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北京瞧办主任”即可放心进入,审阅本人的其他小文
在闽西金丰,一直传颂着著名华侨抗日女英烈陈康容的英勇事迹,她誉为建国前十大英烈之一。据《共产党员》杂志2001年第7、8期特刊的先驱者栏目里,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专题介绍十位英烈的英雄事迹。这十位英烈是:陈铁军(女)、夏明翰、向警予(女)、杨靖宇、方志敏、吉鸿昌、陈康容(女)、赵一曼(女)、叶挺、江竹筠(女)
陈康容,女,原名月容,又名陈亚莹,笔名胜子,义门陈客家后裔、永定县岐岭乡下山村人,1915年生于缅甸。父亲陈锡梅,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陈锡梅携日本籍妻子侨居缅甸,在曼德勒开照相馆。1930年,陈康容15岁那年,与17岁的姐姐跟随父亲返乡省亲,家乡秀美的山川、浓郁的亲情,特别是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经过土地革命分得了土地,翻身作主的革命景象,使在异国他乡长期漂泊的陈锡梅父女受到莫大的鼓舞。不久父亲和姐姐回到缅甸,陈康容到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于1935年春返回缅甸曼德勒教书,并参加缅甸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6年初,陈康容考入厦门大学文学系。厦门是福建早期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陈康容在读书期间,在厦大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她担任中共厦门工委妇女支部委员,是厦门妇女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之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忧国忧民的陈康容毅然中止学业,拒绝了父亲在缅甸为她安排的舒适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加入中国妇女慰劳前方抗战将士总会厦门分会、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慰劳工作团,并担任宣传股长,用手中犀利的文笔进行战斗。她积极发动各界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使歌声喷射出心中怒火,形成抗日雷鸣。她经常上街宣传和教唱救亡歌曲,遇有敌机轰炸,就奔上救护伤员、慰问灾民。她倾力于厦门妇女夜校,宣传爱国思想,促使她们加入到抗战救国的行列,整个鹭岛沸腾了。她兴奋撰文《厦门妇女怒吼起来了!》,文中写道,把厦门妇女发动起来"保卫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抗战的力量”;"厦门的妇女们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了!"她以这些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向日寇宣战。同年11月根据中共厦门市委指示,陈康容被派到龙岩白土参加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举办的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学习。此时,她结识了从苏联学习回来的理论教员黄会斋当时,她的父亲频频来信催她回缅甸。她对黄会斋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一定要坚持革命到底”。她毅然放弃了回缅甸享受优厚生活的机会,决定留下来坚持革命。
1938年春,当厦门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陈康容接受党的派遣,到闽西去开展农村工作,参加中共闽西南特委训练班。激烈的斗争、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磨损她的革命意志。训练班结束后,她被派到家乡永定县岐岭乡,任党支部宣教委员,公开身份是乡小学教员。陈康容以岐岭小学为阵地,在校内外建立了抗敌后援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利用课堂、墙报、集会、演讲等形式,号召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宣传党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发动群众为支援前线捐钱;组织抗日救亡剧团,演出《打倒卖国贼》、《抓汉奸》、《放下你的鞭子》、《大刀曲》等街头剧和舞蹈:演唱《九一八》《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使方圆几十里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39年春,陈康容与中共闽南潮梅特委宣传部副部长、原训练班理论教员黄会斋结为夫妻,第二年在广东梅县西村革命接头户家里生了一个男孩。此时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第一次反共摩擦,闽西、粤东形势聚变。陈康容对岐岭的党组织极为牵挂,于是又带着幼儿回到家乡岐岭继续革命。抗日战争面临最艰苦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各地秘密逮捕、迫害和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斗争形势日趋紧张。1940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陈康容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押解到永定县抚市镇。最先提审她的是营长张耀轩,一个追求过她的厦大旧日同学,张耀轩软硬兼施,要她说出共产党地下组织情况,并要她嫁给他。她严词拒绝其无耻要求。接着,保安团团长谭嗣新又来诱降,也遭拒绝。劝降失败,敌人对她施以种种酷刑,扬言如3天内写出自首书,就放她与家人团聚,否则就要剥她的皮。陈康容面对死亡威胁,毫无惧色,怒斥敌人,大义凛然,写下了一首狱中诗:
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
为了伸正义,何惧剥重皮!
1940年9月17日的漆黑的深夜里,陈康容被凶恶的敌人残忍地剥皮然后活埋。临行前,她还高呼:“打倒汉奸卖国“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陈康容就义时年仅25岁。陈康容的丈夫黄会斋(时任漳州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悲愤交加,为了纪念心爱的妻子改名为“黄康”,。战友们听到陈康容牺牲的消息非常愤怒,发誓报仇雪恨。英雄生前所在的游击队被改名为“康容支队”。战士们在陈康容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鼓舞下,转战南北,革命队伍不断壮大,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为永定革命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文史资料《土楼《闽西日报--闽西红土故事》等资料整理。春秋--悠悠青史话永定》、
陈正,原名陈成都,1905年生于福建省永定下洋古洋村。他幼年在私熟读书,后就读中川犹兴公学。公学毕业时,他年仅14岁,只身去广东大埔中学读书。在中学三年的后期,正值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迅猛发展,陈正受到影响。
陈正在校组织起学生会,被推选为主席。不久,中共两广区委通过合法渠道,从汕头等地派了几位进步教师到大埔中学任救,在校内组织起“社会科学会”“戏剧研究会”“文艺研究会”等进步群众组织。第二年春天,“戏剧研究会”由陈正领队到大埔农村公演了一出汉剧《花木兰从军》,大获成功。1922年秋,陈正在大埔中学毕业,和一批进步同学到厦门集美师范就读。入学不久,他即与曾牧村、卢肇西等12位同学组织了“永定小组”,积极研读《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在19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上,陈正呼吁师生到工农大众中去学习,并散发倡议书表示愿把青春献给工农大众,坚决向不平等、不合理的旧世界宣战。之后,学校左派组织利用放暑假的机会,指派陈正、卢肇西、曾牧村等组成回乡工作团,在闽西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团结大埔中学以及从上海、福州等地回乡的进步学生,成立“晨钟”社,出版《展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寒假,他们又发起组织“金丰新剧社”,深入农村,演出新戏《孔雀东南飞》《苦媳妇》《社会阶级》,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
1925年,陈正与曾牧村等创办了下洋公学。教师大都是集美师范和大埔中学毕业的进步青年,办学经费全由创办人自筹。陈正走家串户,进行募捐,他带头动员父母捐出光洋100元和5石白米。陈正在公学任教务长兼教公民课对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讲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故事一些校外青年也跑来旁听,课堂经常座无虚席。
1926年冬,陈正在厦门集美师范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组织派遣,返回下洋公学任教,传播革命火种。1927年1月,中共金丰支部在下洋公学成立,陈正任支部书记。
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中央于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政策。陈正和曾牧村在金丰支部会议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党员们热烈讨论如何进一步掀起农运高潮,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发展工农武装,打土豪、分田地。为了筹备武器,陈正向父母要来30块大洋,置买了步枪、梭镖、大刀、土铳等。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上杭时,陈正和中共闽南特委负责人罗明率领永定的工农代表前往上杭参加军民联欢大会,聆听了周恩来的指示。周恩来指示部队赠送一部分枪支,支持他们组建工农武装,这使陈正等人更增强了革命的信心。
他们参加联欢回来,组织了一支有120多名骨干的工农赤卫军,与溪南区张鼎丞组织的工农赤卫军同时开赴前线,配合南昌起义军攻打大埔县城,歼灭大部分守敌,获得重大胜利。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离开广东,进入湘赣粤边开展游击战,陈正、张鼎丞等奉命率领工农赤卫军返回永定,开展对敌斗争。
1928年,闽西遭受特大灾害,陈正带头把家里数年的积粮2000多斤分给穷人,把田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户,当众焚毁田契。此举影响了邻近10多个村庄的富裕户捐粮救贫度荒。期间,金丰地区的党团组织、妇救会、农协、赤卫军、“铁血团”的活动经费都十分困难,陈正动员母亲拿出父亲在外经商捎回家的钱予以资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他们设立了地下兵工厂,日夜赶制大刀、梭镖等武器。很快,各地农会发展了农民武装共计4000余人。1928年6月30日,陈正和张鼎丞等领导农民武装举行了震撼八闽的永定暴动,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930年5月,闽西各县独立团在龙岩城集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后改为红十二军),陈正为政治部主任。不久,他奉命调任红二十一军政治部主任。他任劳任怨,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官兵和工农群众都称他为“我们的好主任”
不幸的是,1931年4月,陈正被诬陷为“社会民主党”横遭杀害,牺牲于虎岗,年仅26岁。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追认陈正为革命烈士。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放心审阅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