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尽头的守护与修复
SHARARO
山间的回响
聚居于中国西南群山中的彝族,拥有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彝文,也是最早铸造银饰的一个少数民族。对于“00后”官正来说,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所承载的文化想象,是寻找与回归自己民族身份的过程。而通过艺术、时尚的呈现,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产业链当中,他希望最终能由此回馈当地,让“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被看到”。
因此他创立了“SHARARO(沙剌诺)”——在彝文中指女孩拆掉穿耳时的旧线、换上银耳坠的时刻,意味着开始自主选择、面对人生的成人仪式,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为创作来源,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民族元素的多元化和可能性,让更多人看见古老而耀眼的文化精髓,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Sejauh Mata Memandang
守护视野尽头的美
在印度尼西亚的时尚行业,Chitra Subyakto已经耕耘了20余年。出于对印尼纺织品的深厚热爱以及对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渴望,同时支持循环和环保的商业模式,促使她在2014年创立了纺织品牌Sejauh Mata Memandang,中文可以理解为“目之所及”。
而在亲身感受到地球所经历的环境变化后,她将对环境负责任的设计和制作方式贯穿于品牌运营,与印尼的NGO合作呈现环保主题展览,还加入了苏门答腊岛的森林再造计划(Reforestation),专门拍了一部短片,将当地女性护林员的故事带到了世界各地。
慢珊瑚
一处秘境的回归
琼库什台,这个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的村子,在哈萨克语中有着“大平台子”的意思,以其藏于草原深处、天山脚下,尤有世外桃源的梦幻,避世秘境的观感。但也正因为隐秘的地理位置,让这里逐渐成为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几年前,慢珊瑚设计以“弱设计”的理念,遵循当地传统的建造文化与肌理,修复更新了这个村落的十几间房子,逐渐带动了这片土地的“复活”。通过与设计师徐晶磊的对话,我们一起回溯了“慢珊瑚”在倾听、尊重在地的声音后,修复每一处地方,让人们重新爱上家园的往事。
以“共生”,愈人愈己
何鲜
在设计中共生
产品设计师何鲜在2020年成立STUDIOMONANA,希望除了产品设计、设计服务和设计研究以外还可以提供设计协作。“老铁设计公司” 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
四年来,何鲜的足迹遍及近半个中国,深度接触和拜访了20多位手艺人,和他们做“老铁”,一起合作设计,也找到了一种有据可依的“中国风格”。与此相似的还有她开创的“小朋友设计公司”。她慢慢意识到,设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形式不是自弹自唱与孤芳自赏,而是“存在主义”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之间”,连接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孙昕欣
更新自己,也是一种治愈
灵修学者迈克尔· A ·辛格在其畅销书《自由的灵魂:超越自我的旅程》中写道:“身体有自己的智慧,它通过感觉和情感与心灵沟通。”坦然面对身体发出的信号,解决身体的问题,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也是翻新自我,重启人生的一把钥匙。
在“身体”这座神殿中,孙昕欣瞥见了人的渺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辽阔。她经历着数次病痛后的劫后余生,也在修复自己的过程中持续探索着疗愈的更多可能,她的故事真实地诠释了如何从身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找内在的自我力量。
热爱生活的n种方式
时尚“再生”的无限可能
当大家对时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当下,而是在一次又一次使用、交换、更新时,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我们也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设计师、品牌与项目,发现循环也可以很美,结束后也可以再开始……
恒爱之港,哥本哈根
从丹麦语“København”(哥本哈根)一词溯源,这个“商人的港口”从中世纪便开始迎着波罗的海的风浪,洋溢着繁荣与浪漫。时至今日,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全球最宜居城市”和“最佳设计城市”头衔的哥本哈根,并没有沾沾自喜于童话般的现实,这里的人沿着丹麦特有的“自行车公路”着眼于他们生长中的社区,在可持续的路上不遗余力地领跑于全球。
在旅行、建筑、饮食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与实践中,我们看到哥本哈根紧紧怀揣着成为全球第一个碳中和城市的绿色愿景,而经久不衰的丹麦设计,又在日常中处处体现着当地人对生活的持续热爱。
LONGHAS
找回生活的瞬间
在日常休憩时被修复、治愈,让森林“走入”我们的家,以“模块化”的沙发回应可持续设计与专属需求……从每一个生活的“切片”中,找回持续陪伴的热爱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