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华夏 大明风云——北京横山书院历史学课程研修班(八期)第十三课·南京问学圆满结束

文摘   2024-07-14 21:46   河北  


夏有清凉雨,学有无尽意。2024年7月14日,北京横山书院历史学课程研修班(八期)第十三课·南京问学圆满结束。本次问学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维中教授主讲《明初六十年南京的伟大贡献》和《南京大报恩寺的重要发现和历史价值》。


从晋室南渡,到大明夺取天下,再到封建帝制的落幕。南京总是上演着短暂的繁华时刻,如烟火般盛放,转瞬即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杜牧、李白等诗人都曾来到南京缅怀历史。也许正是因为昙花一现,才会引来诗人们的无尽叹惋。此次问学,即是共同回望大明时南京的辉煌。


13日上午,夏维中教授站在中国历史长河前,首先从宏观上概括了南京在明朝初年时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明朝的五十余年里,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且明朝帝王还在此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明初五十年是帝制时代的顶峰,也是人们理解明清乃至当代中国的关键时段。而南京在明初的巨大贡献,却被沉埋在了尘土之下。


主讲人 | 夏维中 教授


夏教授用各个朝代南京的地形图、重要历史事件等,介绍明以前南京的情况。又以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精彩的历史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大明建都南京前的风云变幻。龙湾之战、鄱阳湖大捷、平西吴等都是风云中的重大事件。


朱元璋建都应天府(南京)后,南京城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外郭、都城、皇城、宫城。至公元14世纪中叶,南京首次以全国统一王朝都城的形象,凸现于中国历史都城之林。南京城能在明代开国之初得以建成,反映了明初实施重大工役时的周密组织能力和民众巨大的创造力。明南京城墙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成为君主集权统治晚期中国都城的代表作,对北京城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利玛窦在其所著的《中国札记》中写到“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在整个中国及邻近各邦,南京被算作第一座城市。”


虽然在永乐年间,明朝迁都至北京,但南京并没有失去它的重要价值。明人丘濬曾深刻地指出:“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作为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京对当时朝廷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明初的各项制度也都是在南京确立的,比如理学实现了由学术思想向统治思想转变、相权的解除、军事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法律的制定、控制社会的户籍制度等。正如夏教授所言,朱元璋的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许多方面,甚至可以说基本规定了后来六百年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


下午,夏教授重点讲述了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南京修建的皇家寺院——大报恩寺。该寺无论在规格、用料、工艺上,还是在气势和历时之久上,都堪称绝唱。其中的九层五色琉璃宝塔,在建筑艺术史上更是登峰造极,达到了中国传统造塔工艺的最高水平,在欧洲家喻户晓,影响巨大。


历时渊源、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史料文献等,在夏教授给出的丰富资料里,我们彷佛回到了大报恩寺刚修建完成的时代,看着它的辉煌,赞叹不已,心中充满了喜悦,却又难以言表。


明孝陵参访



依山为陵,形制唐宋。人文与自然,浑然天成。历史与猜想,扑朔迷离。于山清水秀间,踏寻洪武胜迹;于石刻碑文中,窥探历史足迹。


南京城墙博物馆



七十里城墙,旷古烁今。南京城墙博物馆里珍藏着丰厚的历史,置身其中,开启一场古今对话。城墙记忆,突破时空限制,你我他,隔空相遇。



在横山学习,与古人对话,认识一座城的前世今生,修习一段历史的风云悸动。所思所得,虽寂静无声,但却在悄悄滋养着生命。






北京横山书院
北京横山书院主管单位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首务,秉持共同参与、共同成就之理念稳健发展。其肇始于九八年,延续华林文教资助项目至今,于此,国学研修,名家云集,主题讲座,智慧铿锵,多闻多思与文化中国两大文化品牌亦是泽被益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