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事件》《日暮时分》《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半轮黄日》《拉康论爱》《“御容”与真相》《王氏之死》《纳粹德国的形成》《微服出行》《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01
《事件》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L’événement
译者: 甘露
出版年: 2024-9-10
1963年,23岁未婚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意外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梳理了她的记忆,清晰准确地挖掘出身为女性的这段特殊经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K
篇首有一句米歇尔•莱里斯的话:我的双重愿景:事件得到书写,而书写成为事件。埃尔诺的书写,让阅读也成为事件。反复阅读也像在反复记忆,直到一切拥有“物”的真实性,既消解了“概念”与“现实”的对立,也维持着它们永恒的距离,如同在身体的疼痛与情感的悬置之间,存有永恒的“绝望的事业”。
02
《日暮时分》
作者: [韩] 黄晳暎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 磨铁·大鱼读品
原作名: 해질 무렵
译者: 徐丽红
出版年: 2024-9
房子、砖墙、羊肠小道都不见了,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韩国现实主义文学巨匠黄晳暎长篇小说首次引进,既是写韩国往事,也是写东亚百姓的共同记忆——他们被现代化的大潮淹没,被甩在身后,陷入冷漠而且孤独的困境,独自舔舐着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的伤口。
@时间之葬
应该是迄今为止读过的韩国文学里最好的一本。朴敏宇读完车顺雅的一生只用了一小时,而我读完他们一代人的一生也只用了两小时。你很难说得清,过早的身死与过早的心死,哪个更悲哀一点,最终反倒是那个在不幸中一次次挣扎幸存的人,活得更透彻一点。一个电话里本能般的刹那惊慌,竟然就可以是两个足够了解彼此的人最后的交汇。
03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 [美] 乔治·斯坦纳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译者: 严忠志
出版年: 2024-9
乔治·斯坦纳以一种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对比来界定两位俄国文学巨人的天才性质,这是一部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关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陆钓雪de飘飘
即使在他们去世之后,这两位小说家仍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托尔斯泰是史诗传统的最佳继承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莎士比亚之后最具有戏剧大师气质的艺术家。托尔斯泰醉心于理性和事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理性主义持蔑视的态度,对悖论情有独钟。托尔斯泰是眷念土地的作家,反映了乡村场景和田园氛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典型的公民,是在语言领域中建筑现代大都市的大师。托尔斯泰渴求真理,这样的过度追求甚至不惜毁灭自己和身边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真理的敌视态度甚至超过了对基督的敌视,怀疑实现绝对理解的可能性,宁愿让自己站在神秘一边。用柯勒律治的话来说,托尔斯泰“一直行走在上层生活的道路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非自然的迷宫之中,进入灵魂的地窖和泥潭之中。托是巨人天神,陀是幽魂幻魇。
04
《半轮黄日》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Half of A Yellow Sun
译者: 石平萍
出版年: 2024-8
1960年代初,尼日利亚初获独立,和平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家境优渥的一对孪生姐妹,因为不同的人生选择渐行渐远。政变与大屠杀突如其来,内战和饥荒接踵而至。一切曾经坚固的东西土崩瓦解,众人走向了命运与历史的十字路口……阿迪契长篇代表作,史诗巨著,以女性视角呈现尼日利亚内战伤痛。关于种族与阶级,关于暴力与杀戮,关于人性与尊严,更关乎爱与忠诚。
@伊万的中年
28岁的阿迪契唯一的问题,是把战乱中的难民贴上了集体一致的脸谱标签。只有养尊处优的作家,才会写出无助可怜善良又略显愚昧的群体。她对精英阶层的软弱一针见血,却从没领教过底层肮脏卑鄙的挣扎求存是怎么回事。战争灾祸中人性必然扭曲,她带着对本族的热爱,把人类写的太过尊严。
05
《拉康论爱》
作者: [美] 布鲁斯·芬克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作名: Lacan on Love:An Exploration of Lacan's Seminar VIII, Transference
译者: 张慧强 / 王莉 / 吴佳
出版年: 2024-9
从柏拉图的《会饮篇》、经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到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借由对拉康研讨班八的深入讨论,为关于爱的疑问提供了全新的解读。爱不仅是表达欲望的方式,更是我们力图通过他人来填补缺失的尝试,爱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06
《“御容”与真相》
作者: 董丽慧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出版年: 2024-10
依托丰富的史料支撑与近二百幅珍贵图片,作者从绘画、摄影、画报、工艺美术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审视了近代中国肖像艺术的演变轨迹,以及“写实”与“真实”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的深刻重塑。书中尤为聚焦于两大视觉文化现象:一是传统“御容”艺术如何跨越宫廷界限,实现向民间的视觉转型;二是现代“真相”观念如何在视觉文化中确立,并影响深远。
07
《王氏之死》
作者: [美] 史景迁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译者: 张祝馨
出版年: 2024-9
史景迁经典代表作。复原十七世纪的县乡中国与家庭生活,再现动荡时代下小人物的命途祸福。
@五月阿隆
时隔多年重读王氏之死更能读出史景迁手法之妙和对明清社会的勾勒。在控制最严的地方,欲望也会自然流出。明末清初的江南有才子名伎,儒家的发源地也有了蒲松龄。他深知无数婚姻不过是一场走向枯萎的陷阱。这些不同的欲望,让凄风冷雨的生活,多了点快乐,以及不那么悲伤的谈资。虽然王氏直到故事最后才出现,但一切的铺垫,便是让王氏从私奔到被抛弃再到死亡的命运水到渠成,再不突兀。这是史景迁的叙事技巧,也是历史本身的韵脚。文学需要一种可畏的想象力,历史的微观之处也是,如果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对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冯可参、黄六鸿、蒲松龄、王氏、纳沙泰尔的书商、贝利欣根、格莉克尔、马丁盖尔、梅诺基奥,就只能是干瘪的尘埃。
08
《纳粹德国的形成》
作者: [加] 罗伯特·格拉特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Hitler's True Believers: How Ordinary People Became Nazis
译者: 姜去芜
出版年: 2024-9-1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德国,是什么促使愈来愈多的普通民众接受纳粹意识形态?为什么德国人在没有亲身与希特勒打交道或阅读他著作的情况下就接受了纳粹主义的某些主张?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创建一个经过种族选择的“民族共同体”,以建立新德国的政治文化,寻求民族复兴。这种共同作用在纳粹德国的形成过程中迸发出爆炸性的能量,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09
《微服出行》
作者: [奥] 莫妮卡·切尔宁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约瑟夫二世的欧洲启蒙运动之旅
译者: 荣玉
出版年: 2024-9
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微服私访记。9次微服出行、11处欧陆地界,勾连时代变局、改革创举、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
@邓安庆
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微服私访,是真的一次又一次地走遍领土的角角落落,可他的“微服”并没有起到作用,反倒是大家都知道他是皇帝。这样一个勤勉有为的皇帝,正处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刻,近代已然开始,他也意识到了,可他统治的这个国家却无法按照他的意志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就像是头脑与身体不适配,头脑已经看到了未来,身体却留在了过去,这种别扭和痛苦持续了他的整个皇帝生涯。可以说,这是一位先知者必然的命运。
10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作者: [日] 蛭田圭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汉唐阳光
副标题: 自由、政治与人性
原作名: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 : 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
译者: 孟凡礼
出版年: 2024-9
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的根本性分歧,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今日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End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
↙️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