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 非科班出身,却成为了与海外知名设计事务所比肩较量国际酒店设计的中国本土设计力量。他的成长史是一部自发图强的奋斗史。
作为首个融入敦煌文化元素的设计赛事,红星美凯龙M+中国高端室内设计大赛已连续举办四届。从榆林到炳灵寺石窟,再到莫高窟,持续释放“设计的善意”,亦持续向敦煌文明的腹地挺进。YANG设计集团创始人、首席设计师杨邦胜作为新进导师,将带领队员,投入到莫高驿站的改造设计之中。
M+奇遇敦煌系列
戴蓓TALK 寻美记 · 师者
10月,一个极其宁静的早晨,鸟鸣中日光照亮了敦煌研究院常书鸿先生的雕像,也照亮了雕像前脱帽致敬者设计师杨邦胜的轮廓,《戴蓓talk》与杨邦胜一场关于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
“我以四字概述敦煌:有容乃大。”
杨邦胜认为,“敦煌是各种文化碰撞的产物,其璀璨辉煌不单属于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它代表着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由所有途经丝绸之路的文明杂糅。
包容二字,贯穿雕像、绘画、石窟……定义了敦煌的魅力。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固步自封的设计师同样也没有未来。”
回顾杨邦胜的从业经历,不断学习是他的关键词。八九十年代,“教师的铁饭碗”被人人艳羡时,杨邦胜便特立独行地走向理想主义。
受父亲影响,自幼学习画画的他很早便显露出艺术天分,甚至小有名气。
“童年期,‘你画画真好’的声音陪着我成长。或许是这种潜移默化的鼓舞,让我萌发了成为艺术家的梦想。而小县城中高层次美学与艺术的缺失激励着我走出去,改变它的面貌。”
梦想的种子反复鼓捣着杨邦胜的内心。中文系毕业后,他教起了美术;
1994年,他闯荡北京,于中央工艺美院打开新天地;
次年毕业后,他转投深圳,加入洪涛装饰,从“萌新”一路成长为设计经理、设计院院长,转瞬十年。
“我前些年的从业经历可以一词概而述之:改变。这‘改变’由梦想、奋斗、持续的挑战和跨越所写就”。杨邦胜回顾道。
2006年,拥抱改变的杨邦胜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方向,创办了YANG设计集团,并一路发展为今日规模600人的设计企业。
“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我一直想改变,想走向更好地地方。为了改变,我不断学习。或许是因为非科班出身,我对学习有一种天然的渴望。”杨邦胜笑道。
到深圳后,他很快融入了这座包容、高效的城市,近乎饥渴地辗转于各种学习班。
“
酒店设计班、米兰设计班,到后来的人文美学班,我都是第一期成员。我从2004年开始学习,直到2016年才把这些班上完。其实这些课程并非教我们如何做设计,而是如何去思考,协助我完成设计者个人修养的积累。
——杨邦胜
作为中国第一代酒店设计师,杨邦胜将前期设计经历(1995-2006年)描述为“摸着石头过河”,长达十年不断学习,皆有游学或课程班“偷师”,炼造自己的国际视野与设计方法。
2004年,某国际酒店投标的折戟又激励杨邦胜将学习的重点转向中国文化,师法古人、融合国际、修炼内功、提升团队。
两年之后,他开始陆续合作洲际、喜来登、万豪、凯悦等国际酒店,直至如今,YANG设计集团的合作品牌已达七十余家,影响力也逐年壮大。
对学习的热衷,正反映着杨邦胜骨子里的包容。他重视文化的包容,致力于找寻一种“以广纳的胸襟,站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中,融合世界、面向未来。”与此同时,杨邦胜亦重视商业的包容。
他认为商业支撑文化艺术的生成,反之,文化艺术同样能够作为一种产业,掀起商业的繁荣。
在杨邦胜的设计观中,藏着对“境界”的追寻和向往,这或许与他曾学习中文专业有关。
“我认为一名好的设计师一要有才情,二要有情怀。”
所谓才情,指设计师应当敏感,对美有着独特的演绎与表达方式,有特立独行的天赋;而所谓情怀,则要求设计师有责任、有担当,关注社会议题,尽可能利他。
杨邦胜坚守着“中文才子”的感性,挣脱设计的陈规和“科班的刻板”,让设计由心而发。“我感受到什么、触碰到什么,便会形成我的设计故事,我的设计表达。”这是“非科班”的杨邦胜最宝贵的财富。
自然,他所喜欢的建筑师们个个钟情于“精神空间”的创作:卒姆托、巴瓦……他们尊重乡愁、尊重自然,让设计直通人心。而这,亦在敦煌的建筑中得到呈现。
“敦煌予以我的震撼。”这里的石窟或壁画,条条命中杨邦胜对“好设计”的认知:形神合一。
“
造一个形,做一个空间,赋予其色彩,孕育具体的形象。我认为这是设计的初始。真正的好设计是放松的,它谦卑、节制,但又深厚、独具韵味。它吸引人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甚至进一步释放一种精神的原力。置身空间,你会感到一种莫大的力量在感染你,震撼你,以致于噤声失语。我称之为神性。
——杨邦胜
谈及自己的设计主阵地——酒店时,杨邦胜颇具“精神性”地将“文化和个性”视作酒店设计的两大核心,这条设计观提出于2000年。
“
当时,中国设计还在追求欧陆风情,西方体系盛行。我在游学、交流交往中发现了支撑西方风格的土壤。回望东方,我遗憾于美好的中国文化未得到发掘和运用,自此提出了两条方法论。没有文化,作品便是没有灵魂的躯壳,难以被称为‘好项目’。而至于个性,则是设计建立差异化的生存之道。所以,二者对酒店设计,甚至每个项目都至关重要。
譬如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希尔顿酒店中,杨邦胜希望能展现城市的气韵,使之成为深圳名片——这也是他一贯奉行的法则。
扎根深圳的杨邦胜深受这座城市活力、朝气的影响,希望表现一种“明明朗朗、清清爽爽的气质”,又将业主方招商局的历史(即航运文化、海洋文化)与会展文化相结合。
“要让客人会展般有快进快出的便捷感”,他解释道。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跳跃的色彩构成了空间的色系,在此之上,杨邦胜引入“继往开来”概念,结合当地产业文化,诠释为“集往开来”。
“
会展,就是把全球的优秀成果透过集装箱运至深圳,所以我贯穿集装箱的概念,依托于海洋般涟漪的地毯、风帆般昂扬的墙面,置入箱形的艺术雕塑和灯具,又让所有的配饰与之统一。
——杨邦胜
进入游泳池,大面积水纹石材塑造出波澜壮阔的观感;进入客房,风帆般的床屏像是海浪将人包裹……设计表里如一,形成完整的沉浸式体验,予以酒店“个性”。
“至善是一个人的修为”,杨邦胜毫不犹豫地将“善”作为自我评价的关键指标,也将其视作终极追求。
“生而为人,应当善待别人;身为设计师,我们应当善待客户,用‘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予以设计温暖、情怀及情调。这是我内心的坚持,也予以我自得、快乐。”
事实上,这种对善的推崇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杨邦胜的设计观。他倡导“设计的分寸与境界”,推崇“做吝啬的设计”,而所谓“分寸、吝啬”指向对资源与资金的保护。
“
我们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铺张浪费,用过度的材料去堆砌表面的繁荣与奢华,在我看来是对地球的不负责任、对业主的不负责任。我们倡导用最经济的方法,以谦卑的态度去打造每个项目。用设计,而非造价,去创造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
——杨邦胜
他擅长给出每个项目的精准定位,把控造价、文化的切入点,将“卖点”埋入设计的底层逻辑。
“设计师的每一笔画,最终都是‘以人民币来计’的。若一个产品在市场没有竞争力,若业主的投资无法创造出收益,那我认为是设计师的失职。”
而作为企业的创始人、管理者,杨邦胜的人才观亦离不开“善”字。或许是因为曾经的教师经历,他把人才视作企业重要的资源,注重德才兼备,注重因材施教,手把手将美院的毕业生培养为公司的高管,而后共同以善为纲,纲举目张。
“设计或许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成为陶冶人心的疗愈良药。若人人都在美的感召之下纯真、有爱、爱美,那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就解决了,社会也会因此而走向和谐。”杨邦胜如此坚持着。
在敦煌莫高驿站,杨邦胜亦坚守着设计的善。他认为新的驿站“应当消隐,应当谦卑地蹲在那个地方。它不应影响莫高窟地恢弘,不应破坏环境和主次……”
M+敦煌大师工作营 驼铃战队在敦煌研究院常书鸿先生像前合影
M+敦煌大师工作营 驼铃战队在莫高驿站实地勘察
在杨邦胜眼中,链接敦煌古与今的纽带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善念的传承。而一场公益活动,则可称之为传承的锚点。
“
曾经,官方抑或民间的富人发善心、造敦煌;如今,敦煌研究院、红星美凯龙这样的机构、企业及所有参与其中的个体,用形形色色的活动继续‘供养’敦煌,一切的发心亦集中于‘善’。M+大赛遇上杨邦胜,相聚敦煌,开启一场以善为名的设计共谋。
——杨邦胜
公益即利他。若是能用自己的才智去做一件有文化保护意义的事情,那将是莫大的荣幸,是我修来的福分。”
杨邦胜往期作品赏析
南京金鹰世界G·Hotel
More
南京凯宾斯基酒店
More
-THE END-
袁欣 | 牧厂我的家 | 设计之春 | 吴晨曦
高定时代 | 陈辉 | 倪张根 |李连柱
张钧 | 王冬龄 | 陈炜 | 消失的乡愁
蔡志森 | 陈俊 | 奇遇台湾 | 殷智贤
蔡明 | 原研哉 | 赵瑞海 | 陈耀光
戴昆 | 许超 | 赖正镒 | 车建新
重新定义家具展 | 梁志天 | 2021设计之春
设计· 生于8090年代 | 刘 毅 | 汪林朋
— THE END —
戴蓓TALK
真人不必秀 / TRUEMAN IS NOT A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