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经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师风懿范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学习《史记》的心得体会。《史记》这本书太伟大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史记》,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因为这是一个读书的题目,所以我就先用一个读书三题和大家一起来领略著名学者对读书的感悟。
台湾明史学家王鸿泰先生有一篇散文式的文章《重新解读晚明》,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浅薄一一肤浅、薄幸的时代,我们的感情多只是扰嚷现实上的浮光掠影,飘风骤雨,轻易来去,少有积累。我们缺乏一种‘沉重的’,具有时间深度的感情。我们缺乏历史感,最多只是在生活的缝隙间,略窥荒谬错乱的历史剧,嘻笑怒骂,但求一快,过水无痕。传统士人性喜藉古讽今,论理时,动辄以史为鉴;激情时,则读史佐酒,痛快古事。而今,我们已难能尚友古人,更无暇替古人担忧。幸?或不幸?总之,我们对历史薄幸,因而情感肤浅。”
第二段话是曾国藩给他弟弟的一封家书里讲到的曾国藩自己读书的体会。其中有两句话,一句叫做“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这是他自己读历史读出的一个感悟。怎么才能把历史读好了呢?要设身处地,也就是要把自己放进所读的那本史书里去。还一句话叫做“经以穷理,史以考事。”中国古代的图书典籍的分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其实都是一种收集的部类。其中的经学和史学,是我们古代人做学问的非常重要的两大部类。按照曾国藩的体会,读经学和读史学的侧重点和方法严格说不同。学习经学就要注意追究它其中的那个理,而读史书要注意考定其中的事。
第三段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两句读书的名言,第一句话叫做“读书能给人以乐趣、文雅和能力”,我想这里边讲的是读书的功能。冲着这句话,我们就应该摆脱一个概念,有人总说读书要苦读。苦读是一种读法,但如果总是苦读多没有劲?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以乐趣、文雅和能力”。我想这才是一种好的读法。还有一句话叫做“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这句话讲的是你要看你看的是什么书,譬如有的书是可以一目十行地看,有的书适合放在枕头边看,有的书你要非常慎重地来看。按照培根先生的这句名言,我只需加上前面一句话,就是我们如果要读《史记》,《史记》这本书是需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的书。
先讲一个小序,《史记》是一部奇书。司马迁所写的这部《史记》在成书之后,西汉一度对它采取了慎藏秘守的政策。其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西汉后期成帝的时候,有位诸侯王给朝廷上了一封报告,提出来想让他到皇家图书馆去抄写一遍《史记》,这样他就可以回去好好地阅读。朝廷最后给他一个答复,说司马迁这本书里有许多内容不适合流传到社会,所以就拒绝了这个诸侯王的奏请。
《史记》成书之后,上至帝王权贵,下到文人墨客,对它的评价有很大的分歧。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它的人就搜罗了各种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褒奖的还是批判的,双方都有一个共识,双方都承认《史记》这本书的感染力太强了。只要读《史记》,读者的情绪就很难不受《史记》的控制,会发生喜怒哀乐的变化。甚至读着读着,总想拍案而起。
宋版《史记》
司马迁写人的时候,他着力点是想表现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司马迁在努力地揭示性格和命运关系。这样一来,就使得《史记》这本书充满了灵气,它很少有后世史书那种枯燥呆板的感觉。
除了写人外,司马迁在写历史著作时也绝不自甘做一个客观的记述者,他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情感,都融汇到一起,去解读历史,去褒贬人物,去创立一家之言。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时的当代史,发表评论的时候,他不能不有所顾忌,特别是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有时就不能过于直白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地表述出来,于是他就用了一些巧妙的办法,叫做寓论断于叙事。
当然,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表达情感的方式,只要稍离文网,他都不吝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者是慷慨激昂,或者是扼腕叹息、或者是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
民国时期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李长之先生,他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论断,他说“他那更根本的一点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李长之先生真是司马迁的隔代知音。《史记》中的这种真情流露,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与震颤,我认为这也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一个原因。
历史其实存在着不同的层面,按照我个人的体会,历史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是却是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第二层是历史学家把它记载在典籍里面,让读者来了解历史。历史学家记载得很辛苦,但是他们记载的是否完全真实,我们却不能做出完全的判断。第三层是读者各自心灵的历史,同样都是一部《史记》,不同的人读了之后,得到的感悟完全不同。其实这点上,也是著史者与读史者在心灵上的交流。
明·嘉靖,王延喆刻本《史记》
清代有一位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叫赵翼,他有一首诗叫做《读史》:
一刹那间便一生,
何须恩怨苦分明。
老来自笑犹闲气,
动为前人抱不平。
赵翼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六十岁上下,他感叹,明明知道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快,但是还是在读史的时候,有一种冲动,动辄为历史人物抱不平。以前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看三国为古人掉眼泪”,其实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赵翼用这首诗来表达他本人在读史书时候的冲动,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不管年岁大一些,还是更年轻一些,读史总难免产生感情上的震动和震撼。一个人如果读史书读了半天不为所动、不为所感,我说他不是感情麻木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超人,没有常人的情感,只要有常人的情感,读史读出义气来是太正常了。特别是读《史记》这本书,更应该读出义气来。
我自己在读《史记》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灵感,有的灵感就是历史事件,有的是突然转化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周边环境或者是人事关系的某种感叹。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平民百姓,读《史记》能读出情感来,我觉得这是历史借鉴的一种方法,或者途径之一。所以我始终相信,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目中,《史记》会有不同的面目来呈现。
接着说我对读《史记》的建议:
第一要读懂《史记》所梳理的3000年的历史脉络和历史的基本情况。
第二要读懂司马迁的“笔法”与“寄托”,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写。
第三要读懂“人心”与“人性”。我们和司马迁的时代相隔2000年,但是人心和人性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所以通过读史书,特别是像读《史记》这样的书,我们真读好了,应该是有这个效果的。
第四,我们要想实现以上的要求,要带着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去读《史记》。因为司马迁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的史学家,读司马迁的书不带着感情去读,太过理性地去读,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能读不出来。
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带着感情去读,甚至是激情。读《史记》我有个感悟,用两个成语来表达,一个叫掩卷而思,一个叫废书而叹 。掩卷而思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体态动作,我自己读书就体会了这种读书若有所得的那种快感。掩卷而思,先别在乎人家,把书放下,想一想,后边会是个什么状况,设想一下,然后再打开来看一看,这样和作者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还有一个是废书而叹,读到情感浓烈处,读不下去了,把书一拍,感叹到原来历史是这样形成的。
南宋黄善夫刊本《史记》影
读《史记》,我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史记》做一个最基本的概括。《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之作。它的记事范围,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迄汉武帝晚年,对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作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记载。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一共是130篇,52万多字。这五种不同的体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补充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史学体系。它的叙事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巨著。这是最简明扼要的介绍。
《史记》被列于“正史”之首,又与《资治通鉴》一样并尊为“史学双璧”,它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确实很大。后代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史记》这本书。在这里我给大家出示的是其中几段著名的论断。
首先宋元之交的学者郑樵,他在《通志》里面说到了对《史记》的评价,“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古人对经书很推崇,六经之后,就这本书最好。“史官不能易其法”,就是从司马迁之后,后世的历史学家再来写历史书,你不能换个办法;想要做一个学者,不能不读这本书。
清代学者赵翼说的是这么一段话,叫做“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发凡起例”,这个通史性的著作是由司马迁创作出来的。《史记》一共有五种体例,五种体例里面每一种体例是记什么事儿的,叫做“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巨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信”就是确实的意思,这是说司马迁的这本书确实是历史学家的最高的根本原则。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第三位是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大家最熟悉的。这分别是从历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来高度评价《史记》的,它是历史方面的绝唱,它是文学方面的《离骚》。因为古人对《离骚》的文学成就是极为推崇的,《离骚》是有韵的,鲁迅说《史记》的文学成就不低于《离骚》,只是区别就在于它是散文,而不是韵文,所以叫做“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
在这里我倒是更愿意援引傅斯年先生的论断,傅斯年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代大学者,他有这么一段话,叫做:“西历纪元前两世纪的司马迁,能那样子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能排列列国的纪年,能有若干观念比十九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傅斯年先生用长时段的历史观来评价,其实讲到司马迁所取得的成绩,他的历史眼光比19世纪的某些著名的学者还要有现代意识。这个评价我觉得是相当之高。
如果大家要读《史记》,当然会有《史记》版本的选择,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个版本,一个是顾颉刚先生主编的《史记》的标点版,这是我们国家建国以后,著名的文化工程。一直到现在,它也是我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另外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本书,就是2013年八月出版的《史记》修订版,这次修订的主持人是赵生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