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一城曳秋风,西南山渝观云涌。2024年10月20日,北京横山书院历史学课程研修班(八期)第十五课·重庆问学圆满结束。本次问学由重庆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重庆市档案学会理事长,全国档案专家唐润明教授主讲《重庆建市后的三次直辖及其历史使命》《抗战时期重庆的地位与作用》。
主讲人 | 唐润明教授
重庆从建市以来,经历了三次直辖,每一次直辖都是一次历史的转折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首都,更是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三次直辖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受到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多次为重庆的发展把舵定向。
抗战时期的重庆经历了三次直辖:第一次直辖是在战火纷飞的1939年,日本对重庆进行疯狂轰炸,国民政府行政院向国防最高委员会提议“拟即将该市(重庆市)改为直隶于行政院之市”。
这一次直辖在法律上确立了重庆永久不移的政治地位,同时不仅以事实回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实施的野蛮而残酷的大轰炸,粉碎了日本军方有关重庆国民政府将迁都昆明或成都的谣言;而且还向当时的中国和世界表明了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决不会屈服于任何暴力的决心和信心。重庆继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借助于这一支撑点,重庆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并开始了其自身的第一次真正融入世界潮流的历史。
第二次直辖是在1949年重庆解放,是在国共两党政权更替、整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变大行政区辖市及专署辖市的决定》据此将重庆等10个大行政区区辖市,“一律改称为中央直辖市......”
这一次直辖为重庆顺利接管及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为西南地区特别是西藏的全面解放及整个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为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社会秩序的恢复、经济的发展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着重大贡献和作用。
第三次直辖是在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开始由东南向西部延伸,并且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发展战略等的实施和推进,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的重庆显得尤为重要。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就关于将四川划分为两个省的问题进行了谈话。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成立。
这一次的直辖让重庆和四川组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和国家重要的战略腹地。目前重庆的发展方向是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抗战时期的重庆
1912年孙中山提出了“两个都城”(海都和陆都)的构想。蒋介石1935年10月6日在成都说到:“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方面,实在不愧为我们中国有首省,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办公宣言》。从决定迁都重庆到12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在重庆新址正式办公,只用了十天的时间。
国民政府为什么要迁都重庆?唐教授从地理、地势、交通、经济、政治、气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迁都重庆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可能,也是西部发展的一个契机。
关于抗战时期重庆的地位和作用,唐教授总结了七点: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是民众精神的支撑;二、重庆作为战时的政治中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舞台;三、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正面战场的军事中心;四、重庆是战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支撑中国长期抗战最大的经济堡垒和最为重要的物质脊梁;五、重庆是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抗战文化”,而且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六、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外交中心,是废除近代以来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得以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见证地;七、抗战时期的重庆,培育了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为内涵的伟大红岩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学合影
参访中国三峡博物馆
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和城市文化等浓缩于一幢楼宇之内,行走在历史长河之中,从器物中解读历史风云中的点滴岁月。
参访中国抗战遗址园
于自然中寻找历史的遗迹,曾经的风翻云涌,如今的山林悠悠。感喟时间的魔力,岁月的沧海桑田。追忆缅怀时,心中满是对当下岁月静好的感念。
在横山学习,知行合一,走进一座城的笔墨历史,认识一座城的百年变迁。所思所得,虽寂静无声,但却在悄悄滋养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