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ChapterⅢ
第三章 语气
第一课时 语气的内涵
1、语气的定义
2、语调
3、播音学中语气的认识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视障者公众号和成都锦城学院共同打造的线上公益课程。该课程的练习资料以及有声语言课程的创作思路,参考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在此鸣谢。
我是本周的主讲人李欣舒,本周课程教案由罗亚楠编写,音频由韦一菲剪辑制作。我们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讲解第三周的内容。如果说前面两周讲的重音和停连是为了传达客观信息,那么今天要讲的语气就是用来表露感情态度。语气,作为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在传情达意,与人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运用到"语气",并且常常与"口气"和"语调"相互替代,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如何运用语气的方法,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播音学中的语气有个明确的定义。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三者进行区分。
简单来说,语气就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情况所持的态度。在现代汉语中,对语气内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的从语法范畴来讲将句子划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有的除了这四种语气,还包括“说话的口气”。而说到“口气”,它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比较密切,是用于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种种色彩的表达,如:肯定和否定,强调和委婉,迟疑和急切等等。但就表现手段来说,口气重点放在修辞和语法运用上。
语气和口气的区别在于语气着重形容声音,口气着重强调说话内容,比如形容语气的“和缓”、“强硬”都是描述声音的,而一般说口气的“大”、“小”并不是声音的大小,而是所讲形容内容的夸张和谦虚,比如:“这个人口气很大,说他一顿吃了十大碗饭”,里面就带有夸张的成分。
接下来是语调,即说话的腔调,是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抑扬顿挫的调子。一般的陈述句、命令句、感叹句、特殊疑问句,多用降调,像:“我打算去电影院”、“不许出去”这类句子,它的语调是逐渐往下降的。而一般的问句,并未结束的句子,或一些句子的前面部分,或有含蓄的句子,多用升调,比如:“今天你学习了吗?”“今天天气怎么样?”。另外,表示踌躇或夸张、强调的句子往往会用曲折的语调。但是这样不好的一点是容易造成语言表达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固定腔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尽管一个句子可以从词语和句子的种类表现该句子一定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但远远不能揭示这个句子可能蕴含的诸多感情色彩。比如:
“你为什么没去上学?”
这句话虽然是疑问句,但可能蕴含不同的感情色彩,就需要不同的语调来表现:
①亲切询问:平直调——“你为什么没去上学?”
②严厉询问:下降调——“你为什么没去上学?”
③疑惑好奇:上声调——“你为什么没去上学?”
所以,语音学中的“语调”不能满足播音学中语气表达的需要,语调的运用特点更不能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规律来使用。那么,播音学中的语气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播音学中,给语气的定义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播音学中所说的语气:
① 具体的思想感情在语气中处于支配地位。
不管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我们必须把握语句所蕴含的具体的思想感情,将它作为我们语气表达的内在依据。有些时候我们常说表达得语气不对,常常就是在说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不对。
②声音形式是具体思想感情的表现。
语气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不只体现在内部,还更注重声音的外部展现,强调准确而丰富的曲折变化。因此,掌握语气的表现方法,是我们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
③语气是以句子为单位。
一个语篇由一个或是一系列句子构成,不管句子的数量的多少,在语篇中每个句子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在由不止一个句子构成的语篇中,不同的句子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仅需要把握各个语句的共性语气,更需要体现它们的区别,及该语句在语篇中的个性语气,这样才能使语气表达准确恰当、富有变化。
接下来是课后小练习,练习要求:用七种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他走了”和“谢谢你”,举个例子:“他走了”(欢快的语气)、“他走了”(悲伤的语气),接下来就看同学们的发挥了!
第二课时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1、语气的感情色彩(准确贴切、丰富有个性)
2、语气的分量(个性分量、主次分量)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视障者公众号和成都锦城学院共同打造的线上公益课程。回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语气的概念,但是要使我们的语气表达准确,那下一步就是要把握各个语句所包含的具体思想感情,我们将从:①语气的色彩;②语气的分量这两方面着手讨论
一、语气的感情色彩
语气的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语句所包含的是非和爱憎等。而关于对语气感情色彩的把握,我们特别强调要准确贴切、丰富有个性。
1)、感情色彩准确贴切所谓感情色彩准确贴切,就是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主题来确定句子的基本感情色彩,是否符合该句子在上下文中的本意。我们需要注意两点:①把握不同语句间的不同语气感情色彩;②把握相近语气感情色彩之间的差异。
就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选段为例:
“①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③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④妹妹也懂。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分析:这段话主要表现在经历了双腿瘫痪,特别是母亲病逝后“我”的转变。段中①②两句可以用喜悦、轻松、活泼的色彩来表现,从联系上文可以看出,“我”从拒绝看花到能感受不同花的品质,内心从逃避、抵制生活到已经能够平和地面对生活、品味生活的心理变化,所以需要用喜悦的心情来表现。而③④句相较于①②句就多了一些怀念,⑤句就增加一些坚定感。
由此可见,不同的语气色彩往往有一定的差异。就一句话来看,语气色彩也不一定是简单一种或浮于字面,常常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把握“这一句”到底蕴含怎么样的内在感情。
2)、语气感情色彩丰富有个性
在语气色彩准确贴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细心体味,去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个性特点。
这时,我们就需要加入一些对文章的自身体验和感受,以及知道传播给谁,传播是为了什么等等,在语气准确贴切的基础上体现个性,既能避免脱离文章内容,为个性而个性,又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表达的千篇一律。
就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大家可以试着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下,或者听别人读一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觉。故与其说是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如说是在感受朗读者心中的《再别康桥》。
正是因为同样的话语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所以,我们要想语气表达准确丰富,就必须对语气感情色彩的把握要准确细腻,丰富而有个性。
二、语气的分量
语气分量表现为对语气色彩程度的把握,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对语气个性分量的把握;
②对语气主次分量的把握。
为了便于理解和运用,我们将语气分量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一般来说,表现重度分量时,感情色彩非常鲜明,口腔控制和气息控制都相对较强,重音很突出,而中度和轻度分量则呈递减趋势。而把握好语气分量实际上就是把握好语气的“度”,把握准语气的分寸。分寸是否得当对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语气的个性分量
语气个性分量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同一语气色彩的淡浓程度上的区别。它既是语句本身通过具体的词语和结构特点表现出来的语句个性色彩,同时也离不开对语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举个示例:① 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她的手心得冒出了汗水。
② 现在,才五年,孩子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当母亲的/哪能不高兴?她整天/像喝了蜜似的,养猪,铲草,料理家务,干什么都来劲。
③ 谁知这一回/他(彭总)抬头起来,笑呵呵地坐正,说:“照吧!”
分析:以上三句我们能从句子本身能体会到它的感情色彩及其程度,它们都具有喜的感情色彩,但是程度不同,从①到③是逐渐递减的趋势。第一句中,余新江的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处于狂喜的状态,表达时,语气分量应为重度。第二句主要母亲“像喝了蜜似的”喜悦和满足的心情.虽也是高兴,但是程度没有第一句那么强烈,表达语气时分量可以处理为中度。第三句,彭总在同意照相时露出的“笑呵呵”的表情,主要表现了彭总随和亲切的神情和态度,虽然也愉快,但绝不是欣喜若狂,所以应用轻度分量来表现。
除了根据词语和句式本身的特点来把握语气的个性分量外,我们常常还要结合上下文来把握语气的分量。
例如:他轻轻拂去战士肩头的积雪,猛然发现/他身上/竟然穿得那样单薄,单薄得像一张纸。“棉衣,棉衣呢?为什么没给他发棉衣?”军长两眼发红:“军需处长呢?”警卫员在发愣。“给我找军需处长!”还是没有人应声。“快!给我找军需处长!”
分析:军长因战士被冻死,要找“军需处长”,在军长说的这三句话前,没有明确描写或提供军长“大”的情绪状态的词语,但从上下文来看有由问到命令的一个变化,并且在最后多了一个“快”字,表现出了军长急迫的情绪状态。我们根据上下文的这些变化,展开想象,可以体会到这一过程中军长愤怒的情绪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向。如果缺乏上下文的比较,就容易忽视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语气分量容易一样,也就很难恰当地把握好这些相似语句语气不同的个性分量。词语本身或上下文虽然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但要做到准确把握还需要创作主体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2、语气的主次分量
语气的主次分量需要站在语言整体来把握,依据语句在全篇中的主次而定。一般来说,最能体现主题、目的的语句,最能体现基调色彩和主体态度的语句,语气分量就较重。而那些尽管在字面上看起来情感分量较重的语句,如果在全篇处于次要地位,那么表达时,其语气分量在整体上不能太重。这里特别强调要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创作,首先要把内容放在现实语境中来把握,明确目的,不能就稿论稿,其次要把句子放在全篇的上下文去考察,根据主题、目的分清主次,把握语气的分量,不能见句生情、见字生情,随心所欲,喧宾夺主。
总的来说,语气色彩的多样性和个性,语气分量的区别性和主次性,既是语句本身存在的,也是来自不同创作主体在理解感受上的个性差异,这与我们个人的性格、经历、修养、审美取向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把握语气的具体思想感情时,我们一方面要整体把握好语句本身所蕴含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独特感受,去捕捉、挖掘、丰富语气的个性。这既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丰富、有变化,又可以从中体现我们在读稿件时表达的个性特点。
练习要求:跟着老师读一遍,然后自己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遍。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温馨提示:对这些示例读法的处理都仅供参考,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同学们凭借自己的感受理解去讲述。
第三课时 语气的声音形式
一、具体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
二、语势(内涵、基本类型、认识)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视障者公众号和成都锦城学院共同打造的线上公益课程。今天是第三章节语气的最后的一个课时,回顾前两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语气,以及语气中具体的思想感情,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另一个话题——语气的声音形式。
所谓声音形式,就是将我们内在的情感状态展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由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声音状态三方面构成。
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表达不可能都一样,但声音形式在表现某种情绪时却有着相同的特征,具有共通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正常进行,即使在双方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双方也能通过声音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态度。所以,了解和掌握各种语气声音形式的基本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把握思想感情和声音形式的关系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①把握不同语气色彩声音形式的具体特点。
②认识和把握语流中语句之间声音形式的动态变化特点。
一、具体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
人的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在声音的表现上,情感的变化影响了声音、气息的变化,而声音、气息的不同状态又反映了情感的不同特点。
举三个例子:
①爱的感情——“我爱你”
声音形式特点:气徐声柔,口腔宽松,气息深长
②悲的感情—— “他走了”
声音形式特点:气沉声缓,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③疑的感情—— “你去哪?”
声音形式特点:气息声黏,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以上的示例,反映语气感情色彩和声音形式之间具有相对稳定关系,对我们认识和学习如何运用语气很有帮助。不过这只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结合自身情感来表达,不可以死板套用。
由于语句中词之间作用的不同,语篇语流中思想感情在不断变化,声音形式也必然要在符合基本感情色彩的前提下有所改变。为了认识语流中声音形式的动态变化特点,我们就需要提到语势,那么什么是语势呢?
简单来说就是语言的趋势。它指的是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就好比爬山一样,我们在走上坡路时,我们是呈一个由下往上的趋势,走下坡路时,又是一个由上往下的态势。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认识语势:
①语势是灵活、曲折动态的,与具体思想感情没有稳定的对应关系。即我们不能说只要表现高兴的情绪时声音都上扬,也不能说只有表现高兴的情绪时的声音才可以上扬,否则将造成语势单调、呆板。
②语势的变化由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声音状态变化呈现,口腔的松紧、前后、开闭、气息的深浅、快慢、多少,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实虚,都要在语流的行进中发生变化,并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语势。我们在平时学习时,可以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察语势运用的情况,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综合运用。
③语气的色彩和分量,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个人声音特点和审美的追求等等,都会影响语势的态势走向与高低变化。因此,一句话用什么语势,句与句之间如何衔接转换,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体现出思想感情的变化状态,符合和满足人们的听觉需要即可。
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把握语势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就要给大家介绍语势的五种基本类型。
1、波峰类
特点:两端低,中间高。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低向高再向低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重音在句子中间段时多用波峰类语势。
比如: “世界上没有花的国家是没有的。”
2、波谷类
特点:语句两端高,中间低,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高向低再向高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语句重音在句首和句尾是时多用波谷类。
比如: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
3、上山类
特点:句首声音较低,继而逐渐上行,句尾声音相对较高。即声音的发展势态是由低向高行进的。不过并不是所有上山类语势都呈现步步升高的情况,曲折上升的态势也极为普遍。
比如:“让 暴 风 雨 来 得 更 猛 烈 些 吧!”
4、下山类
特点:句首声音相对较高,然后逐渐下行,句尾声音相对较低。即声音的发展态势是由高向低行进的。运用时,在总的趋势呈下行的前提下,有时是字字下行,而更多是曲折下行。
比如:“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5、半起类
特点:类似于上山类,句首起点相对较低而后上行,但上至一半声音便停止,不再继续向上,所以称为半起。此时 往往是声音停气未尽,给人话未说完或等待别人回答的感觉。
比如:“为什么西湖的声名特高,吸引着特多的游人?”
以上对语势五种基本类型的分析,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掌握,但是在学习运用中,还是需要对语势有个更明确的认识:
第一:语势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波形可以衍生出无数相似却不相同的类型,再加上气息与口腔状态的变化,必将形成语势的千变万化。因此,我们绝不是将有声语言的表达僵硬地套在这五种框架中的。
第二:不同的人对内容理解的不同、感受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审美理想的差异等等,都会对语势的运用产生影响。
第三:语流中,句与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我们不仅要注意一个句子的语势变化,还要把握句与句之间语势是如何承接转换的,上句句尾落到何处,下句句头怎样接应并接着向何处行进等。这样的语流才会流畅而不失变化,变化而不觉生硬。
二、语势的运用
当我们了解了语势的特点、基本类型和要求之后,还需要掌握语势运用的具体方法。关键要把握语势变化的三个关键部位:句头、句腰和句尾(即句子开头,句子中间,句子结尾)。
前面提到过语势是动态曲折的,所以我们运用语势就是为了避免“平”的语言表达问题。我们将从语句和语流两方面着手。
1、语句中的语势运用
在一个句子的表达过程中,从句头到句腰再到句尾,其间声音、口腔、气息状态都在内在情感的支配下沿着语句的词语序列不断地变化着。
其中,作为一个句子的语势我们需要考虑①句头的起点应在怎么样的高度;②气息、口腔状态如何;③接下来如何发展;④构成怎样的句腰波形;⑤句尾落到什么程度及收音的特点如何。
比如:“①那就是白杨树,②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③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分析:从整体上看,这三个分句可以用波谷类的语势表达,第一分句“那就是白杨树”它是由低往高处走的趋向,第二分句“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是从高处顺势而下,接着第三句“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又从低处滑向高处。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按照老师的描述用手指试着画一下这个句子的趋势。不过,这个分析只是一个参考,平时里我们还是需要根据内容、目的、场合等等灵活运用。
2、语流中的语势运用
在语流中的“平”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①每个句子都缺少起伏
②虽然句子有起伏,但每个句子的语势都雷同,语流整体缺乏变化,形成了固定腔调。
但要解决语流中的固定腔调,除了内在情感外,在语势上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相连句子的句首起点在声音和口腔、气息控制方面应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
【错误读法】“①部队集合了。②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③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
【正确读法】“①部队集合了。②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③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
分析:通过正确错误读法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错误读法表达太平淡,没有起伏,而正确读法根据“部队”、“妇女们”和“孩子们”的表现,在句首处进行了区别处理,建议大家多听几遍感受一下。
2、相连句子语势最好不要都一样,特别是长句子中句式相同或具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更要注意有所区别。
举个例子:
【错误读法】“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正确读法】“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分析:这个句子可能很容易处理成两个相同的语势,听上去缺少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语句的特点在句子中间部分进行区别处理。“它有丰饶的水草”可以处理为波峰类,由“它有”逐渐升到“丰饶”,在逐渐降落到“水草”,表现出水草的低而广阔的特点,“有绿发似的森林”可以处理为上山类,到“森林”为最高点,表现出森林的高远。大家可以多听几遍,多感受一下。不过,这个分析仅供参考,还可以有其他处理方法,只要符合句子的内容和内在情感即可。
3、在句子结束时词组或音节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长短有所不同。我们在表达时,很容易忽略句尾的处理,经常随意带过,这样很容易导致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缺少联系感。
仍旧用前面句子举例:
【错误读法】“①部队集合了。②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
【正确读法】“①部队集合了。②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
分析:“部队集合了”这句话不仅是再告诉人们“集合”这件事,还是为了说明集合引发后面的事,因此句尾可以有下降的趋势,音节短而轻,但不可以松懈,预示着语言还要进行。而第二句,“妇女们”又在顺势推进,呈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句尾的“礼物”二字略微上扬,表现出妇女们送礼物的真诚。这种处理方法同样也仅供参考,其实还有更多的处理方法。
总的来说,在语流中我们不仅要把握每个句子本身的语势变化,还要把握语句之间语势的变化和衔接,而语势的变化和衔接与语言内容、表达习惯以及受众特点等都有关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为变化而变化,需要在充分心理依据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表达。
接下来进行一个课后小练习,练习要求:先跟着老师读一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遍。
“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
最后一个内容就是每周结束后一个单元小测试。
要求:先跟着老师读一遍了解文章内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遍并录音保存。
下面是测试内容: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并蒂的雪莲。他们/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提示:这是一段带有赞扬色彩的一段话,表现时,声音需要有力,气息饱满,语言要舒展大气。到这里我们关于语气的课程内容就结束了,我们下节课再会!
第三章 拓展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一首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其朗读解析需要从情感把握、节奏停顿、重音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对《乡愁》朗读的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要注意情感把握,在朗读诗歌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将自己置身于诗人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的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
整体情感基调:
《乡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以及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眷恋。整体情感基调是深沉、忧郁而充满希望的。
各节情感变化:
第一节:诗人通过“小小的邮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情感相对平和而温暖。
第二节:诗人用“窄窄的船票”象征夫妻之间的分离与牵挂,情感稍显沉重。
第三节:诗人以“矮矮的坟墓”表达对母亲的哀悼与无尽的遗憾,情感变得悲伤而沉重。
第四节:诗人将“乡愁”升华到对祖国的思念与眷恋,情感达到高潮,既深沉又充满希望。
第一节
“小时候”应轻柔地读出,带出一种回忆的感觉。
“乡愁”作为主题词,应稍微加重,但不必过于突出。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邮票”作为关键意象,应稍重读,以突出其象征意义。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中,“这头”和“那头”应形成对比,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现出诗人与母亲之间的分离与牵挂。
第二节
“长大后”三个字,语调应比“小时候”稍显成熟和稳重,同时带有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中,“船票”作为新的关键意象,代表着诗人与新娘之间的分离,应稍微加重读音,但同样要保持整体的平和感。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的朗读,要注意“这头”和“那头”之间的情感对比,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对新娘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第三节
“后来啊”这三个字,语调应变得低沉而缓慢,为接下来的沉重情感做铺垫。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中,“坟墓”这个意象代表着诗人对母亲的深深哀悼和无尽的遗憾,应加重读音,并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以突出其象征意义。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朗读,要特别注意情感的投入和细节的处理。通过语调的变化和停顿的把握,表现出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再见的悲痛。
第四节
“而现在”这三个字,语调应逐渐升高,带有一种总结和升华的感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海峡”作为最后的关键意象,代表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眷恋。虽然“浅浅”的形容词给人一种距离不远的感觉,但结合诗歌的整体情感,这里的“浅浅”更应理解为一种无法跨越的障碍和深深的遗憾。因此,在朗读时应加重读音,并适当提高语调。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朗读,要注意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回归的无奈。通过语调的变化和停顿的把握,将诗人的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
在朗读整首诗歌时,要注意情感的连贯性和起伏性。从第一节的温暖平和到第二节的成熟稳重,再到第三节的沉重悲痛,最后到第四节的总结和升华,情感要随着诗歌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同时,要注意语速的适中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以确通过以上朗读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朗读技巧。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细节的处理,以将诗歌的美感和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
以上就是我们第三章的全部内容啦!我们下节课再见!
END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From成都锦城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志愿者团队
教案编写 罗亚楠 郭馨月
课程讲解 李欣舒 李岱炫
音频制作 韦奕菲 李岱炫
审核 陈才涛 周宏彬
排版 施洁茹 周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