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故事,还是和我姓氏有关联的故事

文摘   其他   2025-01-26 21:30   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北京瞧办主任”即可审阅本人的其他小文

    2024年2月3日下午我自己驾车到了闽西永定岐岭的聚斯楼方形土楼参观游览,这里的故事竟然还和我的姓氏有关,而且不是牵强附会的关联。

      我曾经听我老父亲讲过一次,说我们这个陈姓祖先应该是从福建过来的。但是他也不知道究竟是在福建什么地方的陈姓祖籍。那我就只要福建有陈姓的祖籍地我就都当有可能是我们祖先迁徙的原始地吧。

       永定聚斯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岐岭乡龙湖村,是福建方型客家土楼杰出代表之一,由凹下陈氏十四、十五世祖陈海龙、陈顺亭父子于清朝乾隆丙辰年建造,迄今已有279年历史。该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土木结构,高3层,每层25间(含中轴上的正厅),共75个房间。楼内天井开阔,正中有一构造精致的回厅,西南侧有口水井,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楼的外围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聚斯楼以内部空间设计错落有致,釆光通风绝佳,冬暖夏凉而著称。

     建造者:由凹下陈氏十四、十五世祖陈海龙、陈顺亭父子于清朝乾隆丙辰年建造。

       凹下陈姓家族创业史:一世祖邓三九郎播迁入永,生五子(文秀、文满、文浩、文质、文光),次子文满公开基古洋,历十世继厚公(字凤岗),成凤岗房。凤岗公生五子(元枢、元机、元植、元彬、元相),人丁始旺,至孙辈有男丁11人,外含侄孙辈总男丁61人。时为农耕年代,地少人多,十二世祖应恒公、应炤公、应丝公(中山房)堂兄弟三人,结伴外出谋生。一日路旁见一人奄奄一息,兄弟三人急忙施救。此人原是风水大师,为报答救命之恩,引三兄弟至岐岭龙湖,据自身云游勘舆所获指点风水宝地。下屋(今龙湖小学旁)地形为五鬼运粮,居此立大发,然不长久,发后必搬家。凹下(现聚斯楼址)地形下山卧虎,宜世代居住,代代人才辈出。时龙湖已播迁众多姓氏,凹下已为江姓、刘姓先居,在此建基必受排挤,天机泄漏,定不能成事。于是兄弟三人先在下屋建房暂住。他们凭一身手艺(应恒公善铁匠,应炤公善切烟,善经营烟丝生意,应丝公善木匠)团结协作,勤俭持家,到儿辈果大发。

     兴建过程:应恒之子廷奎公生四子(长子仁忠,字海源,次子仁孝,三子仁廉,字海龙,四子仁节)。因风水大师话语在耳,又见凹下宝地一时难得,应炽公、应丝公后代开始外迁,恒公之孙海源回迁古洋,仁孝、仁节迁江西。他们走时把积攒之财,悉留给海龙公,望其实现凹下开基繁衍之望。海龙公和儿子顺亭公开始低调生活,以放母鸭为计,慢慢接触江姓主事,借宿老屋下,博得其友情。江姓主事终因粮食储存运输不便,把老屋下及周边土地卖予二公父子。聚斯楼始营建,历二十年,一座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错落有致,采光通风绝佳,冬暖夏凉而著称的土楼乃成。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沦陷,残兵一路南窜,经永定,过聚斯楼,以为土豪财主所建,便纵火焚烧。聚斯楼虽木构部分燃尽,土墙坚固完整如初。后十九代先祖重修之,即为今日之貌。聚斯楼地灵人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凡从政、经商、艺工、科举均有建树。十六世穆思公,清嘉庆县丞,修职郎(葬松岭塘,碑尚存);十七世纯厚公,清道光巡按御史(葬团村野猪窠);二十一世桃庆公,红军烈士(团级)(纪念碑立于龙湖小学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人口150余,大学生50余,比例之高为周边乡镇人所钦服。

      赤石村村民林孝沃称,建楼的是他们的祖先林公孙——一名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当初的建设目的主要是防土匪和野兽。在2011年以前,这座土楼里一直有林氏子孙居住,解放后一度是村里的集体住所。

        现在这里展览着义门陈的故事事迹。

       在这里展介了我们陈姓的名人,也仔细认真地介绍了在闽西永定地区牺牲的陈姓英烈人物。

       我们陈姓是1955年授衔时从元帅到少将每一级别都有的唯一姓氏。但是这里介绍的没有陈再道上将,我知道是为什么。

  好像也没有说到陈世美的名字,我也猜到为什么了。当年是包拯等权臣极力建议皇帝拆析陈姓家族,为了配合此动作,文人戏词里编排出这个陈姓的反面人物。

当年红军时期这里涌现出三位红军团级领导干部

没有介绍陈再道上将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审阅其他内容

北京瞧办主任
个人游记、经历、生活记录 转述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