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2024年第2期|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
就在几年前,还没有人知道作家沃多拉兹金的存在,人们只知道有一位学者、语文学家、古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沃多拉兹金,可是突然间,您那些有艺术价值的著作一本接着一本问世,乍一看,您相当迅速并且轻而易举地在文坛获得了盛名。您的秘诀是什么?这里面真的掺杂着什么神奇的因素吗?
答
我觉得,就我这种情况来说,名气也不是信手得来的。在我发表最早的那些作品之前,自我实现的问题,已经不是我生命中主要的问题了。我在学术上站稳了脚跟,也没有了对“苗而不秀”的恐惧。即便在文学创作上遭遇失败,我仍然可以继续研究古罗斯[1](顺便说一句,我现在也还在研究它),这项工作能给我带来快乐。
问
您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拿去出版的时候,您不感到害怕吗?作为知名学者、博士,万一您突然遭到评论界的严厉批评,这毕竟是件冒险的事。或者您已经准确地预料到了一切?另一方面,您是否后悔浪费了一些时间?也许您应该早点开始?
答
我不后悔。因为时间不曾被浪费——内化活动一直在进行着。如果我早点开始写作,我可能会发表一些纯粹凭借技巧创作的文本——侦探故事,幻想小说,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体裁、风格具有惊人的粘着性,所以那些一开始就写“轻松体裁”的作家后来并不总能转型成功。至于说可能会被嘲笑,我和卡尔松[2]一样,在这方面一直保持冷静。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更少四顾张望,而只是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情。
问
从前您是语文学家、古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自从您出书之后,您的日常生活是否有一些变化?
答
科学与文学是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它们在同一个头脑中处于不同的区域时,就能各自安好。而一旦混杂在一起,就危害极大。科学与文学必要的分离并不排斥它们之间偶尔互动。科学研究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材料,并教会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献资料,而文学则会为科学提供经过数学学科验证的和谐观。
问
对您来说,文学语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
作为读者,能让我提起兴趣的是那种已经被清晰表达出来的新的内容。作为研究者,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些用来表达新内容的工具。作为作家,我对所有尚未被表达的内容都感兴趣。
问
当一部小说还未写完时,这部著作是否会占据您全部心力,或者说当您发觉灵感出现的时候,您是否也能时不时地回到工作中去?
答
我觉得写小说就像维持一段长久的恋爱关系。特别重要的是,你得去工作,但是作者心里会时常想着自己的小说。它要进入作者的生活。
问
您不害怕和别人分享您的著作吧?当您的书写好后交付出版时,您有什么感觉?
答
我会觉得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一本书只有一半是由作者创作的——另一半是由读者,或者是由读者的理解力创作的。基本上,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本书。我怎么能嫉妒我的合著者呢?即使是对我的书做最怪诞的解读,也不会令我感到害怕,因为它就埋在我的文本当中。即使读者不想成为我的合著者,直接合上我的书,我也不会责怪他。要知道正是我,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写了这东西,引起了读者的这种反应。
问
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沟通,以及孤独。您怎么看待互联网和排山倒海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的种种新通讯手段?当代人的孤独和其他时代人的孤独有什么不同?
答
我对待互联网的心态是平和的,把它当作一种通讯手段就好,仅此而已。一般来说,人类并不总是能达到其创造物的高度。我们必须意识到,所有从互联网中爬出来的怪物都不是诞生于互联网本身,而是来自人类的大脑。互联网上的交流是间接的,它不能向你保证和你交流的人真实存在,至少和你想象的一样。社交网络无法使人摆脱孤独,因为孤独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个人现象。古俄罗斯隐士居住在茂密的树林中,但他们并不感到孤独。
问
《拉夫尔》[3]的主人公总是回忆起圣阿尔谢尼的话,他说他曾多次为自己说过的话后悔,但从未因为沉默而后悔。您会为应该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而后悔吗?
答
当我第一次读到圣阿尔谢尼的这些话时,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相较于后悔有些话没说出口,我更后悔自己说了有些话。这是我的个人体验,我试图以负全责的心态来对待它。利哈乔夫院士曾经说过,沉默标志着有分歧。
问
假如像您的主人公们所说,时间真的不存在,假如存在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那您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此有何体会?您是否能以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像您的主人公阿姆布罗吉奥[4]那样,在时间上自由穿行?
答
死后将自己的组成部分奉献给大地和青草,在田鼠和蜥蜴体内继续存在。我对这样的永恒不感兴趣,因为它不包含我的“自我”,即所谓的灵魂。超越时间的感受让人能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不仅在宗教中,在文学、音乐、文化中都会有这种感受。所有这一切都属于那类使我们超越物质性,也就是说超越时间界限的现象,因为时间,据一个古老的定义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在不同的时代都能找到与我们对话的人,因而明显会忽视时间的存在。
关于文学(节选)
问
有很长一段时间,您一直与文学保持距离,您没有急着写作,是因为您担心离文学太近吗?是什么阻碍了您呢?
答
越是心爱之物越不敢触碰。牢固的婚姻关系缔结于精神上的成熟期,而非性成熟期。文学亦是如此。一个人在相当早的年纪便拥有了创作文本的技巧,但是这些经验并不意味着作者与文学已经缔结了婚姻。重要的是精神部分,这是一种力场。文学创作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人的诞生(因为任何一位作者都是缔造者):亚当那具用尘土造的躯体被注入了生气[5]。制作泥人并不难,但是让他们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问
您和您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你们的共同点多不多?
答
我把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创造者比作父亲。孕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那个被我们称作“客观现实”的东西充当了作者的伴侣。这一现实盘踞在作者脑海中,孕育并结出果实。正是这一现实让主人公变得难以驾驭。在我看来,当作者有意“以自己的名义”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干预时,他所添加的不是他这个作者所固有的东西,而是他所没有的东西。这是文学的一种补偿功能。作者和主人公的相似性更多时候是一种欺骗。
问
您的小说表现了很强的洞察力,小说里有主人公大量的视觉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您与纳博科夫相似。您是如何做到不受其腔调影响的?
答
在我年轻时,当我的生活经验不如阅读经验丰富时,纳博科夫的文本令我感到快乐和惊叹。即便是现在,我也对他予以应有的评价,但是应该说,这种评价比原先要冷静得多。我在写作的时候始终牢记伟大作家们在保持风格方面的经验,但我已经不担心自己会“陷入”纳博科夫或其他任何人的窠臼了。这种担心是年轻时常有的,那时自己的准则还未形成,所以很容易效仿别人的风格。毕竟,以本质上看,风格是这种准则的产物,由它辐射而来。
问
您认为您是后现代主义者吗?
答
我不能说我与那些“纯粹”的后现代主义者特别相近。身为作家有哪些偏好,我可以粗略地说,我重视现实情节叙事。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应该像马明•西比利亚克[6]那样写作。我注意使用现代文学技巧,而且有时候就像在一辆好车里一样,我以按各种按钮、踩各种踏板为乐,只不过千万不能忘记你要驶向何方。
问
当代文学中有哪种趋势是您最感兴趣的?
答
我对那些指引文学恢复正常状态的倾向感兴趣。转折时代的文学是躁动的,带有政论性。即便是十年之后,仍能感觉到作者在颤抖。我不反对将时代变更作为主题,但是只有在写作者达到心态平和时,才会写出好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转变社会意识,而这也需要时间。
问
您对哪一类文学主题最感兴趣?
答
生命的意义。我郑重地重复一遍:生命的意义。它比侦探小说更吸引人。
问
您认为作家最主要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答
成为像降神会上使用的盘子之类的东西。在桌子中间旋转,将字母组合成文字。作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甚至还会碰到愚蠢的作家),但是他必须善于将存在转化词语。写作本质上就是命名。作家的职责是捕捉环境中的音乐并将其谱写出来,如果愿意的话,他会成为“草原上最好的阿肯[7]”,唱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我要强调的是,这也是生活在那里的所有人的所见所闻。只有他在歌唱,因为他能把草原变成一部作品。
问
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作家难吗?
答
困难在于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就连经验最老到的出版者通常也无法说清什么样的书会“火”。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这两个世界的交叉点。当一个高质量的文本充分满足了读者的期待时,畅销书畅销书就随之出现了。重要的只是不要去迎合任何人:一旦作者试图去揣测读者的心境,通常就会一事无成。你必须听从你内心的音乐。
问
您认为当下的读者有看书的必要吗?这有什么问题吗?
答
有问题,但是在我看来,也有希望。大约在十到十五年前,我认为永远都不会有人再读书了。当时觉得书籍已经被新技术产品所取代。先是电视。后来是电脑,但事实上。为书籍送葬还为时过早。有一种本质却是书籍永远不会失去的。书籍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存在、认识生命意义的一种手段。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功能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最复杂的东西只能用词语来表达。任何文化都是以文字为中心的。
问
很显然,现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很少读书。
答
同一个人有可能在某个年龄段有阅读的习惯,但是在另一个年龄段却没有,或者他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只是在不同年龄段有完全不一样的读物。年轻的时候,你需要的答案是具体而直接的,如果你试图在某个地方读出这些答案,那就是在社交网络上,而不是在书籍当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网络和书籍的饱腹程度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就像瓜子和面包一样。然后你就会开始读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以及古希腊罗马戏剧和古俄罗斯行传。
问
有一种观点认为,与我们所处时代似乎并不十分相近的中世纪,包含着现有事物及现象的某些形式,也就是说,它正在我们的见证下重现。
答
别尔嘉耶夫[8]认为中世纪就是一个黑夜时代,那时人们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甚至向上帝求索。别尔嘉耶夫看到的种种迹象表明,一个辉煌的、背负重重任务的新时代,将被另一个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时代所取代。
新时代克服了集体意识——这一点极重要——这是个人成长的时代。现在,集体意识以大量或明显或隐蔽的引文形式回到文学中来。肖像画、风景画、文艺性、心理主义——所有这些培育出新时代的事物,正以中世纪的方式成为当代文学可选择的内容。这已不需要表述出来,而是隐约暗示即可。
互联网再次打破了古腾堡建立的文本边界,文本也回到了专业与非专业文学之间缺乏边界的状态。正是中世纪的“实事”文学,才引起了人们对今日非虚构作品的强烈关注。
【相关图书】
1964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当代俄罗斯作家,语文学博士,古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自1990年起,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直至当今。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沃多拉兹金也写作小说。200 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索洛维约夫与拉里奥诺夫》,入围“安德烈·别雷”奖和 “大书奖”。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拉夫尔》,斩获“大书奖”和“亚斯纳亚·波良纳”奖,奠定其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2018年出版《飞行家》。2023年凭借《察金》再次摘得 “大书奖”。
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