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者有声语言表达课第六章
文摘
社会
2024-11-15 00:00
四川
第六章 对象感
第一课时
1.对象感的概念
2.对象感的作用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视障者公众号和成都锦城学院共同打造的线上公益课程。该课程的练习资料以及有声语言课程的创作思路,参考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在此鸣谢。我是本周的主讲人陈婉怡,本周课程教案由赵芷榆编写,音频由徐媛媛剪辑制作。我们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讲解第六周的内容。学习开始前,先为大家梳理本单元的学习思路,理解内在逻辑,方便大家在收听的时候可以心中有数。本单元的三个课时分别为:
l 知识入门属于理论讲解,让大家先和“对象感”打个照面了解一下;
l 技巧辅助是给大家分享,该如何运用对象感才能提升咱们有声创作水平;
l意愿使然是告诉大家其实对象感不靠运用,而是由心而发、心声言立、真情流露的一种行为,大家听~
Ø小宝贝我们去洗澡澡噜!(婴儿)
Ø宝贝快过来该洗澡睡觉了
Ø还不去洗澡睡觉都几点了?
分析:显然同样都是妈妈呼唤孩子洗澡,但不管从语气、语态、还是用词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三句话作用的对象都有所不同,分别是①还在襁褓中的婴儿,②已经会走路但未能自理的孩子,③是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随着对象的改变父母呼唤孩子洗澡的内心状态也随之变化,因此声音状态也随之改变,假如将和宝宝说话的语气放在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上,孩子只会产生“还当我三岁小孩吗?”的反感心理。我们推导一下为什么父母语言变了?因为内心状态变了,从主动呵护到着急督促,而内心变化的原因就是说话对象从婴儿变成了少年。理论上说就是外在对象影响传播者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决定了外在声音状态,再给大家理一遍“外在对象改变,影响发声者内在心理,进而决定发声者外在声音状态”那问题来了,我们日常聊天的时候有个真真切切的对象在眼前,但我们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只有话筒在面前,难以拥有让创作者也就是传播者产生内在心理波动的先决条件。如果觉得理论有些刻板枯燥可以直接跳转到需要的部分各取所需。在官方字典中“对象”这个概念的解释是:“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这个目标就是我们聊天对象、语言的传播对象。简单地说,就是说话聊天就像是撒网捕鱼,你得知道自己跟谁说话,也就是捕大鱼还是小鱼,才知道用多大网眼的网,也就是说什么话、怎么说话?这样精准捕捞,有那么一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意思了,否则就是抓瞎。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声音创作中就要先设想出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波动的外在对象,仿佛真的有这样一群大活人在我们跟前,让自己内心通过设想对象的改变而波动,最后再让外在的声音状态随着内心起伏而自然流淌。 这样咱们说出来的话,撒出去的网就能精准捞着你想要的鱼,不然大家拿着对小宝宝说话的语气去跟少年说话,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如果在有声语言创作时能对传播对象有一个基本认知,不仅能让对方听着舒服好接受,还能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学习这一章节不仅适用于声音创作还能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沟通,那课下大家就可以多思考了,大家在对着自己父母、孩子或者妻子丈夫说话的时候,他们是否有不理解或者反感的时候,也许问题不在于他们,在于我们可能自己还没认识你的聊天对象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练习要求:感受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说话的感觉,以及情感的传递是否到位。先听老师朗读一遍,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一遍。【练习文本1-亲密关系】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地使我不同了。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犹豫了。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希望大家从生活入手细细体会,活学活用。如果哪里讲解不到位或者让大家产生歧义的地方,欢迎补充我们一起加油进步!
第二课时
1.对象感的应用
2.对象感相关技巧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成都锦城学院播音系志愿者与视障者公众号共同打造的有声语言线上公益课堂。又到了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时候了,我是佳艺老师,欢迎接着第六章第二课时对象感之技巧辅助。大家的收听和进步也是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老样子,讲解前还是先为大家先梳理思路,上节中知识入门中通过理论+案例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对象感”“对象感的作用”,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沟通力、表达力。那这节就要让之一技巧辅助我们有声语言创作这一节同样理论居多,大家可以集中精力,听完之后理解即可!对象其实就是受传者的身份,接受的受,传播的传,而我们创作有声作品时就是传播者的身份,就像此刻的佳艺老师就是传播者,而正在收听的大家就是受传者。大家纳闷,诶?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受传者形象,不是脑子里想象一下就完事了吗?但除了简单的想象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我们所想象的对象虽然是虚拟,就像此刻我在录制课程大家并不在我的眼前,我只好在脑子里想象你们存在,但大家却是真实存在的呀,大家有感情,会因为老师的讲解而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可能是恍然大悟,可能是困惑不解,也可能是要听着听着打瞌睡了,这说明受传者也就是对象,可不是萝卜白菜,一动不动,当我意识到大家在这里可能听着枯燥的时候,作为传播者我就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大家进行互动,比如声音变急,音量变大,我说“诶诶诶,打起精神,下面是重点呢!”假如大家伙只是将对象感也就是传授者,想象成一个一动不动的小人,那显然就不符合我们在真实状态下的聊天沟通情况,你说你在跟你家丈夫或者孩子聊天的时候他要是一动不动,你作为说话的人还会着急呢,所以我们还是要多观察生活,将有声语言创作这一艺术尽可能地还原生活本质和原貌。为大家总结一下,要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一个有感情的,能跟传播者产生内心互动、情感共鸣的,而不是一群不会动的萝卜白菜。这个问题就好比,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孩子,爱人,妇女,到菜市场去和大爷大妈们聊什么他们才感兴趣。很简单多去菜市场走走,多观察自己的聊天对象,或者从朋友家人那多了解询问,又或是上网查查资料,当我们了解了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我们脑海中就能设想出一个更精准更丰满的受众形象,我们语言情感状态与之相符合时才更能打动人,起到传播效果。比如说,当我们设想我们的交流对象是一群天真的孩子,我们内心就要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感情,那就是童真,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个醒,千万不可钻牛角尖,不能非说我就觉得这些孩子都是淘气包,所以我在念这篇稿件时语气就该凶一点,一切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只是起到大致引导作用。有两个词叫言不由衷和词不达意,很多人看到小孩的时候确实会心生萌趣,被孩子们天真烂漫所打动,但他的声音可能生来就雄浑、低沉的,可能跟两方面有关系,一是我们对声音的掌控力还不够,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我们可能本身的声音条件就是这样,有些女生声音细柔,就合适录制给孩子们听的有声读物,但如果声音粗犷的大老爷们,就不必难为自己了,大可选择一些面向成年人的有声读物,既符合自己的声音条件发挥最大优势,有符合收听对象的个性特征,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要求:先跟着老师熟读一遍,然后大家根据文本的内容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向受众传达你想要传达的东西,一定要找好对象感哦!《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节选
我是个不关心大事的人
算了吧,不要颂扬,不要歌唱
你好好坐下来给我说说
说些我能听懂的
比如今年又是北旱南涝
比如油价昨天又涨了一毛
说些我能想到的
比如今天可能有雨,明天你要结婚
比如奶奶的病已经没法治好
再说些简单的事情,不大不小
比如草青水净,可以钓鱼
比如你正在努力读书
村里的小麦长势很好
我是个不关心大事的人
我真的没有时间,我真的没有兴趣
我只是喝两杯便宜的酒
写几篇会飞的诗
你志在高远,你就去吧
我不会搬家,出门也走不远
你只要那么喊一声,我就能听见。
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遵从内心感受,大家对世界的细腻感知力才是一份美好而不可多得的技巧。如果哪里讲解不到位或者让大家产生歧义的地方,欢迎补充我们一起加油进步!
第三课时
1. 意愿使然的意义
2. 如何做到意愿使然
亲爱的小伙伴们,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视障者公众号和成都锦城学院共同打造的有声语言线上公益课程。我是婉怡/佳艺老师,欢迎来到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第六章第三课时对象感之意愿使然。上节知识中我们讲到了怎么去获得对象感以及怎么去应用对象感在我们的生活中,那这节我们就要综合前两节的内容讲到在训练对象感时,我们要如何做到意愿使然,让内在情感与对象匹配,心生而言立,让语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第一,当你所讲述的对象就是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容易传递的,我们要时时与传播对象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要从本身去做到真情实感和受众交流,不能假,因为当你心口不一时,你传播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和可信度了,所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很重要。我们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较强的自主意识,要善于和听众沟通,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较好地去体现自己想要去传达的宗旨和意图。第二,面对话筒和镜头这种物体的时候,是没有真实的观众的,但是我们要时时处处感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并从语气上与受众的反应相呼应。可以具体地设想,自己说的这段内容、形式,应该给什么人听,哪些人需要听,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说出来的话也是有感情的,就像第二节中我们讲到我在录制课程大家并不在我的眼前,我只好在脑子里想象你们存在,大家有感情,会因为老师的讲解而产生情绪上的变化,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也是要有感情变化的,我需要让大家和我产生共鸣和共情,但是一定要注意,对象感要稳定、 统一,我们在传播内容时,我们的思想情感属于运动状态,从中流露出与设想中的对象相符合的态度、语气等,在读稿之前具体的设想就要完成。对象感要与自己本身的思想情感一起运动才有效果,如果不稳定的话,就会让对象感时断时续,甚至消失,就会“心中无人,心中无情”,影响内容传播的感染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观察,积累,设想不同的对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熟悉各种对象的情况,才能让我们意识使然,去更好地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第三,除了人和物,当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场景时,我们可以采取情景再现,顾名思义,就是将稿件中的情景,人物,事件,场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连续不断鲜活的画面。就好比在脑海中出现了一部电影,把亲眼看到的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这当中,心理感受尤其重要。感受是情景再现的前提和基础,会影响我们因语言而表达的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我们要感之于外,通过视觉不只是感到文字所在,而是透过文字符号,感受到它所代表的具体客观事物的存在,还有表达的情感;也要受之于心,就是客观事物对我们的直接或间接刺激而引起的内心反应和体会。我们将这两者融合,做到真正的情景再现,而不是为了情景再现而情景再现。例如:锅里的水吱吱地响,老大娘里屋外屋地忙。烧完了热水,又端饺子又端鸡蛋。在这段文字中,锅里的水,老大娘,烧水,端饺子,端鸡蛋,这几个的关键词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做了哪些事?要在脑海里一一呈现出来。情景再现可以辅助我们在不同场域更好地去找到表达时的对象感,也会激发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把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受众。作为一个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我同样意识到,文学对于政治争议和经济危机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古老的。当文学存在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鄙而野蛮。因为这个原因,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以上就是本周所有的内容啦!测试内容建议大家先跟着老师多读几遍,然后结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再读一遍并录音保存,在本周五晚七点后发送到我们的学习交流群,老师会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我们下期再见!
第六章 拓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思考,以下是对象感的分析:对自我内心的倾诉:文中多有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与追问,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对话。例如“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种表述是作者对自我时光消逝的深刻感触,将读者引入他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仿佛在偷听他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喟叹与懊悔,对象感侧重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有一种自我剖析、自我警醒的意味。对年轻一代的劝诫:从整体情感的传达来看,适合对年轻人诉说。它提醒年轻人时光易逝,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一种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方式,告诫年轻人要珍惜时间,莫虚度光阴。此时对象感面向的是充满活力但可能尚未深刻领悟时间珍贵的年轻群体,像是一位长者用自身的感悟去触动晚辈,使其意识到生命短暂,应及时努力,赋予文章一种教诲与引导的对象感氛围。
教案编写 赵芷榆 曹艺凡
课程讲解 陈婉怡 陈佳艺 曹艺凡
音频制作 徐媛媛 曹艺凡
审核 陈才涛 周宏彬
排版 严丽婷 周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