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奥运跳水冠军准备去冲浪

乐活   2024-08-09 20:05   上海  

巴黎奥运会即将进入尾声,如果说哪个项目,中国队兼具优势又令人赏心悦目,跳水,可能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在目前已经决出成绩的六个单项比赛中,擅长“水花消失术”的中国跳水“梦之队”已经包揽了所有金牌,并且在剩下的比赛仍有着绝对的实力。

“跳水相对其他运动而言,没有直接的对抗,我们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超越。这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在这种“享受”的背后,来自于无数次从1米、3米、5米……直到10米跳台反复攀爬、一跃而下的重复。

纵观跳水界,林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时隔八年两次登顶奥运会男子双人十米跳台的运动员,中国跳水“梦之队”不缺冠军,但是在两次“巅峰”之间,坠入过漫长的黑夜,又在煎熬中自己爬出来的,或许只有他才明白其中的波折。

又一届奥运会,我们在跳水比赛的间隙,和林跃相约在他最为自在的水边,进行了一次对话。

▲ 

林跃

2008北京奥运会、

2016里约奥运会

男子双人十米跳台跳水冠军




从奥运冠军到自我觉醒


提及广东的水,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珠江,但对于潮汕地区的人而言,他们更为熟悉的母亲河叫韩江,这也是覆盖了粤地第二大流域的水系。出生于潮州的林跃,家就在韩江附近,而名字中的“跃”字,似乎注定了他和跳水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

不过走上跳水之路前,不到7岁的林跃已经练了三年体操。“小时候特别顽皮,天天在家上蹿下跳。”也就是所谓的“顽皮”,一方面促使父母送他去练体操来“放电”,同时让其在小小年纪便展露了出色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的天赋。后来遇到了运动项目选材,教练觉得他更适合跳水,这个转变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是“把脚朝下的翻腾变成头朝下——是比较自然的过渡。”

从七岁到十七岁,林跃从潮州一路“跳”到广州,再到北京,直到2008年家门口的奥运会,当时和搭档火亮摘得男子双人十米台跳水金牌时,最高领奖台上的少年还难掩青涩。他坦言,“那十年自己还没有太强的自我意识,甚至有些‘稀里糊涂’地拿了第一个奥运冠军。如今的轻描淡写,不能抹杀他曾经的刻苦、勤奋,也掺杂了一些当时的懵懂和不以为然。


▲ “月亮”组合在2008年奥运会上摘得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


谈及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自己”,他的答案是走下最高领奖台后的第二年。2009年,林跃遭遇了职业生涯从未经历的严重伤病和随之而至的第一个低谷期。“当时连全国冠军都成了很难的事情。”对于一位奥运冠军来说,在他的世界里拿第二名就是一种“失败”。一年前的光辉时刻没来得及思考,但在一年后经历挫败时,他开始觉醒了……

如果要以奥运周期去“分割”每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谁也不敢妄言自己有多少个四年,在更新换代迅速的项目中更为残酷。2016年,当林跃时隔八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男子十米跳台的“顶端”,身边的搭档已经从比他年长的火亮,变成了小他四岁的陈艾森,彼时他25岁,对很多项目而言,正值竞技体育的“黄金年龄”,但在有着“梦之队”光环的中国跳水队,他已然成了一员老将。

▲ 2016年里约奥运会,林跃搭档陈艾森,再次征战男子双人十米跳台


从2008年到2016年,对于处在觉醒时期起起伏伏的林跃而言,无疑是漫长的。


“消失”的四年


曾经有朋友问林跃,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怎么没看见他的身影。他也诧异如果有机会能在家乡比赛,自己的这段记忆怎么会一片空白。后来使劲想了半天才发现,那段时间他为了养伤错过了一系列赛事,其中就包括家门口的那一届亚运会。

“当时在机械化、反复的康复过程中,心里是灰色的,也就几乎没有关注那一届比赛。”去年他踏上过当年举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广州海心沙,心里仍不免有遗憾。

2009年开始,伴随着接连不断的伤病,林跃的状态不如从前,随后的一些大赛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那个在北京奥运会年少成名的冠军好像在许多人的视野里“消失”了。

在二十岁前后的年纪,他也有着自己的不解,“好像知道又不知道,看懂了又似乎没看懂跳水,想要追求奥运会,但也不确定比好了奥运会能干什么。”这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他虽然赶上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末班车”,但却表现得有点不像大家曾经认识的林跃——最终他在单人十米台的比赛中痛失了奖牌。对于曾经无法接受拿第二名的他来说,这样的表现犹如在全世界面前被“鞭笞”。

原以为伤愈复出后就可以战胜一切的想法,后来被他理解为“自负”,但那段下坡路并没有在伦敦就开始转折,2013年的跳水世界杯,林跃在预赛就意外地被淘汰了,“那时候才真正跌到了‘谷底’”,周围劝他退役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二十二岁的他不想以一个失败者的角色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不想把急流勇退当成退缩的借口,这样子我可能一辈子都爬不起来。”后来在里约“爬”起来后,他这样说道。

2008年之前中国跳水队甚至展开过名为“拯救大兵林跃”的行动,集合各方力量帮助他战胜过困难重重的生长发育期,顺利在北京奥运会上夺魁,那段经历或许也给了林跃再一次战胜挫折的底气,不过当时他所面对的质疑,比五年前的挑战要更艰难。如果要问是什么让他战胜了自己,他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感谢很多人,祖国、团队、教练,以及没有放弃自己的自己。

从2014年的跳水世界杯开始,他作为运动员的履历在戛然而止了四年后被续写,甚至罕见地在那一届比赛中同时斩获了男子3米跳板和10米跳台两个项目的双人冠军。

经历了“沉沦”的四年,这场看似混沌的考验也换来了林跃弥足珍贵的清醒和愈发清晰的目标——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双人十米跳台的金牌。

▲ 2016年里约奥运会,林跃和陈艾森获得男子双人十米跳台金牌



重新认识跳水

在1908年古老的高度跳水项目被取消后,自现代跳水赛事发展以来,除了从1989年第六届世界杯到1993年第八届世界杯增设过男女一米板的项目,现在大家看到的跳水比赛,只有3米跳板和10米跳台两个高度。

但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运动员需要从1米、3米、5米……逐步往上“跳”。一个普通的训练日跳上100多次是“家常便饭”。每一次爬上去跳下来,大概需要2分钟,大家看到的完美的翻腾动作背后,是无数个2分钟的重复和积累。“这样的重复其实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尤其在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时,除了身体上的疲劳,更考验人的是对心理的锤炼。”

也是2014年在世界杯兼项的经历,让林跃重新认识了跳水。“‘跳台’考验的几乎纯粹是运动员自身的能力;而‘跳板’是活的,要一天天去磨练自己的耐心与之匹配,它有态度,有情绪,我们需要去了解跳板的脾气,而且它的作用是双向的。”

虽然如今兼项的运动员在跳水赛场并不多见,但谈及自己的前辈,林跃很敬重。“像高敏、熊倪……这些老一辈运动员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后来他之所以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双人十米跳台,也是分析了自己当时的能力和未来的可能性。那时,他已经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事情。

跳水相对其他运动而言,没有直接的对抗,“我们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超越。”而中国跳水“梦之队”的优势,来自远高于对手的日常训练标准和对大赛失误极低的容忍度。“以奥运会举例,如果出现8-8.5分,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合格的动作,我们的及格线是8.5-9分,9-9.5分可以说发挥的不错,再往上接近满分,才是趋近完美。一般8.5分的发挥,对于外国运动员可能觉得已经很棒了,但我们往往还会想在角度或者入水方面能不能更好一点。”

这种近乎苛刻的技术要求,也伴随着跳水队的精神,来自于每一代的传承。“前辈们的经验对年轻运动员来说太有帮助了,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所需要的经验。”技术方面在国际上大家已经共享了很多年,这些难以量化的才是跳水“梦之队”延续至今依然强大的精神内核。

林跃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经历的三届奥运会跟过不同的教练,学习了不一样的技术风格,从“跳水女皇”高敏到师姐郭晶晶,比他年长的队友胡佳、杨景辉等等。“很‘不巧’,在那个本该叛逆的年纪,他们说的我都会听,也吸收了。”那个小时候顽皮的男孩,在波澜中经历了“沉浮”追光之后,反而变得内向,但无论在父母还是教练、队友的眼中,他一直都很懂事,会为他人着想。


离开水后,

发现自己离不开水


从2018年退役之后,在东京和巴黎奥运会期间,林跃的日程安排基本都被与奥运相关的比赛解说、活动填满了。在海南陵水的海边,应该是他这段时间里最放松的短暂时光。“只要在水里,我就很舒服、自在。”水是他的净土。

也有人会问他,近20年的跳水生涯,难道在水里还没待够吗?林跃说,这种习惯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了。“退役到现在,我一直都挺怀念跳水的,退役之后才意识到普通人想感受那种站在世界舞台为国家争光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后来再想去做那样的事,就很难了。”

他曾经用一个大写的“V”来形容自己的运动生涯,如果当初真的在中间某个阶段结束了,那这个意味着“胜利”(victory)的手势也就不完整了。三届奥运会,为国征战了十多年,那些以数字来标记的年岁,他觉得其实都是有的选的,是可以打破的。

其实他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就想过退役,当时和家人说,想回到学校读书,身边的人不以为然。但这个念头其实在他心里来回了很久,后来有机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去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因此可以就读“人大”的新闻专业,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了却了自己的夙愿,“让我学习了很多水池之外的东西。”因此在许多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自己既是受访者,也是采访者。

林跃从小就喜欢赛车,也喜欢足球,去年他考取了中汽摩联的赛车驾照,还和卡卡一起踢了场“村超”,退役后有了更多时间去做这些事,不过他依然向往着水。2018年,他在三亚接触了冲浪,在相继体验了尾波(冲浪)和电动冲浪后,他还对更为复杂的风筝冲浪跃跃欲试,“可以飞起来,在空中落下时可以做复杂的动作。”听起来似乎和跳水有着吻合之处。在运动这件事上,他的自信也是他的底气。

被水浸润了20年,有些事已经成为了习惯。曾经他也试着为了长胖一点减少自己的消耗,但不到两周发现自己停不下来。让运动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是运动员生涯带给他最深远的影响之一,除此之外,“还让自己学会了更有目标感。”

心理学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其畅销书《异数》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林跃认可他的“万小时定律”,“外人看似你可以轻松完成或与生俱来的天赋,其实是通过后天的适应与习惯,经历了磨练和改变才达到的。”他也经历过站在跳台上的害怕,甚至到现在依然会“恐高”——“只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就想往下‘跳’,让双脚落在地面上。”

在跳水这件事上,林跃倾注的小时数早已过万。现在他想换一种活法,“我未来相信有很多条路。”他说近两年自己开始“忘记”过去,这种“忘记”,在他看来其实是一种新的认识,去接受新的开始。


文、编辑丨danz
图丨Moovi、资料图来自网络
场地|海南土福湾嘉佩乐度假酒店


LOHAS乐活杂志
LOHAS乐活,创立于2008年,中国最持久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