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予书房▲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囊橐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予解】
天地遵循自然之道,以自身规律在客观运行,虽孕育万物,但对它们没有任何偏爱。
既不会有意施暴某种群至于其死地,更不会有心施恩,厚待某族类。
世间的圣人之道,取法于天地。对百姓心无成见,爱无偏私,任凭他们依据本性,自息自作,自我发展。
天地间,就像一个大的风箱一样,中间空空如也,但道却正以这种虚空的状态充溢天地间,一旦发挥作用,用之不竭,用之不尽。
圣人之道亦是如此,政令频出,强制干预,就会无视百姓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对他们形成干扰和压制。
最好的状态是勿忘勿助,守清静之道,保持中正、无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64章)
越俎代庖,越想控制失去的越快,老子在全文中一直在重复表达相同的思想,可前后对照学习。
【释义】
这一章又是争议较大的一个章节。
部分解读者会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理解为天地对万物视如猪狗,没有慈悲心,圣人视百姓为草芥,没有怜悯心。
挑战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的悲天悯人的仁义思想,内心很受伤,接受不了。
但是,相信接触并学习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我们,应该可以接受老子三千年前提出的这一观点:
宇宙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他们都是自然现象,以内在的规律存在并运行着,而不是有一个宅心仁厚的所谓大主宰在以自己的好恶,去操纵着他们。
即便是“道”,也不是一个拟人化的上神,而是宇宙混沌之源头,是潜行于天地间,使万物以自己的规律生生不息,周行不殆的源动力。
胡适说,天地不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道本就与人性不同,它没有人的情感好恶,是客观存在,老子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打下基础。我很赞同。
遗憾的是,后几千年,儒家仁爱思想逐渐被统治者利用后成为主流,君权神授,天命之子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而道家却沦为了修仙炼丹之术的祖宗。
老子把古人从有神论中拉出来,击破了主宰说。
从天地不以个人好恶或者实现某种意图主宰万物,延伸到圣人之治也应该效法天地规律,退而居其下,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任凭百姓自我发展。
这样的思想,注定不会受到封建集权思想君主们的青睐,甚至会打压、抹黑、篡改。
作为独立思考的后世读者们,不应被阶级视角局限,小看这本经典古籍。
更不应因被主流思想圈养过久,臆想着有一个凌驾于天地之上的大主宰以仁爱之心保护着自己。
这是精神被奴役的后遗症,盲目的自卑和智识的倒退。
【予说】
2025年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或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解译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