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
——夏多布里昂,转引自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民族志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和参与的独特的生活世界。它将多层次、模糊晦暗的人类经验化约为一个个符合知识生产标准的文本,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座主体间的桥梁。
以下“豆瓣热门民族志图书TOP10”书单,根据图书标记量和评分等数据产生。愿这份书单能够引领我们超越自身的文化边界,遇见多样性、拥抱差异,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跨越边界的社区
作者: 项飙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出版年: 2018-3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本书基于作者在90年代中期对“浙江村”进行的实地调查,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进行了细致的记录。
豆友@林舒涯
要说这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人类学调研,对调研对象(浙江村)的熟悉程度不是一般学者可以做到的。尤其喜欢项飙致谢中的那句:“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我只是实践者的再蹩脚、无能不过的秘书。怎么把这个秘书当得少蹩脚一点,是我终生的任务”。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作者: [法]皮埃尔·克拉斯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Chronique des indiens Guayaki
译者: 陆归野
出版年: 2021-9
瓜亚基人是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他们的领地被不断占领、吞食,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上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豆友@赫恩曼尼
一字一句读完,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从南美洲一个原始部落的民族志当中,找到了久违的秩序感和安定感。这种感受,源自于我们久被剥夺的自由本性、万物皆有灵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一个原始社会在权力面前做出的选择。它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类本能和常识的界限之宽广,傲慢的所谓文明社会架起的藩篱之牢固,以及现代社会是如何一点点侵蚀和摧毁人内心的秩序的。克拉斯特真是了不起,不带评判地记录下这份虔诚和敬意,留下了一面现代文明和极致权力的“照妖镜”。
跨国灰姑娘
作者: 蓝佩嘉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原作名: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出版年: 2011-8
本书聚集于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她们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费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作者描绘了这些“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豆友@XFC
多种流行视角观看一个问题的典范之作,全球化,阶层区隔,女性主义,空间……而且,作者调查与写作风格很扎实。
雨林里的消亡
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种语言和生活方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终结
译者: 沈河西
出版年: 2022-3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豆友@梵 φαν
像忧郁的热带一般有趣的人类学作品,读起来不输小说的精彩。其实到最后,作者发现我们作为人类在人性上并没有那么多不同,与此同时,有一些文化,无论以西方中心的视角去看有多么稀奇古怪,也自有其价值和尊严,人类的多样性和潜能弥足珍贵。人类学是关于尊重的艺术。
桑切斯的孩子们
作者: [美] 奥斯卡•刘易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
原作名: The Children of Sanchez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4-7-1
本书以多人自传体的方式,记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真实故事,深入探讨了贫穷对生活的影响。在经历社会和经济巨变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的一家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了各自的生活经历。
豆友@夢殊
这是一本贫穷之书,一本苦难之书,一本绝望之书,一本人性之书,一本父爱之书,一本生存之书,一本真相之书。抛却阅读观感及其琐细繁杂拖沓如流水账一般的行文不谈,这种家族史的形式,完全第一人称口吻的表述以及作者经年不辍的扎实田野工作,都奠定了其成为史上最佳民族志之一的基础。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作者: [英]马林诺夫斯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
译者: 弓秀英
出版年: 2016-4
本书是第一部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它描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群岛上的一种叫“库拉”的交换制度,以及与这一制度相关的当地土著社会的巫术、宗教、贸易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并实践的长期参与观察法后来成为现代人类学的方法标志,具有开创性的深远影响。本书也因此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类学著作之一。
豆友@Tayadawahkugh
老马果真是天才,民族志写的和文学一样优美,且不失深度。最后的总结也很开阔,“每个人类文化都赋予其成员一种确定的世界观和一种明确的生活热情。当我在人类历史中徜徉、在地球表面上漫步时,一直最让我着迷、让我真正想去深入其他文化、理解其生活类型的,正是这种从各种不同文化的独特视角观察生命和世界的可能性”
维塔
作者: [巴西]若昂·比尔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
原作名: Vita: 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译者: 杨晓琼
出版年: 2023-1
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豆友@长安
人类学、民族志、贫困、精神病、女性、诗歌。当一个被“社会性死亡”的贫困女性在一个不被家庭、医疗体制、法律、社会接受的角落选择不死,然后她失败了。卡塔里娜的“词典”与摄影师的纪实摄影给沉重而详实的研究以色彩了。
林村的故事
作者: 黄树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
译者: 素兰 / 纳日碧力戈
出版年: 2002-3
这是一本关于1949年后林村和林村人的民族志著作。全书以福建厦门农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的生命史为主轴,铺陈出一幅幅贯穿时空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图像。作者黄树民长期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在此书中,他想要揭示的是,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形下,一种全国性文化抬头,传统上小型、半自治而独立的农村社区,逐渐被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大众文化所取代。然而,某些传统的信仰与习俗仍得以延续。
豆友@江海一蓑翁
一部出色的乡村民族志著作,以作者跟林村掌门人叶书记的对话为主体内容,以叶书记一人的生命史记述,串接起林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史。写作方式既吸收了小说的对话描写手法,又参考了司马迁开创的以纪传体写史的方式。尽管看似没有理论综述,但揭露的诸多细节,足以挑战和补充官方史学的错漏与不足。
人行道王国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原作名: Sidewalk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 王一凡
出版年: 2019-3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
豆友@熊先森-Monster
很佩服作者,在一个街道待了五年完成研究,让我们能够认识那些街道上被人们忽视甚至厌弃的人。很难得的是,作者非常谦虚,他不认为自己完全融入了那些人,也坦诚地谈到自己可能对研究对象有感情,写得很真诚的一本书。
羌在汉藏之间
作者: 王明珂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出版年: 2008-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
豆友@七七烂柯人bot
王明珂以羌史成名,这本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羌史不是一个“异族”的历史,而是一个“华夏边缘”变迁的历史。一如“无毒不成寨”,少数民族扮演的历史角色也往往如此。一个社会人群赖其边缘的维持而凝聚,而此边缘的形成及其本质与变迁,永远摆荡在历史想象与事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