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2024年第5期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创性贡献
黄建军
内容提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深邃的哲学思维、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战略眼光、坚定的价值立场、厚重的天下情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联系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标定了开创历史伟业的人民立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了以“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四个之问”的新时代之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明确了以系统思维谋划各项事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明确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方案。“六个必须坚持”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飞跃,是指引当代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总则。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 方法论 “六个必须坚持”
作者:黄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875)
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探析
乔贵平 王洪超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彰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话语上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话语垄断。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观念认知和理论创新,围绕战略目标、内涵布局、实践步骤和发展动力等要素勾勒出现代化的叙事脉络,初步建构起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生动图景。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主线,以实践变革的叙事坐标和中国特色的概念标识建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内含现代化之中国方案的独特价值,以使命型政党的属性突显现代化的话语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凝练现代化建设的话语势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推动现代化的话语创新,站在人类文明的叙事高度拓展现代化的话语空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话语建构 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乔贵平、王洪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市,300387)
三、党纪学习教育
纪律刚性与纪律自觉的共生互洽
——党纪学习教育的历史惯性、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
徐小庆
摘要: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刚性是纪律的内在属性,自觉是面对纪律的理想状态,两者共生互洽才能实现纪律效能的最优化。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依靠严明的党纪得以深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纪律刚性的回归和纪律自觉的重塑。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体现了历史惯性、时代价值、实践指向的共同规律性。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目的是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使强化纪律刚性与增进纪律自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根本上筑牢遵规守纪、崇廉拒腐的思想防线,巩固拓展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性、开创性成就,更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关键词:纪律 纪律刚性 纪律自觉 党纪学习教育 党的自我革命
作者:徐小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
四、社会治理
现代社会、社会治理的“共同性”构建与实践探索
——兼论微观场域中的“共同缔造”
徐勇 李华胤
内容提要:在一个因为分化分离产生差异性和多样性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相互依存、合作协调、共同发展的“共同性”,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追求,不仅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而且反映在具体的微观场域。本文从宏观整体的社会形态、中观领域的社会治理、微观场域的实践探索的三维视角对“共同性”构建进行探讨,认为现代化有共同特征,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分化分离。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社会转变的“双重难题”,并力图实现对传统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超越,在社会分化分离的过程中着力于“共同性”的构建。这种“共同性”体现在不同领域,其中包括社会治理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在“共同性”构建中,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互作用。“共同缔造”作为地方性实践探索,其特殊价值在于以微观场域为单位将“共同性”的构建转化为人们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活形态和行动过程。
关键词:现代社会 社会治理 共同性 微观场域
作者:徐勇、李华胤,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9)
数字包容视角下的灾害治理创新:
基本原理、典型案例与指标体系
周利敏 童星
内容提要:在全球风险社会时代,频繁且复杂的灾害事件不断凸显包容性治理的迫切需求。本文从数字包容性独特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灾害治理的创新策略,强调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包容性治理的关键在于确保灾害治理措施能够照顾到所有的社会群体,政府需要致力于缓解数字鸿沟以促进全民参与灾害治理。灾害治理不仅需要利用前沿技术,更在于促进灾害信息的公正传播、治理决策的高效制定及社会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根本性提升。本研究探讨了构建数字包容性灾害治理指标体系基本原则,强调设计指标时需要遵循包容性与公平性、参与性与合作性、系统性与动态适应性等核心原则,还需要充分考虑其非线性和随时间演变的特性,同时采用多元研究手段以增进评估指标的全面性和精确性。面向未来,本研究强调,包容性治理的全面演进需要跨越理念革新、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法规健全等多维界面,旨在推动构建一个安全、包容、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的灾害治理体系,这对于提高我国乃至全球灾害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灾害治理 数字技术 数字包容 公平参与 包容性治理 评估指标
作者:周利敏,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6);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210008)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权利平等
尹利民
内容提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以实现农民权利平等,并促进社会团结与合作为目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观察,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其实质是农民权利保障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以制度改革的视角观察,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则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又无不与农民权利缺失相关。故此,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需要在如下三个领域加强:一是对农村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基础教育进行实质性公共资助;二是对个人权利、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实施可能性的社会保障;三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 农民权利平等 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尹利民,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江西省南昌市,330031)
五、基层治理
政府事务的治理转化:重新理解乡镇政权
林辉煌
内容提要:乡镇政权的运行之所以呈现非标准化、非程式化的特征,与其工作性质有关,即乡镇必须将很大一部分自上而下的政府事务转化为需要农民具体同意的治理事务。治理转化的有效实现,要求乡镇干部队伍熟悉乡村社会,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及自由裁量权。对这些能力的要求,与乡镇倾向于采取包村包片、混编混岗等非程式化的工作模式,进而在国家与农民之间进行需求的双向转化具有内在的匹配性。然而,政府监督机制和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乡镇在进行治理转化时出现偏差。以治理转化为基础来重新理解乡镇政权,可以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如果将基层治理现代化界定为国家与社会通过互动合作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过程,那么乡镇政权作为政府事务转化为治理事务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能否得到有效回应,进而决定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程度。
关键词 :政府事务 治理事务 治理转化 乡镇政权 治理现代化
作者: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510640)
数字场域:农村公共服务参与式治理何以可能?
——基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多案例分析
王洛忠 赵阳光 李怡冰
内容提要:随着数字技术下沉至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等行动者进行农村公共服务参与式治理的惯习与行动策略逐渐发生转变。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文通过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三个典型试点进行多案例分析,基于场域理论和参与式治理CLEAR模型,提出“数字场域”概念并构建了数字场域下农村公共服务参与式治理“惯习-策略”分析框架。研究认为,数字场域中的链接、扩展、动员、中介要素影响作为“服务资源供给者的基层政府”“服务内容落实者的村民委员会”和“服务共同生产者的村民”的惯习,使其惯习分别由控制向赋权、由被动向主动、由依附向自主转变;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行动策略也分别趋向“吸纳式参与”“嵌入式参与”与“无缝隙参与”,三种策略不同程度地满足参与式治理CLEAR模型的五个因素,最终推动数字场域下农村公共服务参与式治理的实现。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为载体探究数字化时代参与式治理的内在机理,旨在为促成乡村善治与国家多元治理格局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 参与式治理 数字场域 数字乡村
作者:王洛忠,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48);赵阳光(通信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5);李怡冰,北京暄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29)
六、学术前沿
政治学的量子转向及其当代重构
吴冠军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迄今,在研究视角上可分为两大派系:聚焦于意图的“内部”视角与聚焦于行为的“外部”视角。两者皆以“个体”作为研究聚焦的基本单位,以其不可再分性为前提性预设,而完全无视亚个体的向度。量子政治学激进挑战了建立在牛顿主义-人类主义范式上的现代社会科学,冲破其“内部-外部”二元论,意图或行为能动性成为研究的焦点。“世界”在本体论层面上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包括人与各种非人类在内的所有能动者,皆在纠缠化的内关联中获得能动性,并参与到“世界化成”中。
关键词 :看不见的政府 不确定性 纠缠 关系性能动性 可能性政治 量子
作者: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市,200062 )
传统民本思想的四层次体系及其转化发展路径
杨立华 胡斌
摘要:在众多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宝贵、也是在新时代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思想之一。但既有研究还未能建立研究传统民本思想体系的整体、系统和理论性分析框架。为突破现有分析方法不足,本文依据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四层次分析方法,从四个方面重新总结民本思想体系。传统民本思想事实上形成由以“关系论”为基础的“民本体论”、以“万物为民”和“利民为本”为核心的“民目的论”、以“民立场”和“民途径”为基础的“民认识论”、以“仁政”为核心的多层次“民方法论”所构成的四层次体系。因此,要实现其转化发展,必须撷取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精华并吸收中国当代治理实践经验,建立在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全面超越传统民本思想的“民本民主”思想,全力推进我国当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关键词:民本思想 民本民主 创造性转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 国家治理思想
作者:杨立华,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胡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市,100872)
面向纵向治理平衡:
国家治理体制中的一体两面
——基于领导包联制的分析
郝本良 王印红
内容提要:国家治理体制是一个动态平衡体。如何调适压力型体制可能引致的纵向失衡问题是保持大国治理稳定性的关键。本文以领导包联制为例,尝试与压力型体制理论展开对话,讨论国家治理体制的纵向平衡。首先,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论证了领导包联制“逆向发包”的制度逻辑,领导包联制作为“上级领导下沉赋能基层治理”的调适制度,一定程度上疏解了基层治理压力。其次,本文拓展了对于压力型体制刚性化的传统认识,认为领导包联制与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发包制和行政包干制相互补充,兼顾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基层压力的可控性,避免了压力闭锁在基层可能产生的不稳定问题,调和了国家治理体制中施加压力的刚性体制与疏解压力的弹性制度之间的平衡,保障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最后,基于现有研究与领导包联制的治理经验,本文试图构建整合性的国家治理体制纵向平衡分析框架,提出压力调适下面向国家治理纵向平衡的上下互动增能体制,以期发展和完善现有理论的闭环链条,深化对系统性、多维度视角下国家治理逻辑的认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领导包联制 行政发包制 行政包干制 压力型体制 国家治理纵向平衡
作者:郝本良、王印红(通信作者),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100)
排版 | 李俊霖
编审 | 杨奕斐
本平台分享的任何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旨在方便大家了解学界动态,在学术层面学习与批判。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勿作他用,特此声明。(如需转载或进入微信交流群,请联系“政治学评介”公众号,或者添加政评君官方微信,ID:Z-Pjun)投稿、建议以及加入我们,请联系邮箱:zhengzhixuepingjie@126.com。
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官方QQ群
QQ群号:271025519
微博:政治学评介
公众号:政治学评介
哔哩哔哩:政治学评介
✦
✦
力争给你专业、前沿、开阔的政治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