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COP29大会已经正式闭幕,在历时30多小时的延期后大会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设立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但仍有许多具体实施细节和后续合作机制尚未明确。
11月25日,时值大会闭幕第二天,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简称绿色联盟)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的“一带一路”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路径交流会在京召开。会议以“全球气候行动进展与展望”为主题,围绕COP29相关行动落实、国际气候融资现状及中国贡献、全球变局下能源产业链重塑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加速“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合作提供思路。
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金研究、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等机构代表参会。绿色联盟秘书长崔丹丹出席会议并作开幕致辞。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苗红、绿色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共同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 图源:绿色联盟
崔丹丹表示,中国通过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的项目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气候融资的领导者。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环境气候合作提供了平台,各项倡议惠及“全球南方”。为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沟通,深化绿色能源合作并创新合作机制,开展更多“小而美”示范项目,共享绿色“一带一路”成果。
苗红在主持环节中提到,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缺口巨大,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逐步成为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贸易领域的重要国际投资者,积极推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期待中国在太阳能、风能、蓄电池、电动车等绿色发展领域持续深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投资合作,树立南南气候合作典范,助力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主任苗红发言 | 图源:绿色联盟
左上至右下依次为陈鹏、王衍、王旬、孙若水 | 图源:绿色联盟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专家陈鹏、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副研究员王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王旬、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孙若水就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主要进展与创新实践、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提供和动员的国际气候资金规模和机制,以及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CQG)谈判进展与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分享。
专家表示,COP29通过的气候资金目标远不及发展中国家预期,其实际落实也充满不确定性。中国正在这一领域积极落实行动,展现大国担当: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国内气候投融资发展,发挥财政资金与金融市场合力,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尤其是转型金融相关标准,创新与碳足迹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资金重要提供者。根据WRI研究,2013至2018年间,中国每年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与排名第五的发达国家(英国)规模相当[1]。未来,中国将继续依托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自身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利用好中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和规模化效应,为全球气候融资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左上至右下依次为霍晶莹、陈济、孙锌、张锐 | 图源:绿色联盟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业务部主任助理霍晶莹、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陈济、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孙锌、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员张锐探讨了全球“超级选举年”,尤其是美国大选对于全球能源产业链重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全球三倍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路径等议题。
专家指出,在新背景下,中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发展空间受挤压、贸易壁垒高筑、供应链安全风险等挑战,同时也将迎来各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供应链本地化发展的机遇。尽管中美绿色产品贸易合作可能面临更加受限的风险,但中欧绿色产业合作潜力依然显著。未来可继续跟踪研究贸易壁垒和绿色产品关税应对措施,积极拓展共赢的产业合作空间,推动绿色投资标准对接互认,探索开展第三方合作,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布局,以能源转型为抓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落实。
图源:pixabay
参考文献
[1]https://www.wri.org/research/chinas-international-climate-related-finance-provision-and-mobilization-south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