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好再好一点点的咖啡,是什么样的?

乐活   2024-07-03 14:32   上海  


对于一家咖啡馆,最为人熟知,也相对容易实现的经营模式,一是偏纯粹,做传统意式咖啡或手冲,二是做复合型。这样两条路在国内已趋近成熟,也堪称流行,但对o.p.s.来说,好像都不太适用。这家主打创意特调,被许多人看来“好喝到要排队”的咖啡馆,一年前开了家名为“三又二分之一”的新店。他们起初希望能提供一种“咖啡赛事级”的用户体验,而如今,这个方向被轻轻拨转,落在了更难被量化的“用户体验”上。

不久前,我们走入其中,开启了一段关于咖啡的体验。


☕️
为了不让感官变钝

在意式咖啡的竞赛中,3分代表“Good,好的咖啡”。主理人阿光在三又二分之一的公众号上用一句话介绍这家新店:“比好再好一点点。”

在两侧梧桐相依的太原路上,o.p.s.门口的队伍排了很多年,这家主打创意特调,被许多人看来“好喝到要排队”的外带咖啡馆,一年前开了名为“三又二分之一”的堂食店。4款咖啡豆,先挑豆,再从4种饮用方式——浓缩、黑咖、冷萃、奶咖中选其二;咖啡豆在研磨前会用干冰,进行超低温冷冻,确保萃取出更多风味;奶咖中的鲜奶需要经过“乳糖酶”—— 这是一项于近两年、频繁出现在世界咖啡师大赛上的牛奶加工技术,目的是分解出甜度更高的半乳糖、葡萄糖,从而让饮品达到一种“自然可感知”的甜度。

 

新店的空间也更大了,100平方米,一楼、二楼都有座位,L型吧台横穿整个空间,除了日常营业外,产品的研发、业内分享以及不定期活动都在“三又二分之一”进行。当然,如果足够仔细,你会发现菜单左下角的小字:“温度22°C~24°C,湿度60%~65%,水质170/20ppm。”也有不在册但其实“含括”在一杯咖啡里的:空气的流速、二氧化碳浓度、PM2.5值、噪音范围等等。

这些数据的“数”,源于阿光和团队筹备新店做测试时的发现,即同样的参数情况下,所有的咖啡仍然会在某一天某些时刻里,呈现出酸咸状态。这引发了大家的一个好奇:环境会影响感官吗?答案是待定的。但为了这个“待定”,阿光和siwei去查资料,记录每天温湿度、气压的变化,但实际导向的是一个差别不到1%的结果。

他们还探究了空气质量,原来在一些特殊场合会做很强的新风循环,机舱低压会影响感官的原因是:对狭小封闭的空间来说,一旦人够多,相应的PM2.5值会高出平日好几倍,人的精神状态便受到影响——其实就是会让感官变“钝”。

“我们尝试做了验证。比如先在室外,把嘴巴的感觉调整到足够好,之后再进店,那种状态确实出现得少了。”阿光说自己并不确定这是否就是答案,但也还是购置了一台新风机,在保持新店每小时一定量的空气循环,尽量减少可能干扰咖啡平衡感的选项,“可能后面我们再做什么,也会把空气质量考虑进去。”


☕️
照顾好每个人

Siwei是o.p.s.和三又二分之一的“老板娘”,同时也是一名咖啡师。7年前,她和阿光分别从各自从事的咖啡馆离职,开了一家9㎡的外带店,做创意特调。名字o.p.s.呈现的是两人一致的理念:一个开放的(open-minded)、充满可能性(possibility)的空间(space)。在当时,国内咖啡生态系统里已经有了精品化、连锁的划分,但 “特调”仍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存在,即便在咖啡馆密度足够高的上海,o.p.s.仍然是当时唯一一家只提供特调的咖啡馆。

▲ 如今依然有忠实的咖啡

消费者在

o.p.s.门口

排队


到了三又二分之一,他们也想做出点阿光谈及的“不一样”。筹备期间,他们确定一个方向是,希望能提供给客人一种“咖啡赛事级”的体验,不仅仅是出品,具体到讲解每一杯咖啡的制作技术,一切按照赛事的标准来。

一年后呢?“我们现在把常规咖啡的出品放在二楼,然后把咖啡加鸡尾酒,也就是特调的部分放在一楼。可能未来,这家店在咖啡或者酒的表达上会更重,常规咖啡会慢慢从专门的一部分被我们弱化,变成体验里的一部分。”对于改变,阿光给出的解释是,就算真的打磨出一个可以载入行业金字塔顶部的用户体验样本,但对用户来说,真的重要吗?

“我不喜欢自嗨。o.p.s.一直都挺想照顾好每个人,三又二分之一也是。只是我们做外带店做多了,当去做一家堂食店、也想要照顾好每个人时,要考虑的会更多,这里面有不少是我过去不太擅长,现在还在学习的部分。”阿光说,如果小众领域的口碑无法大量转化成更多拥趸,那么再专业的信息,无论以何种方式输出,都会显得不通人情,而且很容易让人滑向某种自我陶醉。

做一杯东西时,阿光可以接受自己“龟毛”,豆子哪来的,养了多少天,喝起来怎么样,这里不够好,那里有点涩……但站在一个主理人的角度,他希望淡化这些。“对于一家店来说,客人更在意他们能感受到的体验,就是从进店到出店的过程,是否足够吸引,而不是像我这样的从业者,去追求一杯咖啡的极致。这些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拉回到商业的语境里,用户体验,其实是更难被量化的。往大了说,它和每个人有关,而且是最朴素的个人好恶。阿光理解的好的用户体验,营造的应该是一种氛围。他去过一些荣获“亚洲50佳”的酒吧、米其林餐厅。“他们也有很多东西其实我是吃不太明白的,但怎么让客人依然能够接受跟喜欢,这是我想要在未来的三又二分之一去推动的事。”在他看来,o.p.s.做到了“像饮料一样,更放松,男女老少皆宜”,三又二分之一讲逻辑和技术,对客人来说是陌生的,“可以去引导,而不是去教育他们。”

 

采访快结束时,我们聊了聊他们刚结束的“城市巡游”,好像距离上一次类似的出差是2019年。五年过去了,o.p.s.9平方米的空间还在,创意特调从小众发展至今,几乎成了每个大中城市的文化标配,阿光开玩笑地说,“主要想知道我们有没有过气。”谈及未来,他也坦言今年有在其他城市开分店的打算。

“对过去的o.p.s.需要5年,现在可能只需要3个月。”与其在想法、反思和批判里纠结,不如行动起来,“比赛也从来没有哪一刻让你感觉是准备完全充分的。”这位曾获得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冠军的咖啡师将现在的自己形容为“一个更包容的人”,可能因为他相信做到自己当下能做到的最好,就好了。经验会帮助一个人对世界去除很多自以为是和偏见,只要你愿意成为事情的参与者和观赏者。

而这也是未知路途上更动人、更有魅力的部分。


Q:LOHAS乐活

A:阿光(王启棱)

人称“光师傅”,o.p.s.&三又二分之一创始人

曾获2015世界咖啡冲煮比赛中国区冠军


Q:o.p.s.已经很“巅峰”了,为什么想另开一家类型完全不同的店?

A:想做这家新店是出于一个很直接的想法:逃离一些跟人有关的事情。因为当时是2022年,o.p.s.人太多了,我们做的也多,慢慢进入到一种流程式出品的状态里,惊喜、个性化的东西在不断变少,那会儿甚至怀疑过是不是没有了初心。可能我们骨子里总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当时,我们想做一家稍微低调的店,没那么多人知道,可以去做些我们觉得稍微需要花点时间喝的东西,更小众一点,更专注在专业度上。

Q:两家店目前的研发状态是什么样的?

A:团队现在有20人,有专门负责研发的伙伴。一般来说,具体的方向他们来,但具体要做什么样的东西,得和我“battle”一下,我不太能直接告诉他们说‘你不能做’,因为我觉得他们提的都是很好的点,不能去抹杀大家的热情跟各自喜欢的东西,但我希望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我觉得这样不好。

Q:聊了这么多“用户体验”,在你的理解里,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用户体验:它是好的,同时又是一家咖啡馆可以做到的?

A:我可能接触的客人足够多了,当然每个人都想喝到好喝的,但我觉得不是每个客人都会想了解这些信息,它跟体验有关吗?信息不能跟体验画上等号,就像信息跟知识不能画等号一样。专业和消费者之间,对信息跟知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我可能会倾向于去做这样的事:既能满足我们自己去追求不同的、更好的东西,也要让客人感受到——用好的方式,好的节奏,甚至好的语气,好的花样去传递这些信息,让他们有幸福感。我会把这称之为好的体验。


编辑丨danz
文|muli
图丨方磊,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留言联系

新刊预告|咖啡新浪潮(点击可阅读)


LOHAS乐活杂志
LOHAS乐活,创立于2008年,中国最持久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