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到2035年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因此未来十年里将大规模开展和推进共同富裕试点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共同富裕”和“实现双碳目标”两大重要战略齐头并进,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探索将绿色低碳转型融入“共同富裕”长期战略的可能性,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浙大城市学院近期联合发布《迈向共同富裕的低碳发展之路:以浙江为例》案例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图1:案例研究。图源:WR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报告原文
浙江省是中国目前唯一由国家正式发文支持建设的共同富裕示范区[1, 2],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是中国语境下研究低碳发展和共同富裕协同问题的代表性区域。一方面,浙江经验具有普遍性,为其他探索低碳、共富协同发展的地区提供体制机制建设和经济政策的路径参照。同时,浙江经验也具有独特性,是深入融合了本地经济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和政策基础的实践成果。这也启发其他地区在统筹兼顾并协调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和“双碳”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须因地制宜、周密审慎。
浙江
Zhe Jiang
长期以来,浙江省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以占全国1%的土地、4.7%的人口、3%的用水量和5%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4%的GDP,且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居全国各省份前列[4]。然而,浙江省的能源转型也面临能源结构问题突出、能源供需紧张、高度依赖外来电力、零碳转型难度大、石化产业的发展等众多挑战。
基于文献和政策文件[1,2,5,6,7,8],本研究整理出了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基于市场的经济政策两大类地方政府可以采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并根据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出台的三批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汇编材料,总结了体现低碳发展的四类做法,探讨上述宏观调控工具对低碳共富的积极协同效应。
*命令控制型政策(包括发展规划、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和基于市场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信息手段)
亩均论英雄:
将低碳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浙江省特色的“亩均论英雄”[注2]改革将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等绿色低碳要素纳入企业和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对评级不同的企业给予税收、用地、财政、金融等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控制碳排放强度,进而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该项举措于2018年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确立[9]。目前,该工作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评价对象包括工业、服务业以及各类园区平台,全面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占地三亩以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图3:亩均效益评价实践体现的低碳共富政策协同关系示意图。图源:WRI
作为地方实践的代表,湖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开发的工业企业碳效改革较为成熟,该指标连续三年被纳入“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权重15分,成为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课题组调研了解到,碳效码通过归集全市33个行业过去10年间的能耗情况,得出行业能耗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平均值,从规模上企业碳排放强度、行业碳利用效率和用能结构三个维度评价企业碳效。湖州进一步基于企业“碳效值”开发了“碳效贷”“碳惠贷”“碳改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碳效贷款7370笔、金额359.93亿元,支持减碳技改项目3296个。
数字经济:
提劳动生产率,降碳排放强度
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代表的浙江实践深度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才优势,推动了部分传统制造业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对数字化新兴产业的大力投资提升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也助推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碳排放效率。
图4:数字经济实践体现的低碳共富政策协同关系示意图。图源:WRI
具体而言,浙江通过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新型显示技术等基础产业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运用财政政策,对数字经济展开千亿规模的政府投资工程,强化产业基金引导,招引重大项目,培育出一批独角兽、准独角兽骨干数字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山海协作”:探索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缩小地区差距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动50个沿海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26县,通过“山海协作”推动结对双方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实现协作双方共建产业发展平台、共引产业合作项目。与此同时,浙江省还在山区26县率先探索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实现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和资源要素向山区26县和中小企业“下沉”转移。
图5:“山海协作”实践体现的低碳共富政策协同关系示意图。图源:WRI
浙江还积极通过产业链开展“山海协作”,依托山区26县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引导发达地区龙头企业与山区26县企业建立产业链延链合作,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项目,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打造“一县一业”发展模式。
山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也是浙江创新机制的重要举措。浙江引导山区26县率先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应用。例如,丽水市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质量认证、市场交易等制度体系,衢州市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全域推进“两山合作社”试点等。
“医共体”&“最多跑一次”:
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减排
以“医共体”和“最多跑一次”为代表的浙江实践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有效减少了出行和印刷等流程产生的碳排放。
图6:“医共体”和“掌上办事””实践体现的低碳共富政策协同关系示意图。图源:WRI
低碳共富齐头并进,政策协同尤为关键
综合上述浙江经验,本研究提出了低碳共富政策协同框架:在中国的实际国情下,地方政府采取的强制性发展规划和行政指令展现出最为显著的效力:
✦
•
从发展规划层面,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设立低碳发展和共同富裕协同的发展目标;
✦
•
从行政手段层面,探索在负责“双碳”与共同富裕工作的政府部门间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将低碳发展和共同富裕同时纳入区域考核体系,通过行政奖补等激励机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
•
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建立融合低碳发展和共同富裕工作的统计体系等。
✦
图7:低碳共富政策协同框架示意图。图源:WRI
注:上述浙江经验主要体现了低碳共富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在文献研究和调研中,本文也发现了二者存在潜在的负向抑制作用。本博客中未做具体阐述。
在基于市场的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使用最为普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影响企业低碳决策、调节收入分配,也可以通过投资对低碳共富协同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政策或在短期内对淘汰的高耗能产业产生负向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重视、正视相关问题,积极规避潜在风险。
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浙江的低碳共富经验,并在中国其他地区进行推广,以助力中国构建一套既符合国情、又具备广泛适用性的低碳共富政策协同框架与实践体系。
作者
张黛阳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
可持续转型中心气候项目
副研究员
吴旭
浙大城市学院
城市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
副研究员
奚文怡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
可持续转型中心气候项目
研究员
周伟琪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
中国研究数据与影响
数据分析师
注释
注1:根据《2022浙江省统计年鉴》的表5-10(各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市(杭州市,70281元)和最低市(丽水市,4445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得到人均收入倍差。其中,丽水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高20.5%。
注2:“亩均论英雄”是指以亩均单位建设用地上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衡量标准的政策配置体系,其核心指标包括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效率指标,同时也将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碳排放增加值纳入,以增加低碳在企业评价中的权重,并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亩均效益评价中加大这两项指标的权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 2023)。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最新发布 |《迈向共同富裕的低碳发展之路:以浙江为例》Ep 01 持续探索长三角工业园区低碳转型路径,把握园区转型中的“关键关系” 地方转型 | 从地方实践汇聚中国经验:逾百位专家热议“包容转型”的多角度实践与探索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发力 长三角研讨会回顾 | “双碳”事业迈入新阶段,先锋省市迎接新挑战 “愿景2050 · 加速碳中和”长三角国际论坛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