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危机的另一面 ——
国家叙事视角下美式民主精神的消逝与残余
危机包含在如下事实之中:旧世界已死,新世界未生。于此明暗交错之际,大量病灶浮现。
——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
引言
2024年7月14日,美国前总统、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于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竞选集会时遇刺。画面显示,在遭遇枪击后,特朗普右耳带有血迹,在三名保镖的保护下撤离现场。在撤离前,特朗普仍振臂高呼,做竞选的动员。无论是确定安全后临场应变,还是本身就无惧危险,此举显然为特朗普在下半年的竞选赢得了不少好感。
美国民主的危机正如葛兰西所说,处在一个交错之际,传统的民主精神正在消逝,而新的民主精神又未诞生,多少人慨叹昔日为世人所追逐的“美国梦”渐成泡影,而主要受众群体正在被遗忘,美国能在危机中“再次伟大”吗?
二、枪击与民主危机
事实上,美国总统遭遇枪击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著名的美国总统例如林肯、肯尼迪、里根等都曾遭遇过枪击,甚至因枪击遇害。不同的是,以上所列举的皆是美国总统在任期间遭遇枪击,而此次则是在竞选前夕遭遇枪击。
政治本身起源于冲突,其首要目的就是建构出一种秩序使得社会不至于自我毁灭。竞争性民主政治则更是试图通过一种非暴力的方式,依托选举来实现统治集团的更换,以保持政治秩序。此次枪击事件无论最后对竞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美国国内政治有何影响,都将意味着美国的民主已面临严重的危机,现有的制度框架难以调节两党之间利益的分歧,难以调节美国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分歧,达尔所谓的“多元民主”正在崩溃,美国正在分裂。
著名的民主理论大师熊彼特将民主阐释为“人民选择谁来决策”,即将民主定义为一种选举程序。此后,美国学界几乎所有民主理论家都选择对民主进行“程序性定义”。也就是说,对于美国人而言,民主最鲜明的体现就是选举,而总统大选则是诸多选举中的重中之重。李普塞特曾将“合法性”置换为“合法律性”,即“只有通过合法选举才具有合法性”。当总统选举被政治暴力充斥,美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
民主多数决的合理性,不是因为保护多数,而恰恰是因为保护少数。因为民主选举的特性,失败的少数始终保留着下次获胜的预期;“败者认输”则正是民主选举中少数最优的选择,其下次胜利的预期要依赖于整个民主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这就是萨托利所讲的竞争性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共享信仰”,整个美国都认可并信仰这一整套民主政治体系,都遵守这套民主竞争规则。此次枪击事件恰恰反映了这套“民主信仰”正在消逝,符合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晚期必然会出现“合法化危机”的判断。只不过,比资本主义晚期危机先来临的是民主的危机。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民主新论》作者萨托利
民主精神的残留
在竞选当中,印象与观念往往更为重要。正如在尼克松与肯尼迪竞选时所作的一项经典调查所显示的那样:喜欢听收音机的选民更支持尼克松,因为他声音更加成熟稳重;喜欢看电视的选民更支持肯尼迪,因为他形象更加干练。此次
枪击事件为特朗普留下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政治图画”。
图源:Evan Vucci/AP
这张照片能饱受好评的原因不仅在于其近乎完美的构图,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在这张照片中特朗普展现的最为纯粹的“民主精神”,也是“美国精神”——不惧风险,努力奋斗,终将获得成功。
在枪击事件发生后,马斯克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将特朗普同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相对比,称赞其的坚韧。西奥多·罗斯福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也曾在演讲时遭遇枪击,在被子弹击中后仍继续完成了演讲,这段故事使其被称为“子弹打不死的男人”。历数他的传奇人生,早年便出书立说,后又从大学退学进入政坛,参与过美西战争,并在古巴的圣地亚哥战役中战功卓越,因成功促成日俄签署停战协定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卸任后又去南美探险并出版畅销书。就像《阿甘正传》里的主角一样,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梦”的现实体现,代表了传统美国的精神气质。而特朗普的人生比起老罗斯福同样波澜壮阔,被其拥趸视为最具有美国传统精神气质而广受追捧。
普沃斯基认为特朗普是典型的民粹主义政治家,其上台标志着美国民主的危机。如果只将民粹主义作为一种选举策略来理解,那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确实广泛运用民粹主义话语。但事实表明,特朗普上台后并没有像大多数民粹主义政治家一样垄断民意,损害美国民主政治,反而大搞“美国优先”以美国利益至上,其在任前三年经济数据相当不错。因此将美国的民主危机归咎于特朗普似乎是不恰当的,因为按照“民主是一种包容性政体”这一内涵来理解的话,将一位富有的社会精英选为美国总统并不与民主相违背,更何况美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喜剧演员的出身的总统——里根。可以说对特朗普的抨击也许本身就带有某些偏见。
事实上,民主理论家过于关注特朗普在选举过程中“反精英”“反建制”的民粹主义话语,却忽略了特朗普本人独特的“美式民主”精神气质。托克维尔在其著名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将美国式民主描绘为一种“基于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社会自治”,最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民情”,即“美国人天生就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体现在美国社会的开放与包容,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而成功。政党作为民主制度发展到民族凝聚力可以承受政治分裂时的产物,美国的竞争性党争民主也必然要以上述“民情”作为精神内核。一方面,“民情”作为国民性维系着国家性,给予了美国人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民情”又使得两党都认为可以通过平等的竞争而掌握政权而免于诉诸政治暴力。特朗普的人生经历就充分展现了美国社会中的自由平等成分:其在商界多次破产却又屡次成功,其在选举中屡次被嘲却又信念坚定,这种“相信努力会造就成功”的精神与美国的“民情”是相符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推论:不是特朗普上台造就了危机,而是危机已然到来。对一个坚守美国传统价值的商业精英进行抨击,恰恰反应了传统价值在美国的没落,新的价值、思潮正在席卷美国,社会正在撕裂,民主的同质化条件正在丧失。而这也许才是美国民主真正的危机所在——传统的民主精神正在消逝。
60 年代美国政治科学行为革命的领导者之一
《多头政治》作者 罗伯特·达尔
美国政治极化中的国家叙事
美国长期来存在三种国家叙事,分别是自由主义叙事、激进主义叙事与保守主义叙事。自由主义叙事强调个人从自己的行动所受的外部限制中逐步解放,这也构成了美国最原始的国家叙事。激进主义叙事是一种被压迫者的叙事,它从印第安土著、黑人、性少数群体、女权主义者的解构性视角来看待美国历史,认为美国的过去是种族主义的、厌女的、强盗贵族的历史。它与自由主义叙事一样信奉自由平等原则,但是其更偏向于实质平等、条件均等。自由主义叙事与激进主义叙事都认为历史是进步的,传统价值要让位于新形势,故而二者合流成为进步主义叙事。
与进步主义叙事强调的抽象权利不同,保守主义叙事则更多的着眼于情境中的“善”,主张回归传统,回归家庭,回归宗教。亨廷顿认为,美国的核心文化是17-18世纪创建美国社会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即盎格鲁-新教文化,持这种叙事的群体强调对传统价值的保护是重要的,是关乎美国核心精神的。
很大程度上,美国现今的政治极化是不同国家叙事,尤其是进步主义叙事与保守主义叙事难以兼容所导致的。长期以来,进步主义叙事在美国处于优势地位,冷战时期的“冷战学”,基于美苏争霸的考量,塑造了一个自由民主的观念世界,以至于最终认为自由民主是“历史的终结”。显然进步主义叙事的优势地位意味着美国的传统价值在逐渐的被遗忘、被抛弃。而那些正在被遗忘、正在被抛弃的美国精神,却又恰恰是维系着美国民主政治运转的“民情”。
对于少数族裔而言,因为其本身就不是美国精神的保有人群,故进步主义叙事因给予其在美国开始自由生活的合法依据而受到拥护。对于传统美国白人而言,保守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其对于传统价值的依赖是正常的。特朗普在竞选中对于传统价值的强调以及其本人所展现出的传统精神则填补了传统美国白人的精神空缺。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讲特朗普反而是对美国民主进行挽救,试图重拾美国正在消逝的民主精神。
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社会学研究学会主席
《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作者 马丁·李普塞特
参考文献
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Stephen Collinson:《Attack on Trump reopens a chilling chapter in American politics》,2024年7月14日媒体评论,载于edition.cnn.com。
杨光斌、李欢:《政治的概念——兼论我们时代性困境的政治根源》,载于《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07期。
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亚当·普沃斯基:《民主的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扬-维尔纳·米勒:《什么是民粹主义?》,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杨光斌:《中国政治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杨光斌:《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在编辑环节有删改。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2021级本科生刘泽乔泰,“政治学评介”编辑团队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欢迎大家来稿!
(「政治学评介」独家编辑,欢迎转发。)
编辑 | 刘泽乔泰
排版 | 杨帅
本平台分享的任何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旨在方便大家了解学界动态,在学术层面学习与批判。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勿作他用,特此声明。(如需转载或进入微信交流群,请联系“政治学评介”公众号,或者添加政评君官方微信,ID:Z-Pjun)投稿、建议以及加入我们,请联系邮箱:zhengzhixuepingjie@126.com。
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官方QQ群
QQ群号:271025519
微博:政治学评介
公众号:政治学评介
哔哩哔哩:政治学评介
✦
✦
力争给你专业、前沿、开阔的政治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