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一番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其实这句话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史的规律。因为很多大一统王朝崩盘之前,率先脱离帝国控制的,往往是巴蜀地区。事实上,这个规律在清朝也依旧适用:武昌起义之前,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保路运动迫使大量湖北清军抽调四川,为后来的武昌起义胜利乃至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今天本文要说的是,西晋对巴蜀的短暂统治,以及成汉的建立。
1、汉末局势
东汉后期,汉灵帝因为有感于黄巾起义对朝廷的冲击太大,被迫实行州牧制度,下放权限给地方。巴蜀地区也由此成为最早实现半独立的地区——所谓半独立,可以理解成巴蜀地区虽然名义上依旧是东汉版图的一部分,但是朝廷的号令在巴蜀地区堪称一纸空文。
之后在董卓之乱等一系列事件冲击之下,东汉朝廷威望不复存在。而这一历史,充分说明了何为天下未乱蜀先乱。
东汉灭亡后,天下形成了曹魏、蜀汉和吴国三分天下的局面。此时的蜀汉主要地盘就是巴蜀。蜀汉朝廷以蜀地来对抗掌握中原的曹魏。虽然实力悬殊,但在蜀汉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蜀汉都处于一种进攻状态。甚至曹睿在位初期,诸葛亮北伐一度有机会拿下陇西地区,创造了成功蚕食曹魏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可能性昙花一现——随着街亭丢失,之后曹魏加强了对蜀汉的戒备,蜀汉也几乎没有夺取中原的机会。
曹魏后期,司马家族当政的魏国吞并巴蜀。随后不久,司马炎推翻曹魏建立西晋,而后和吴国围绕交州地区展开争夺战。这一战,晋廷主要派遣改组后的原蜀汉军队和吴国交战。最终蜀汉的部队被消耗殆尽,而吴国也为此元气大伤。这为后来西晋灭掉吴国创造了条件。吴国被西晋灭亡以后,华夏恢复统一。
2、赵廞的野心
西晋的统一其实很不稳定。西晋的统治者对于治国手段,乃至统治者的威望,也远远不能和汉朝的统治者相提并论。尤其是贾南风主政期间,西晋帝国更是危机四伏。而巴蜀,再度成为最先脱离西晋的地区。
贾南风主政时期,因为一系列的胡搞手段,引发了华夏历史上著名的内乱:八王之乱。高层的权力斗争导致地方上的很多事情无暇得到顾及。
而当时,有大约十多万的流民因为生计问题而进入巴蜀地区,这支流民里面,有个叫李特的人物,颇为被流民所认同。
当时益州刺史赵廞比较关注朝廷局势。赵廞认为朝廷的内乱,对地方失控是早晚的事情,而巴蜀的地理条件适合割据。如果自己早做准备,没准可以成为晋朝版本的刘备。不过,打算搞事情,需要资源支持。好比开公司需要有钱,有业务以及创业团队。赵廞看中了李特:李特为人能力出众,而且还是流民的头目,所以赵廞打算拉拢李特给自己办事儿。而李特也确实给力,帮助赵廞铲除了不少竞争对手。
随着赵廞逐渐掌控蜀地,赵廞对于李特也有了猜忌心理:因为赵廞很清楚,李特很有本事,自己驾驭的住,固然是自己的好打手,但如果驾驭不住,被反噬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赵廞有了卸磨杀驴的想法。
其实老赵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老赵想杀李特,李特也想杀老赵。只不过李特技高一筹,很快弄死了赵廞。
虽然赵廞有割据一方的想法,但名义上还是晋廷的官员。李特杀这么大的官儿,引起了晋廷重视,于是晋军开始进入四川平叛。李特手里的流民打不过晋军,于是向晋军将领罗尚求和。而罗尚犹豫的时候,李特趁机反扑。不过最终李特还是实力不济,所以李特在和晋兵交战的过程中,被晋兵杀死。
3、成汉开张
李特死后,李特的队伍被他的弟弟李流以及李特的儿子李雄管理,并继续和晋兵周旋。李雄在一番历练后脱颖而出,因此李流决定交权给侄儿,自己辅佐就好,李雄确实有天赋,几个回合下来就打跑了晋兵,成为流民的领袖。
随着李雄的队伍逐渐确立了对巴蜀的统治,李雄宣布称帝,这便是历史上成汉王朝的来源。而成汉的地盘大致和当年的蜀汉差不多。所以后世一般认为,所谓成汉,其实更多像蜀汉的翻版。
而这也是西晋地盘上,第一个宣布独立出去的割据势力,充分说明了天下未乱蜀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