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人生,可谓“莫欺少年穷”的典型: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刘邦被视为反面教材,直到刘邦中年以后才开始发迹,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天子。刘邦的事迹对后世的有志青年无疑是极大地鼓励。其实对比秦始皇,小编个人也更敬仰刘邦一些。毕竟秦始皇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继承祖宗的家底,而刘邦则是草根青年创业的属性。
本小编大小也算个创业者,所以倾向性很明显了。
不过,很多人没理解,为什么刘邦的一生里,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一事无成的状态。这个问题,其实小编觉得,还真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看明白。
1、刘邦身世
很多地摊小报和地摊自媒体都有这样的一个话术:那就是刘邦比秦始皇小三岁。其实这个说法是后世杜撰胡扯。因为小编不止一次在其他文章里说过,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作为皇家史官的司马迁,在可以和西汉开国元老的后代取得联系,并且拿到皇家存档的大背景下,在提到刘邦生卒年的时候,却选择含糊其辞,反倒是秦始皇的生卒年在《史记》记载的很清楚。
这说明什么?说明司马迁乃至西汉官方,并不清楚刘邦具体出生在哪一年。当然这说法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但实际上的确如此。其实在过去,很多穷人家子弟对于生卒年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战国后期的动乱年代里,刘太公压根没在意刘老三的出生年代,所以导致刘邦成长以后,也说不清出生于哪一年。因此《史记》才没有记载。
只不过后世有好事者在时隔数百年后,通过捕风捉影的手段,给刘邦安了出生年代,还给刘邦的父母取了刘执嘉和王含始这样的名字——实际上刘邦父母在世的时候,还真不知道自己叫这个名字,尤其是王含始,这名字咋越听越搞笑?
2、天赋异禀的刘邦
不过,不论刘邦出生于哪一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刘邦出生于战国时代,而且刘邦的家乡在战国后期属于楚国的地盘。
刘邦出身于农家——当然有说法认为刘邦的祖先是魏国大夫,后来辗转到沛县生活云云,但是不排除这些内容是后世为了美化刘邦杜撰的。当然,不论真相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刘太公得依靠务农为生,不出意外,刘邦也是庄稼把式。
当然刘邦天赋异禀,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生,因此不乐意把精力放在农业生产方面。而刘太公因此也不中意自己的这个儿子,反倒是夸奖自己的二儿子——因为刘二才是正儿八经的庄稼把式。当然可能这种价值观当代青年不理解,其实哪怕在1980年代之前,在农村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大多数时候也是看其做农活的水平。至于说读书这类出路毕竟太小众,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本小编和别的文史作者的区别就在于,本小编不唱高调,而是接地气。
刘邦不接受做农活,也因此被视为一个二流子。其实对于少年刘邦来说,这样的困境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很多事情光有理想还不行,还需要有实质性的内容支撑才可以。比如才华、技能。没用实力支持的理想,其实就是空想、妄想。
刘邦不是一个空想家,于是开始了游历生涯。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生涯,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刘邦的视野,改变了刘邦的格局和认知结构。不过,此时时代的变化,也打算了刘邦本来的计划——本来刘邦打算去贵族那里做门客,并通过做门客实现荣身。因为在战国时代,依靠做门客实现阶层跃迁的例子其实不少:赵国有蔺相如,秦有李斯。不过,刘邦打算做门客,或者说具备做门客本钱的时候,秦始皇的大军已经对诸侯开始了灭国大战。完成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对门客群体是存在猜忌的。所以,诸侯没了,贵族养士的现象也没了。
3、刘邦成就的背后
其实多数情况下,个人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机会甚至运气。
我们假设,秦昭襄王多活了一年,那么,中国历史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秦昭襄王多活一年,那么,太子赢柱就会死在秦昭襄王的任期内。之后秦会重新册立太子。这意味着嬴异人、嬴政都不会成为秦王。吕不韦的风投会血本无归。当然,秦灭六国的趋势不会变化,但是,后世的历史不会有人记得默默无闻的嬴异人、嬴政和吕不韦。
所以说,嬴政的成就,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刘邦也是如此。
刘邦其实下限并不低,因为有能力,有见识,所以秦朝治理楚地时期,刘邦也依旧能够做亭长这样的小吏。虽然小吏在当代很多人眼里被视为小人物,但是,小吏其实好比现在的公务员,试问一下,当代社会多少博士研究生,都渴望能当公务员?刘邦的小吏岁月,即便是放在现在来看,也并不是太差,最起码比多数人生活质量高。
就在刘邦以为自己会成为普通小吏过完一辈子的时候,秦的苛政迫使刘邦到山上当了土匪。就在刘邦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的时候,秦末的动荡局势爆发了。当时秦境内各地都有豪杰拉队伍起来造秦二世的反。刘邦也毫不犹豫加入这样的队伍,并成为了一方诸侯。
对于刘邦来说,这就是机遇了。
才能+机遇+运气,三者交织之下,刘邦在秦末逐渐壮大,并确立了新王朝——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