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 撰文
墨海老人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鴉片戰爭後傳教士接踵而來,新教傳教士在華創辦了以翻譯出版聖經的三家聖書公會:大英聖書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BFBS)、蘇格蘭聖書公會(National Bible Society of Scotland, NBSS)和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 ABS);此外还有五家综合性出版機構:美華書館、美華浸會書局、墨海書館、廣學會、漢鎮英漢書館,前兩者分別屬美國長老會和美國浸信會,後三家都是倫敦會傳教士創辦的。
英國倫敦會派遣來華的第三位傳教士麥都思的最大歷史貢獻是拉開了漢學研究新時代的帷幕。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 年生於倫敦赫里福德郡羅斯(Ross-on-Wye),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小旅社。麥都思早年就讀聖保羅學校(St. Paul’s School),為了養家糊口離開學校,在印刷工場當排版工和印刷工。1816 年倫敦會為米憐在馬六甲開設的印刷所招募技工,麥都思的申請獲得認可,在公理會教育家喬治.柯里森【1】開辦的哈克尼學院培訓後當年啟程赴任。麥都思在馬六甲協助米憐管印刷所,提高鉛印和石印技術質量,業外還掌握了馬來語、漢語和閩南話。1819年麥都思通過米憐按立為牧師,1821年被派往檳城(Penang)和巴達維亞(Batavia)華人聚居區開教,今日雅加達著名的萬聖堂(All Saints Jakarta Church)和帕拉帕坦孤兒院(Parapattan Orphanage)就是麥都思當年創建的。
《中國的現狀和展望》
道光二十三年(1843)麥都思穿過鴉片戰爭漸漸淡去的硝煙,奉命從印度尼西亞到上海,繼續從事他所擅長的印刷和出版工作。這年麥都思在上海 發起成立倫敦會的出版機構“墨海書館”(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最初任務是為教會印製聖經和福音書籍,道光三十年開始翻譯、出版和印刷西方科技書籍,廣含數學、幾何、物理、化學、天文、地理、動植物等各個領域,聲譽和影響日增,有些書籍甚至被引入東瀛,對日本的維新運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墨海書館從1843年創辦到1863 年停辦歷二十年,至今日不過一百五十來年,其出版的圖書在國際收藏界卻與宋元明清古籍同架,記為善本。麥都思以墨海書館為平台出版他自己的多部漢學研究著作,Three Character Classic(《三字經》)、Feast of the Tombs(《清明掃墓之論》)、Birth-day of Ma-tsoo-poo(《媽祖婆生日之論》)等。他潛心多年編纂的《華英辭典》(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 Containing All the Words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Dictionary, 1843)也完稿付梓。他還把中 國經典《書經》(1846)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849)推介給世界。
在漢譯聖經上,麥都思是著名的“委辦譯本” 主持人,他在南洋從事傳道活動時意識到翻譯出一個易於為中國人接受的聖經中譯本對於在華傳道工 作的重要性,在上海安頓下來之後,翻譯聖經的工作立即提上日程。道光二十七年(1847)麥都思把 在上海的傳教士組成一個以他為首的五人編譯委員會,實施這一計劃。“委辦譯本”是馬禮遜譯本到 和合譯本的居間產品,在他的協調下一些重要名詞 的翻譯得以解決,對漢譯聖經的成熟起了重要的作 用。倫敦會為麥都思聘請王韜【2】做助手,使得“委辦譯本”聖經在“信、達、雅”上優於之前所有譯經的嘗試,頗具文學色彩的“委辦譯本”《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分別於咸豐二年和咸豐四年出版。
麥都思創辦墨海書館最重要的意義表現在以書館為圓心凝聚了一批學術造詣頗深的傳教士,雒魏林、美魏茶、偉烈亞力、慕維廉【3】 、艾迪瑾【4】 、韋廉臣等都先後進入墨海書館工作,合力推出一批影響近 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科學、政治、文化書籍,對中國近代思想啟蒙和民智開化功在千秋。1857年“墨海老人”麥都思因急症逝於倫敦,倫敦會在華事業 完成世代更替。 麥都思去世前一年,墨海書館推出韋廉臣等人主編的月刊《六合叢談》。
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 年生於蘇格蘭的福爾柯克 (Falkirk),就讀格拉斯哥大學,為加入倫敦會赴中國傳道,他選修了藝術和神學。1855 年韋廉臣按 立牧師後受倫敦會差遣來華居上海,1583 年因病 回國,1863 年二次來華駐煙台,代表蘇格蘭聖書 公會在華北、滿洲和朝鮮等地派發聖經。 韋廉臣於咸豐六年(1856)間參加墨海書館的 工作,親自操刀為《六合叢談》撰寫過多篇有關西學的文章,比如介紹了化學元素及其定律的《真道實證》。咸豐九年他與李善蘭合作為墨海書館翻譯了英國植物學家林德利(John Lindly)的《植物學》(Elements of Botany),系統地介紹了西方植物學知識。 光緒三年(1877)應韋廉臣的建議,來華基督教諸教派同意在教學和教材工作上協調各自意願, 避免重複工作,在上海成立常設機構“益智書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丁韙良、狄考文和傅蘭雅等傳教士擔任委員會成員,韋廉臣是召集人。益智書會編譯了許多當年通用的教科 書,如《水學圖說》《百鳥圖說》《地學指略》《百獸圖說》《天文圖說》《全體圖說》《電學圖 說》《水學圖說》《熱學圖說》《聲學揭要》等, 還力求統一數學術語、天文術語、地理術語、歷史術語、機械術語、恆星名稱。
廣學會大楼
科學搭台,福音唱戲。光緒十三年(1887)韋廉臣在上海發起組建出版機構“同文書會”,後以“廣學會”(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知名。益智書會其實並不符合韋廉臣的理想,編寫和翻譯教材的局限性很大,他動員好友赫士、狄考文、傅蘭雅等人參與益智書會的教材編寫,自己卻幾乎沒有做出直接貢獻。他的構想是建立一家對標墨海書館的出版機構,“以西國之學廣中國之學, 以西國之新學廣中國之舊學”。廣學會影響最大的刊物是《萬國公報》(Globe Magazine),刊有韋廉 臣自己撰寫的連載文章〈格物探原〉和〈治國要務論〉,前者介紹了天文、地理、地質、生物和人體構造等方面的知識,後者論述女子接受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光緒十六年(1890)韋廉臣病逝於煙台,與早他四年去世的妻子合葬於毓璜頂墓地。 英國浸信會牧師李提摩太接手哺育僅僅三歲的廣學會,使之走向風華正茂。廣學會出版了大量宗教、政治、科學書籍,在推廣基督教的同時,極力傳播西方近代的自由、民主觀念,呼籲清廷實施政治體制改革。有人統計自廣學會自成立到滿清被推翻凡二十四年,共出版過四百六十一種一百多萬冊西學書籍,宣教書籍只佔百分之三十。戊戌年間, 光緒皇帝為了推行新政而廣泛搜求西學,各地官府呈進的一百二十九種西學書籍中有八十九種為廣學會所出版。
节自姚鹏《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香港三联书店2023年出版,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