据自身需求不同以及上市公司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案,实际情况中上述不同方案的各部分会交叉组合。
比如2023年交割的31单案例中,其中22单交易涉及到协议转让方式、9单涉及表决权委托、3单涉及到表决权放弃、4单涉及定增、2单涉及司法拍卖、3单签署一致行动协议、1单解除一致行动协议、1单出具不谋求控制权承诺函。定增、表决权委托都是协议转让的组合策略,即有9单交易是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方式、4单交易是协议转让+定向增发的方式。
2、案例一:中来股份  9.7%股份+19.7%表决权
2023年1月3日,中来股份发布公告,浙能电力收到《浙江省国资委关于同意收购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的批复》。
公告显示,浙江省国资委原则同意收购中来股份控制权方案;同意浙能电力协议受让张育政所持中来股份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0575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9.70%;并取得林建伟持有标的公司10%股份的表决权。
同时,中来股份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浙能电力,实际控制人也将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
3、案例二:ST森源  司法拍卖
2023年2月14日,ST森源发布公告,宏森融源(全称河南宏森融源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以3.12亿元成功竞拍公司股东楚金甫持有的7401.74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7.96%。
宏森融源已持有公司4.53%股份,竞得股份过户完成后,ST森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宏森融源,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河南省财政厅。
4、案例三:黄河旋风  协议转让
黄河旋风(600172.SH)公布,黄河集团与许昌产投于2023年9月15日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黄河集团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35,000,000股,以每股3.52元的价格转让给许昌产投,转让总价款475,200,000元。本次股份转让后,许昌产投将持有公司股份135,0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36%;另许昌市金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金投”)持有公司股份98,280,298股,占公司总股本6.81%;许昌产投与许昌金投控股股东均为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投资”),许昌投资间接总持有公司股份233,280,298股,占公司总股本16.18%;许昌投资系许昌市财政局下属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许昌产投,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许昌市财政局。
5、案例四:方正电机  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
根据方正电机(002196)公告,公司于2023年3月7日收到股东卓越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越汽车”)、中振汉江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振汉江”)的通知,获悉其向湖州智驱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驱科技”)协议转让公司股份事宜已完成过户登记手续,卓越汽车将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剩余所持公司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智驱科技已生效。
本次变动后,智驱科技持有公司4,5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02%,并接受卓越汽车的委托行使其持有的公司1,500万股股份表决权,合计控制公司12.03%的表决权,公司控股股东由卓越汽车变更为智驱科技,实际控制人由无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国资喜欢哪些类型的上市公司 
1、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制造业公司占比大多数。
近年国资收购的上市公司中,从市值看,100亿元以下占比最多,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比最多,以机械设备制造、电子制造和电气设备制造为主。收购标的行业分布反映出国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等目标方向。
2、纾困和产业整合为主
据统计,近年国资收购的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高比例质押、资金链紧张等风险。总体来看,被收购上市公司可分为三类:
一是公司或大股东资金链紧张,存在股份高比例质押、债务逾期等风险;
二是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发展空间有限,实际控制人退出动机强烈;
三是公司所属行业需要国资或政府的支持,如资源类和基建类公司。国资入股纾困和产业整合有利于企业风险缓释,对提高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国资收购后的主要风险 
1、警惕原本的“经营不佳”
地方国资往往与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即使是上市公司会定期公告年报等信息,财务信息造假的情况也很常见。
从现有案例看,民企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大多由于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等行为造成了资金链紧张不得已而转让控制权,这类民企上市公司收购后的风险相对较高,部分国资在收购前对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风险未能有效识别,从而出现收购完成后爆出财务造假和巨额亏损的情况。
例如,2021年6月10日,同大股份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山东同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大集团”)与潍坊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坊金控”)签署了《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拟转让其所持有公司8.215%股份,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潍坊市政府投资管理中心将成为同大股份实际控制人。
不过,在控制权变动的当年,同大股份业绩并不理想。2021年,同大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7.1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317.27万元,同比减少84.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60.71万元。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下降,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出现亏损。
又如,2020年7月,新余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16.21元/股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奇信股份67,477,500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9.99%,成为奇信公司控股股东。收购前的2019年,奇信股份营收39.98亿元,归母净利润1.042亿元。
收购后的2020年,公司营收下降到20.73亿元,盈利直接由正转负,亏损5.1亿元。2021年营收14.53亿元,亏损17.39亿元;2022年营收15.39亿元,亏损4.13亿元。收购完成即营收腰斩,当年即亏损;第二年更是亏损金额超过了营收。
据监管部门调查,奇信股份上市前后8年,共计虚增利润总额约26.3亿元。2020年下半年,国资接手后,虽然进行了业务赋能、提供了大量借款,但是仍然立即暴雷。
根据暴雷的时间看,被收购时,企业业务与财务已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最终于2023年6月2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江西奇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深证上〔2023〕471号),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2、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不同国资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存有差异,目前“管业务”与“管资本”两类并存。“管业务”模式以央企为典型代表,国资注重与上市公司的产业协同,比如,收购完成后通过提供产能支持、注入优质资产和加强政策指导等方式实现业务整合。
“管资本”模式以深圳国资为典型代表,如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针对收购的上市公司构建了“一部章程、一支队伍、一套程序和紧急情形干预”的“3+1”管理体系,主要把握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和产权变动等重大事项,具体经营则放权给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
大部分原实控人未转让其所持全部股份,对上市公司仍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果国资在获得控制权后未直接介入经营管理,通过委派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人员来把握发展方向,原实控人及管理团队仍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整合风险。
出于国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需事前沟通、层层上报,沟通程序复杂而且耗时较长。
国资收购完成后,大部分上市公司仍以原经营团队为主,这对于从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企经营者而言,需要适应长流程的决策周期和相对较低的决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与及时性。
3、并购后的经营风险
部分国资与上市公司的产业协同不足,部分国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缺乏整体产业规划,未形成明确的、可落地的上市公司提升计划。
部分国资收购中小民营企业控制权,主要是为实现当地上市企业“破零”或完成政府对上市公司增量的要求。
收购完成后,由于本身资源有限,同时缺乏专业化人才,虽有主观意愿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专业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国资产业与上市公司原有主业难以形成有效融合与协同。
比如,地方城发投集团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缺乏市场化业务经营管理的经验,并购目标公司后可能无法及时对目标公司的资产、资源、业务、财务、人员等进行有效整合。
国资收购履行的决策程序 
1、国资审批
根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36号令”)的规定,国有股东受让上市公司股份行为,包括国有股东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增持、协议受让、间接受让、要约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和认购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等,应由国家出资企业审核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
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应由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国家出资企业审核批准。第五十四条进一步规定,国有股东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符合36号令第七条规定情形时,由国家出资企业审核批准;其他情形则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此外,36号令还规定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变动的监督管理机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36号令对国有股东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审批要求基本延续了《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 “109号文”)的规定,以控股权转移与否作为标准。然而,与《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精神一致,36号令直接明确了由“国家出资企业”审批未导致控股权转移的受让行为,而其他情形由国资监管机构审批。至此,国家出资企业与国资监管机构的审批边界已变得十分清晰。国有资产审批范畴的“控股权转移”并不包含通过纯表决权安排等非股份交易方式导致控股权转移的情形。
2、实施收购
国有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包括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增持、协议受让、间接受让、要约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和认购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等。
除前述通过增持、协议受让等获取的上市公司股票外,目前市场上的案例通常还配套建立/解除一致行动协议、表决权委托、表决权放弃等实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3、信息披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定,持股5%以上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属于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
在信息披露前,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知晓内幕信息的所有主体应当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在权益发生变动后,上市公司和收购人要按照上述规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附录相关知识点:
如何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在资本运作中,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是提升企业价值、增强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优质资产注入前的准

明确优质资产的定义和特点:优质资产具备盈利能力强、成长性、抗风险能力、产业链地位高和品牌价值等显著特征。
其中盈利能力是衡量优质资产的核心指标,这类资产能够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盈利,确保投资回报率的优化。
成长性则意味着资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断增长的业务潜力,这为公司提供了长期发展的动力。同时,抗风险能力确保资产在面临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风险时仍能保持稳健的收益。
此外,处于产业链高端的资产,能够对上下游产生显著影响,提升公司的行业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而品牌价值,则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界定优质资产的方法包括财务指标分析、行业地位分析、成长性评估、风险评估和品牌价值评估等多个维度。
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如净利润、毛利率、负债率等,可以评估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行业地位分析则涉及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竞争对手等多个方面,以判断资产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此外,成长性评估需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行业趋势、政策环境等因素,预测资产的成长潜力。
风险评估则涵盖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资产的稳健经营。品牌价值的评估通过品牌知名度、口碑、市场份额等指标进行衡量。
资产注入时不仅需要关注资产的基本面,更要考量与现有业务的战略协同性,确保注入资产能够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层和团队的能力与合作程度、技术的先进性、法律法规的风险、交易价格合理性、融资债务状况、整合难度、税收影响、投资者关系管理、环保和社会责任、以及长期盈利能力,均是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接下来,我们进入资产评估和审计环节。选择合适的评估机构和审计标准至关重要,这方面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忙。
  • 资产注入的常见模式

资产注入的常见模式包括定向增发、资产购买、资产置换、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借壳上市、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和资产重组等。
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上市公司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注入方式。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新股向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募集资金,进而用于购买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或资产。
资产购买则更为直接,上市公司以现金或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或关联方的资产,其适用性强,特别是在资产价值明确且双方对价格接受度较高的场合。
资产置换模式则独辟蹊径,上市公司以其部分资产与控股股东或关联方的其他资产交换,通常旨在获得更为优质的资产,从而提升整体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股权转让模式下,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以此实现资产注入,适合于双方对资产价值有共识的场合。
资产剥离实质上是一种资产置换,上市公司出售部分业务或资产给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同时对方将其他资产注入公司,这种模式有助于公司聚焦核心业务。
借壳上市则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资产注入实现间接上市,通常涉及控制权的变更,适用于有强烈上市需求但短期内难以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
吸收合并模式下,上市公司通过合并控股股东或关联方的其他公司,实现资产和业务的整合,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规模和竞争力。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则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资产,既能筹集资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现金流的压力。
资产重组则更为复杂,涉及一系列资产买卖、置换等操作,全面提升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在股权置换模式中,两家公司通过交换股权实现资产注入,操作简便且能快速实现资产整合。
资产购买模式则要求双方对资产价值有明确的认识,适用于资产价值易于评估的场合。
债权转股权模式适用于存在较大债务负担的公司,通过债权转换为股权,优化债务结构。
资产重组模式虽然操作周期较长,但能全面提升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支付方式可以包括现金支付、股权支付、资产支付等,不同的支付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和项目。
现金支付,作为最传统且直观的支付方式,其优势在于简便快捷,能迅速完成资产转移,适用于那些现金流充沛、对即时资金需求较高的企业。
尤其是在进行小额交易或者要求支付环节高度透明、无纠纷的场合,现金支付更能展现其无可替代的便利性。
股权支付,则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的资本运作手段。企业通过转让部分股权,既能筹集资金,又能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
对于那些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而言,股权支付无疑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混合支付,结合了现金支付与股权支付的双重优势,它既保证了企业一定的现金流,又通过股权的出让,实现了资源与技术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这种方式适合那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又不希望过度稀释股权的企业。
来源:财傅心经  作者:一森者 

启金智库 & 产融公会 将于 2025年1月11-12日深圳 举办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产业并购、并购基金、控制权收购、跨境并购、跨境换股新模式、SPAC并购上市最新实操和成败案例剖析专题培训,本次特邀6位资深实战派主讲嘉宾深度分享和交流最新的心得、经验、案例,助您和您机构团队建立展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实战技能、稀缺经验和有效人脉,诚邀各单位公司的参加!

【课程提纲】

 第一讲:并购市场和政策概览以及经典并购案例 

(时间:1月11日周六上午9:00-10:30)

·主讲嘉宾:A老师,头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

一、中国并购市场整体情况概览

二、近期并购重组政策介绍

三、经典并购案例分享

四、答疑与交流


 第二讲:A股并购重组和A股上市公司收购要点和案例分享 

(时间:1月11日周六上午10:30-12:00)

·主讲嘉宾:B老师,头部证券公司投行并购重组业务执行总经理。     

一、A股并购重组和上市公司收购市场动态及趋势

二、A股上市公司对外并购实务要点

三、A股上市公司收购实务要点

四、跨境并购关键要点

五、A股和跨境并购案例分享

六、答疑与交流


 第三讲:董秘+CFO视角下,如何有效落地实施上市公司并购、考量并购基金实操和案例 

(时间:1月11日周六下午13:30-16:30)

·主讲嘉宾:郭老师,某A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过往历任2家A股上市公司董秘/财务总监/战略投资总监、1家百亿港股上市公司CFO、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副总裁、券商投行高级项目经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大型律所顾问。持有9大金融证书。

一、全面探索上市公司并购:关键维度、逻辑、流程、撮合方选择、尽职调查与谈判技巧

(一)从哪些维度来看上市公司并购?

(二)上市公司并购的逻辑是什么?

(三)上市公司并购的操作流程是什么?

(四)上市公司并购一定需要撮合方吗?

(五)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撮合方?

(六)如何做好上市公司并购的尽职调查?

(七)如何进行成功的并购谈判?

二、从专业维度来看上市公司并购难在哪?

(一)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关注点是什么?

(二)上市公司并购的审批规则关注点是什么?

(三)上市公司并购的合规关注点是什么?

(四)上市公司并购的财税关注点是什么?

三、如何设计好并购交易方案?

(一)如何设计好交易结构?——上市公司购买资产的交易结构

(二)如何设计好交易结构?——上市公司控股权交易结构

(三)交易对价方式是什么?

(四)如何谈判交易标的估值?

(五)如何谈判业绩对赌?

(六)如何考虑并购整合?

(七)如何考虑并购的审批流程?

(八)如何考虑并购的法律风险?

(九)如何做好上市公司并购的内幕信息工作?

四、上市公司并购财税关注要点有哪些?

(一)如何考虑上市公司并购标的估值?

(二)如何考虑上市公司并购标的财务规范问题?

(三)上市公司并购如何账务处理?

(四)如何考虑上市公司并购的商誉问题?

(五)上市公司并购对税收考量因素有哪些?

(六)上市公司并购对资金的考量因素有哪些?

五、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考量因素有哪些?

(一)并购基金的概况?

(二)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有哪些?

(三)并购基金的结构化设计及关键条款?

(四)并购基金的发展趋势?

六、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享

(一)上交所案例分享

(二)“924”以来,48个重组案例分享?

七、如何抓住2025年的并购机会?

八、答疑与交流


 第四讲:SPAC并购上市和出海并购模式要点及分享案例 

(时间:1月11日周六下午16:30-17:15)

·主讲嘉宾:杨老师,九久集团(Ninth Eternity Deep Tech Group)中国区合伙人。曾任省广股份[002400]投资部总经理等,擅长境内外上市并购/SPAC/美元资产管理。

一、SPAC并购上市模式最新要点与案例

二、出海并购要点与案例

三、答疑与交流

介绍破冰与互动交流会

(时间:1月11日周六17:15-18:00)

学员介绍破冰、强化彼此认知、实现合作共赢

环节一:所有参会嘉宾自我介绍及项目介绍(可展示PPT)

环节二:潜在合作机会发掘及互动研讨


课程提纲·第五讲

 第五讲:A股上市公司跨境换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实操和案例 

(时间:1月12日周日上午9:00-12:00)

·主讲嘉宾:冯老师,锦天城律所高级合伙人,某 A 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境内外上市、收购兼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A股上市公司跨境换股最新实操

(一)10号令时代下的跨境换股

(二)首旅如家、航天科技、东诚药业跨境换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对跨境换股的影响

(四)长川科技、冠捷科技、罗博特科跨境换股

(五)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2024年11月1日)

(六)至正股份跨境换股

二、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一)敌意收购与协商收购

(二)法律尽调过程中的关注点

(三)方案设计及信息披露

(四)整体的意见建议

三、答疑与交流


 第六讲:高科技产业投资并购、产业并购基金及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实务和案例 

(时间:1月12日周日下午13:30-16:30)

·主讲嘉宾:张老师,深圳远致富海投资(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多支新兴产业基金负责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擅长新兴产业创投、并购和上市公司资本运作。

一、高科技产业投资并购逻辑与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实务

(一)高科技产业投资并购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公司股东结构设计实践经验

(三)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投资策略及典型案例

(四)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投资领域的行业选择与实践

(五)混合所有制并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特殊机会并购投资的案例与思考

二、产业并购基金的设立与运作

(一)基金设立与参与主体经验

(二)投资领域与投资策略经验

(三)基金运作要点与退出设计

三、一级投资并购案例及上市公司对标分析

(一)案例一:某柔性线路板龙头企业

(二)案例二:某新能源汽车IGBT企业

(三)案例三:某通信光芯片封测企业

(四)案例四:某通信/激光/数据中心的光学器件企业

(五)案例五:某军工特殊子弹企业

(六)案例六:某军工天通一号卫星天线企业

(七)案例七:某军工火箭固体推进剂企业

(八)案例八:某头部益生元膳食纤维企业

(九)案例九:某半导体企业

(十)案例十:某新材料企业

四、答疑与交流

报名方式:

15001156573(电话微信同号)



  戳下面的 阅读原文,更有料


产融公会
我们,链接金融与产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