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中后期,来自楚国的威胁,就让西周天子感到恐慌不已。所以为此,西周的周昭王亲自在汉水一带和楚国人交战,为此还丧生汉水之中。当代很多人吹捧明朝的崇祯帝,认为崇祯帝是“君王死社稷”,只是本小编觉得,崇祯帝是被自己的百姓给逼死的,说他是“君王死社稷”实在有些尴尬。倒是周昭王,是死在和外敌交战的过程中,这才是真正的“君王死社稷”。
东周时期,楚国的势力越发强大。尤其是楚成王时代,楚国的强盛,让中原诸侯感到惊恐。
1、东周初年局势
东周时期,周天子无力统御诸侯,因此新的体制产生了:那就是周天子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存在,而实际上,负责统御诸侯的,是强势诸侯基础上的霸主。齐桓公称霸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因此后世的不少历史爱好者习惯上把这个权力结构,视为一种二元制模式——天子做名义元首,而霸主是实际上的元首。天子是固定的,但是霸主不固定。
齐桓公的霸主体制有效整合了中原诸侯的力量,因此不论是北方的戎狄还是南方的蛮夷,对中原的觊觎都得到了遏制。
当然楚国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楚在西周初年被封为低端爵位,甚至周天子宴请诸侯的时候,还表示楚国诸侯属于火神祝融的后代,那么,应该负责烧火做饭——当然楚国把这理解成一种羞辱。所以楚人一直打算报复周朝。而周朝也把楚视为蛮夷之一。当然,楚对于自身定位也是多元的:比如楚的君主为了表明自己不比周天子矮一头,也会自称自己是王,并且楚的君主表示:我是蛮夷,所以可以称王。但同时,如果真有中原诸侯认为楚是诸侯,楚又会表示:咱也是文明国家,正规诸侯,不是什么蛮夷。
齐桓公过世以后,中原的权力格局出现真空:因为齐桓公死后,齐爆发了内乱。而南方的楚国倒是觉得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把势力渗透到中原了。而这时候,楚的君主,就是楚成王。
2、楚成王扬名立万
齐桓公死了,宋国的宋襄公打算接班齐桓公,也做霸主。历史上把宋襄公视为春秋五霸的“前五霸”之一,但是宋襄公这个霸主的地位有些欺世盗名,而且宋襄公还留下了“宋襄之仁”这个成语。小编记得本世纪初年的时候,央视播放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动画片里,还有一集叫《愚蠢的宋襄公》,可见宋襄公在后世的口碑。
不过,一方面,宋国是商朝遗民基础上建立的诸侯国,和主流诸侯国还是不同的,甚至有种前朝余孽的属性,另一方面,宋的综合实力不强。所以宋襄公想称霸的想法,在当时就被很多人觉得有些不切实际,甚至充满荒唐和不切实际。
西元前639年,宋襄公召集一些诸侯(其实是部分弱小诸侯)进行会盟,宋襄公自立为盟主。本来就有“寻衅滋事”想法的楚成王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于是打算利用这个情况搞一次事情。所以当宋襄公再度召开诸侯开会的时候,楚成王也参与会盟,并在大会上当面羞辱了宋襄公一番——一开始宋襄公不明就里,只道楚这样的大国都支持自己称霸。等到被羞辱以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于是宋襄公一怒之下和楚国交战,结果这一战宋襄公惨败(毕竟宋的实力哪里能和楚相提并论),宋襄公也重伤之后不久过世。
这一战让楚成王在中原扬名立万。
3、结局
不过,就在楚成王打算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时候,中原再度发生变故——中原另一个实力派诸侯国晋,确立了晋文公做君主的政治格局。之后晋文公成为了霸主,并联合了中原一些实力派诸侯和楚国交战。这一战楚国被打败。楚成王的成就被迫止步于此。之后过了几年,楚高层爆发权力冲突,楚成王在政变中被杀,结束了自己霸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