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予书房▲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予解】
眼睛视力极限内看不到它,姑且称它为夷。
耳朵听力极限内也听不见它,暂且叫它希。
人的触觉也感受不到它,也可以叫它微。
听不见,看不见,感触不到,那就很难追究想象它道理是个什么形态的东西了。
那就把这三种特性三合一,混而为一体。
它处在上位时,不会觉得它的光芒耀眼。
它处在下位时,也不会觉得它阴暗模糊。
它运行时不断不续难以名状,最后依旧回到人类无法感知的状态。
这个没有形状,没有呈现具体形象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叫它“惚恍”。
迎着它去,看不见它的起始。追着它走,看不见它的结束。
从已经存在的事物,发生过的现象中,去认识学习它。
以方便了解当下的形势,掌控未来的发展。
这个可被觉知并遵循的规律,被称为“道纪”。
【释义】
本章与开篇首章类似,又是老子在尽文字之极限,描述道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遗憾的是,他只能告诉我们道不是什么,却说不清楚道是个什么。
于是,后遗症就是,我们只知道那个谁谁谁是个无道昏君,谁是道德败坏,但想举出来个真正的有道高人,圣人,并被全世界的都都认同。
距今为止,也没有一个。
所以,这个道究竟存不存在呢,很难说啊。
毕竟,它的特性就是已经突破了,物理学中被人类所知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系统。
主要靠悟。
这东西就很玄了,举个不恰当且拉仇恨的例子,比如心理学,比如星象学,比如九型人格之类。
当你看到某一段文字描述时,总会自动去匹配自己的性格或者人生经历,最后得出八九不离十,很准的印象。
殊不知,这段文字被和你性格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觉得很准。
就问你玄不玄?
我们都是自我宇宙的中心,每个人都拥有一套私密的心理筛选机制,因外界评价而即时调整心理期许,过滤出与之匹配的特征和记忆,自动对号入座,像极了动物界随环境而调整肤色的变色龙。
这个隐秘的心理世界,当事人秘而不宣。
大师们心知肚明,且百试不爽。
如果是引人向善的理论,自然利大于弊。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正向的暗示和引导,最终抵达那个心许之地。
假如被别有用心的大师们利用圈钱,那韭菜们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说回《道德经》,老子又不谋大家的钱财,所以尽可放心领悟,为我所用。
即便有功利的一面,那也要看是自己功利,还是被别人当成工具利用,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即便看杀猪盘的技术手册,清醒的人也能学会反向防诈不是。
【予说】
2025年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或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解译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