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解《道德经》第1章:道是个啥?不可说,一说就错

文摘   2025-01-14 18:03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予书房▲ 

【予说】


2025年,第一件大事是挑战日更公众号100天。


第二件是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的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要不就是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


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以下及后续篇幅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


邀请同道中人,不吝赐教。如有建议可私信或留言。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予解】


道是什么?

任何我们所知的概念都不能定义它,任何语言文字都没办法准确表达它的本体。

语言一旦说出口,就距离真正的道很远了。

一旦给它固定了名称,道就会被定义局限,失去了道的原貌。

它是宇宙天地的源起,混沌而不见其形,表现出“无”。

它是万物生发的动力,恍惚中蕴含生机,表现出“有。

它们或隐或现,互为表里,叫法不同罢了。

我们如何认识“道”呢?

从不见其形,难以言名状中,体悟它的奥妙。

从它赋予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中,观察其的端倪。

“无”和“有”都是道的一体两面。

它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体现了道的深远幽昧。

这幽深不可测之处,就是通向道的路径。


【释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比如我们说自己有个罐子,是要确实手里有一个实物。

但罐子里,是空的,正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才能为容器被人利用,才被称为罐子。

罐子作为物的“有”,和它具备的空无自性,浑然一体。

有与无一起构成了罐子的,为物之道。


👏欢迎点赞、留言、在看,推荐给朋友~
#予解《道德经》

泡虾行走日记
泡虾和你一起读书、旅游,发现新奇,探索未知,找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