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力教授,著名作家、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
师风懿范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他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哲学思考也是在那个时代比较有个性、有特征的。由此看来就是陶渊明的诗和他的人在当时都与众不同,可以说是卓然独立于当世,但是他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还是有密切的关联。无论是他怎么样执着地去追求真与善,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观和认真自得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两晋以来社会心理远离现实人生趋向的产物,两晋以来的社会心理是要远离现实人生,陶渊明出于彼而高于彼。
东汉以来,经学式微,玄学兴起,主题就是自然名教相统一,陶渊明在他的《形影神》三首诗里,其中的最后一首《神》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一种委运思想,显然受了玄风的影响。但是陶渊明诗中的议论,不是专门讲这些玄理玄趣,他没有玄学的说教,因为他的议论完全来自于他的生活实感,与那些玄学家谈玄本质上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他的本人的操守行事。在出入进退的问题上,自然和名教合一。既要做官,又要有清名。当时檀道济和严安之这样做了,又这样劝陶渊明,而陶渊明就不去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够被后人所敬仰。因为他始终追求的是真与善,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古代安贫乐道的贫士才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自诩为孔门之后,说先师有遗训(先师就是孔子),“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这就与玄学家有明显的不同。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那些人口头说一套,实际上做的是另外一套,还是追求名利,而陶渊明真能不要,所以他高于晋宋人物。
他追求的是什么呢?追求的是真与善,是忧道不忧贫。在两晋时代佛学东渐,与本土的儒道开始交锋、融合,在中国逐步扩展。但是在东晋,佛学还是在玄学的笼罩之下。在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庐山东林寺,就有一个著名的僧人叫做慧远。前面提到的刘遗民、周续之都上山侍奉过他,陶渊明与他也有来往,留下了“虎溪三笑”的著名传说。
《虎溪三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诗中有没有对佛家人生幻化和空无思想这样的体验呢?是有的。《归园田居》其四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饮酒》其八说“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但是陶渊明没有皈依佛门。在他的旧居遭遇火灾之后,陶渊明谢绝了刘遗民、周续之的邀请,没上庐山。他的理由就是“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其实他不是不能忍受远离亲友所居的寂寞,而是不能放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现实人生。他笔下的田园,始终是那么生动,那么鲜活,充满了生活气息。因此陶诗是和玄学不同也和佛学不同,处在乱世的思想活跃时代的陶渊明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思潮是有一定的密切的关联的,但是他有自己自觉的取舍。取舍的前提就是对真与善的执着,因此他才没有被世风所裹挟,他的诗才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明·仇英的《桃花源图》局部
伟大的诗人既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同时他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他的伟大在于他对于他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的一种自觉的取舍和继续,同时也有自己的执着。袁行霈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陶渊明的哲学思考,题目叫《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其中有一段话,他说“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使他卓然于其他诗人之上。也许因为他后来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辉掩埋了,这一方面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陶渊明的诗,无论是哲理性的,或者是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对宇宙的观察、人生智慧,许多诗都可以看作一个哲人以诗的形式写成的哲学著作。他对于老庄孔子都是非常熟悉,但是他又不重复老庄孔子的思想,他没有违背魏晋时期思想的主流,又不随波逐流,而有他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思考、观点、方式和结论。这才是陶渊明成为陶渊明的地方。
他思考什么问题呢?第一个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人如何不被社会所异化。他的诗文中出现过“自然”有四次。当然比较著名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这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所说的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一个哲学范畴,这个哲学范畴的含义就是自在的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志性自然,非脚力所得”,返回自在的状态,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有如一座山,一株竹,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存着,这是自然。
自然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自由。有人把“复得返自然”理解成自然界,这不是他的本意,应该是回到自由的状态,自在的状态。陶渊明认为,只有返回山林田园,躬耕以谋生,而无求于世俗,只有躬耕才能做到衣食顾其端,不求他人,了无牵绊才能回归到自然,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也就得到了自由,陶渊明所谓的返自然,是以返回山林田园为前提的。另外他的自然就是以自然为美,所谓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这是自然为美的一种理想,他的自然是用以化解人生苦恼的一种良药,这是他的第一个哲学的思考。
他进行的第二个哲学思考的问题就是“顺化”。“顺化”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宇宙间事物自然变化迁徙的过程,比如说四时的运行,四季的交替,朝代的更替就是自然的运行;第二是自然变化的规律;第三是人自幼至壮老至老故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陶渊明常由前两点联想到第三点,就是这个自然的变化,宇宙间的迁徙到人的一生的过程,并借前两点以消解第三点引起的悲哀。
他说“万化相取益,人生岂不劳”。在陶渊明看来,现实的客观世界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这个变化是无所不在的。他称之为“万化”,人作为世界万类中的一类,当然也要随着万化而变化,世界不断地变化更替,人生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替。所以人生苦劳是必然的。人只能适应万化,而不能让万化迁就自己,你要顺应自然。人的感情也会随着万化而变化,人的生活选择也要随着万化而变化。机遇未来时不必强求,机遇到来时也不必回避。
表示第二层意思的就是不可抗拒的万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比如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乘化”与人的死亡有关。“化”是一种规律,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只能乘之,而不能腾之,不能变化,只能顺从它,而不能够超越它。顺化,只能顺化而不能够腾化。
第三层意思就是人的一生由幼及老至死这样的一个过程。“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或讲化,或讲大化,或讲幻化,或讲化迁,都是讲人生由生到死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些都是陶渊明的关于顺化哲学的思考。他对生死表明了一种顺化的态度,他对死亡是很达观的。
前人会认为他能够超越对死亡的忧虑。但是陶诗经常会出现死亡主题的探讨,特别是他中年得了一场重病之后,反复出现这一探讨,说明他对事情非常的关心。合理的解释,就是说他对生死问题本来就很关切,而且越来越关切。他的内心存在着对死亡的恐惧和死后的困惑,比如说《自祭文》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人生活着太难了,死后怎么样呢?他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死后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死亡能够化解人生的种种难题吗?
陶渊明
“人生实难”,那只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慨。陶渊明更进一步,他问死亡能不能解决人生的难题,死后会不会又有死后的难题等在那里呢?他对人生已经失望了,对死亡又感到困惑。于是就找到一个顺化来宽慰、说服自己。人不能腾化,只好顺化。不必为死亡的到来而忧虑,也不必为死后的未知而困惑。死虽不可知,但生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以泰然的态度对待死。
陶渊明的生死关——顺化思想。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死亡的恐惧是汉末以来《古诗十九首》等一些文人诗里面经常出现的主题。孙明君先生讲的三曹之首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样的感慨。曹植也说过“存者乎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陶渊明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并在诗歌中反复地吟咏是符合汉末以来的人们对于生死思考的一种潮流的。
陶渊明不同于前人的就是他用顺化的思想去化解前人的生死困惑,而使他的诗有一种旷达的气度,至于他是否真的想通了,又当别论。至少他主观上是希望自己不再为死亡的到来而忧虑,并努力在诗歌中去说服自己,他的《形影神》实际上是他思想中三个层面互相交战的结果,他的许多诗都是这种哲学思考的真实记录,所以我们说对于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了解,还得要回到他的全部诗歌当中去。因此说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田园诗人固然不错,但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隐逸诗人之宗,能够成为魏晋一代的大诗人,一定有自己深厚的思想意蕴所在。诗化的哲学思考,就是他的能够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前提。
他第三个思考的问题就是养真。“真”是哲学范畴,可以通向自然,但是不等于自然,带有人生价值判断的意义。既属于抽象的范围,又属于道德的范围。养真,是陶渊明全部生活中的一种人生哲学。他的诗歌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养真衡茅下,庶以善为名”,这些“真”都涵盖着他人生的理想。
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说“望云残高鸟,淋水亏流鱼”,明知是向樊笼往里走去,又不得不走下去,他内心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有自我解脱的办法,就是把心灵和行迹分开,心里所想的和现实中的抉择分开,以心灵的自由弥补行迹的不自由。只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由,虽然入世,仍不至受到拘束。反过来说,如果心为奴,形为主,就丧失了自由。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含真、意真、养真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崇尚真的这种人生的态度。含真,就是抱着真不变。“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说的是上古生民能够做到“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认为他们能够保有人类未经世俗浸染的纯朴和真醇,是最理想的人,那个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
与真相对的就是伪,一般意义上理解是虚伪。从哲学意义上理解这个伪是人为,就是把这个伪分解成左右两部分,人为的意思。比如说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这里边的伪,就是和自然相对立的人为,就是非自然的东西,都是人为的东西。陶渊明所谓的伪,有两方面的含义。联系上文看是人为的意思,联系下文看是虚伪的意思。与真相对的就是纯,“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分以异途”。
纯与真可以互相映发,在陶渊明看来,上古三世,三皇五帝之时,社会是纯朴的,渐渐地就失去了纯朴。于是有了三教九流,世界变得日益焦灼,只有在桃花源那样的世界中才能够保留着上古纯朴之风,而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样的话,陶渊明的养真哲学就进入了社会历史范围,带上了对当时的社会批判色彩,就是与现实的社会要隔绝,要对现实社会不合作,相对立。
所以陶渊明的诗兴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抿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返归一个真我。真我是自然的,也是顺化的。他的关键在于返归,他所谓的返归的目标就是返璞归真。陶渊明看到社会的腐朽,但是没有力量去改变它,所以只好独善其身,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没有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有鲜明的特点,他的哲学思考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养料,但是他的哲学思考是来自于他的生活实践,是他本人的生活体验的升华,因而他不是纯粹的哲学思变,实践性非常强,他诉诸实践,身体力行,因此陶诗就是活生生的哲理性的诗。
对陶渊明的诗歌,要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你会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哲学的思考。他的诗是带有理趣的,带有哲理性的诗歌。陶渊明这三个方面的哲学思考,说明他没有脱离魏晋思潮的主流。但是他有自己的发挥,有自己的发明,在哲学上也有自己独立的品格。陶诗并没有完全摆脱玄学诗的影响,但不再是玄学诗,在诗史上也是卓然独立的。因为陶渊明的诗存在于玄学诗高度发达时期,但是他的诗和玄言诗是大不相同的,虽然他有的时候有议论,但是他诗歌的生活气息,他诗歌的实践性都非常突出地超越了玄言诗。
我上面介绍的是袁老师对于陶渊明哲学思考的分析。他最后指出,陶渊明这种哲学的思考,对于他作为诗人这样一个人物,能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一些特点呢?
第一就是异乎寻常的慧眼。他的心思完全用在作诗上。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青松就是具象的青松;秋菊就是具象的秋菊。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既是个别的,同时又具有共性。他能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理趣和人生的真谛。所以南山就不仅是南山,归鸟就不仅是归鸟,青松和秋菊就不仅是青松和秋菊,陶诗就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
这些我们后面会谈到,他的山水诗,他的田园诗和他的咏雪诗,都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写意画的特征,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完全不同。这是他的哲学思考带给他的一个特点,他能够在具象中看到抽象,看到哲理。
第二就是这种哲学思考给陶渊明带来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我们说愤怒出诗人,在激情无以遏制之际引吭高歌,一泄为快,这就是愤激出诗人。而陶渊明呢?偏偏不是这样,他是在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哲学思考带给他的是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形影神》就是这种心境中写下的。他的血也沸腾过,但是他能够用超然的态度和漫不经心的口吻去吟咏这样的诗句。为什么他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超然状态?袁老师这里面有一个比喻,“仿佛是等烧开的水稍凉以后再沏他的茶。一团火包在冷峻的语言里,自然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这是给他带来的第二个好处。
第三个好处,就是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得他把诗看淡了。中国传统诗歌讲究“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对此他似乎全然不顾,也不在乎于诗的有用与否和诗的妙与不妙,他完全地超脱了世俗功利,包括对于所谓的作诗技巧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好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什么刻意的雕饰。杜甫在强调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春风又过江山岸”,“过”字改最后改成了“绿”。“僧敲月下门”说的是贾岛推敲的故事,这些事情在陶渊明的诗里面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他没有炼字炼句那么大的功夫,因为他的诗已经是他生活的提炼,他的生活已经诗化了,他的思想也升华了,所以怎么写并不重要。想写就写,写了就好,他能够把诗看淡了,直抒胸臆,这就是他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
他以无意匠为意匠,自然而然无意为之。前人说陶渊明有不可及处,说他的自然、平淡、真醇到了极致,还有人极力去效仿他,在唐代、宋代、清代都有很多效仿陶渊明的人,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流派。真正能够体会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去效仿他就更难了。像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也是学陶渊明的诗其中的一个方面,没有达到陶诗的深邃。苏轼刻意学陶,写有大量的“和陶诗”也是徒具陶诗的外表。因为苏轼的好诗并不是在“和陶诗”。陶诗是那么容易能够模仿的吗?能够从字面上效仿的吗?所以效仿陶诗的刻意模仿态度,已经证明了他们的不自然。陶诗本无所谓匠心,更无所谓技巧,只是一片天机,满纸智慧而已。这是有关陶渊明的哲学思考。通过他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他和他所生活的东晋宋初的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可以看出他超越时代的种种努力以及达到的种种效果。
(声明:本文正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原作者如不愿在本公众号发布,请及时通知我方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