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 | 留洋嚆矢

文化   2024-08-05 07:16   北京  


姚鹏 撰文


華夏歷來是萬邦朝覲、四海慕學的中央帝國。奈何近代,自西徂東,靡所定處,多我覯痻,孔棘我圉,於乎有哀,國步斯頻。中華子民不得已放下 身段,拉開海外留學的帷幕,有組織地派遣留學生赴洋,學強國之學,習富國之策。

一百五十年前留美幼童的故事和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中國最早的畢業於美國著名大學的學生——容閎。容閎個人的傳奇經歷,造成了大清國歷史上出現的留美幼童這樣一個破天荒的事件。 

容閎,號純甫,道光八年1828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貧困農家。道光十五年1835容閎隨父前往澳門謀生,七歲得郭士立夫人面試進入剛剛接受男生的“馬禮遜紀念學校”讀書。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學校關門,戰後遷往英國新闢殖民地香港,聘請美國公理會教育傳教士塞繆爾·布朗【1】牧師擔任“馬禮遜紀念學校”校長。道光二十六年1846布朗夫婦因病返美,臨行前表示願意擇選三五名本校學生赴美留學,次年初容閎、黃寬、黃勝三人有幸被布朗夫婦選中,一起登上開往美國的“女獵人”號郵輪,離開黃埔港。

在美國聖公會協調下,容閎随布朗夫婦邁出幼童留美的劃時代處女行,他们就讀馬薩諸塞州孟松學校(Monson Academy)預科,1850 年肄業後考入美國公理會舉辦的耶魯學院,1852年加入美國國籍,1854 年以全優成績拿到文學文憑。“為實現我畢生中最有意義、最熱衷的大事業,第一步就返回闊別十年的祖國。我雖出國多年,但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她,也無時無刻不渴望她走向強盛。” 他懷揣“通過西方教育,祖國能夠復興,變得開明和富強,這一目標成為我一展宏圖的指路明燈,我將盡一切智慧和精力為之奮鬥”【2】的抱負返回中國,先後在廣州給伯駕醫生做秘書、在香港高等法院當翻譯、在上海海關稅務司從差。

容閎在近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有積極作為。咸豐九年1859容閎與楊格非等幾位傳教士到蘇州和南京,秘密會見太平軍將領干王洪仁玕,相談甚歡,“干王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多,甚至比洪秀全本人 的見識更廣,很了解英國及其歐洲列強得以強盛的奧秘。”容閎在自傳裏對太平天國有著中肯評價:

太平天國起義並未在中國肇生足以搭建 新型政府的新的政治觀念和政治理論。無論 是從宗教方面還是政治方面,中國人和外國 人都沒有從中獲益。太平天國起義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上帝將他們作為一股力量去打破了 這個偉大民族之麻木呆滯的狀態,喚醒他們意識到需要一個新的國家。【3】

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1865年)

同治二年1863容閎在安慶大營拜見曾國藩,提出設立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的建議,次年他身負重託,攜六萬八千兩白銀赴美採購現代化工業設備。同治九年1870容閎藉曾國藩向朝廷呈交 《挑選聰穎幼童留學泰西摺》,得李鴻章助力成立“幼童出洋肄業滬局”,1872年至1875年間容閎組織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遠涉重洋,官費留美,開風氣之先。

1872年首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19121 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第二天親筆寫信給遠在美國的容閎,誠邀他回國襄建國家。三個月後容閎陳疴不治逝於美國家中,這位一生渴望祖國富強的中國人葬在異國他鄉——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雪松岡。

容閎墓 (美国康涅狄格州Hartford雪松岡)

晚清政壇的變化,使得這批西學所造之 子的命運也隨之發生變化。曾經被認為西化過重而失信於朝廷的這一批留美學生,在二十世紀初年紛紛成為朝廷重臣,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這些新興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的足跡更遍佈世界各地。1919 年,這些當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齡已是六十歲, 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群號稱在民主、 科學國度長大的留學生顯然已經被高舉“德先生、賽先生”兩面大旗的新青年們遺忘。他們滿口地道的英文,保留著西方人的生活習慣,但在一個革命的社會,他們不但會被人看成前清遺老,還有洋奴之嫌,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是他們謝幕的時間了。這是一個百年的傳奇、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命運跌宕,他們是荒原中的第一批探路人,是驚濤裏最早的遠航者,他們歡樂、哭泣、成功、失敗,他們親歷激蕩的百年,被遺忘,又被重新發現。【4】

幫助容閎實現其教育救國理想的美國公理會,是新教公理宗在美国的组织,歷來以重視教育闻名,1636 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第一所高等學府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1701年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創立耶魯學院(Yale College)美國公理會為了加強自身在海外的影響力,1810 年成立美國公理會差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ABCFM)。響應馬禮遜支援中國傳道事業的請求,1829 年美國公理差會選中裨治文【5】和雅裨理【6】作為遣華代表,這是美國基督新教的差會第一次到中國,中文稱為“美部會”。

馬禮遜去世後,裨治文和馬禮遜之子馬儒翰【7】 在廣州共建 “馬禮遜教育協會”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1834年幫助郭士立夫人在澳門創辦了“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Memorial School。裨治文創辦一份為外國僑民服務的英文月刊《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他在月刊上發重文抨擊英國對華鴉片貿易,指責英國這個號稱是開明的、信奉基督的國家,帶頭從事鴉片貿易,給尚陷在黑暗中、 信奉異教的中國帶來有害的東西,是一種怪誕的道德顛倒。欽差大臣林則徐從《中國叢報》認識了裨治文這位有著正義感的洋教士,特邀請裨治文莅臨虎門銷煙現場觀摩。

裨文女塾  (1850年)

裨治文的夫人愛利莎(Eliza Jane Gillett)亦是美國聖公會傳教士,道光二十五年(1845)來華,在香港與裨治文結為伉儷,改稱裨愛利莎(Eliza Jane Gillett Bridgman),裨治文夫人以“貝滿夫人”為中國人熟知,隨夫駐廣州,兩年後遷居上海。道光三十年貝滿夫人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裨文女塾”,“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就是這所女校的畢業生。

貝滿女塾  (1864年)
咸豐十一年(1861)裨治文罹患痢疾逝於上海後,貝滿夫人移居北京,咸豐十四年在北京燈市口大鵓鴿市胡同創辦了貝滿女塾(Bridgman Girls’ School), 以紀亡夫。

ShaoWu, China
《美部會在邵武》(明信片)
【原注】“伯駕醫院第一座建築”(上左),“女校縫紉班”(上右),“漢美書院的吃水井”(下左),“女子寄宿學校”(下右)
美部會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派遣傳教士和約瑟(James E. Walker)等人到閩北邵武開教,諸事艱難,直到光緒八年(1882)才建立東門福音堂,立足後擴張到邵武四鄉。受庚子事件衝擊,傳教士撤至福州。1904年美部會重新派遣多察理(Charles L. Storrs)到邵武收拾殘局。多察理生於美國馬里蘭州,1904年受美部會派遣來華,駐邵武。他的夫人瑪麗(Mary Goodwin Storrs1914年來華,隨夫駐邵武。多察理1904年在邵武東門外王墓墩創建“漢美書院”,1915年至1921年修建“伯駕醫院”(Saran Parker-Hosipital),1916年多察理夫人創建女子寄宿學校“樂德女校”(Lombard School)。

Just of Church, Te Abbie B. Child Memorial School, Foochow, Diong-Loh
福建長樂陶媛女校的孩子從教堂出來》(明信片)
美部會女差會大約清朝光緒年間來華,主要在福建長樂(Diongloh)做輔助傳道事工。1884年許高志(George Henry Hubbard, 18551928)攜妻子艾倫(Ellen Louisa Hubbard)來華,1890年許夫人創建長樂陶媛女校,後稱“蔡爾德紀念學校”(Abbie B. Child Memorial School)。1918年田毓貞(Annie Louise Kentfield)、1924年賀孋德(Lyda Suydam Houston)先後擔任長樂陶媛女校校長。


潞河書院公理會神學院》(明信片)

同治六年(1867)美部會江戴德【8】牧師在北京通州創辦“八境神學院”,旋即成立“潞河男塾”,招收窮苦子弟,給以衣食和教育。1893 年八境神學院隨 潞河書院遷入新校舍,更名為 “戈登紀念神學院”。

潞河書院謝氏樓
1889年潞河男塾開設大學課程,升格為“潞河書院”,謝衛樓牧師任院長。1891 年美部會撥款兩千五百美元在通州西門外購置十英畝土地興建新校舍,先後有衛氏樓(Williams Hall)、謝氏樓(Sheeld Hall) 等教學設施陸續投入使用;義和團運動時期被毀 ,後部分重建。
謝氏樓Sheffield Hall又稱“紅樓”,潞河書院教學樓。現存為義和團運動後重建,為紀念第一任校長謝衛樓【9】而命名。

1912 年潞河書院改稱“通州協和大學”。1919 年美部會的協和女子大學和通州協和大學與美以美會舉辦的北京匯文大學合併,組建成立 “燕京大學”。




【1】塞繆爾·布朗(Samuel Robbins Brown, 18101880),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東溫莎。1832 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後在南卡羅來納州學習神學;1839年到廣州為馬禮遜教育協會工作,1841 年在香港任馬禮遜紀念學校校長,1846 年妻子病重返回美國,幫助過容閎等中國最早的留學生就讀耶魯 大學。
【2】容閎:《容閎自傳》,王志通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年,第 4142 頁。
【3】容閎:《容閎自傳》,王志通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年,第 4142 頁。
【4】胡勁草、錢鋼:《幼童》,2004 年,第五集。
【5】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的祖輩是 1636 年從英格蘭來到新大陸 的清教徒,他 1801 年生於馬薩諸塞州的貝爾徹敦 (Belchertown),十一歲在罕布什爾縣(Hampshire) 加入公理會,1826 年和 1829 年先後畢業於阿默 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和安多弗神學院 (Andover eological Seminary)。道光十年(1830)来华, 馬禮遜去世後,接手廣州地區的宣教工作。裨治文創辦一份為外國僑民服務的英文月刊《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他在月刊上發重文抨擊英國對華鴉片貿易,欽差大臣林則徐從《中國叢報》認識了裨 治文這位有著正義感的洋教士,特邀請裨治文莅臨虎門銷煙現場觀摩。道光十四年(1834)裨治文和郭士立合辦出版機構“中國益智會”(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1835 年麥都思、裨治 文、郭士立、馬儒翰組成四人小組,以修訂馬禮遜 《神天聖書》的名義重譯聖經《新遺詔書》《舊遺 詔書》。 
【6】雅裨理(David Abeel, 18041846),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新布朗斯維克,皈依基督後學習醫學;1826 年畢業於新不倫瑞克神學院,按立為美國歸正會牧師;1829 年與裨治文同船前往中國,次年抵達廣州,三年後前往爪哇、新加坡和曼谷傳道;逝於紐約。
【7】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 18141843),英國諾森伯蘭人,馬禮遜的長子;生於澳門,逝於香港;曾出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處中文秘書兼翻譯 官;遵父遺命參與修改馬禮遜的聖經漢譯本,又與郭實臘、裨治文等合作完成聖經新譯本;著有《英華行名錄》《對華商務指南》等。
【8】江戴德(Lyman D wight Chapin, 18361894),1863 年作為美國公理會教育傳教士與妻子克拉克(Clara Labaree Evans Chapin)來華,初駐天 津,著有《地理志略》等書。
【9】謝衛樓(Davelle Z. Sheeld, 1841 — 1913),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生於美國紐約懷俄明的甘斯維爾,1866 年考入紐約奧伯爾尼(Auburn)神學院,1869 年按立牧師;1869 年 攜妻子來華駐通州,在通州傳道和辦學,死後葬在通州。



节自姚鹏《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香港三联书店2023年出版,当当网有售

守谷书屋
与读者交流历史、文化学习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