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予书房▲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何托天下?
【予解】
人承受突如其来的富贵会得意忘形,遭到无妄降临的折辱会惊骇失态。
面对重大福祸荣辱,会看的和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呢?
面对名利富贵,会感到受宠,是因为把自身看得比较低,屈居在了显赫的威名之下。
所以一旦得到荣耀富贵加身就会诚惶诚恐,窃喜于得到,又惊恐怕失去,这就是“宠辱若惊”。
为什么把富贵得失看得和自家性命那样重要呢?
前提是我们的身体还存在,还有机会去消受福祸,承受得失。
如果我们身体不存在了,连命都没有了,再大的福气和灾祸,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如果因患得患失影响身体健康、因为名利富贵折损身家性命,那就本末倒置了。
把天下安危系于一身的圣人,会把身体健康和自身安全看的很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负起大任,以爱己之心守护珍爱天下百姓。
【释义】
可以说,这一章到此为止,是这本书解的最困难的。
因为老子的观点从字面意思上看,不仅在本章内容上自相矛盾。甚至联系全书其他章节,依然无法自圆其说。
前面还在说“外其身身存”,这里就开始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到底是主张“贵身”呢,还是“舍身”呢,自古一大谜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倒反天罡的前言不搭后语,不知道几千年来难倒了多少注解者。
好在中国人解经典,无论再违反逻辑的行文,总能缝缝补补找到可以弥合附会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很少有人会质疑,老子本人会不会出错,经书有没有抄错字,有些不通会不会是后人曲解附会添加上去的,反正即便是撞南墙也要撞出个洞,硬是给把它疏通了。
这不我为了维护主流注解“贵身”的观点,也找了可以自圆其说的逻辑,如上文。
道家思想的另外一个先驱庄子,对这个观点做过更形象的阐述,他说: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我觉得很贴切。
就是你生在富贵之家,生活条件优渥,也不必整天海参鲍鱼喂着吃饭,出门宝马香车路都不肯自己走。
到时候体重体脂血压一起飙升,伤的就是自己的身了。
如果我们生在贫困之家,生活条件没那么好,宁可降低生活标准,对物质需求缓缓图之,也不可为了高收益铤而走险,把自己置身于绝地。缅北的高薪不是那么好挣的。
为了升职加薪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熬夜苦撑,最后垮掉的是自己的身体,得不偿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代另一位伟人老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一至理名言。
那个在网上笑得像一朵花一样,对孙辈们说,我把所有男朋友都熬死了!的那个九十岁老奶奶,才是最后的人生赢家!
所以,咱不当圣人,当个贵人,以自己身体为贵的人也不错。
亲,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呀!
【予说】
2025年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或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解译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