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看更多文章
前言
关于过敏、食物不耐受与抽动症/多动症相关性研究在我国开展较少。食物不耐受最早的系统性阐述是由英国的Frances Hare医生在1905年提出的,在我国近年来才逐渐引起医生们的重视,因为国内对食物不耐受的研究较少,它与抽动/多动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等疾病之间到底是否存在联系,目前文献支持不足。但就国内外的病例报告反馈和国际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干预的情况来看,作为III型变态反应的食物不耐受,和通常我们所说的过敏(IgE介导)有相似之处,均参与了免疫系统的活动,它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湿疹、哮喘等症状,在严重时会造成焦虑、急躁等神经症状,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认同。基于该临床表现,我们在临床实践层面有必要将其作为诱因之一纳入抽动/多动儿童的病因考量中。建议儿童进行过敏源与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环境及食物管控,采用改变饮食结构、饮食替代、适当补充营养素的方式帮助儿童有效地控制过敏及食物不耐受的同时,营养摄入未受影响。该做法确实帮助大多数儿童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
重点:
1、重视过敏与食物不耐受。儿童期的“发育”属性使得儿童身体各系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各系统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免疫系统的变化带来神经精神系统的症状在儿童群体中并不少见。
2、科学干预,避免营养缺失。食物管控易造成食物摄入通道关闭,影响儿童主要营养来源,而营养的科学合理摄入是保证儿童全身心发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患儿家长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进行食物管控,科学补充营养素,不提倡盲目极端做法。发育期的儿童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也决定了儿童期的过敏和不耐受不是保持不变的,定期检测监控有利于调整饮食,科学管控。
一、关于过敏源IgE
近年来,过敏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报道约有l/3的人在一生中患过过敏性疾病。根据我国北京地区的统计,在一般人群中过敏的发病率约为15%。太平洋有些地区的过敏性疾病甚至高达50%。进入21世纪以来,该病已成为最常见的全球性疾病之一。究其原因,与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方式不断改变,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剧,以及食品的种类和加工工艺越来越多等因素有关。这就致使许多原来不过敏的人群可能逐渐演变成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使潜在过敏人群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科技、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原来未认识到的过敏现象也被揭示出来,这就是当前过敏的发生和发现越来越多的缘故。另外,缺乏维生素D也是造成过敏的原因之一。
1、过敏发生的过程
在过敏反应中,常见的过程是摄入了食物或接触了环境中的某种过敏原后,很快就出现反应,通常在几分钟内或者两小时内就出现,这种反应称为急性过敏,它属于变态反应的Ι型过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等。这种急性的过敏反应,是由IgE介导的。sIgE (某种过敏源)在血液中存在,所以这时抽血查出sIgE,对诊断这种急性过敏有帮助。
过敏原进入人体后主要是免疫系统的多种细胞、物质共同参与发生一系列网络化、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致敏、激发、效应3个阶段。致敏阶段是指过敏原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包围并破坏,同时巨噬细胞在细胞膜表面呈现抗原片段,成为T淋巴细胞,它们分泌白细胞介素4激活B淋巴细胞,分泌出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定IgE抗体。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结合,此时的人体处于此过敏原的敏感阶段。这种状态可持续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这种状态就会自行消失。激发阶段就是相同过敏原进入了处于敏感阶段的人体,并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IgE抗体结合,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它们“扣动”了过敏反应的“扳机”。效应阶段又称炎性反应阶段,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发出信号,身体各部分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其它细胞一起分泌炎性介质,就是这些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在急性过敏反应时我们所能感受到和观察到的过敏反应表现已属于效应阶段。
过敏是免疫系统的一个免疫应答,正常状态下,免疫系统只对人体有害的外来物质做出反应。人体防御系统错误的把过敏原当作危险的感染源加以抵御,从而引发了过敏反应。
2、导致过敏的原因
外因:过敏原
某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导致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这些物质称为“变应原(亦称过敏原)”,是造成过敏的罪魁祸首。变应原有很多种,在食物中的变应原大多是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某种(大分子)蛋白质,常见的食物变应原有(小麦、花生、大豆、坚果类、牛奶、鸡蛋、鱼和甲壳类动物等,由食品过敏引发的过敏疾病已占过敏总数的90%左右,常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吸入物的变应原(花粉、屋尘、螨等)、微生物(霉菌、支原体等)以及昆虫毒素、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异种血清和物理因素等。上述物质可以通过食入、吸入、接触及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
内因: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是先天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异体质,在外在因子的作用下,生理机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其敏感倾向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和反应性呈现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他们的免疫系统异于常人,故容易做出“不辨敌友、无端攻击”的举动来,从而导致过敏的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多具有遗传性,如果双亲都有过敏性疾病,其子代有75%的人有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可能,其中50%在出生后前5年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的发生会逐渐减少。
3、过敏源有哪些检查方法?
总IgE检测
总IgE是各种变应原IgE的总和,总IgE检测是判断机体过敏体质的一种检测手段,测定血清当中的总IgE的含量,可以及时的对机体内是否出现变态反应或者炎性病变等做出评估,也可以对机体是否出现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性疾病做出初步的筛查。
注意:IgE值有较好的参考性,但有些非过敏性疾病也会导致总 IgE 水平明显升高。有时候血清总IgE检测水平呈参考范围内低值,仍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的可能,需要结合临床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sIgE检测)
sIgE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的诊断变应原的试验方法,环境中能够引起Ι型变态反应的物质即变应原有很多种,每种变应原都能使其对过敏者体内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水平可以反应个体对何种变应原过敏
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包括以下类别
食物:鸡蛋、牛奶、海鲜(鱼、虾、蟹、贝)、牛肉、坚果(花生、核桃等)、瓜果(西红柿、芒果、猕猴桃等)、豆类、小麦等八类
植物花粉:各种草花粉(豚草、葎草、蒿等),各种树花粉(桑树、柏树、榆树、杨树、桦树、白蜡等)
动物毛屑:猫、狗等动物的毛和皮屑。
寄生虫和微生物:各种螨类(屋尘螨、粉尘螨等)、各种真菌(点青霉、烟曲霉等)、蟑螂等
过敏原检测一般是sIgE的检测报告,如果sIgE的指标>0.35U/ml可以判断患者致敏、过敏或过敏风险增加。过敏原的报告单分为六级,I级II级称为轻中度过敏,≥III级为重度过敏,>IV级称为特重度过敏。对于过敏报告单的解读还要结合病情和患者年龄来判断
点刺试验过敏源
点刺试验是一种特殊的皮内试验,安全性以及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皮损小,主要方法是将点刺皮试液滴在皮肤上,再用点刺针穿过液滴轻刺入皮内。
注意:这个试验会受到使用的抗过敏药物的干扰,需要停药一周后检测,否则可能检测不出来;并且,如果孩子目前处于急性过敏期,比较敏感,可能表现出对非过敏的物质的过敏反应;另外,点刺对于高敏病人实验可能会出现较强的局部反应,故5岁以下不建议做此检测。
注意:过敏原是有着特异性的,所以会随着身体的情况而呈一个动态的变化,所以需要定期复查。检测出来过敏源尽量避开过敏源,大量的检测样本发现,不过敏的食物不能排除食物不耐受。
4、过敏反应主要有哪些表现?
过敏的表现类型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消化道表现:便秘、腹胀、腹痛
呼吸道表现: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咽喉炎。
皮肤表现:急性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
其他:过敏性结膜炎等等
注意:经常生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婴幼儿期发现抽动的孩子,有鼻炎,鼻窦炎的孩子,过敏原检测非常有必要。
二、食物不耐受IgG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的发生是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IgG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能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具有延时性(数小时至数天)、数量依赖性、累积性的特点,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皮肤症状、神经系统等方面。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可引起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炎性反应。食物不耐受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化学毒物、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和主观厌恶某种食物的心理反应。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肠易激、头痛、偏头痛、口腔溃疡、疲劳、睡眠障碍、磨牙等行为异常和荨麻疹,部分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
1、检测
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坚果、大豆和贝类等。目前可对90余种食物进行检测。
14项检测:牛肉、花生、鸡肉、猪肉、鳕鱼、大米、玉米、虾、蟹、大豆、蛋清/蛋黄、西红柿、蘑菇、小麦。此组合是根据大量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检测只需抽取1毫升血液。抽血前可正常饮食,无需特殊要求。
90项检测:球叶莴苣、龙虾、柠檬、利马豆、麦芽、小米、杏仁、蘑菇、美式乳酪、芥菜籽、苹果、燕麦、鳄梨、橄榄、香蕉、洋葱、整粒大麦、橘子、牛肉、牡蛎、越橘、欧芹、椰菜、桃、荞麦、花生、黄油、杂色豌豆、卷心菜、菠萝、蔗糖、猪肉、哈密瓜、马铃薯、胡萝卜、大米、腰果、黑麦、菜花、红花籽、芹菜、鲑鱼、切达干酪、沙丁鱼、鸡肉、扇贝、红辣椒、芝麻、巧克力、河虾、肉桂、鳎鱼、蛤、大豆、鳕鱼、菠菜、咖啡、南瓜、可乐豆、草莓、玉米、青豆、白软干酪、葵花籽、牛奶、甘薯、螃蟹、瑞士干酪、黄瓜、红茶、蛋白/蛋黄、烟草、茄子、西红柿、大葱、鲑鱼、羊奶、金枪鱼、葡萄、火鸡、釉子、黑胡桃、嫩豌豆、小麦、青椒、面包酵母、大比目鱼、啤酒酵母、蜂蜜、酸乳酪。
食物不耐受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不一定和病史完全吻合。检测阳性说明体内存在异常免疫反应,提示应忌食相应食物,阻止继续造成损伤。检测阴性不能排除诊断,因为食物抗原成分经烹调、消化后易发生改变。食物种类繁多,不可能进行全面检测。某些诊断试剂稳定性的变异等因素也可导致检测结果和病史不符的情况。因此,对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等全面分析。
2、儿童食物不耐受的特点。
据相关文献统计,儿童对14种常见食物中,不耐受阳性率最高的是牛奶和鸡蛋,其次是小麦。因为高蛋白类食物和海藻类食物的蛋白免疫性较强,容易造成不耐受。因为儿童的发育特点,免疫系统以及肠道等发育并未完善,父母若是在不了解孩子的具体免疫状态的情况下,盲目、随意地为孩子添加各种奶制品和鸡蛋,将进一步导致儿童牛奶和鸡蛋的特异性IgG增高,进而逐渐累及皮肤、呼吸、消化、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甚至生长发育。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消化功能及免疫系统逐渐完善,食物不耐受的种类和程度将会不断减少和减轻,但也有年龄较大儿童、少年甚至成年人对某些特定食物不耐受指数特别高的情况。此种情况在群内很多孩子的不耐受单子上得到了证实,7岁、9岁等年龄不耐受阳性+3的例子不少,因此,不能因为孩子的年龄较大,就贸然断定所有食物一定耐受好。
重点:我们社群的观察与统计结果与文献研究的结果一致,给与家长的食物管理建议后,依从性好的家长报告了儿童症状的缓解甚至消失。因此即便IgG检测具有局限性,我们也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儿童抽动/多动障碍的触发因素之一。
3、如何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
特异性防治主要是对饮食进行干预。一般做法是根据检测结果,阴性的食物可以正常食用;轻度敏感的食物采取轮替,即间隔一段时间食用或者忌食;阳性+1的食物之所以轮替,是利用脱敏原理,使身体对这些轻微不耐受的食物进行脱敏。因此轮替的较好方法是,吃一周停一周,这和吃一天停一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具体原理不再赘述。对于中度和高度敏感的食物直接忌食。针对食物不受耐,不仅要避免不耐受食物,对含有不耐受食物成分的各类食物也要避免。如果你对牛奶不耐受,那么所有含奶食品像冰淇淋、奶油类食品等都不能吃。一定要严格遵守医生为我们作出的限食计划,才可能真正缓解症状。需忌食3-6个月,至症状完全消失。禁食食物不是永远不能再吃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的应答反应是有“时效性”的,去掉外来刺激后,机体中的特异性抗体会慢慢消失,从而使身体逐步恢复正常。大多数人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的禁食调整症状完全消失,大部分食物可以以科学的方法逐步回到饮食食谱中,只有极少部分的人群仍然存在不耐受症状。中度阳性反应食物,需降低食用频次;
注意:一部分人群在最开始的饮食调整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好转,有的甚至稍有恶化。该现象存在机体接受长期不良刺激,当失去了刺激来源后,机体自我调整的可能。该现象一般为短期存在,无需调整。饮食管控是长期的日常工作,给家长带来了某些“负担”,很多家长不能坚持,造成了干预失败。而依从性好的家长往往会有正面的反馈。因此,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干预结果取决于患儿家长。
4、饮食日记
开始饮食调整后,可记录每日食谱与身体变化,进行效果跟踪与反馈,直观地了解饮食调整对身体的影响。
5、寻找替代
当减少某种食物的摄入,就要从其他食物中获取同等的营养成分,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6、多元饮食
多元饮食,可有效避免食物不耐受造成的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持续或大量沉积。那么,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全身组织的炎症反应,也会相应减轻或消失。
7、重新纳入
不耐受的食物并不是终身不能食用,无论是强烈阳性还是中度阳性。当你在禁食3-6个月,或者相关症状已经消失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将不耐受食物重新纳入日常饮食之中,并观察身体的变化。
8、定期复查
无论是过敏还是食物不耐受在儿童期都具有动态性,定期(如6个月)进行检测,根据结果动态科学地制定食物方案,保证儿童科学饮食缓解症状。
三、结论
1、过敏及食物不耐受是造成儿童多动/抽动障碍的重要诱因之一。
2、通过检测可以对儿童的免疫系统情况进行评估并酌情进行科学的饮食干预。
3、儿童期过敏和不耐受均呈现动态特点,动态检测非常必要,根据检测调整饮食。
4、科学饮食管控,切忌不在乎的态度也不提倡极端做法。
5、长期坚持,家长的依从性和孩子症状缓解程度呈现正相关。需家长长期给予孩子科学饮食并做好食物日记。
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看更多文章
使用QQ扫描以下二维码,进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