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史丨为什么盖吴起义引发了北魏灭佛运动?本质上和皇权安全有关

文摘   2024-12-04 18:26   辽宁  

南北朝时期,南朝长期处于腐败状态。但即便如此,南朝和北朝还是保持了相对长期的对峙。之所以南朝能够在高度腐败的状态下和北朝长期对峙,私以为,根本原因在于北朝也一堆毛病。

比如北魏的民族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北魏的国力,让北魏无力去对于南朝。

比如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就是问题。并且,这一起义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北魏境内的佛教,一度带来灭顶之灾。

1、盖吴起义

北魏和曾经的苻氏秦国(十六国前秦)一样,都曾完成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当然,苻氏秦国和北魏还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面临北方的复杂民族问题。

北魏雄主拓跋焘在位期间,北魏境内生活着一个匈奴人的部落,叫卢水胡。卢水胡属于被北魏征服的族群。作为鲜卑人当家的北魏,对于匈奴人的压榨和盘剥那肯定是有的。所以卢水胡渴望有自己的国家,这样可以避免来自鲜卑贵族的压迫。

因此在北魏太平真君六年(西元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宣布揭竿而起,在陕西境内宣布反抗北魏统治。当然被北魏朝廷压迫的族群也不光卢水胡,因此很多其他族群也宣布参加盖吴的起义军,一起反抗北魏的压迫。

当时北魏关中的防务是宗室拓跋纥。拓跋纥听说卢水胡起来谋反压根没当回事,而是把这视为普通的关中民变,于是轻敌冒进。不曾想盖吴倒是很重视来自北魏官方的镇压,所以谨慎对待。所以两者迎战态度高下立判,结局可想而知:拓跋纥全军覆没,拓跋纥也当场毙命。

而一战击毙北魏宗室,也让盖吴的威望有了空前提高。就这样,各地活不起的百姓纷纷参加盖吴的队伍,一时间盖吴声势浩大。

北魏皇帝拓跋焘得知此事以后惊恐不已:因为拓跋焘没料到这群农民军能把北魏官军杀得全军覆没,还能击毙北魏宗室大将。所以拓跋焘开始重视此事,并且认为如果不妥善应对,盖吴或许真的可能推翻北魏朝廷的统治。

2、盖吴被杀

其实拓跋焘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北魏的局势其实并不稳定。这一点前文说过。因为北魏皇帝虽然统治北魏全境,但是地方上的话语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手里。如果北魏朝廷被边缘化,那么实力派都会抛弃北魏朝廷。

当时山西南部的实力派人物薛永宗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薛永宗认为北魏或许气数已尽,于是在北魏大军和盖吴交战期间,趁机割据一方,并派人联系盖吴,打算共谋大事。而拓跋焘只好调兵去镇压薛永宗,但是讨伐军依旧被有所准备的薛永宗打败。此时北魏的关中等地几乎处于失控状态。盖吴也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宣布称王,并设立王廷,和北魏朝廷分庭抗礼。

局势的恶化让拓跋焘更不敢掉以轻心。于是拓跋焘首先需要防止盖吴和薛永宗出现合流,于是拓跋焘亲自率领魏军,切断了盖吴和薛永宗的联络途径。同时拓跋焘开始考虑逐个击破:拓跋焘先率领精兵顶住薛永宗,几番交战以后,薛永宗的队伍被拓跋焘击溃,薛永宗也在绝望中自杀。

解决了薛永宗问题以后,拓跋焘开始着手解决盖吴的问题。

盖吴也意识到此时的情况开始对自己不利。于是盖吴派人抵达南朝,向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称臣,并希望刘义隆能派遣刘宋官兵北伐,一起推翻北魏的统治。

刘义隆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于是宣布册封盖吴为郡公爵位、雍州刺史。就这样,名义上盖吴成为刘宋的朝廷命官,而盖吴的起义军也成为了刘宋名义上的官兵。

与此同时,刘义隆调遣部分军队,在北魏和刘宋边境一带制造声势,打算分流一部分拓跋焘的讨伐军。

拓跋焘没被这些干扰。拓跋焘很清楚刘义隆干不成什么大事业,所以依旧集中军力追击盖吴。几番交锋下来,盖吴的起义遭到了挫败。盖吴本人也被自己的叔叔杀死,盖吴起义失败。

3、城门失火

本来盖吴起义和佛教没什么关系。但是有说法认为,拓跋焘在攻打盖吴的时候,发现寺庙里存在很多兵器。于是拓跋焘怀疑盖吴起义军的很多军用物品其实是佛教势力支持的。

同时,当时北魏的宰相、道教信徒崔浩趁机向拓跋焘宣传,佛教就是打算利用卢水胡推翻北魏,实现其称霸北魏的野心。

本来拓跋焘就对佛教有猜忌,如今听了崔浩的宣传,拓跋焘于是开始下令在北魏境内消灭佛教。

当然,以上的说法是很多史书的主流观点。

但个人却有个看法:那就是拓跋焘禁止佛教的这些理由其实都只是口实,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皇权和宗教对社会资源的掌握存在冲突,而引发的灭佛运动。因为北魏时期,佛教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人力资源。而天底下的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所谓此长彼消,佛教掌握的这些越多,对皇权就越是威胁。所以拓跋焘需要先发制人。

所以即便是没有盖吴起义,没有崔浩散播对佛教不利的宣传,拓跋焘也不会对佛教手软。

所以说,这就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新人文之光
为文史爱好者构建一个精神园地,为喜欢阅读和思考的人们,建设一座象牙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