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特色乡村之黄岩马鞍山村一一两山名扬,一果飘香

文摘   2025-01-17 13:13   浙江  
(两山合影,前面的唐门山,后面的马鞍山)

马鞍山村是黄岩北城第一大村,有3千多人口,是一个传统农业村。这村虽然很大,在黄岩也很出名,但这个村既非3A级景区村庄,也不是传统古村落,村庄本身不是风景,风景是在该村的两座山上——马鞍山、唐门山(黄岩人都称之为双宝珠)。这两座山都不大,但在黄岩的知名度却很高。

先说一下村以山名的马鞍山,这座山是形似马鞍而得名为马鞍山的,是黄岩北城的一个地标,而马鞍山村就根据山名而起的村名。

马鞍山的南端有个半峰景区,是个小景点,因山上的半峰岩而得名。

在半峰景区一带,在山南端走过高大的牌坊后,沿着宽阔的石阶而上,依次分布着大王庙、善隐寺、清虚宫、福济庙和观音堂,佛道两家济济一堂,都看上了此地的风水。

马鞍山并不高大,所以在这山南端朝城区方向所造的寺庙观宇就特别显眼,似乎从山脚直上山顶去了,实际上下不着地,上也不着顶,离山顶还远着呢。

在上面的寺庙前,就能遥望县城全境,视野非常开阔,但山顶道路不好走,也少有人往。马鞍山所在位置,正是温黄平原的北端,在山南边面向县城方向,有一目千里之势。

唐门山是一座更小的袖珍小山(长不到300米,宽不到150米),却富有文脉底蕴和传奇色彩,双宝珠之名是因为这小山紧挨江边的特殊位置与山顶上的双塔,久而久之的山名被人淡忘,让人印象深刻的双塔取代了山名。

我高中毕业考招工时,就是分到了化工三厂工作,这个唐门山太小了,当时整个山都被围在了我们厂区内,我都误以为这座山也是我们单位的地盘了;后来国企被瓜分改制,厂区被拍卖后,现在这唐门山是已独立于厂区之外的。

唐门山初因泰不华而出名,泰不华是出身临海的元代文状元,本为蒙古人,随父迁居临海。时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在讨伐方国珍时,激战于永宁江中,兵败阵亡,被追封为魏国公,谥号忠介,岩壁上的“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便是指的此事。

唐门双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为文笔、文星,当年是为助黄城文运昌隆而建,但双塔在文革时被毁,我在那边工作时去山上看过,当时连个遗迹都找不到了,只在厂内的岩壁上还有摩岩石刻“元魏国公忠介尽节处”字样,原来的泰不华之墓也在破四旧中被毁;只有山脚下的将军庙还能苟延残喘。后来在2007年重建了秦不华之墓,2016年重建山顶双塔,将军庙也不断扩建更加气派了。

双宝珠脚下靠江边的将军庙虽不大,但位置优越,也给小山增色不少。这个小庙还颇有点特别之处,这个将军庙里主殿供的是方国珍四兄弟,副殿供的却是泰不华,把两个曾经不共戴天的仇人拉到一起来当了邻居,还劝说得他们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将军庙外小广场有摩岩石刻与泰不华墓,拾阶而上可到山顶近观双塔,山虽不高但位置优越,站在山顶也能目收大江景色。

唐门山位于永宁江边,处于马鞍山村与长塘村的交界处,而长塘村古称五里牌,取去城五里之意。以前台州的陆路交通闭塞,水路作用举足轻重,永宁江横贯大半个黄岩,直通三江口入东海,是黄岩的主要水路交通线。唐门山上原有唐门双塔,黄岩人称之为双宝珠,在永宁江上有如航标灯塔一般,从海上归来的的人看到双宝珠,那就是黄岩城快到了。

唐门山的北面有条小河,在小河边的山脚下有口古井,神奇之处在于小小的唐门山上都看不到什么水源,但这口古井却是常年不枯,也不知这地下水源从何而来。

马鞍山葡萄是台州新崛起的名优农产品,马鞍山村历史上就是一个位于永宁江畔的平原农业村,本来主要是种柑桔的,二十多年前引进葡萄后,这里的土壤出奇的适合葡萄生长,通过品种改良,马鞍山葡萄成了名优农产品,在台州一带远近闻名,卖葡萄的人往往都打着马鞍山葡萄的牌子。马鞍山村的柑桔园在十几年前就基本上已全部改种葡萄了,全村成了一个葡萄专业村。

这里的葡萄品种以巨峰为主,这也是国内最常见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马鞍山的特别好吃。另外这里当时还引进了另外两个常见品种,一个是藤稔,形似巨峰而个头特别大,号称乒乓葡萄,但口味很差,中看不中吃,开始时以大取胜,种的人不少,现在就种的少了;另一种是红富士,这种葡萄外貌上与前两种差别很大,成熟时颜色由青绿转为黄绿色并部分泛红,但永远也不会像巨峰那样红得发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没有成熟,实际上这种葡萄果香浓郁、清甜爽口,比巨峰的口感更好,可惜种的不多。



泡虾行走日记
泡虾和你一起读书、旅游,发现新奇,探索未知,找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