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鹏 撰文
在中國歷史輪迴裏數不清的農民起義中,唯有太平天國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干王洪仁玕【1】金田起義後曾於咸豐二年(1852)被捕,僥倖
逃脫轉至香港,結識瑞典巴色會教士韓山明【2】,受洗皈依基督。洪仁玕留給了韓山明兩篇文章,披露了他們這批“拜上帝會”兄弟的心路歷程。
他們述說的洪秀全是一位教書先生,在參加科考時得到了中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撰寫的小冊子《勸世良言》,始學耶穌教義,體悟神示,擯棄對學堂裏孔夫子和家中所有偶像的崇拜,創建“拜上帝會”,勸誡家人及親朋都信奉基督教。道光二十六年(1846)洪秀全辭去學校職務,走村串鄉佈道,宣告福音。次年他得到郭士立和裨治文根據馬禮遜的《神天聖書》重譯的
《新遺詔書》《舊遺詔書》,如獲至寶,後成為太平天國的思想綱領,太平軍領袖們所信奉的基督教福音思想主要依據這個聖經中譯本,在此基礎上太平天國於癸好三年(1853)出版自己編選的《新遺詔聖書》《舊遺詔聖書》。
道光三十年(1850)受地方官吏迫害的百姓聚眾造反,洪秀全這位“佈道者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百姓的領袖,並將百姓組織起來公開宣稱要推翻清政府”。洪仁玕自信滿滿地告訴韓山明,洪秀全就是上帝派來拯救萬民的使者:
偉大的上帝派遣了一位使者,當上帝返回天國時,便委託使者去處死那夥惡魔。上帝又派下天王統領帝國,拯救萬民 ⋯⋯ 救世主耶穌顯明了自己的身份,施展自己的神力,讓那些頑冥不靈的惡魔在激烈的戰鬥中一敗塗地。【3】
清文宗咸豐五年(1855)石達開領太平軍驍勇在湖口、九江、武昌大敗湘軍,逼得統帥曾國藩欲投水自盡未成,太平軍又揮師江西,連下七府四十七縣,官府哀嘆“民心全變,大勢已去”。
Rev. Griffith John, D.D., Ordained for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April 6th, 1855. Shanghai, 1855-1861; Hankow, 1861 to present time.【原注】“楊格非牧師 1855 年 4 月 6 日來華傳教,1855年至 1861 年在上海,1861 年至今在漢口。”“為紀念 來華五十年倫敦會特允成立楊格非篤信基金(Jubilee Fund),倫敦新橋街。” 這一年一艘英國郵輪繞道好望角航行了一百二十七天到達上海,從船上走下
一位英國紳士,後來以“楊格非”之名為世人銘記。楊格非(Griffith John)1831 年生於威爾士南部的斯旺西(Swansea),八歲加入家族傳統信奉的公理教會。這位注定要成為傑出傳教士的孩子,
十四歲便顯露出佈道潛質,在一次祈禱會上做了
番滔滔不絕的講演,口才之好被周圍人譽為“少男傳教士”。1853 年楊格非向倫敦會提交海外傳道服務申請,先後參加公理會布雷肯學院(Brecon
Congregational Memorial College)和貝德福德學院(Bedford Academy)的教育培訓,1855年按立牧師,同年與妻子瑪格麗特【4】一道動身前往上海,開始了長達五十五年的傳道生涯。
楊格非來華任務區是長江流域的華中幾省,迫於形勢英國駐華使館要求傳教士滯步觀望,他流於上海、松江、平湖、蘇州、杭州等地,其間於咸豐
十年(1860)在容閎【5】陪伴下於蘇州多次拜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1823—1864)、干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與楊格非一起去的艾迪瑾
牧師事後在《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刊文介紹說,主要由英國傳教士組成的五人小組與忠王會面,互贈聖經,交流基督教知識,受到友善待遇。忠王列數了基督教義中很多重要的部分,並對外國也信仰基督教感到高興。幾位傳教士感嘆道:
很顯然,在這場浩大的革命運動中,宗教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 宗教是這場運
動的力量源泉,並且一直貫穿始終。破除偶
像崇拜,尊奉真正的主,是他們的目標,與
推翻滿清王朝的目標同樣堅定不移,同宋朝哲學家的“泛神論”相反,他們篤信神格的
教義;同盛行的“眾神論”相反,他們有著
純正的神的獨一性理論;同佛學的“宿命論”
相反,他們堅信並宣揚上帝主宰一切。【6】
楊格非在另一篇文章裏記述他與忠王李秀成和干王洪仁玕的書信往來。干王的信中寫道,在旅居上海期間,他與所有的傳教士相處得都非常愉快,
在同他們談論教義真諦的時候,他對於福音書的理解有了大量收穫。他說自己離開香港前往南京並非
貪慕富貴榮華,而是要協助天王傳播福音,使整個
國家蕩滌偶像崇拜的污垢,一同皈依天父與天兄的聖教。【7】楊格非認為這兩位太平天國領袖的男子漢氣魄和仁慈令他感佩不已,如果不是基督徒,中國人是永遠都寫不出這種信的。
Chinese Preacher at Wuchang咸豐十一年(1861)楊格非從上海到武漢,把倫敦會在華中地區大本營設在漢口。1864 年在
武昌開教,次年在戈甲營修建“崇真堂”。1883 年倫敦會在武昌曇華林開辦仁濟醫院。Missionaries at Supper in Chinese Inn楊格非等人與太平軍將領對上了“接頭暗號”,欣欣然於咸豐十一年(1861)離開上海,溯江西上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尋找合適的傳道區
域,擇地而蹈,把傳道基地落在漢口,終其一生。他在漢口、武昌及周邊區域修建了教堂首恩堂和崇
真堂,創辦為武漢協和醫院前身的兩家“仁濟醫院”,以及後世著名中學“博學書院”。
他為後人稱道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佈道方式,一是創建漢鎮英漢書館。這位自幼口齒
伶俐的佈道天才喜愛在街頭、村邊、集市、廟會、
考場,登台高呼、宣解福音、散發傳單,煽動性
極強,雅稱“街頭佈道家”。楊格非宣教走的是下層路綫,佈道特色表現在通俗及人,他撰寫了來華傳教士最多的宣教書籍,其中沒有陽春白雪之作,
如《真道入門問答》《真理撮要》《德慧入門》,
目不識丁者皆能聽懂其間道理。他擅用文學體裁,創作了膾炙人口的《引父當道》《引君當道》《引民當道》《引家歸道》《紅侏儒傳》《莫包腳歌》
等,圖文並茂,老少咸宜。
《引家歸道》(官話) 插图 【英】楊格非 撰
清宣統元年(1909年) 漢口聖教書局石印版
光緒二年(1876)楊格非得到倫敦會的批准,在漢口成立“中國基督聖教書會”(Religious Tract Society in Hankow China),
其出版物版權頁多署“漢鎮英漢書館”。漢鎮英漢
書館像那個時期的其他教會出版機構一樣,早期主要以宣教為己責,光緒十一年出版了楊格非淺文理譯本的新約以及舊約的《詩篇》《箴言》等,光緒十五年又出版他的官話譯本新約。影響最大的是書
館發行上百萬冊這些譯本篇章的單行冊,廣佈孺子婦嫗、市井巷陌。漢鎮英漢書館從開始就採用金屬
活字排版或者鑄版技術,既滿足大量印刷的需求,
又降低了成本。當年膾炙人口的許多重磅書籍皆歸
於漢鎮英漢書館權下,比如英國倫敦會牧師施伯珩【8】 的《善牧之喻》(1897),英國本仁·約翰的名著譯本《天路歷程》(1898),德國禮賢會傳教士花之安的《馬可講義》(1899)等。也可以說漢鎮英漢書館是楊格非一個人的印書館,因他而盛、因他而衰,楊格非身後人們很少再見到漢鎮版新書。1905年楊格非突發中風,被兒子接到美國休養,次年執意返回漢口。武昌起義爆發後,暴風驟雨中僵臥床榻日久的楊格非不得不選擇回國養病,1912 年逝於倫敦,葬於家鄉的伯特利教堂(Bethel
Chapel)。
居華五十五年,楊格非只離開過中國三次,第一次是送髮妻骨甕回鄉,第二次是拖著僵軀投子醫病,第三次竟是永別於世。
【1】洪仁玕(1822—1864),廣東花縣人,洪秀全的族弟,1843 年參加拜上帝會;1852 年被捕,脫險後轉至香港,結識瑞典巴色會教士韓山明,受洗皈
依基督教;1860 年輾轉到達天京,封為“精忠軍師”、“干王”,總理太平天國朝政。他提出施政綱領《資政新篇》,經洪秀全旨准刊刻頒佈。《資政
新篇》包含太平天國領袖們對中國未來的革新方案,在經濟上修築道路、興辦郵政、獎勵發明、創立銀行、發行紙幣;在文化思想上關閉寺觀、崇
信上帝,革除溺嬰、吸食鴉片、婦女纏足陋習;外交上呼籲各國平等待我、互通有無;1864 年天京陷落後,洪仁玕在南昌就義。【2】韓山明(Theodor Hamberg)1819 年生於瑞典
斯德哥摩,是一名船長的兒子,成年後獨立經商,1844 年加入巴色會,在瑞士宣教學校接受培訓後
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赴華。韓山明在華傳道
有兩項重要貢獻,他深入客家人裏傳道,非常熟
悉客家話和客家文化,他撰寫的著作《客家方言》
(Hakka Dialect)雖未正式出版,卻是後來西人客家
話研究的奠基石。咸豐二年(1852)洪秀全的族弟
洪仁玕谷嶺起義失敗後,韓山明幫助洪仁玕逃往香
港,勸皈基督教,助其學習西方思想和科學文化,
使其成為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倚重之臣。韓山明撰
寫過 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太平天國起義記》,Hong
Kong: e China Mail Oce, 1854)。1854 年韓山明
逝於香港。咸豐元年【3】 〔英國〕查爾斯·麥克法蘭:《太平天國》,華文出版社,2020 年,第 147—148 頁。 【4】瑪格麗特·簡(Margaret Jane, 1830—1873),英國人,1855 年與楊格非結婚,受倫敦會派遣來華,在漢口傳道;逝於新加坡。【5】容閎,號純甫,道光八年(1828)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貧困農家。道光十五
年(1835)容閎隨父前往澳門謀生,七歲得郭士立夫人面試進入馬禮遜紀念學校讀書。第道光二十六年(1846)校长布朗夫婦赴美留學,次年就讀馬薩諸塞州孟松學校(Monson Academy)預科,1850 年肄業後考入美國公理會舉辦的耶魯學院,1852 年加入美國國籍,1854 年以全優成績拿到文學文憑。他懷揣“通過西方教育,祖國能夠復興,變得開明和富強”的抱負返回中國。容閎在近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有積極作為。咸豐九
年(1859)容閎與楊格非等幾位傳教士到蘇州和南京,秘密會見太平軍將領干王洪仁玕,相談甚歡,同治二年(1863)容閎在安慶大營拜見曾國藩,提出設立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的建議,次年身負重託,攜六萬八千兩白銀赴美採購現代化工業設備。同治九年(1870)容閎藉曾國藩向朝廷呈交
《挑選聰穎幼童留學泰西摺》,得李鴻章助力成立
“幼童出洋肄業滬局”,1872 年至 1875 年間容閎組織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遠涉重洋,官費留美,
開風氣之先。1912 年 1 月 1 日,孫中山就任臨時政府大總
統,第二天親筆寫信給遠在美國的容閎,誠邀他回
國襄建國家。三個月後容閎陳疴不治逝於美國家
中,這位一生渴望祖國富強的中國人葬在異國他
鄉——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雪松岡。【6】引自〔英國〕羅夫·華德羅·湯普森:《楊格非:晚清五十年》,趙欣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90—91 頁。【7】引自〔英國〕羅夫·華德羅·湯普森:《楊格非:晚清五十年》,趙欣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94 頁。【8】施伯珩(Charles George Sparham, 1860—1931),英國人,倫敦會傳 教士,1884 年來華駐漢口。
节自姚鹏《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香港三联书店2023年出版,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