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 |希望之门——耶稣能救人

文化   2024-08-19 06:32   北京  




姚鹏 撰文



Street on which is “Door of Hope”.Rescue Home – Shanghai.

《上海“濟良所”所在弄堂》(明信片)

圖為上海會樂裡濟良所。1905年濟良所從熙華德路搬進四馬路(福州路)會樂裡。在濟良所的影響下,上海市官府頒佈法令,妓院不准收留十五歲女孩從業,巡捕房解救和收留的未成年少女和逃離妓院女子一概送到濟良所管理。據史料記載,傳道士在上海福州路紅燈區石庫門宅院設立收容所,周圍是鱗次櫛比的妓院,妓院晚間掛出寫著妓女名字的紅燈籠幌子,而濟良所的大門則安裝著霓虹燈標牌,上面赫然直白地寫著“耶穌能救人”。

 

濟良所(Door of Hope Mission and Children’s Refuge ),英文全稱“希望之門和兒童收容所傳道會”,是西方教會在中國設立的第一所以收容和教養風塵女子和流浪兒童的慈善機構,是旨在解救受奴隸者的跨宗派福音救援組織。美國獨立傳道士包慈貞(Cornelia Bonnell, 1874—1916)光緒二十五年(1899)受聘上海一所外僑學校來華執教,當年聖誕夜,她與分別來自長老會、浸信會、衛理公會、聖公會和中華內地會的幾位女傳道士小聚十裡洋場遍地紅燈區深感震驚和憤怒,“滬市陷於罪惡中女孩為數頗廣,亦有自幼失怙,擅自走迷,若不予以救濟,則將永淪於慘痛之中”。為拯救被邊緣化的中國婦女免于奴役和非法性交易,1901年包慈貞與這五位志同道合者在虹口熙華德路(現長陽路)一處公寓創立妓良所Door of Hope Mission, DHM),收容救助離開妓院或流落街頭的女性,得到扶輪社(Rotary Club)和美國婦女俱樂部(American Women’s Club)財務支持。1904年濟良所又得到多位華人慈善家的捐款,增加了兒童庇護的慈善事業,1905年更名為“濟良所”。1916年包慈貞因病逝於上海,她身後享有聖人般聲譽,被稱為“上海天使”(Angel of Shangha)。包慈貞去世後上海濟良所仍然踐行著她的理想,直至四十年代末共有五千餘名中國下層女子得到救助。


Rescue Home – Refuge – Shanghai.

《上海一處濟良分所》(明信片)

圖為寶山路濟良所。1905年濟良所從熙華德路搬進會樂裡後,在寶山路設立總所。


A Groupe of Christian Girls in the Home.

《濟良所的信教女子》(明信片)

濟良所的被收容人員每天必須學習基督教教義,每週五參加宗教侍奉活動。時常會有牧師前來宣教,美國使徒信心會慕淑德牧師曾積極參與上海“濟良所”的教務,舉辦“興奮聚會”,大部分收容人員皈依基督。


      上海濟良所在中國許多地方被仿效,如1906年北京在八大胡同設立官營的“京師員警廳濟良所”,救助“誘拐抑勒、來歷不明之妓女;受人羈束,不能自由之婦女;不願為娼之婦女;無宗可歸,無親可給之婦女。”這種制度源于包慈貞的思想和實踐,為苦難的中國婦女打開“希望之門”。

 

Door of Hope, Shanghai, Girls at Dumb-beilexercise.

《上海濟良所的女子練啞鈴操》(明信片)

濟良所的收容者可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濟良所專設醫院為婦女醫治疾病;還開設工廠,培訓入所婦女學習成衣、刺繡等技能,以期未來自食其力,擇偶婚配。


Door of Hope moving to Chiang-Wan

《濟良所人員去往江灣》(明信片)

濟良所收容的不都是妓女,還有大量流浪女孩。1906年設立江灣濟良所,又稱愛育學堂。江灣濟良所與其他分所不同,事實上是兒童收容所或流浪兒童之家,主要收養這些未成年女孩,除了聖事活動外,大部分時間學習文化課程。


  A rescued Waif – Door of Hope, Shanghai

《濟良所救助的流浪女孩》(明信片)


     

   
Girls in Door of Hope

《濟良所的女孩》(明信片)

 

為緩解收容所財務壓力,济良所收容人员生產的物品被拿到社會出賣,賺取微薄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布偶娃娃”,這些娃娃的頭部由當地工匠用梨木精雕細琢,她們彩繪上五官和頭髮,用布料充填身體,再為布偶手工縫製各種服裝和飾品,形形色色的各階層人物,逼真地體現了中國服飾習俗,至今仍是海內外收藏界追逐的“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圖片為作者本人多年之收藏擁有所有權。任何個人或機構在出版、複製、播放、表演、展覽、攝製片、翻譯或改編等形式使用這些作品時請通過合法途徑,尊重所有者權利)


守谷书屋
与读者交流历史、文化学习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