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文强搜书记 | 2024年8月所见新书简录

文摘   2024-09-30 14:00   江苏  

弁言:

本公众号自2022年10月起正式推出“南大文强搜书记”推文栏目。将于每月月末发布前月所见与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以及先秦秦汉历史、考古、文献、语言相关的新书简讯,以供读者参考。

本栏目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班的本科生学术实践活动之一,书讯完全由强基班本科生同学搜集整理,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术动态,熟悉业内前沿。其中内容难免存在遗漏舛误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同时,为了更好增进学生能力,提高文章水平,竭诚欢迎业内各位专家学者、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们会不断修正、改进。

本次推出2024年8月所见书目共33本,简目如下:


1.《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2.《汉律辑存合校》

3.《秦法之治下官吏集团研究》

4.《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研究》

5.《〈书经〉之成立》

6.《中国医学的起源》

7.《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8.《中国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时期》

9.《三家诗遗说考》

10.《柳士镇语文教育论集》

11.《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

12.《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全二册)

13.《石上千秋:汉画像石中的衣食住行》

14.《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15.《永生与现世:罗二虎美术考古论文集》

1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玖)所见人物名号研究》

17.《画像铜器:列国时代的战争与生活》

18.《东方帝国的营造:秦汉王朝政治史》

19.《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考古发掘报告》

20.《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

21.《汉代国家视域下的社会阶层演变》

22.《始皇帝の戦争と将軍たち 秦の中華統一を支えた近臣集団》

23.《简帛道家文献研究》

24.《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

25.《郑玄全集》

26.《清华简〈金縢〉集释》

27.《甲骨、青铜与竹简:与艾兰一起发掘早期中国》(Bone, Bronze, and      Bamboo)

28.《马王堆医书译注》

29.《承运东南——长江中下游的吴晋墓葬与社会》

30.《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31.《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

32.《湖北出土楚简五种》

33.《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01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清]刘文淇等编,李君龙、王振华、班龙门、李晓明校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

定价:400.00元

ISBN:978-7-301-34405-7



内容简介: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为清代著名“左氏”学著作。作者刘文淇、刘寿曾、刘贵曾。

刘文淇有感于后世《春秋左传》学杜注独尊,其他旧注淹没不传,“取《左氏》原文,依次排比。先取贾、服、郑君之注,疏通证明。凡杜氏所排击者纠正之,所剿袭者表明之,其袭用韦氏者亦一一疏记。他如《五经异义》所载杜氏说,皆本左氏先师。《说文》所引《左传》,亦是古文家说。《汉书·五行志》所载刘子骏说,皆左氏一家之学。又如《周礼》《礼记》疏所引《左传》注不载姓名而与杜注异者,亦是贾、服旧说。凡若此者,皆以为注,而为之申明。”其所引用清人《左传》学专著,除沈钦韩外,还有顾炎武、惠栋、钱大昕、洪亮吉、焦循之作,其他学者如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臧寿恭等之说,若有可采,“咸与登列,皆显其姓氏,以矫元凯、冲远袭取之失。末下己意,定其从违”。(《青溪旧屋文集》卷三《与沈小宛先生书》)即先列经传原文,后列贾、服注及旧注,注下为疏证,旨在探明经义,正杜注、孔疏之失。

书未竟,即离世。其孙寿曾、贵曾偶有补笔。目前所存《疏证》有两部,一为稿本七册,一为誊清稿本七册。不分卷,各有残缺。稿本缺庄公、闵公、僖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誊清稿本缺僖公十六年传至二十二年、成公、襄公元年至五年。重合的部分,文字偶有出入之处。

此次校点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誊清稿本为底本,稿本为校本,誊清本缺而稿本存者,以原稿补。此外尽量核查了书中所有引用文字。



编者简介:

刘文淇(一七八九—一八五四),字孟瞻,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生于扬州。十四岁入梅花书院,师从洪梧。十八岁始设帐授徒。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扬州岁试擢一等第一,补廪膳生。嘉庆二十四年拔己卯科优贡生,候选训导。其后十四次应秋闱皆不售,于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四十九岁时绝意科场,定居扬州,专以研经治学、校书坐馆为业。咸丰四年卒,年六十有六。著有《左传旧疏考正》八卷、《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扬州水道记》四卷、《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等,另有《青溪旧屋文集》十卷《诗集》一卷行于世,《读书随笔》二十卷今不存。《清史稿》有传。刘氏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左传》学。



目录:

校点说明

隐公

桓公

庄公

闵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02

《汉律辑存合校》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清]薛允升辑录,张忠炜点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58.00元

ISBN:978-7-5732-1229-0



内容简介:

《汉律辑存》为清末律学大家薛允升遗作,于1900年前后亡佚。王式通尝言:“他日薛书复出,沈书刊行,并此而三,其为有功于律学者为何如也!”《汉律辑存》似非定本,虽无法与沈家本、程树德之书相提并论,但具有沈、程书所不具备的显著特征:除辑佚《汉书》《史记》《后汉书》等所载外,对《说文》及经书记载,如《公羊传》《周礼》《礼记》等,亦给予较多关注;汉唐注疏外,又多采惠士奇《礼说》、惠栋《九经古义》、孔广森《经学卮言》等论著,这是薛辑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薛书自有不可取代之价值。

此次整理,以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稿本为工作本,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关西大学内藤文库所藏钞本为参校本,推出合校新本,使心血之作化身万千,以纪念这位“传统法学的殿后人物”——薛允升。

此外,本书附录部分为清人所辑汉律令文献,借以展现清人汉代律学辑佚之成就。



作者简介:

薛允升是清末著名的律学家,被誉为“陕派律学”的奠基者。他对于历代刑法特别是《汉律》有深入的研究,并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如《汉律辑存》、《汉律决事比》以及《读例存疑》等。这些作品不仅对沈家本的《汉律摭遗》产生了学术影响,还对后来的法制变革奠定了基础。此外,薛允升还对《唐律》和《明律》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了他在法律史领域的广泛涉猎和深厚造诣。



整理者简介:

张忠炜,197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代表作有《秦汉律令法系研究初编》《秦汉律令法系研究续编》等,代表论文有《〈居延新简〉所见“购偿科别”册书复原及相关问题之研究(修订本)》《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秦汉碑拓撷英》《里耶秦简9-2289的反印文及相关问题》等。



目录:

致謝

前言 漢律輯存稿鈔本源流考

凡例

卷首 薛允升傳記資料與漢律輯存凡例

薛公墓誌銘 孫家鼐(劉光蕡代筆)

刑部尚書薛公行狀 姚永樸

清史稿·薛允升傳

漢律輯存凡例(代薛尚書) 沈曾植

卷一 漢律輯存合校(上)

卷二 漢律輯存合校(下)

附録 清人漢律令輯佚三種

漢律考(孫志祖)

説文引漢律令考(胡玉縉)

説文解字引漢律令考(王仁俊)

參考文獻

後記 讀清人漢律令輯佚三種書後







03

《秦法之治下官吏集团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宁全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3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7-3751-5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官吏集团的角度探讨了秦国兴亡的原因。在详细考辨秦自商鞅变法以来至王朝灭亡期间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一方面总结了秦国迅速崛起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书中力图纠正长期以来流行的诸如暴政亡秦说、法家亡秦说以及东方政策失败说等似是而非的说法,提出关于秦兴亡的全新且更为合理的观点。



作者简介:

宁全红是一位出生于1973年的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和中国历史。他拥有法学博士学位,并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完成了中国历史专业的博士后研究。此外,他还曾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访问学者。

宁全红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早期中国的政治史方面,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法律史。他在学术界发表了多篇论文,探讨了诸如春秋时期法的产生、秦法之治下的官吏集团以及先秦债法等多个主题。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引用,例如在《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先秦“法”义之变迁》,以及在《中西法律传统》上的文章《学习瞿同祖超越瞿同祖--从学术中国化的角度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宁全红目前担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并且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如首届青年法史论坛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重申商鞅变法强秦说

第一节 “墨者强秦”说商榷

第二节 秦国由弱变强始于商鞅变法

第三节 “官无邪”何以可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秦法之治的政治环境

第一节 秦国/秦王朝国君/皇帝之权力分析

第二节 秦国/王朝重要官吏权力之分析

第三节 秦国/王朝“二十等爵制”形成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法之治下朝廷官吏与秦国崛起

第一节 秦孝公时代的朝廷官吏与秦国崛起

第二节 秦惠文王时代的朝廷官吏与秦国崛起

第三节 秦昭襄王时代朝廷官吏与秦国崛起

第四节 秦王赢政时代的朝廷官吏与秦国崛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法之治下郡县官吏与秦国崛起

第一节 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的形成

第二节 秦郡县官吏日常治理的法律环境

第三节 秦郡县官吏治理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官吏集团与秦王朝的灭亡

第一节 汉人秦亡诸说商榷

第二节 秦始皇立储新考

第三节 秦二世“繁刑严诛”析论

第四节 “伐无道,诛暴秦”析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04

《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杜新宇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4-4

定价:120.00元

ISBN: 978-7-5538-2063-7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黄老帛书。举凡《经法》等四篇的成书、《经法》等四篇与黄老的界定、《经法》等四篇的字词考释、《经法》等四篇对整理古书的价值、《经法》等四篇的思想特色皆有论述。相关研究立足于字词考释,注重利用字词释读更正以往思想研究的错误,也注重《经法》等四篇与诸子的比较,指出其根本区别和联系。在研究方法上尤重“相似文句比较法”。通过比较《经法》等四篇与其他先秦古书中相似文句的先后,研究相关古书或篇章的形成、时代。可为思想史和文献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杜新宇,河南新蔡人。2019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导师为刘钊教授。现为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目前主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帛书《经法》等四篇集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华简《子产》思想研究”。在《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典籍与文化》《简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第一章  《经法》等四篇的成书/01

第一节  《经法》等四篇与《黄帝四经》/03

第二节  《经法》等四篇的成书时代/10

第三节  《经法》等四篇的作者及产生地域/017

第二章  《经法》等四篇与时人所谓“黄老”/021

第一节  时人所谓“黄老”概述/024

第二节  时人所谓“黄老”综论/036

第三章  《经法》等四篇的文本整理与释读/041

第一节 《经法》等四篇的整理释读情况/043

第二节  说帛书《经法》“匿正”/052

第三节  说帛书黄帝书《十六经·本伐》相关文字/059

第四节  说帛书《经法》等四篇“物乃下生”与“刑法不人”/067

第四章  《经法》等四篇对整理相关古籍的价值/075

第一节  《经法》等四篇对研究某些古书及其篇章的形成、时代、真伪的作用/078

第二节  利用《经法》等四篇校读古书 /109

第三节  《经法》等四篇与其他相似文句对比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119

第五章  《经法》等四篇的思想特色/127

第一节  《经法》等四篇的形名思想/137

第二节  《经法》等四篇的兵思想/156

第三节  《经法》等四篇的法思想/172

第四节  《经法》等四篇中的“势”思想/184

小结/198

附录一  校读《鹖冠子》二则/200

附录二  《管子·明法》“令求不出”解/209

参考文献/211

后记/225






05

《〈书经〉之成立》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赵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148.00元

ISBN:978-7-301-35180-2



内容简介:

《尚书》是中国渊源最古的典籍之一。其文本佶屈聱牙,向称难读,而在流传过程中,又历经秦焚书、汉今古文聚讼、东晋伪古文淆乱、唐天宝改字等项厄难,以至原本面貌隐晦,成书过程亦不得其详。清华简《书》类文献的发现,为《尚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界围绕简本与传世本的对读,《书》类文献的成篇、纂集与流传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在《书》类文献的文本层次厘析、经典化的过程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揭示。本书系统讨论以上问题,路径约略有四:一是基于文本细读和出土材料左证,展开文本层次分析,提出“共时文本”与“历时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书》类文献的构成与演进过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态的历时性变化,总结字迹、字形、用字等项特征在文本衍生及流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三是通过经解赋义的角度,梳理《书》类文献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以至汉代新王官学的经典化历程;四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后世流变,把握和分析以《书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成立的一般过程及其独特性。



作者简介:

赵培,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关注与此相关的《尚书》学、早期典籍经典化、经学史及古文字学。曾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在《中国语文》《文献》《学术月刊》《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其中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一项(“孔传本《古文尚书》成立与流传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3VJXG007)、一般项目一项(“《尚书》经典化研究”,项目编号:18BZW035),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博士论文《〈书〉类文献的早期形态及〈书经〉成立之研究》获北京大学2017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目录:

上編 理論、方法與綜述 1

緒 論:早期典籍經典化理論的初步構建 3

第一節 選題緣起與術語釋義 3

一 選題緣起:古典學重建與先秦兩漢文獻經典化研究 3

二 經典化視野下的《書》類文獻及相關概念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早期文本經典化研究路徑的思考 34

一 文本層次分析 35

二 異文層次分析:“共時文本”和“歷時文本”概念的提出 44

三 經典與傳統:古典學重建視野下《書》類文獻的經典化研究 61

四 新語文學(New Philology)、早期文明研究理論及文本校勘、分析方法的啟示 63

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 70

一 《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研究 70

二 《書》類文獻的經典化研究 86

下編 從早期《書》學到《書經》成立 93

第一部分:先王之政典:《書》類文獻的早期形態 95

第一章 口傳社會、書契之生與口耳、竹帛並行立言論説 100

第一節 成文記載以及口傳與書寫並行時代的出現 100

第二節 口傳文化之興衰與口耳竹帛並行立言略説 105

一 口傳社會的記憶 106

二 耆艾與瞽史:竹帛與口耳並行時期的口傳文化 113

第二章 西周以前之《書》類文獻及其流傳追索 139

第一節 《書》類文獻之權輿 139

第二節 關於夏商時期《書》類文獻的記載與記憶 144

一 關於夏代《書》類文獻的記載及“夏《書》”“夏事”之流傳 144

二 商代之《書》類文獻及其性質述議 161

第三章 西周的《書》類文獻與《書》學 190

第一節 訓典與政典:傳世典籍所見西周《書》類文獻形態 190

一 西周的典籍與西周之《書》 190

二 宗周政典的名實之轉:從《訓典》到《書》 193

三 作爲“政典”的宗周之《書》 202

第二節 國子教本與王者鑒戒之《書》與《書》學 204

一 國子教本 205

二 王者鑒戒 207

第三節 西周銅器銘文與《書》類文獻之關係 211

一 《書》類文獻和銅器銘文的分類 211

二 宗周史官記録、銅器銘文和《書》類文獻之關係 215

第四章 三代王官學之嬗變及西周《書》教之核心 226

第一節 《書》學的“三代損益”:《堯典》“觀象授時”部分的知識傳承 226

一 “寅賔出日,平秩東作”與“寅餞納日,平秩西成”的傳統傳解 231

二 甲骨刻辭中“四方鳳”與《堯典》所載之“四時厥民” 253

三 餘 論 266

第二節 公盨及相關《書》篇所見宗周之《書》教之核心 268

一 公盨銘文中的天命觀念與周人之“德”及其内涵 268

二 從大盂鼎銘文和《牧誓》看周人之殷鑒思想 293

三 同姓同德:“政典”與“族典”及周王室的治統邏輯 295

第二部分:波動的“成立” 303

第五章 道裂與學墜:春秋王官《書》學的承與變 303

第一節 東周王官《書》學的傳承 303

一《國語》用《書》論《書》及相關問題 304

二《左傳》用《書》論《書》及相關問題 319

三 春秋時期王官《書》學之承繼 332

第二節 道裂:王官《書》學的新變 337

一 明德迭更與昊天不惠:治道之裂 337

二 禮樂崩壞與“變風”“變雅”“變《書》” 341

第三節 天子失官:“道術將爲天下裂” 350

第六章:舊典與新經:“《書》亡而後《春秋》作” 356

第一節 經定:孔子之於《書》學 356

一 “《周官》之法廢而《書》亡” 356

二 作爲諸子之一的孔子:定經與子學精神的注入 361

三 作爲“素王”的孔子:經典中的王官與諸子兩重性 364

四 以述定經:孔子的《書》教與《書》學 370

第二節 學分:“儒分爲八”及其《書》學 376

一 孔子後學之《書》學 376

二 學分與希聖 386

第三節 孔門經典教本之《書》的成立 388

一 從儒、墨用《書》之別觀百家言對王官學之去取 388

二 孔門《書》成立之推測 397

第七章 經殘與學立:新王官學中的《尚書》 402

第一節 秦之焚《書》與王官學與諸子學之争 402

第二節 錯位的成立:儒學獨尊和漢代《尚書》中的經、子張力 405

一 子學、經學與儒學 405

二 西漢儒學的層次性 410

第三節 立而未成:儒學獨尊和漢代《尚書》中的王官、諸子張力 425

一 “經殘”“學分”與漢代“新王官學”《書經》之確立 425

二 “立而未成”:兩漢諸子之“希聖” 428

三 “新王官學”《書經》傳解中的“諸子因素” 432

第八章 波動的“成立”:經典與道統 440

第一節 《書經》:波動的“成立” 440

第二節 經學之於後儒的遺産:希聖與尊經 443

一 希聖擬經與道統構建 444

二 道統與學統之張力:從創經、補經到疑經、改經 449

附録一:本書部分章節涉及銅器器形圖、銘文拓本及隸定釋文 453

附録二:本書涉及典籍引《書》問題相關統計表 462

參考文獻 504

後 記 531






06

《中国医学的起源》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日]山田庆儿著,韩健平、周敏译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198.00元

ISBN:978-7-5551-1890-9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早期自然哲学、宗教民俗、神仙信仰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在形塑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描绘了一幅中国医学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崭新而丰满的历史图景。作者注重历史文本的批判分析,针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古典著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新颖的解释,将历史论述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本书极具国际视野,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对探究中医理论整合、碰撞及成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山田庆儿(1932— )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日本著名科学史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科学技术史。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社会史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其学术成就为我们从不同方面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视角。主要著作有《混沌之海:中国式思维的构造》《朱子的自然哲学》《授时历之道:中国中世的科学与国家》《夜鸣之鸟:医学、咒术与传说》《中国医学的思想风土》《中国医学的起源》等。以《黑色言语的空间》荣获第15届大佛次郎奖。



译者简介:

韩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与先秦思想史。主要著作有《马王堆古脉书研究》《洗冤集录》等,译著有《精神病学史》等。周敏,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日医学交流史、中医学术史研究。



目录:

第一章 针灸的起源 / 3

一、古典中的记载与出土医书 / 3

二、作为手术用具的砭石 / 11

三、《黄帝内经》中的砭、针、石 / 22

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针灸 / 35

五、出土医书与出土器物 / 44

六、砭法、针法与灸法 / 56

七、针灸起源的假说命题群 / 61

附 《阴阳脉死候》 / 82

第二章 汤液的起源 / 92

一、作为剂型的汤液 / 92

二、《五十二病方》中的原汤液 / 98

三、《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汤方 / 109

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汤与火齐 / 111

五、《黄帝内经》中的汤液与醪醴 / 124

六、汤液流派与《伤寒杂病论》 / 134

第三章 本草的起源 / 139

一、从传说到历史 / 139

二、作为学问的本草的确立 / 142

三、本草书的出现 / 164

四、《神农本草经集注》的编纂 / 186

五、初期本草的分析 / 225

六、《神农》序录佚文中的线索 / 236

七、撰写《神农》的人们 / 260

第四章 最初的临床医书 / 265

一、《五十二病方》的构成 / 265

二、《五十二病方》的咒术疗法 / 287

古典第五章 《黄帝内经》的形成 / 299

一、黄帝学派的论文集 / 299

二、作为祖型的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 / 303

三、出土医书和《黄帝内经》之间的差距 / 311

四、黄帝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319

追 记 / 323

第六章 九宫八风说与“ 风 ”的病因论 / 326

一、工作假说和分析方法 / 326

二、太一九宫占盘 / 329

三、九宫占风家 / 336

四、元旦的风占 / 343

五、八风、疾病与九宫八风图 / 346

六、兵家的风占 / 350

七、自然的节律与身体的节律 / 354

八、九宫八风说的去向 / 359

九、发声机构的解剖与音乐 / 367

十、类型论的思考 / 370

十一、少师派的位置 / 374

第七章 计量解剖学与人体测量的思想 / 378

一、王莽的解剖 / 378

二、《黄帝内经》中的解剖论文 / 387

三、《难经》中的解剖记述 / 402

四、生理学和五行、天文思想 / 411

五、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关联 / 428

六、伯高派和兵法家 / 434

七、《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帝学派 / 439

八、从计量解剖学到记述解剖学 / 444

附 记 / 448

补注:关于度量衡 / 448

第八章 诊断诸法与“ 虚 ”的病理学 / 450

一、《难经》中的古脉法 / 450

二、揆度、奇恒 / 454

三、阴阳、从容、雌雄 / 460

四、五中 / 466

五、人迎寸口脉法 / 469

六、终始 / 475

七、比类、明堂 / 478

八、问诊与人事 / 481

九、内因论与“ 虚 ”的病理学 / 488

十、补论三焦 / 491

第九章 三部九候法与古代医学形成的范式 / 500

一、三部九候论的构成 / 500

二、九针的技法与九针论 / 507

三、九针篇中的历史 / 511

四、三部九候法的刺法 / 523

五、从相脉法到三部九候脉法 / 532

六、古代医学形成的范式 / 537

补 注 / 541

后 记 / 543

译后记 / 549






07

《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美]戴梅可、[英]鲁惟一

译者:刘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8

定价:158.00元

ISBN:978-7-5228-0581-8



内容简介:

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考古”“行政”“技术”“辞章”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较为薄弱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编者简介:

戴梅可(Michael Nylan)先后师从于席文、鲁惟一、司礼义、洪业、屈万里、罗思文以及赫伯特 · 芬格莱特等汉学大家。其教学与研究的领域包括对身体与政体的认识、环境政策与道德,以及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地方管理。她近期的论著重点考察中华早期帝国时期(前323-公元316)的政治理论与实践。出版《幻化之龙 : 两千年中国历史变迁中的孔子》等。

鲁惟一(Michael Loewe,1922— ),英国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其研究领域为中国先秦史、秦汉史等。代表作有《汉代行政记录》《汉代的危机与冲突》《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中国上古史:从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典籍导读》《秦、汉、新三朝历史人物传记辞典》等。



译者简介:

刘鸣,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为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西安翻译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及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合译出版《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



目录:

随文插图、彩图、表格、地图

凡例

缩略语

致谢

引言

戴梅可、鲁惟一

第一部分 考古

1 汉代墓葬结构及随葬品 艾素珊

2 两处东汉墓葬:打虎亭和后士郭 毕梅雪

3 出土文献:背景与方法 纪安诺

4 边远地区的考古发现 艾素珊、李成美、戴梅可

5 城市生活研究 毕梅雪

6 永恒之城与长安之城 卜瑞南、邢义田

7 皇家陵墓 鲁惟一

8 中国考古:一个局外人的看法 草安敦 

第二部分 行政

9 《二年律令》与《奏谳书》 鲁惟一

10 齐其家(齐怀必死)戴梅可

11 社会区分、人群和特权 鲁惟一

12 政府的运行 鲁惟一 

第三部分 技术

13 数字、计算与宇宙 古克礼

14 占卜与天文: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 马克

15 出土医书、传世文献和医术 罗维前、李建民

16 阴阳、五行和气 戴梅可

17 秦汉宗教活动 胡司德

18 东汉及以后的宗教变迁 巴瑞特

第四部分 辞章

19 战国和西汉文献中的劝说技巧和关于“乱”的辞令 罗界

20 《史记》中的文本和作者 方丽特

21 音乐与诗歌的修辞主题 柯马丁

22 公元前100~公元100年的劝说技巧 戴梅可

23 公元100~300年的散文和权威 史嘉柏

24 约公元100~300年的文学批评和诗歌中的个人特色 柯睿

参考文献 索引






08

《中国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时期》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日]冈崎文夫

译者:章嫣嫣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4-5

定价:60.00元

ISBN:978-7-5473-2409-7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京都学派领军人物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品。作者依托考古成果与中国古代典籍,吸收了王国维、郭沫若、容庚、马赛勒·葛兰言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从上古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从上古至西周灭亡时期的历史,下编讲述了东周初期至吴越兴亡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综合分析了文化、宗教、宗族、地理、 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综合分析了文化、宗教、宗族、地理、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将史实考证与故事讲述紧密结合。因此,本书虽为学术著作,但并非艰涩板滞的高头讲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不拘一格的写作思路

不像其他历史学家一样平铺直叙,作者开篇讲述了水与中国上古史的不解之缘。“中国古代存在两则与水有关的传说,即洪水和淫水。”接下来,作者就从“洪水的传说”和“淫水的传说”出发,剖析《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孟子》等文献的记载,洞察神话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对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给出科学的解读,对黄河、黄土、水火元素与华夏文明的出现、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不容置疑的诠释。

言之有据的大家风范

作者冈崎文夫是内藤湖南的高徒,其考据能力和水平深受内藤湖南的称赞,这也是京都学派功力深厚的集中体现。作者绝不信笔漫谈,像小说家一样让历史充满传奇,而是坚守学术规范,让历史上的传奇获得科学的溯源。比如“甲骨文中殷朝历史”一章,他既不单纯解读高深的“甲骨文”,也不单纯引用无根的中国古代文献,而是将二者相互对照、印证,即将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与《山海经·海外北经》《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史记·殷本纪》等文献相互对照、印证,得出焕然一新的结论。

不落窠臼的治史精神

作者实事求是,以信为第一要务,但绝不回避争议,甚至将不同学者的争议一一列出。比如“宣王中兴”一章,“(周宣王)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一位明君,但《国语》等文献中也常提到他是一位暴君”。这是首要的争议。那么宣王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作者摆出了大学者崔述的观点,“就像梁武帝、唐玄宗一样,(周宣王)最初也是贤明君主,之后渐渐变成了独裁的专政者”。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这样的说明还是略显单薄”。接着,作者进行了依据充分、结论客观的论述:“研究宣王中兴这段历史时,学者常选用《诗经》作为参考文献,但《诗经》中其实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辅佐周宣王完成中兴大业的尹吉甫和太师皇父,有的篇章中大肆赞美其丰功伟业,而有的篇章却说他们是误国奸佞。有注释者认为,宣王时期的尹氏和皇父跟下一个时期的尹氏和皇父不是指同一个人,又因当时官职世袭之风盛行,所以可能是父子或者其他关系较亲近的人。我们很难想象,周宣王时期的大功臣之子到了下一个时期就变成了危害王朝的败类。不过,就如周宣王本身是明君,其子周幽王却是让西周走向毁灭的元凶一样,所谓宣王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西周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

日本京都学派经典作品

谈起日本汉学界,是无法避开至今产生影响的京都学派的。京都学派的影响力波及整个世界汉学界,对我国史学界的影响也不小。本书是京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品,初版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语版多次再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汉学佳作。



作者简介

冈崎文夫(1888—1950),日本历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师从内藤湖南,专攻中国古代史。1912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1917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1919年来到中国留学。回国后于东北帝国大学开设东洋史学讲座。1926年任东北帝国大学教授。1949年正式退休。1950年逝世,死后获得日本政府追赠的正四位勋二等瑞宝勋章。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通史》《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制度》《司马迁》等。



目录

上 编 001

上古殷周时代 003

1中国文明的诞生 005

2甲骨文中的殷朝历史017

3殷的迁徙和盘庚奠都027

4 殷朝末期(附殷朝社会)039

周朝初期及全盛期053

5周的勃兴055

6 殷周革命065

7周朝初期平定东方之乱075

8关于《康诰》《洛诰》《多方》083

9关于天帝的考察及宗教思想梗概091

10西周的全盛期101

11氏族制度和封建制度109

西周动荡期及衰退期127

11西周的动荡期129

12宣王中兴137

13西周的灭亡147

下 编155

春秋前期157

1东周初期159

2齐桓公的霸业167

3齐桓公和宋襄公175

4晋国勃兴185

5晋文公的霸业193

6晋和楚201

7楚国历史和楚庄王的霸业209

春秋后期221

8春秋后期223

9汉族抗蛮及弭兵会议235

10弭兵会议后的列国形势245

11弭兵会议后的社会253

12楚灵王死后的列国形势267

13吴越的兴亡(其一)277

14吴越的兴亡(其二)285

译后记294






09

《三家诗遗说考》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清]陈寿祺、[清]陈乔枞编,马昕、米臻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 238.00元

ISBN:978-7-101-16674-3



内容简介:

在汉代《诗经》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谓的“四家《诗》学”。其中发端于民间的《毛诗》学说因在汉未得以广泛流传,在唐代又获得官修《五经正义》的正式确认,因此较为完整地流传至今,成为今人阅读《诗经》最为重要的凭借。而汉代官方授受的三家《诗》学却不幸地失传了,至南宋未年,学者王应麟痛感三家《诗》学之亡佚,遂编撰《诗考》,遍采群书,搜亡辑佚,对三家《诗》佚文做了初步的搜辑。自此之后,历代学者对三家《诗》学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到清代乾嘉时期,开始了对三家《诗》学文献的大规模辑佚。到道光时期,有多种重要的三家《诗》辑佚著作相继问世,如冯登府《三家诗遗说》、阮元《三家诗补遗》。但从规模和质量上看,它们都不能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编纂的《三家诗遗说考》相提并论。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年间小琅嬛馆刻《左海续集》本为底本,以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为参校本,力求提供一部可读可引的整理本。



作者简介:

陈寿祺(1771—1834),清代朴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侯官人。嘉庆四年进士,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父母殁后不出仕,主讲鳌峰、清源书院多年,著述鸿富,有《尚书大传笺》《五经异义疏证》《左海经辨》《左海文集》《左海骈体文》等行世。

陈乔枞(1809—1869),陈寿祺之子,清代朴学家。字朴园,福建侯官人,历宰分宜、弋阳、德化、南城诸县,著袁州、临江、抚州诸府。用经术饬吏治,居官有声。继承陈乔枞经学,著有《今文尚书经说考》《欧阳夏侯遗说考》《三家诗遗说考》《鲁齐韩毛四家诗异文考》《齐诗翼氏学疏证》《诗纬集证》等。



译者简介:

马昕,北京人,2004-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获文学学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三家〈诗〉辑佚史》,主编《明代文学论丛》第1辑、第2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明代文学学会理事。入选第八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米臻,山东新泰人,2018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与文论。发表有《〈诗三家义集疏〉辑佚失误考辨举隅》《汉代经学之师说、师法考析——以清人三家《诗》辑佚为例》等论文。






10

《柳士镇语文教育论集》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 柳士镇

责编:胡晓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4

定价:68.00元

ISBN:978-7-107-37782-2



内容简介:

文章根据内容可以大致分辖于五个栏目。第一个栏目“教材探微”五篇文章,除去一篇阐述统编教材模糊处理古今字、通假字外,其余均属对于具体课文中某某文句的训释提出拙见。第二个栏目“汉语丛谈”十四篇文章,又有三部分内容:开头五篇主要说明文言文中某些较为特殊的语法现象,旁及今某语词对于古某语词的仿用与发展;随后五篇阐释古代的异形同用字与古代注音方式,讲述汉字声调与语词含义的古今变化,说明古代的某种修辞手法;最末四篇是对某一类别书面语言特征与某一专书语言面貌的概括分析,以及对某份语言规范文件与某部权威辞书中一些文字表述的商讨。第三个栏目“语文修养”十一篇文章,又有四部分内容:开头三篇漫谈古代汉语教学、古代文化修养各自与阅读古诗文的关系;随后三篇论说中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包括专书在内的阅读能力,其中两篇是为中学教师阅读教学专著所写的序文;再后三篇是简论某种语文素养的“杂志卷首语”,以及对于成年人语文能力再提高的建议;最末两篇强调不宜滥用文言词语,应该避免出现偏离事实而致误的语病。第四个栏目“古代文化”十篇文章,范围较为统一,均为阐述传统优秀文化:三篇分别讨论某些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一篇是对于《咬文嚼字》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误让岳飞自称‘鹏举’”的商榷,另六篇则是阐述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见而又应该掌握的内容。第五个栏目“测评求精”六篇文章,主要分析以往多地语文高考分省命题的某些方面,体现命题者审慎求实的匠心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者简介

柳士镇,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史和中世汉语,承担有国家社科项目基金和亚联董基金项目,代表性著作《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等,代表性论文有《〈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从事语文教材审核工作。现任教育部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统编语文教材注释,均由柳先生把关



目录:

教材探微

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文中的字形问题——字形注释术语“同”字的使用

韩愈《马说》“鸣之”解

《种树郭橐驼传》中“既然已”的构形与释义

简析“蟹六跪而二螯”之“而”字

简析“仰观宇宙之大”中的“之”字

汉语丛谈

询问义动词“问”字宾语形式的历史考察

谈“齐军善射者”的结构

使动用法的双宾语结构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

“下浮”与“左迁”

古籍中的异体字

古代的反切注音法

古今汉语中的声调变化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书中的代称

浅易文言文界说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面貌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读后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求瑕

语文修养

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

加深古代文化修养,提升阅读文言诗文的软实力

传统文化修养与文言诗文阅读

《中学生阅读能力解说与训练》序

中学生同学应该如何阅读《世说新语》

《高中生如何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以(红楼梦)为例》序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电脑时代,毋忘识字书写基本功

浅议成年人语文能力的再提高

谨慎使用文言词语

偏离事实而致误的病句

古代文化

礼敬称谓词“君、卿”使用杂谈——从成语“卿卿我我”说起

《世说新语》中异构同指之称谓:王夫人、谢夫人——兼谈礼敬称谓词“夫人”的历时使用

《颜氏家训·风操》“当避名字”臆解

“表字”称谓适用范围的演变——兼议“误让岳飞自称‘鹏举’”

古人的姓氏与名字——从孟姜女之称谓说起

漫谈古人的小字

是称“家弟”,还是称“舍弟”?

谥号、庙号、尊号与年号

谈谈封建社会的避讳

宗法制度与亲属称谓

测评求精

高考文言实词考查中的词义认定问题

高考文言实词考查中解释语的选择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综述题命制的充分条件问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问题

注意体会古人的处事观念

“的”字的位置

后记






11

《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

出版社: 成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3

定价: 689.00元

ISBN: 978-7-5557-2378-3



内容简介:

2023年5月至10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西南31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了“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展览汇集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5个省、市、自治区32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310件(套),涵盖铜器、金器、玉器、海贝等多种器类。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描绘了中国西南青铜文明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灿烂画卷。本书为展览配套图录。



目录:

第一单元 川渝地区的青铜文明

第一组 四川盆地

第二组 川西高原

第二单元 云南地区的青铜文明

第一组 滇中地区

第二组 滇西及滇东南地区

第三单元 黔桂地区的青铜文明

第一组 贵州地区

第二组 广西地区

尾声 融入华夏

文论

中国西南青铜时代的文化谱系及内涵(霍巍)

中国西南的青铜文明(孙华)

“古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策展手记(黄玉洁、杨建华)

附录

“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展厅效果及展览活动

“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展品一览表

后记(387)






12

《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全二册)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谈晟广主编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3

定价:1800.00元

ISBN:978-7-5479-3313-8



内容简介:

本图录为“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配套图录,收入展览的前六个单元绝大多数展出文物(除了3件岗上遗址出土文物尚未发表未收入),此外,还增加了180件(套)因档期、保存状况、运输不便等原因未参展的重要文物(没有说明文字的,均是新增的文物),以使本图录尽量展现山东古代文明的全貌。全书通过6大单元,收录陶瓷、玉石、青铜、雕塑、壁画等类别的精品文物,从日用到礼器、建筑、佛教、墓葬美术等等,全方位展现山东古代艺术,探寻华夏文明。收录4篇文章,深入解读文物材料。【展览第七个单元“图画天地,碑传千古”另有增删,出为别册。】



目录:

前言

牙璧与涡纹——“禮运东方”展观后记之一  李零

说钺:从环形钺说起——“禮运东方”展观后记之二  李零

说钺二:从洛雷斯坦到黑豆嘴——“禮运东方”展观后记之三  李零

物饰以節——从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大墓看早期中国禮節思想的起源  谈晟广

一、日出初光 饰節以禮

二、海岱惟青 玉禮四方

三、王禮在鲁 天下久传

四、俾侯于鲁 炜炜煌煌

五、高山仰止 登泰观海

六、称工北朝 东方微笑






13

《石上千秋:汉画像石中的衣食住行》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张从军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88.00元

ISBN:978-7-5333-4915-8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众多汉代画像石中精选出“衣食住行”的图像内容,进行归类解读,以再现汉代的生活方式。全书6万字,400幅图片,涉及山东济南、临沂、滕州,以及江苏徐州、河南南阳、陕西绥德、四川成都等全国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



作者简介:

张从军,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像艺术研究所所长、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图像文化、民俗。出版专著《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山东文物丛书·汉画像石》《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图像卷》《中国端午节·图像卷》《走近佛陀》;主编《图说山东》丛书、《走近佛陀》丛书。



目录:

前言

一、衣

01 袍服

02 襦服

03 衫

04 短裤

05 鞋

06 胡服

07 冠

08 进贤冠

09 武冠

10 武士冠

11 帻

12 通天冠

13 冕冠

14 女性发饰


二、食

01 主食

02 家禽家畜

03 野味

04 水鲜

05 乳食

06 庖厨

07 备宴

08 宴饮

09 酿酒


三、住

01 墓葬住居

02 宅院

03 门阙

04 大门

05 半掩门

06 厅堂

07 楼阁

08 斗拱

09 廊房

010 仓房

011 水榭

012 讲堂

013 陈设

014 祠堂

015 佛塔


四、行

01 轻车

02 轺车

03 辎车

04 辇车

05 安车

06 斧车

07 鼓车

08 公车

09 牛车

010 鹿车

011 大车

012 丧车

013 船

后记







14

《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王方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

定价:268.00元

ISBN:978-7-03-077935-9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占有、系统分析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密切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服饰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勾勒出“汉服”的起源基础与形成过程,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服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服饰考古学作为一项专题考古的相关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

王方(1981.12—),女,山西太原人。考古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兼职专家。著有《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偏衣”的考古学识读》《“襜褕”考》《说“縰”》《汉代舞服的考古学研究》《战国“水田”纹服饰探讨》等。



目录:

序 白云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东周秦汉服饰研究简史

第三节 东周秦汉服饰考古学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二章 东周时期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主要类型

第一节 服饰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服装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首服与发型

第四节 服装的质料、纹饰与色彩

第三章 东周服饰文化的二元格局与深衣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服以旌礼”——“三礼”背景下的西周服饰

第二节 “礼崩乐坏”——东周服饰文化的多元体系与二元格局

第三节 东周服饰的时代符号——深衣

第四章 秦汉时期汉民族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主要类型

第一节 服饰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服装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首服与发型

第四节 服装的质料、纹饰与色彩

第五章 秦汉时期汉民族的服饰文化面貌

第一节 文献构建的秦汉服饰图景及相关认识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

第六章 秦汉时期边远地区的服饰文化面貌

第一节 西南地区的服饰文化传统

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服饰文化传统

第七章 秦汉服饰的三段式发展

第一节 秦至西汉早期服饰的多元化局面

第二节 西汉中期服饰的趋同化发展

第三节 西汉晚期至东汉服饰的稳定化拓展

第八章 东周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演进与汉服的形成

第一节 深衣——汉服的形制基础

第二节 “汉服”的初现

第三节 汉服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第四节 汉服的历史影响

第九章 余论

第一节 东周秦汉服饰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第二节 服饰考古学研究的探索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插图目录






15

《永生与现世:罗二虎美术考古论文集》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罗二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238.00元

ISBN:978-7-03-079060-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罗二虎先生关于美术考古方面研究的论文集。论文主要集中在汉代美术方面,涉及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画像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石阙、钱树等。对于画像墓的墓葬年代、类型、发展演变、墓葬制度、墓主身份,图像的内容、分类、主题、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丧葬观念与升仙信仰等都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涉及到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新发现、古代龙形象的演变、宋代装饰石室墓方面的问题。



作者简介:

罗二虎,1955年8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科研方面以考古学为中心,并力图结合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美术学、民俗学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历史考古、史前考古、中国西南考古、美术考古与古代艺术、古代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态、中外文化比较等。



目录:

自序一

o 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o 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组合

o 汉代画像石棺研究

o 升仙图卷——长顺坡汉代石棺画像

o 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砖墓研究

o 墓砖的年代学研究——以淅川泉眼沟汉墓为例

o 东汉画像崖墓研究

o 长宁七个洞崖墓群汉画像研究

o 渠县汉代石阙画像研究

o 重庆忠县汉代乌杨阙再研究

o 重庆忠县邓家沱汉代石阙再讨论

o 中国西南地区汉代画像墓与豪族

o 东汉画像中所见的早期民间道教

o 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o “弋射收获”画像考

o 论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佛像

o 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系

o 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

o 中国早期佛像的重要发现——论重庆新发现的纪年钱树佛像

o 近年世界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新发现的意义

o 试论古代墓葬中龙形象的演变

o 泸县宋代装饰石室墓研究——以石刻图像为中心

o 后记






1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玖)所见人物名号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罗小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108.00元

ISBN:978-7-5732-1256-6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名号制度包括姓、氏、名、字、爵、謚号、职官和亲称等内容,极具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名号研究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课题。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爲传统课题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以清华简爲代表的战国简册,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名号,爲学界研究先秦人物名号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本书在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之上,立足清华简,兼及其他战国简册,将人物名号作爲专题研究,试图通过系统整理,以提出一些新的意见。本书将清华简(壹—玖)中见于《汉书?古今人表》的人物,按照《古今人表》的人名条目及其顺序进行编排,并沿用《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人表考》中的人名编号,注于人名条目之前,下附按语,加以考证。另外增加“不见于《古今人表》的人物名号”、“待考人物名号”和“神祇”等三章,共爲十二章。本书的出版,将在战国简册所见人物名号与传世文献的对应、人物名号解诂,以及人物姓氏名号用字等三个方面,均有所突破。



作者简介:

罗小华,1982年生,湖南衡南人,先后在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安徽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求学,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战国秦汉出土文献研究。在《考古与文物》《出土文献》《华夏考古》《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着有《战国简册中的车马器物及制度研究》(独着)、《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释文部分主编)、《西汉长沙王陵出土漆器辑録》(副主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一项。



目录:

序(李均明)

凡例


緒論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二、學術史回顧

(一)傳世文獻中的人物名號

(二)出土文獻中的人物名號


三、清華簡所見人物名號研究綜論

(一)西周以前人物名號

(二)兩周時期人物名號

(三)所獲得的認識

第一章 見於《古今人表》上上的人物名號


第二章 見於《古今人表》上中的人物名號


第三章 見於《古今人表》上下的人物名號


第四章 見於《古今人表》中上的人物名號


第五章 見於《古今人表》中中的人物名號


第六章 見於《古今人表》中下的人物名號


第七章 見於《古今人表》下上的人物名號


第八章 見於《古今人表》下中的人物名號


第九章 見於《古今人表》下下的人物名號


第十章 不見於《古今人表》的人物名號


第十一章 待考人物名號


第十二章 神祇


結語

一、《楚居》所見人物名號

二、《繫年》所見人物名號

三、《良臣》所見人物名號

四、其他篇章所見人物名號


參考文獻

後記






17

《画像铜器:列国时代的战争与生活》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刘敦愿

编者:李吉光、郑岩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98.00元

ISBN:978-7-5746-0239-7



内容简介:

刘敦愿先生致力于田野考古调查,积极组织考古发掘,其著述侧重于中国古代史、史前考古学与商周考古学等,晚年专注于美术考古研究,对商周青铜器艺术着力颇多,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重视文献与考古材料的互证,重视考古学与美术史研究的结合,本书是刘敦愿先生的学生郑岩教授主编,首都博物馆李吉光策划,将刘敦愿先生对画像铜器的精彩论文辑录成册,形成一个主题突出,问题集中,论述可读性强的美术史读物,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趣味性。



作者简介:

刘敦愿(1918-1997)湖北汉阳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美术理论家、考古学家。一九四四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秦宣夫教授学习绘画。曾发过《龙山文化若干问题质疑》、《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技术和艺术》,《考古学与古代艺术研究》、《商周文字、纹样与绘画的关系》、《中国早期的雕塑艺术及其特点》、《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等多篇重要论文。



目录:

刘敦愿小传

上编

关于战国青铜器画像问题的若干思考试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透视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时间与运动青铜器装饰因素与纹样含义

下编

青铜器上的狩猎图像青铜器采桑图像的主题思想商榷古代庭园植树与观赏养鹤舟战图像小议试论战国艺术品中的鸟蛇相斗题材《考工记·梓人为筍虡》篇今译及所见雕刻装饰理论

附录

中国艺术史(讲稿)  刘敦愿

刘敦愿先生与东周画像铜器研究 郑岩

万物有情皆可爱 李吉光






18

《东方帝国的营造:秦汉王朝政治史》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王子今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8

定价:98.00元

ISBN:978-7-224-15397-2



内容简介:

本书对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突破性见解。当中利用了文物材料、传世文献和当今学术界的相关成果,对秦汉的政治结构、行政体制、官僚机构和基层管理的问题展开进行分析,讲述,对秦汉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秦政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加以论述。



作者简介:

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著作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名物丛考》《秦汉儿童的世界》《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



目录:

一 序说秦汉时代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秦汉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

秦汉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

秦汉政治史: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二 秦的统一

嬴政帝业的历史基础

蕲年宫之变

秦灭六国

秦帝国的疆域规模:南海与北河的扩张

“大一统”政体的奠基

秦的郡县制度

三 秦政的成败

《吕氏春秋》:历史转型期的文化总结与政治设计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

秦的交通建设

经济管理体制的军事化特征

“焚书坑儒”和“以吏为师”

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

沙丘政变

大泽乡暴动

四 楚汉春秋

六国旧贵族的复国运动

定陶之战:钜鹿之战

刘邦入关

从鸿门到鸿沟:智与力的较量

垓下决战与乌江悲剧

汉并天下

五 汉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白登之围

吕后称制

司马迁写《吕太后本纪》

文景之治:“无为”政治的成功

贾谊及其政治思想

“为富安天下”的局面

吴楚七国之乱

六 汉武帝时代

削藩事业

“中朝”的形成

十三州部刺史

察举制度

出击匈奴

“初郡”的设置

张骞“凿空”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英雄时代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统一货币与盐铁官营

均输与平准

“算缗”和“告缗”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轮台诏

七 昭宣中兴

钩弋故事

霍光秉政

海昏侯刘贺

汉宣帝的平民生活经历与“中兴”事业的成功

儒学与昭宣时代官员构成的变化

八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吏治的腐败

政情的恶化与经济的上升

赵飞燕秘闻

传行西王母诏筹: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民变

王咸举幡

西汉末年的民众暴动

九 王莽和新朝的兴亡

王莽改制

分州定域

东都规划

郭钦的罪恶与王莽的褒奖

赤眉军和绿林军

新莽王朝的覆灭

十 汉光武帝的政治成功

刘秀的家族背景与文化资质

经营河北

中原与关中的平定

新的统一

光武儒臣集团

河南帝城,南阳帝乡

建武政风:“以柔道”“理天下”

“东西南北自在也”

伏波将军马援南征

十一 东汉中期的经济水准与政治风格

豪强的兴起

豪强势力的根基:田庄经济

门生故吏的政治群党关系

经学世族:学术群体与政治集团

门阀大族的社会影响

外戚和宦官对政治中枢的交替控制

太学清议

党锢之祸

“党人”的光荣

北匈奴败退

西边的“羌乱”

乌桓与鲜卑

南方“蛮越”文化

班超定远

十二 经济格局的变动与政治地理重心的换移

山西和山东:盛与衰的转换

从卑湿之贫国到富足之乐土

由北而南的移民热潮

两汉之际的南向移民

东汉晚期北方民众“流入荆州”“避乱扬州”

气候变迁与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方向的转移

岭南经济文化的进步

十三 东汉王朝的衰亡与“光和末,黄巾起”

汉末黑暗政治

灾变与空前规模的流民运动

民间秘密宗教

黄巾一时俱起

军阀战争

汉末强势军事集团对黄巾理念的继承

十四 秦汉社会的文化风貌

儒风的流布

佛教的传入

游侠的社会文化影响

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

秦汉人的乡土意识与外域文化观

汉代的私学

附录:秦汉世系表






19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考古发掘报告》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编著,宋少华主编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4-3

定价:480.00元

ISBN:978-7-5538-2049-1



内容简介: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考古发掘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项目”成果、“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走马楼西汉简牍”之考古发掘报告分卷。长沙走马楼2600余枚西汉简牍绝大部分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官方文书,文书的内容大多涉及司法事务,是研究汉代的诉讼制度、印证西汉文景时期法制改革的第一手材料。简牍的内容还较多涉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所涉地域包括武陵、临湘、义阳、辰阳、烝阳、邑阳、沅阳、无阳、义陵、鄜等郡县和采铁、采铜等官署,所涉职事包括宰相、内史、中尉、大农、太仓、丞、相、卒史、令、长、少内、啬夫及令史、尉史、狱史等,对于研究西汉早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郡国划分及职官设置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邮驿制度、文书制度、简牍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全书分为八章二十四节,详细报告了走马楼西汉简牍考古发掘、保护、整理的成果,并对这批简牍有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正文之后附录文物检测报告与统计表、文物图版、简牍登记表,并附有130枚简牍图版。



作者简介:

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编著。

主编宋少华,曾任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考古发掘及研究、简牍保护与整理研究。曾主持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走马楼西汉简、西汉渔阳墓等考古发掘工作。



目录:

第一章 长沙地理环境与古代文化、历史沿革/1

第一节 长沙地理环境 /1

第二节 长沙古代文化与历史沿革 /2


第二章 汉代长沙国世系及王子侯世系 /7

第一节 吴氏长沙国世系 /7

第二节 刘氏长沙国世系 /8

第三节 刘氏长沙国王子侯世系 /11


第三章 长沙历年简牍发现概况 /13


第四章 走马楼西汉简牍的发现与发掘 /17

第一节 出土简牍的地理位置与发现/ 17

第二节 出土简牍的发掘经过 /20

第五章 发掘收获 /23

第一节 古井的形制与遗存堆积 /23

第二节 出土遗物(陶器、建筑材料与果核类) /25


第六章 出土简牍概述/47

第一节 简牍的室内清理与揭取 /47

第二节 简牍的形制与类别 /48

第三节 简牍的纪年与时代 /53

第四节 简牍的内容 /62

第五节 简牍的书法 /82

第六节 采集简 /90


第七章 西汉简牍的科技保护 /91

第一节 汉简的保存状况与病害评估 /91

第二节 简牍的保护方法与工作步骤 /95

第三节 简牍保护处理的相关对比研究分析 /101


第八章 几点初步认识暨结语 /105

第一节 古井出土日用陶器的考古学年代观察 /105

第二节 古井使用废弃年代与填埋原因推测 /121

第三节 简牍年代检讨 /123

第四节 从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比较中看汉代长沙国辖县的变化 / 155

第五节 武帝前期长沙国政区疆域的新观察 /158

第六节 结语 /169


附录 /171

附录一 孢粉、水稻硅质体分析 /173

附录二 竹木类样品的检测分析 /179

附录三 陶器样品的检测分析 /186

附录四 泥土与果核样品的检测分析/199

附录五 J8 出土陶器类别统计表/201

附录六 J9 出土陶器类别统表/202

附录七 走马楼出土西汉简牍登记表/203


图版 /281

简牍选录 /317

后记 /397






20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陈松长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4-3

定价:360.00元

ISBN:978-7-5538-2050-7



内容简介: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走马楼西汉简牍”的研究论文集分卷。长沙走马楼2600余枚西汉简牍绝大部分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官方文书,是一批了解西汉中期长沙国官府的行政运作、司法制度和社会日常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是“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在整理与研究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的过程中陆续发表在《考古》《文物》《出土文献》《简帛研究》等学术报刊上的论文汇编,此外还收入尚未正式发表的论文数篇。本论文集的编选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将课题组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分为绪论和简牍年代与历法、长沙国职官制度与王国治理、长沙国司法文书、长沙国法律制度、长沙国历史地理、简牍所见文字与名物六个专题编排。本书的出版,既是课题组成员给学界提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阐释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宝贵材料。



编者简介:

陈松长,男,1957年4月生,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共党员,于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史专业先秦汉语方向的硕士学位,并于1988年6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1995-2006年)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2006-2015年)。此外,他还兼任中国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兼职教授,并担任中国汉画学会、中国秦汉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等职务。陈教授作为“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的首席专家,主编了《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



目录:







21

《汉代国家视域下的社会阶层演变》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崔向东等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168.00元

ISBN:978-7-5333-4843-4



内容简介:

《汉代国家视域下的社会阶层演变》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第五卷。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和中编围绕秦汉的编户齐民与民间工商业阶层展开研究,以编户齐民、民间工商业者为考察对象,论述秦汉社会各阶层在国家控制、整合下的发展演变。下编围绕汉帝国视域下的豪族形态演变展开研究,以汉代的豪族为探讨对象,有助于深化对秦汉国家、社会、民众之间互动、互塑关系的新认识。三编内容从具体的阶层变迁过程中认识秦汉国家构造与社会控制本质,认识秦汉社会各阶层变迁与社会发展走向,从而为理解秦汉诸多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崔向东,历史学博士,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史,东北民族历史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目录:








22

《始皇帝の戦争と将軍たち 秦の中華統一を支えた近臣集団》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鶴間 和幸(ツルマ カズユキ)

出版社:朝日新聞出版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957.00日元(含税)

ISBN978-4-0229-5268-4



内容简介:

秦が中華統一を成し遂げた要因は、始皇帝(嬴政)の人間力、そして有能な臣下たちとの“関係性”にあった!統一戦争を支えた李信、王齮、桓齮、蒙武ら将軍たちは、戦時でどう動き、何を成し遂げたのか。映画「キングダム」の中国史監修も務めた始皇帝研究の第一人者が、「史記」や近年出土の古代文献をもとに、統一戦争の実像を解説。李牧・龐煖(ほうけん)ら、秦に立ちはだかった英傑たちの史実にも迫る。



目录:

【第一章】始皇帝の人間力――近臣たちとの特異な関係性

【第二章】合従と連衡の戦争

【第三章】六国滅亡の十年戦争

【第四章】統一を支えた近臣たち

【第五章】秦に対抗した六国の英傑たち






23

《简帛道家文献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苏晓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198.00元

ISBN:978-7-5228-3813-7



内容简介:

本书从《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跳出诸子看诸子”,对道家的知识背景进行研究,思考道家对其他诸子的影响,以及诸子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附录部分是对与道家类文献相近之《彭祖》《地典》《盖庐》的研究,以及对《太公》的全面辑佚。本书是目前为止对出土道家简帛文献所作最全面的研究,论述深入,分析透彻,在不少方面都有创见,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苏晓威,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语言文化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历史、文学、考古、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等。具体研究方向如下:(1)青铜器和金文研究;(2)出土文献、古文字和思想史研究;(3)域外汉籍研究;(4)中国诗学研究。在《考古学报》、《文史哲》、《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典籍与文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中国诗学》等刊物上发表过30篇左右文章。点校出版专著一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参与一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参与两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阴谋类文献研究

第一节 《说之道》研究

一 释读

二 文体及其特点

三 学派性质归属

第二节 伊尹类文献研究

一 伊尹形象

二 《伊尹·九主》文本

三 《伊尹·九主》思想

第三节 《太公》三书与《六韬》研究

一 《太公》三书文献学考察

二 《太公》三书与《六韬》古本研究

第四节 余论

第二章 道论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太一生水》研究

一 文本构成

二 思想探讨

第二节 《恒先》研究

一 释读及编连

二 思想研究

第三节 《道原》研究

一 简释

二 思想略述

第四节 先秦秦汉宇宙论整体评述

一 先秦秦汉宇宙论类型

二 三种道论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黄帝书研究

第一节 黄帝形象初探

一 世系系统中的黄帝

二 古帝系统中的黄帝

三 祭祀系统中的黄帝

四 余论

第二节 黄帝书的著录及现存情况

一 两志著录

二 现存黄帝书概况

第三节 黄帝书主题之一:技术发明

一 黄帝技术发明故事中的数术知识

二 黄帝技术发明故事中的方技知识

第四节 黄帝书主题之二:政治思想

一 汉代黄老学说的兴盛

二 黄帝书的政治思想内涵

第五节 黄老学说整体思考

一 系统回顾

二 思想性质及地位

第四章 《老子》研究

第一节 其书其人再认识

一 其书语料

二 其人再认识

第二节 简帛《老子》文本特点

一 分章和章序

二 分篇成书

三 字数特点

四 简帛本与传世本差异

五 余论

第三节 从简帛《老子》看古书传承特点

第四节 阴谋论及其影响

一 体现“阴谋论”的材料

二 第三十六章辨析

三 老子“阴谋”对荀子的影响

四 老子“阴谋”对兵家的影响

第五章 《文子》研究

第一节 出土《文子》文献研究

一 简本内容复原

二 简本文本特点

三 中古《文子》文献学述略

第二节 今本《文子》与《淮南子》关系

一 与《文子》相同内容的文献非一辨

二 暗引《文子》的研究

三 《文子》史实研究

四 简帛文献与《文子》的重合

五 《文子》字词书写系统

六 《文子》之于《淮南子》的校勘价值

七 “中黄子”重考

八 余论

第三节 早期“避兵术”研究——兼论《文子》“蟾蜍辟兵”

一 以道避兵

二 蟾蜍避兵

三 琥珀避兵

四 太一避兵

五 余论

第四节 《文子》历史观念

一 历史的客观性

二 历史的演变、发展性

三 余论

第六章 《鹖冠子》研究

第一节 其人及其书略论

一 其人问题

二 目录学论略

第二节 成书年代再认识

一 某些字词书写系统及古义研究

二 所言内容与出土文献的联系

第三节 思想研究

一 “夜行”思想

二 黄老思想

第七章 总论

第一节 道家思想层次及学术地位

一 思想层次

二 学术地位

第二节 道家地理学思考

一 道家的地理传播

二 在楚文化中的特点

附录一 上博简《彭祖》研究

一 文本再认识

二 其人及其书略论

三 思想性质初探

附录二 汉简《地典》《盖庐》研究

一 文本文献系统

二 思想性质

三 地理知识讲述特点——兼论早期地理学记述系统

附录三 《太公》辑佚

一 说明

二 凡例

参考文献

我打那些日子里走过——代后记

附记






24

《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清]李贻德撰,徐公喜点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128.00元

ISBN:978-7-301-34737-9



内容简介:

李贻德的《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是清人辑佚东汉贾逵服虔注释《春秋左氏传》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与王谟等人的辑本相比,李贻德的辑佚成果被学界认为质量更高,更精确。本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解释说明“春秋”书名缘由及其取材来源,二是阐发《春秋》经传之义例、义蕴及字词之义,三是注释《春秋左氏传》及贾、服注中相关史事、人名、地名、天文、五行、制度等。李氏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主,搜罗百余种古籍,辑录各家之旧说,旁通曲证,阐发其义,所考证、训诂之内容涵盖极为广泛。

刘毓崧(刘文淇之子)给予本书以很高评价,他为本书作序称:“此书实事求是,由古训以通大义微言,凡《春秋》与《周礼》表里,《左传》与《国语》《公》《穀》异同,贾、服两家与经传子史符合者,一一溯其原委。自天文、五行、舆地、职官、名物、度数,莫不条分缕析,疏通证明。至于杜注与贾、服相违者,正义多曲从杜说,则必为之权衡时地,揣测事情,援古义以表微,扫浮词以解惑,不啻发蒙振落,摧陷廓清,洵可谓《左氏》之功臣,景伯(贾逵)、子慎(服虔)有灵,必当引为知己。”

学者们认为,西晋杜预注释《左传》以释传为主,其风格较为简要,而东汉贾逵服虔注释《左传》则更注重解经,时常阐发微言大义。贾逵服虔都是东汉有名的经学家,长于名物、制度的训释,在训诂上往往有严格的体例和训诂依据,做到了言必有据,特别是在礼制的训释上,二人常较杜预精当。因此,学者在研读《左传》时,参考贾逵服虔注释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上种种,《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实为深入阅读研究《左传》的必备书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此书一直没有校点本出版。《儒藏》(精华编)收入此书,以同治本为底本,以续经解本、江苏书局本为校本,进行了标点校勘。此次出版,即在《儒藏》本基础上,又改正了其中的一些讹误而单行,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李贻德(1783—1832),字天彝,号次白,又号杏邨,清代浙江嘉兴人。二十六岁时投孙星衍于江宁,事以师礼。星衍晚年所著书,多贻德为之卒业。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人,深受王引之等人赏识。除《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外,另著有《诗考异》《诗经名物考》《十七史考异》等。

徐公喜,上饶师范学院教授。2002年10月起担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副所长,上饶市朱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作创办《朱子学刊》,任副主编、执行编委。



目录:

校点说明 1

序(朱兰) 1

序(刘恭冕) 3

李次白孝廉传(徐士芬) 5

李次白墓志铭(钱仪吉) 8

卷一 隐公 1

卷二 隐公 23

卷三 桓公 40

卷四 庄公 69

卷五 闵公 94

卷六 僖公 104

卷七 僖公 133

卷八 文公 161

卷九 宣公 186

卷十 成公 206

卷十一 襄公 229

卷十二 襄公 251

卷十三 襄公 282

卷十四 昭公 307

卷十五 昭公 328

卷十六 昭公 353

卷十七 昭公 377

卷十八 昭公 404

卷十九 定公 433

卷二十 哀公 449

后序(刘毓崧) 485

跋(程兆和) 488

跋(刘恭冕) 489






25

《郑玄全集》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吴庆峰、王其和辑校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24-8

定价:600.00元

ISBN:978-7-5333-4852-6



内容简介:

郑玄是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遍注儒家经典,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著述多为后世刊行于各种典籍之中,世无单行之本。至清代袁钧、王谟、孔广林、臧庸、黄奭等人多辑佚汇刊,亦不能彰郑学之全貌。2009年,由董治安教授主持整理的《两汉全书》面世,郑玄著述基本被收录,但因或托名或单列等种种原因而分散多处。《郑玄全集》以《两汉全书》中所存郑玄作品为基础,囊括《毛诗郑注》《周礼郑注》《仪礼郑注》《礼记郑注》等30余种文献,以彰郑学之全貌。



作者简介:

吴庆峰,江苏沛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等。出版学术专著《音韵训诂研究》《〈史记〉虚词通释》《训诂学新篇》等,点校《两汉全书》本《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东观汉记》《潜夫论》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次荣获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其和,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文献学等。出版学术专著《俞樾训诂研究》《清代雅学史》、古籍整理《群经评议》《尔雅义疏》等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



目录:

前言

六藝論

周易注

尚書注

尚書大傳注

尚書略説注

尚書五行傳注

詩譜

毛詩鄭箋

三禮目録

周禮鄭氏注

儀禮鄭氏注

禮記鄭氏注

三禮圖

荅臨碩難禮

喪服變除

魯禮禘祫義

駁五經異義

箴膏肓

發墨守

釋廢疾

春秋公羊傳注

春秋左傳注

論語注

孔子弟子目録

孝經注

爾雅鄭注

孟子注

洛書注

漢宫香方注

忠經注

易緯注

書緯注

禮緯注

樂緯注

孝經緯注

春秋緯注

洛書注

鄭玄文

春夏封諸侯議

皇后敬父母議

戒子益恩書

婚禮謁文

相風賦

鄭志

鄭記

附録

鄭玄弟子文

鄭康成年譜

後漢大司農鄭公之碑

鄭玄别傳







26

《清华简〈金縢〉集释》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黄甜甜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68.00元

ISBN:978-7-5475-2274-5



内容简介:

“清华简集释丛书”由李学勤先生主编,主要收录清华简各篇文献的集释。本书为该丛书的一种,是十多年来清华简《金縢》研究的总结之作。《金縢》全篇共有14支简,是清华简中唯一一篇亦见于今文《尚书》的“书”类文献,对于古文字研究、先秦史研究和经学研究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全面搜集整理了《金縢》的研究成果,重新校定释文,并就“简本与今本的对比性研究”“《金縢》的文本性质、成文年代和真伪”“《金縢》相关史事疏证”“简本《金縢》与《尚书》学”等重要问题展开专题研究,深入地探讨了《金縢》的性质、史料价值、学术史意义及真伪问题。



作者简介:

黄甜甜,1987年生,湖北襄阳人。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出土文献方向)。2014年至201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家语委年度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1

一、简本《金縢》研究综述/ 002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025

三、研究意义/ 026


第二章 《金縢》文本校释/ 028

一、清华简《金縢》原释文/ 028

二、释文校释/ 029


第三章 简本与今本的对比性研究/ 223

一、简本与今本对比诸说综理/ 225

二、简本与今本差异补论/ 243


第四章 《金縢》的文本性质、成文年代和真伪/ 250

一、《金縢》的文本性质/ 250

二、《金縢》的成文年代/ 263

三、简本《金縢》的真伪/ 281


第五章 《金縢》相关史事疏证/ 296

一、武王克商后在位年数/ 296

二、周公“居东”的实质/ 307

三、周公与《鸱鸮》/ 325


第六章 简本《金縢》与《尚书》学/ 337

一、篇题及《书序》问题/ 337

二、《金縢》错简问题/ 342

三、《金縢》与今古文经学/ 346

四、从《金縢》看《尚书》的成书和流传/ 356


第七章 结语/ 367


参考文献/ 375







27

《甲骨、青铜与竹简:与艾兰一起发掘早期中国》

(Bone, Bronze, and Bamboo)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Constance A. Cook, Christopher J. Foster, and Susan Blader

出版社: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出版时间:2024-9

定价USD 99.00

ISBN:9781438499000



内容简介:

Bone, Bronze, and Bamboo explores the tremendous wealth of newly unearthed artifacts and manuscripts that have been revolutionizing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Leading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abroad lend their expertise in archaeology, art history, paleography,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many other disciplines to show how these fascinating finds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ast. Organized in a chronological progression from the Shang to Han periods, and treating bone, bronze, and bamboo-strip artifacts in turn, the book treats a wide breadth of topics, from the status of owls in Shang religion to the Zhou court's economic interest in managing salt resources, and from the conceptual evolution of de 德 in Spring and Autumn covenants 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materiality and text in Han scribal primers. Bone, Bronze, and Bamboo exemplifies the exciting energy and sense of discovery inspired by these 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hile surveying the latest debates and developments shaping early China as a field.



作者简介:

Constance A. Cook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Lehigh University, Christopher J. Foster is an independent scholar, and Susan Blader is Associate Professor Emerita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Dartmouth College. Together they are also the coeditors of Myth and the Making of History: Narrating Early China with Sarah Allan and Metaphor and Meaning: Thinking through Early China with Sarah Allan, both published by SUNY Press.



目录:

Preface

Acknowledgments

1. The Owl i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and on Early Ritual Bronzes

Wang Tao

2. A Study of the Décor on a Shang Dynasty Architectural Object from the Site of Xiaoshuangqiao in Zhengzhou

Han Ding

3. Respecting Heaven and Sacrificing to the Ancestors: Social Order and Ritual Reflected in Early Western Zhou Bronze Drinking Vessel Sets

Lu Liancheng

4. The Cheng Wang Fangding

Colin Mackenzie

5. The Western Zhou Court and Hedong Salt Lake: Revelations from the Newly Excavated Ba Bo (Elder Ba) Bronze Vessels

Han Wei

6. Changing Ideas about De, the Lineage, and the Individual in Fifth- and Fourth-Century BCE China as Reflected in the Wenxian Covenant Texts

Crispin Williams

7. The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Li Ling

8. The Philological Value of the Tsinghua Bamboo-Slip Manuscripts

Zhao Pingan and Wang Tingbin

9. A Brief Look at the Shanghai Museum Manuscript "The State of Lu Suffered a Great Drought"

Scott Cool

10. An Introduction and Preliminary Translation of the Jiaonü (Instructions for Daughters), a Qin Bamboo Text

Anne Behnke Kinney

11. The Shape of the Text: Gu Prisms and Han Primers

Christopher J. Foster

12. Sanjiaowei M1: Hand Tools from the Grave of a Hobbyist Woodworker?

Charles Sanft

Afterword. Wandering Mt. Song, Chatting in Friendship: Exploring Mt. Song i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Qi Wenxin

List of Contributors

Index







28

《马王堆医书译注》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葛金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200.00元

ISBN:978-7-117-36644-1



内容简介:

本书由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和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组织编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中的医书分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近五十年来的马王堆医学相关成果整理成册,原文结合最新发现进行了校准,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充分吸收了中医文献名家的学术成果,有利于引领帛书的进一步研究,并针对初中级文献工作者设计解析、译文两个栏目,以利于帛书思想的传播。

本书收入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东边箱出土的一个长方形黑色漆盒中叠放的十六种竹木简牍和帛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养生方》《胎产书》《去谷食气》《导引图》《房内记》《疗射工毒方》《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十六种书原来均无书名,经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其内容所试加书名,现均已成通用名。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共37行,与《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共五种医书在同一幅长帛上;乙本与《去谷食气》《导引图》在同一幅帛书上,但缺文较多,共18行,由于甲乙本内容基本相同,本书编写时合并为一篇。


目录:









29

《承运东南——长江中下游的吴晋墓葬与社会》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王音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732-1227-6



内容简介:

《古文字构形类纂·金文卷》是在系统研究吴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礼制与社会文化问题的专著。该书以细化整理墓葬材料为基础,对考古材料和既往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以区域为单位,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墓室空间布局三大方面入手,对墓葬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因素、文化交流与区域互动进行了阐释,并注重分析考古遗存中的“传统”与“创新”,以此解释墓葬文化乃至地方社会的变迁过程;且在基础研究之后对研究对象有宏观上的把握,结合历史背景,从区域史、专门史、社会史等多个视角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墓葬的政治社会内涵。

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南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年代学序列与区系谱系,复原吴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社会情态,也是探索汉唐考古学研究方法“由物及人”、由“归纳”向“解释”转型的一次尝试。



作者简介:

王音,女,1990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现任教于南开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考古、美术考古。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与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考古简报2篇。



目录:










30

《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辛怡华

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6

定价:268.00元

ISBN:978-7-5368-4012-6



内容简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宝鸡出土的200多件商周青铜器铭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类。全书分为政治与礼制、经济与贸易、军事与外交、法律与诉讼、家谱与国史、婚姻与姓氏等六章,并详尽地阐述了每一件青铜器的出土信息、流传背景、铭文的研究现状、铭文大意及相关文献,深入而全面地反映了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所蕴含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文化等资料信息,以方便对商周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领域的全面研究,尽可能适应不同专业背景读者的需求。



作者简介:

辛怡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在周秦考古、古文字学,特别是中国史前人口研究方面影响较大。先后在《人口研究》《考古》《考古学集刊》《文物》《农业考古》《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专著有《商周金文编》《秦人崛起》《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参与编写《炎帝志》《宝鸡旭光墓地》《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等10部。其中《商周金文编》荣获第25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2009年)和首届陕西出版奖;《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度好书和2023年1月“党建好书”书单;《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入选2018年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重大项目和陕西三年规划项目。



目录:









31

《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刘钊、许雄志主编,石继承协编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8

定价880.00元

ISBN:978-7-5479-3431-9



内容简介:

《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上下册)收录全国15位知名玺印封泥陶文藏家珍藏的368方全新见篆刻玺印资料,内容涵盖从先秦至南北朝的古玺、秦印、汉印、陶文、封泥等各大篆刻门类,全面展现了古代玺印及古文字发展的辉煌历程。

本书为目前玺印图录中放大倍率最高、细节显示最丰富多面的新见资料图录。书中特别从篆刻学习取法的角度,着重展示了玺印的局部细节,揭示了玺印线、形、质等秘诀,最高放大至原印的1000倍,高清呈现了玺印、封泥、陶文的字口、线侧、印钮、印底等全方位细节,为玺印研究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书收录众多新见资料,涉及大量人名、族氏、职官、地名信息,为古文字、古文献、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角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

刘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许雄志,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篆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印社社长

石继承,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土先秦秦汉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32

《湖北出土楚简五种》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3

定价:1380.00元

ISBN:978-7-5010-8345-9



内容简介:

湖北出土楚简五种》是“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老河口市博物馆、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编著。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为严仓楚简,第二辑为安岗、拍马山、藤店、丁家嘴四地出土楚简。每种楚简均包含图版、释文和注释。五种楚简的主要内容是丧葬和卜筮祭祷文书,其中藤店、安岗简是遣册,拍马山简是之前未曾见到过的一种丧葬文书,丁家嘴、严仓简既有遣册、也有卜筮祭祷文书。此外严仓还有一枚可能属于行政文书的残简、一枚保存完好的签牌和一枚可能是签牌的残简。它们为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的研判提供了关键依据,为楚文字与楚简形制、丧葬礼制与习俗、名物制度与计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33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裘锡圭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9900.00元

ISBN:978-7-101-16698-9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帛画、简牍等,震惊世界。马王堆所出有字简帛文献总计达五十余种,包括《周易经传》《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天文气象杂占》《阴阳五行》《刑德》《五星占》《相马经》《养生方》《导引图》《房内记》《胎产书》《太一将行图》《地形图》《府宅图》《居葬图》《天下至道谈》《遣册签牌》等,它们用篆书、隶书和界于篆隶之间的草隶写成,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由裘锡圭先生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就是对这批资料所作的整理与注释。

《集成》于2014年首次推出后,受到学术界极大关注,涌现出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年来,修订团队在充分吸收新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这批文物资料做了更为深入的整理和研究,从而促成修订本的出版。

修订本延续了2014年版的结构和分册,第一、二册为整理图版,第三至六册为释文注释,第七册为原始图版。全部图版均为四色彩印,用纸考究,图版精美,文字清楚,非常方便研究使用。

此次修订,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新的图版拼合方案或研究成果重写释文和注释,如《丧服图》《老子甲本》《阴阳五行甲篇》《去谷食气》《养生方》《太一将行图》《遣册签牌》;

二是整理图版部分调整图版六十余处,新缀残片二百余片,原始图版部分补充新发现的残片二百余片;

三是除去重写篇目外,对近千处释文注释做了修改。

四是对全部图版重新调色,更加突出了文字和图像。



目录:

第一册  整理图版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出土与整理情况回顾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编纂情况说明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情况说明

凡例

周易经传

丧服图

春秋事语

战国纵横家书

老子甲本

五行

九主

明君

德圣

九主图

经法

十六经

道原

老子乙本

物则有形图

五星占

天文气象杂占

刑德甲篇

刑德乙篇

刑德丙篇

阴阳五行甲篇


第二册  整理图版

阴阳五行乙篇

出行占

木人占

相马经

宅位宅形吉凶图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脉法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去谷食气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导引图

养生方

房内记

疗射工毒方

胎产书

太一将行图

卦象图

地形图

箭道封域图

府宅图

居葬图

宅位草图

十问

合阴阳

杂禁方

天下至道谈

一号墓竹简遣册

一号墓签牌

一号墓竹牌

二号墓竹简

三号墓竹简遣册

三号墓签牌


第三册  释文注释

周易经传

丧服图

春秋事语

战国纵横家书


第四册  释文注释

老子甲本

五行

九主

九主图

明君

德圣

经法

十六经

道原

老子乙本

物则有形图

五星占

天文气象杂占


第五册  释文注释

刑德甲篇

刑德乙篇

刑德丙篇

阴阳五行甲篇

阴阳五行乙篇

出行占

木人占

相马经

宅位宅形吉凶图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脉法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第六册  释文注释

去谷食气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导引图

养生方

房内记

疗射工毒方

胎产书

太一将行图

卦象图

地形图

箭道封域图

府宅图

居葬图

宅位草图

十问

合阴阳

杂禁方

天下至道谈

一号墓竹简遣册

一号墓签牌

一号墓竹牌   

二号墓竹简 

三号墓竹简遣册 

三号墓签牌


第七册  原始图版

周易经传

丧服图 

春秋事语 

战国纵横家书 

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 

九主图 

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 

物则有形图 

五星占 

天文气象杂占 

刑德甲篇 

刑德乙篇 

刑德丙篇 

阴阳五行甲篇 

阴阳五行乙篇 

出行占 

木人占 

相马经 

宅位宅形吉凶图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脉法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去谷食气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导引图 

养生方 

房内记 

疗射工毒方 

胎产书 

太一将行图 

卦象图 

地形图 

箭道封域图 

府宅图 

居葬图 

帛书帛画残片 

附件 未命名残片 

附件 行乐图残片 

附件 一号墓T形帛画 

附件 三号墓T形帛画 

附件 车马仪仗图

附件 新收残片









信息来源:

古文字微刊、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简帛数术、考古书店、历史专题资讯、书目文献、文博中国、文史管窥1986、武大简帛、先秦秦汉史等。





 本公众号已于2022年1月更名为“南大古文字”。公众号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专业主办,以发布南京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学术资讯为主旨,同时也关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的新闻动态。感谢广大师友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敬请继续垂注!


END


南大古文字
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强基班、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关注业内动态,传递优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