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丨赵国接收上党郡,真的可以视为“利令智昏”?

文摘   2025-01-19 19:07   辽宁  

小编说过,小编最早对历史产生兴趣,其实是孩童时代看成语故事引发对历史的了解。记得成语“利令智昏”,源自西汉的太史公司马迁形容战国时代的平原君赵胜。而平原君得出这个评价,和当时赵国接收上党郡有关。那么,司马迁的这个评价是否正确?

1、祸水东引

战国秦昭襄王时代,秦的国力强于其他六国,但还远没到一家独大的状态:毕竟当时在秦之外,赵国的军事力量可以和秦分庭抗礼,楚国幅员辽阔,直到秦末六国的时候,也因为楚的战略纵深而吃过不少亏,更遑论秦昭襄王时代,齐的经济条件不错。


相对来说,战国七雄中其他的三个:燕国、韩国和魏国,综合实力则较弱。尤其是韩更是悲剧的存在:论国土,韩的国土狭长,并且没有什么战略纵深,甚至夸张形容的话,秦如果对韩动手,对韩发动几轮冲锋,差不多就能占领韩的全境。

因此当秦昭襄王时代,秦兵对韩的上党地区开始围攻的时候,韩的上党太守知道已经守不住上党了,按照主流历史书刊的说法,上党太守想出了一个祸水东引的办法:那就是派人前往邯郸联系赵国,希望赵国能接受上党地区的归顺——上党地区从此属于赵国,不属于韩。

当然,个人觉得,除了这一点之外,还存在另一个情况:那就是,秦政实在苛刻,所以导致上党军民惧怕秦政,所以才打算归顺赵国。

不过,不论上党太守和军民主观上咋想,客观上的效果都是祸水东引。

2、利令智昏

赵国朝堂对于上党问题也展开争议。有主张拒绝的:秦出钱出兵围攻上党,如果我们打算不费一兵一卒就接收上党郡,那秦肯定会改变进攻方向,到时候赵国必然会被引入战火之中。因此赵不能给韩充当打手和炮灰。


但是以平原君为代表的主张接收:赵国军马劳师动众和别国打仗,才能夺下几个城?如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上党地区,凭啥不接收?再说,怕秦兵打赵国更不是理由?赵国养那么多军队是干啥的?不就是给自己谋取利益的?

最终主张接收的一派占了上风。而不论是韩的上党太守还是平原君等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个决策,为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拉开了序幕。

经过一番鏖战,赵的四十万精锐被秦消灭,在军事上,赵失去了和秦对峙的本钱。当然对于秦来说,这一胜利也是惨胜:因为秦也因为这场战争,而陷入财政崩盘的边缘。而司马迁在提到赵国这一局面的时候,认为是平原君利令智昏,引来的灾祸。

不过,个人倒是有自己的看法。

3、弱,就是原罪

其实,从秦的惨胜结局来看,平原君的看法倒也没错:今天上党郡主动送上门,赵担心秦兵不敢接收,那明天秦兵入侵本土呢?赵是不是也得担心扩大事态而主动放弃抵抗?

而且,古代史官往往有时候喜欢事后诸葛亮。


我们假设,在另一个宇宙里,南宋面对蒙古入侵金国,选择联金抗蒙,那么,后世史官会说啥?会认为南宋忘记世仇帮助金兵,最终惹怒了蒙古人,引发了蒙宋战争,并且导致了南宋的崩盘。甚至还会认为,如果南宋选择联蒙灭金,会很大程度上避免历史悲剧。

同样道理,如果另一个时空里,赵国选择坐视上党郡被秦吞并,后世史官估计会这样形容赵国:那就是赵国上下怯懦,连送上门的上党都不敢接收。

所以说,不论赵怎么做,只要后来的战争败了,国家崩了,评价都是负面的。

所谓的,弱就是原罪。

新人文之光
为文史爱好者构建一个精神园地,为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人们,建设一座象牙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