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予书房▲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予解】
道是一个虚体,而非实物。因其虚空所以容量无限大,作用于天地时可使万物生生不息,人依道而行时,智慧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它是那么深不可测,好像万物的创造者。
它是那么隐而不显,绵绵若存。
我不知道它从何而生,只知道在最早的有形之物出现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释义】
这一章,老子又开始为难自己,尽可能地用最乏力局限的语言,描述他心目中道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强调了道的两个特点:
1、大:无限大,用之不竭,绵绵不尽。
2、宗:是宇宙的源起,天地的创造者,存在于所有有形物体诞生之前。
看似和第一章的内容有些重复,但更侧重于它的首创地位,以及能量无限大的一面。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老子的“道”之宇宙中,道才是一切的源起和动力,它是一种非物质的客观存在。
老子认为,既不是盘古开的天地,也不是女娲造的人,甚至天地都不是亘古永恒的最高主宰,那人间天子的地位也就与常人无疑了,他更不会承认任何宗教里的创世之“神”。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图腾崇拜和有神论才是主流,可以说,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罕见的无神论者。而且直接否认了神至高无上的大主宰地位。
不得不说,老子的宇宙观,太超前!
另外,解释一下,熟悉《道德经》全书文本的书友可能会发现,这一章,我漏掉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
这不是疏漏,我用的是陈鼓应教授综合修订后的版本,不少学者认为这句话是第五十六章的内容,是古人在雕刻编辑竹简时重复错出。
它与上下两句意思上不连贯。反而是去掉后,渊兮句和湛兮,格式正好相对,文意呼应。
我选择认同此说法,故略去。
【予说】
2025年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或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解译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