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予书房▲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予解】
古时候那些善于以道行事的人,他们都深藏不露,很难从表面去识别认识。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勉强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形容一下他们的神态情状吧。
对内:
他们心思缜密谨慎,就像冬天从江河的冰面上走过。
警惕性很高,像是时刻提防着来自外界的侵扰。
恭敬拘谨,自我约束严格。
对外:
他们态度和蔼可亲,令人如沐春风,温暖足以让冰雪消融。
神情敦厚淳朴,就像器物尚未雕琢的最初状态。
胸怀广阔如幽谷,有容人的雅量。
纯厚圆融,不漏锋芒,就像浑水一般看不到底。
谁能够在动荡的局势中使之安定下来,从而逐渐由混乱变为清静?
谁能在萎靡的形势中使之振奋,从而由沉寂不断焕发生机?
真正能做到以上这些的人,却从不会以此作为自己的成就到处宣扬,这才是有道之士。
正因为他们从不宣扬自夸,所以才能悄然完成吐故纳新的更替。
【释义】
上一章是形而上,老子对道本体的描述,这一章承接之后形而下,对有道的人的描述。
虽然一样玄通微妙深不可识,但老子通过比喻的手法,还是让我们窥见一斑。
这一章初读时会有些茫然,为什么有道之人会犹豫、会畏惧,会俨然,这多少有点过于刻板僵化了吧。
不符合后半段描述的和光同尘,大智若愚的仙风道骨模样。
但如果你读过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之类的圣贤人物传记,你就会恍然大悟。
把本章前几句理解为他们对自我正心诚意慎独自省的修身治学功夫,把后几句理解为他们对待外部世界、人际交往时,谦虚和蔼,令人如沐春风的道德修养外显。
这一章就无比通畅明了了。
但这还不是本章的关键。
如果只停留在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世上,这样的人只能称之为,君子。
圣人是什么?
老子用了两句最关键的反问,让大家自己去思考。
世上的君子们,谁可以在乱世力挽狂澜,安邦定国?谁可以在治世低谷引领浪潮,重振世道人心,妙手回春?
如果有人做到了,而且他居然还不居功,不自夸,懂得功成身退。
不用怀疑,这就是,圣人!真正的得道高人。
很多人为什么敬仰孔子,拜服王阳明,学习曾国藩,缅怀周,不忘毛,追思邓?
可能,也许,在某一刻,看见了光?
【予说】
2025年继《牡丹亭》后,开启第二本传统经典《道德经》白话解读,意译为主。
翻阅《道德经》时,我发现很多版本的译文写的要不就是过于古雅,半文半白。
或个人主观阐述过多,歧义纷纭,于是,萌生出想要自己解一遍的想法。
解译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译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我将用81天时间全书逐句全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