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终结者,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氏梁朝(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一般来说,新王朝开创都是基于一些相对喜庆的事件基础上,趁热打铁进行的。比如元末朱元璋眼看天下大势已经明朗,于是宣布称帝。而朱温的称帝,则是在吃了一场败仗之后才开始的。
1、失败的讨伐
唐朝天佑三年(西元906年),掌握了唐廷大权、挟持晚唐天子的朱温对沧州发动进攻。当时负责守卫沧州的是军阀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其实这个刘仁恭父子的能力,在同一时期的军阀里面算是较差的——最起码和李克用、杨行密这些人比起来较差。当然,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刘仁恭父子洞察时局的能力,甚至未必比得上王审知、马殷这些人。
朱温的大军包围沧州,按理说刘仁恭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应该出兵解救。但是刘仁恭还真知道:自己的本事如果遇到朱温,大概率没有胜算,所以压根不敢去救援,而是选择逃避问题的存在。这可坑惨了沧州军民——刘守光依仗沧州的城防顶住了朱温的进攻,但是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因此时间长了,即便是朱温的部队没能攻入城内,沧州守军先因为没粮食吃而丧生了。
当然朱温也觉得没必要和刘守光消耗,于是派人联系刘守光:你爹刘仁恭看见我就尿裤子,说破大天也不敢带兵来救你,劝你知道好歹,感慨投降。
刘守光知道朱温残暴不仁,所以没敢投降,而是表示:我咋能背叛我爹投降呢?同时,刘守光还反将一军:大王(这里指朱温)刚才说如果我投降就重用我,那么我把我爹背叛了,大王能真的重用我么?
刘守光给朱温留下了一个逻辑学问题:两难推理。如果朱温重用刘守光这个背叛他爹的人,那么无疑道义上站不住脚;而如果刘守光投降以后如果朱温食言,那就是言而无信。朱温估计也很后悔不该如此画饼。所以朱温为了缓解尴尬,决定暂停几天进攻——毕竟虽然朱温无赖,但也不好把出尔反尔表现的太明显。
刘仁恭其实也苦恼这个局面:他很清楚,朱温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一个沧州,如果沧州丢了,那自己其他地盘也难保。但是,毕竟自己又斗不过朱温。所以无奈之下,刘仁恭只好派人找李克用,希望李克用能出兵进攻朱温。
李克用觉得朱温不是好鸟,刘仁恭更不是,所以还打算看狗咬狗模式。但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刘仁恭垮了,朱温肯定会集中力量对付我们,所以应该保住刘仁恭。
李克用想了想,觉得李嗣源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进攻朱温的后方州县。朱温得知后方州县有丢失,只好撤军。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朱温部队的士气。
所以朱温的这轮讨伐失败了。
2、朱温称帝
经过这一战以后,朱温在天下群雄面前的威望也有所降低。并且,很多强势军阀纷纷声讨朱温不该挟持天子。因此朱温的部分部将表示:现在朱温继续挟持唐哀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而且,继续挟持唐哀帝,反倒是让朱温的口碑变差,不如索性称帝:一方面,朱温称帝以后,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就名正言顺了,二来,朱温称帝以后,对自己的部下少不得进行一番更大的封赏,这样可以扭转士气。
朱温觉得部将的建议也确实有理,于是朱温胁迫唐哀帝禅位给自己,自己做了皇帝,国号梁,历史上将其称为后梁,而本文习惯上将其称为朱氏梁朝。
朱温称帝以后,马殷、王审知这些实力较弱的藩镇诸侯果然依旧承认朱温的号令,而原本不服从朱温号令的杨渥(杨行密之子)、李克用和王建等人,也依旧把朱温的皇帝尊号当成扯犊子。所以综合来看,朱温称帝确实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