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予书房▲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予解白话】
当所有人心里有了美的概念,丑一定也已存在。
当人们都知道何为善行时,恶一定曾经出没过。
所有的概念都是相对的,互相依存共生,且相互转化。
比如有与无,有方可持,无则可用,相生共存。
有无概念作为道的两极,老子在第一章作为《道德经》的基本概念已经讲得很清楚。
同理,难与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长短只存在相对的比较中。高下在相同层次条件下呈现才可判别,人声和乐器配合融洽才和谐悦耳,前与后总是相随而来。
所以圣人处事,总是遵循天地之道,自然规律。
他们与百姓相处的方式,从不任意妄为,干扰别人正常的生活秩序,不会通过发号施令去令别人畏惧、臣服。
而是用自身行为去潜移默化,最终,百姓们自觉、自强而无视圣人。
一切自然而然,犹如天地孕育而万物却不去主宰它,养生它而不据为己有。
行圣人之道的人,从不倚仗施予别人的恩德自夸。即便有所成就,也不不占为己有。
正因为他的不贪功,不自夸,他的名字、功业才不会泯灭,得以流芳千古。
【释义】
本章的重点在“圣人”与“无为”两个概念。
而提倡无为的原因是因为老子观察体悟到,自然界现象存在着相似的规律。
那就是看似相反相对的物,其实是一母同胞的双生子,且在一定条件可互相转化。
如果作为他们的生养者,与其凭着自己的喜好,主观臆断、横加干涉,甚至爱憎分明。
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能是错的,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自有其规律。
草与花,山与水,善与恶,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与其费力干涉,不如去观察、了解、在花草干旱时洒点水,山水堵塞时挖个口,百姓困厄求助时挺身而出。
圣人是认识规律并懂得如何运用规律的得道之人,圣人既不是纯粹道德意义上的好人,无为也不是无所作为,明白这一点,才是读懂《道德经》的关键入门处。
【予说】
2025年,第一件大事是挑战日更公众号100天。
第二件是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的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要不就是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
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以下及后续篇幅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
邀请同道中人,不吝赐教。如有建议可私信或留言。
👏欢迎点赞、留言、在看,推荐给朋友~
#予解《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