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本公众号自2022年10月起正式推出“南大文强搜书记”推文栏目。将于每月月末发布前月所见与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以及先秦秦汉历史、考古、文献、语言相关的新书简讯,以供读者参考。
本栏目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班的本科生学术实践活动之一,书讯完全由强基班本科生同学搜集整理,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术动态,熟悉业内前沿。其中内容难免存在遗漏舛误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同时,为了更好增进学生能力,提高文章水平,竭诚欢迎业内各位专家学者、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们会不断修正、改进。
本次推出2024年3月所见书目共28本,简目如下:
1.《揭秘甲骨文——从断运势到问战争,文字学家解读王的疑惑》
2.《文字文献探论》
3.《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4.《襟带河汾:晋国博物馆陈列与精品》
5.《平陆前庄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
6.《庆堂印话: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
7.《丹江口莲花池墓地》
8.《郑风韩韵——郑韩故城近出东周青铜器精粹》
9.《汉语音韵学讲义》
10.《国家图书馆藏金文全集》(全8册)
11.《郭店楚墓竹简十二种校释》
12.《出土丧葬简牍考论》
13.《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全2册)
14.《清华简字迹研究》
15.《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
16.《周制与秦制》
17.《西周兴亡史研究》
18.《古代汉语》(第二版)
19.《近现代“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20.《天水放马滩秦简文字编》
21.《蒋绍愚文集》第1卷:《古汉语词汇纲要》
22.《秦帝国と封泥:社会を支えた伝送システム》
23.《古文字学》
24.《太田梦庵中国金石收藏与藏品著录》
25.《法律史译评(第十一卷)》
26.《沈仲章与居延汉简:从北平到天津》
27.《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第六册)
28.《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
01
《揭秘甲骨文——从断运势到问战争,文字学家解读王的疑惑》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许进雄
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12
定价:新台币4500.00元
ISBN:978-957-05-3539-6
作者简介:
许进雄,1941年出生于高雄。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1968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聘约,前往整理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
1974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该系兼职授课。1996年回台,接受台湾大学中文系聘约,教授有关中国文字学、古代社会与文物课程,2006年退休,转任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专著:《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古事杂谈》《文物小讲》《简明中国文字学》《许进雄古文字论文集》《博物馆里的文字学家》《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四册、《文字学家的甲骨学研究室》《字字有来头》系列著作等。
目录:
推薦序:開闊你的文化視野——讀許進雄教授《揭祕甲骨文》後記 / 11
序言:鑽研甲骨學六十年感言 / 14
前言:如何閱讀甲骨文? / 18
第一册
第一期 武丁時代
101 問二事——王親征下危與巴國、軍事行動 / 30
102 問疾病是否爲父乙降災 / 44
103 問召見侯 / 56
104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子阱死亡 / 62
105 異版同文 / 66
106 問雨於敦 / 70
107 問王親征方 / 76
108 問派𠂤視察㞢𠂤 / 80
109 問䖵神是否影響收成 / 86
110 問彩虹是否影響收成 / 90
111 問降雨與豐收 / 98
112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各發生車禍、祭祀有衝撞、子死、子横死、天象異常 / 116
113 問祭祀祖乙、父庚 / 132
114 問祭祀牲品 / 144
115 問祭祀與改運 / 148
116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新星接近、邊界被侵犯 / 156
117 問祭祀——日期、儀式、對象 / 162
118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遇入齒、月食 / 168
119 問酒祭日的天氣 / 176
120 問天氣 / 180
121 問立竿日天候 / 186
122 問諸侯進謁——沚馘、雷風 / 188
123 異版同文 / 194
124 異版同文 / 198
125 問諸侯能否完成任務——、畢、戉 / 202
126 問祭祀的牛 / 210
127 問王親征下危 / 214
128 問多子族與犬侯征周 / 216
129 問能否出征土方 / 222
130 問二事——祭祀祖乙、監視方 / 226
131 問攻伐方 / 232
132 問二事——征伐方的後援、收成 / 236
133 問土方動向 / 240
134 問邦交 / 244
135 問傳召婦好備戰 / 248
136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國土被侵犯、王身體不適 / 250
137 問二事——出行大邑商、協助友邦 / 262
138 問喉嚨不適是否爲母庚降災 / 270
139 問特定時間做夢 / 278
140 問三事——牙痛是否向祖先報告、治療婦好病、兄戊能否保護王 / 282
141 問夢到舌頭 / 290
142 問生子 / 296
143 問夢白牛 / 300
144 問骨頭痠痛 / 302
145 問派遣出使 / 308
146 問朿出征 / 312
147 問三事——收成、誰出任務、可否搭車 / 314
148 進骨紀録 / 322
149 問二事——派遣出使、穀物收成 / 324
150 問二事——牙痛、田獵 / 330
151 問二事——出使人選、朝貢 / 334
152 問進貢麥子 / 340
153 問田獵 / 344
154 問二事——祭品、降雨 / 352
155 問二事——穀物年收、王骨頭痠痛 / 358
156 問五事——王交付任務給兒女、田獵、祭品、穀物年收、向祖辛祈禱 / 368
157 問六事——征戰、收成、任命、開會、祭祀、葬儀 / 378
158 問二事——降雨、王飲酒有害 / 386
159 問二事——祭祀儀式、遣使 / 392
160 問二事——望乘國平安、降雨 / 398
161 問二事——種黍、貢牛 / 402
162 問六事——征戰、隱匿、生子、對山下令、大雨釀災、對黽下令 / 410
163 問五事——遣使畢、不要召喚某、降雨、事情妥當、祭祀日期 / 418
164 問二事——夢多鬼、今夜運勢 / 426
165 問三事——祭祀日期、交流、軍事行動 / 430
166 問往大邑商 / 434
167 問更換祭器 / 438
168 問婦好病痛是哪位祖先降災 / 440
169 問三事——走路出行、討伐方、收成 / 448
170 問祭祀䖵 / 454
171 問二事——天災、祭祖 / 458
172 問祭祖儀式與牲品 / 464
173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天氣好,適宜行軍 / 468
174 問鬼方抓羌人 / 472
175 問二事——出行、擧行儀式之地 / 476
176 問三事——某人達成任務、敵軍動向、跳舞祈雨 / 480
177 問下一旬運勢——未記録結果 / 486
178 問下一旬運勢——體現商朝置閏法 / 492
179 問疾病 / 496
180 問今晚運勢 / 500
181 問四事——牲品、降災對象、祭祀儀式、降雨 / 506
第二册
第二期 祖庚、祖甲時代
201 問二事——天氣、宗廟安危 / 10
202 問四事——建設宗廟、祭祀、下一旬運勢、天氣 / 16
203 問三事——獻俘儀式祭品、收成、生育 / 24
204 問王步行親迎神靈的祭祀時間與儀式 / 32
205 問二事——祭祖、入厝 / 40
206 問合祭祖先 / 46
207 問驅疾祭祀與祭品 / 50
208 問迎祖靈的祭祀儀式 / 54
209 問祭祀的牛 / 60
210 問祭祖牲品 / 64
211 問合祭時間與儀式 / 68
212 問二事——祭祀儀式、天氣 / 72
213 問王親迎十祖靈的祭祀儀式 / 78
214 問王親迎成湯神靈的祭祀儀式 / 90
215 問出征運勢 / 94
216 問今年占卜有災難是否延續 / 96
217 問三事——小死亡時間、天氣、祭祀儀式 / 98
218 問三事——王的心願、酒祭時間、天氣 / 102
219 問二事——祖乙的祭祀儀式、天氣 / 106
220 問小死亡時間——217異版同文 / 110
221 問二事——建小紀念堂日期、完成祭祀時間 / 112
222 問田獵日期 / 116
223 問兩個行程是否下雨 / 120
224 王在乙未日親自占問 / 124
225 王親自占問二事——天氣、運勢 / 132
226 問下一旬運勢——結果出行遇犀牛 / 136
227 問王從尋地步行運勢 / 140
第三期 康丁時代
301 問二事——祭祖、擔任史官 / 144
302 問田獵旅程(貞人) / 152
303 問田獵旅程(貞人狄) / 156
304 問田獵方式、更動時間 / 160
305 問田獵運勢 / 164
306 問二事——水災、祭祀儀式 / 168
307 問降雨 / 172
308 問向武丁、父己、父庚祭祀情況 / 176
309 問牲品的牛隻數量 / 184
310 問祈求豐收的祭品 / 188
311 問向帝五臣的祭祀儀式 / 192
312 問向岳、的祭祀儀式 / 196
313 問祭祀時間、器具 / 200
314 問宴席料理 / 204
315 問祭祀日會不會下雨 / 208
316 問牲品可否用圈養的牛 / 212
317 問延長祭祀 / 216
318 問祭品、延長祭祀 / 220
319 問五事——祭祀儀式、祭品、祈雨、聚會、栽種範圍 / 224
320 問在哪一側的山腳進行 / 232
321 問向河或岳祈雨、祭品 / 236
322 問祭祀音樂類型 / 240
323 問去雨儀式 / 244
324 問牲牛數量 / 246
325 問儀式使用奏或舞 / 250
326 問祈雨儀式 / 254
327 問田獵方式 / 258
328 問人牲數量 / 262
329 問田獵時間 / 266
330 問田獵或視察的地點 / 270
331 問田獵時間、獵物品種 / 276
332 問田獵地點與方向 / 280
333 問田獵的出發地點 / 284
334 問在行軍中的田獵地點 / 288
335 問夜晚田獵的時間 / 292
336 問田獵運勢 / 296
337 問田獵天氣、地點 / 300
338 問田獵出發時間、天氣 / 306
339 問田獵地點 / 310
340 問颳風 / 316
341 問在田獵地運勢 / 320
342 問降雨時段 / 326
343 問黄昏前是否下雨 / 330
344 問二事——田獵行程、祭祀用品 / 332
345 問前往哪個驛站 / 346
346 問軍隊出戰運勢 / 350
347 問出征將領 / 354
348 問戍軍隊的將領召集王眾 / 358
349 問二事——傳喚臣下、營建工程 / 364
350 問軍事 / 368
351 問率領諸侯討伐右封 / 372
352 問增加援軍 / 374
353 問二事——戍的調遣、爲戰帝祭 / 378
354 問大星來襲 / 382
355 問教學地點 / 386
356 問二事——重複第幾卜適合、舉行饗宴 / 390
357 問重複第幾卜合適 / 394
358 問三事——不要討伐、田獵成員、降雨 / 398
359 問降雨 / 402
360 問在先祖宗廟祈福 / 404
第三册
第四期 武乙、文武丁時代
401 問祭祀康丁牲品 / 10
402 問二事——牲品、戰爭局面 / 14
403 問向先祖祈雨牲品 / 20
404 問舉行眾先祖酒祭 / 26
405 問牲品——爲戰爭祈福、祭祖 / 30
406 問合祭儀式與牲品 / 34
407 問祭祖祭品 / 38
408 問二事——祈豐收、降雨 / 42
409 問祭祖牲品 / 48
410 問三事——大邑商年收、降雨、祭祀人牲 / 52
411 問蝗蟲來襲 / 60
412 問降雨 / 62
413 問焚巫祈雨 / 66
414 問祭祀日天氣 / 76
415 問二事——牲品、選干名 / 86
416 問三事——下達命令、立木、牲品 / 94
417 問又祭牲品 / 100
418 問是否祭祖 / 108
419 問攘災除病的祭品 / 112
420 問二事——降雨、又祭牲品 / 118
421 問祭品 / 122
422 問祭祀時間、祭品 / 126
423 異版同文 / 132
424 問祭祀——道具、祭品、牲品 / 136
425 問三事——祭祀儀式、戰爭、牲品 / 144
426 問戰爭動向 / 150
427 問祭祀儀式 / 154
428 異版同文 / 158
429 問祭品——牛、米、羊 / 162
430 問祭祀儀式、牲品 / 170
431 問二事——又祭對象、派遣將領 / 176
432 問酒祭對象與牲品 / 184
433 問祭祀儀式、時間、牲品 / 188
434 問自然神降災 / 194
435 問祭土地神 / 200
436 問命令宗族執行任務 / 204
437 問派王族支援多子族 / 212
438 問右旅的軍事行動 / 214
439 問二事——派遣㦰出任務、辰帶領射箭部隊出行 / 218
440 問二事——帶領多馬的將領、又祭牲品 / 224
441 問册伐 / 228
442 問王族追擊召方並向康丁祈禱 / 234
443 問太陽黑子異常 / 240
444 問狩獵收穫 / 244
445 問田獵事——天氣、收穫 / 248
446 問本旬占卜運勢準確度 / 254
447 問下一旬運勢——在外地 / 260
448 問祭祀——地點、祭品、儀式 / 264
449 問日食 / 268
450 問以又祭祭祀太陽 / 274
451 問太陽黑子異常向上甲祭祀的牲品 / 276
452 問三事——祭祀上甲地點、白日月食、祭祀伊尹 / 282
453 問本旬占卜運勢的後續發展 / 288
454 記乞求甲骨 / 290
455 問祭祀祖乙的儀式 / 292
456 問二事——王前往大邑商、舉行帝祭 / 296
457 問向夔祭祀 / 302
458 問成湯是否帶來災祟 / 306
459 問缶國派遣中行出征 / 310
460 問缶國追蹤敵方 / 314
461 問祭祖——牲品、儀式、入祀譜 / 318
462 問祭母輩神靈——牲品、儀式、對象 / 324
463 問二事——渡河、天氣 / 328
464 問婦順產 / 332
465 問祭妣己牲品 / 336
466 問祭妣己 / 338
467 問商的運勢 / 340
468 使用第一期版習刻 / 346
469 問對先祖舉行㞢祭的祭品 / 350
470 問本旬運勢——結果下雨、舉行祝禱 / 354
471 問四事——送草料與建倉庫、至蜀運勢、提供豬隻、新生兒命名 / 362
472 問二事——子辟疾病、祭祖儀式與牲品 / 374
473 問王的個人事務 / 378
474 問二事——敵軍動向、本旬運勢(結果下雨) / 382
475 問諸侯運勢(習刻) / 390
476 問二事——合祭儀式與牲品、天氣 / 394
477 問二事——降雨、主導任務的對象 / 400
478 僞刻版 / 404
479 問王夢見先祖 / 406
480 問祭祀——牲品、儀式 / 408
481 問二事——祭祀(牲品與對象)、疾病 / 422
482 問二事——撿骨日期與入廟名稱、將領臣服於王 / 434
483 問祭大甲儀式與牲品 / 442
第四册
第五期 帝乙、帝辛時代
周祭的現象 / 8
501 問迎先祖配偶神靈 / 12
502 問迎先祖配偶舉行劦祭 / 18
503 問舉行又祭提升文武丁地位 / 22
504 問祭祖次第 / 26
505 問迎先祖舉行劦祭 / 30
506 問下一旬運勢——吉利 / 34
507 問祊祭用牛作爲牲品 / 38
508 問下一旬運勢兼記載周祭——舉行祭典 / 50
509 問下一旬運勢兼記載周祭——舉行翌祀 / 54
510 問下一旬運勢兼記載周祭——對先祖舉行祭祀 / 60
511 問田獵地點 / 66
512 問下一旬災禍——在外地 / 74
513 問田獵運勢——結果收穫頗豐 / 78
514 問至召地行軍 / 84
515 問至盂地行軍 / 88
516 問田獵、行軍運勢 / 92
517 問召集人民組織軍事訓練 / 96
518 問二事——召集人民組織軍事訓練、遣將征伐 / 100
519 問四方收成 / 106
520 問大邑商與四土收成 / 110
521 問用哪匹馬拉車適合 / 114
522 問射獵天氣與運勢 / 120
523 問二事——奠血儀式、降雨 / 126
524 問生子 / 130
525 問征人方運勢 / 132
526 問在高地集合軍隊運勢 / 136
527 問從地出發征伐人方 / 138
528 問儀式——迎祖靈、鑄酒尊 / 142
529 問擄獲敵人與擒獲獵物 / 146
530 問至雞地田獵運勢 / 150
531 記帝辛捕獲老虎 / 154
532 記俘虜人數、戰利品數量 / 156
商晚期 花園莊東地甲骨
601 問歲祭牲品——祭祖乙、祖甲、妣丁 / 164
602 問歲祭牲品——祭妣丁、妣己 / 170
603 問攘除病災儀式牲品 / 174
604 問丁的行程規劃 / 178
商末 周原甲骨
701 問祭成湯牲品 / 184
702 記帝辛父晋升爲祖先 / 186
703 問向大甲祈求册封周 / 188
704 問是否與楚伯同於秋天朝見 / 190
705 問王到帛地是否僅爲田獵 / 192
706 問楚子、楚伯來周時間 / 194
707 記王在帝乙宗廟占卜 / 196
02
《文字文献探论》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魏宜辉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4-2
定价:98.00元
ISBN:978-7-5475-2206-6
内容简介:
本书为魏宜辉先生的首部学术论著,分“文字构形与演变探论”“金文探论”“简帛探论”“文献探论”“玺印探论”“盟书及古文探论”六章,共收录论文34篇,内容涉及古文字构形研究、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古书、玺印研究、传抄古文研究等。研究内容涵盖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领域。在文字研究部分,作者着重于文字构形的分析,有不少新解与突破。在出土文献研究部分,作者着重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印证研究,利用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解读传世古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可供古文字、出土文献、中国古代史等领域的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及参考。
作者简介:
魏宜辉,1971年1月出生,安徽省安庆市人。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学术方向为古文字与战国秦汉出土文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再论马王堆帛书中的“是=”句》《“畞”字构形新探》及秦汉玺印姓名研究系列论文等。
目录:
第一章 文字构形与演变探论
一、试论战国文字写作“”形之“建”字的构形
二、说“裔”
三、试析楚简文字中的“”“”字
四、关于“箭之初文”的补释
五、说“匋”
六、说“盗”
七、“畞”字构形新探
八、“羑”字来源补说
九、谈古文字“畟”“鬼”之辨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 金文探论
一、金文新释(五题)
二、利用战国竹简文字释读春秋金文一例
三、复封壶铭文补释
四、吴王余眛剑铭文补议
第三章 简帛探论
一、谈上博楚简《昭王毁室》篇的一处断句
二、清华简《系年》篇研读(四题)
三、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札记
四、慈利楚简校读札记
五、再论马王堆帛书中的“是=”句
六、银雀山汉简《晏子春秋》篇“凷”字新释
七、汉简《论语》校读札记——以定州简与朝鲜平壤简《论语》为中心
八、读北大汉简《苍颉篇》《妄稽》篇札记
九、西北汉简所见姓名考析(十题)
十、读虎溪山汉简字词札记
第四章 文献探论
一、利用战国文字校读《尚书》二题
二、利用出土文献校正古书三例
三、简帛《老子》异文校读
四、出土文献《诗经》校读(六题)
五、谈武威汉简《仪礼》的一处异文
第五章 玺印探论
一、秦汉玺印复姓考析(十题)
二、谈汉印篆文中“今”旁的一种特殊写法
三、马王堆一号汉墓所谓“妾辛追”印辨正
四、战国古玺姓名考析(五题)
第六章 盟书及古文探论
一、盟书文字研究(二题)
二、传抄古文研究(五题)
参考文献
后记
03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陈侃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2
定价:128.00元
ISBN: 978-7-5732-1036-4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者十年间有关秦汉史籍、政治、文化、制度、出土文献的20余篇论文,集中探讨《史记》与历史记忆、时间秩序等重要课题,除了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新知,还力求“以小见大”,探索结合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方法,拓展史学的边界,为未来的研究开辟空间。
作者简介:
陈侃理,浙江海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兼任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史、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文化史、出土文献等,著有《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主编《变动的传统: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新论》《重写秦汉史:出土文献的视野》。
目录:
史记与历史记忆/001
《史记》与《赵正书》——秦末历史的记忆和遗忘/003
司马迁与《过秦》篇/019
太史公自序原题考/033
司马迁年十岁诵古文辨——兼及汉代经书写本的用字问题/037
《史记集解》为注体说/049
曹窋与汉初政治/052
时间秩序/067
秦汉的颁朔与改正朔/069
《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八月朔日考/092
出土秦汉历书综论/097
序数纪日的产生与通行/135
十二时辰的产生与制度化/156
里耶秦简牍所见的时刻记录与记时法/189
秦汉的岁星与岁阴/203
文化与制度/241
“葉书”与“谍记”/243
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260
秦简牍复生故事与移风易俗/272
汉代二千石秩级的分化——从尹湾汉简中的“秩大郡大守”谈起/294
出土文献研究/315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中“喜”的宦历/317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应更名“语书”——兼谈“语书”名义及秦简中类似文献的性质/326
北大汉简所见的古堪舆术初探及补说/341
海昏汉简《论语》初读——兼谈西汉中期的《论语》学/363
自序/391
04
《襟带河汾:晋国博物馆陈列与精品》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晋国博物馆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
定价:298.00元
ISBN: 978-7-5457-2690-9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晋国博物馆编写的有关晋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精品文物的图书,以高清图片配以文字的形式,重点展示了晋国博物馆现有陈列展览和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文物精品,是系统了解晋国博物馆及其藏品的重要图书。同时,晋国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和玉器多是晋侯及其夫人墓或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的,是有关晋国考古和晋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了解晋国、有关晋国的考古、晋国早期都城曲村一天马遗址以及晋文化等均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晋国博物馆简介/1
第二部分 晋国博物馆陈展序列/5
华夏故国三千载 风云春秋六百年/6
茫茫华夏 晋肇何方/18
悠悠故绛 崇山之阳/20
昭昭小宗 代翼统疆/24
赫赫霸国 名震万邦/26
煌煌三晋 家国重光/30
栉风沐雨览地书 灯火阑珊著华章/32
桥山滏水 泱泱陵寝/52
晋侯燮父及夫人墓葬/54
晋靖侯及夫人墓葬/58
晋献侯及夫人墓葬/62
晋穆侯及夫人墓葬/78
结语/88
第三部分 晋国博物馆精品文物/91
青铜器/92
玉石器/182
陶瓷器/206
碑刻、砖雕、造像及其他/232
后记/252
05
《平陆前庄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编著:山西博物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定价:268.00元
ISBN:978-7-03-076775-2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平陆县出土的一组商代青铜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方鼎、圆鼎、罍、爵四个器类划分章节,分别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技术特征,并将它们与其他地区出土相关联的商代青铜器进行综合比较,探讨一系列相关问题。研究认为,平陆前庄出土青铜组器均为早商时期遗物,其中成器年代最早者或为前庄爵,在二里岗上下层之交,前庄方鼎稍后,在二里岗上层,前庄鼎二、前庄罍稍晚于此,前庄鼎一则或可晚至早中商之交。
目录:
壹丨引言
贰丨平陆前庄方鼎与早商方鼎研究
一、平陆前庄方鼎
二、郑州商城方鼎
三、平陆前庄方鼎与郑州商城窖藏方鼎
四、结语
叁丨平陆前庄鼎与早商大鼎研究
一、平陆前庄鼎一
二、平陆前庄鼎二
三、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大圆鼎LZM2:36
四、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大圆鼎LZM1:1
五、黄陂盘龙城杨家湾鼎YWM11:16
六、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鼎XSH1:1
七、山西晋商博物院藏鼎
八、渊源:二里头鼎
九、早商大鼎的类型分析
十、早商大鼎的工艺
十一、结语
肆丨平陆前庄青铜罍与商早期青铜罍——兼论青铜罍与尊之别
一、青铜罍之名物
二、平陆前庄青铜罍
三、郑州商城青铜罍
四、黄陂盘龙城青铜罍
五、郾城拦河潘青铜罍
六、城固窖藏青铜罍
七、藁城台西、长子北高庙和济南大辛庄青铜罍
八、安阳小屯青铜罍
九、传世的早期青铜罍
十、罍在晚商殷墟的变体
十一、商早期罍型式与年代分析
十二、结语
伍丨平陆前庄青铜爵与早期青铜爵研究
一、前庄青铜爵
二、溯源:二里头青铜爵
三、盘龙城早期青铜爵
四、郑州商城早期青铜爵
五、结语
陆丨结语
06
《庆堂印话: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孙家潭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定价:400.00元
ISBN:978-7-5508-4283-0
内容简介:
《大风堂古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再版更名为《庆堂印话——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
此卷收録古玺印四百余方。其中经典玺印有战国楚系二合式官玺、“□□逃人与粟”、双觿钮“王生□”、西汉“夏骑”烙马巨印、王懿荣先生旧藏新莽官印“执法护共(供)印”、东汉时期巨型驼钮官印“汉匈奴破虏将军司马”等,另有唐宋时期极为珍贵的纸币用官印“壹钱合同”等。此卷再版新添古玺印有战国时期官玺“石沱麓”、楚系三合式官玺、东汉时期“汉归义氐佰长”、西晋驼钮金印“晋蛮夷归义侯”、北宋“蕃落第五十八指挥第三都朱记”,以及首次发现宋朝超大逾制“萧伟谨封”穿带印。先秦稀少姓氏印“率加估”“狼苏”“訇贺”等,都十分珍贵。此卷在《第三章:附録》收録辽金时期“三件套”组合式青铜押印范、金朝“都监之印”、元朝“扬州路提调官”印,以及作者早年收藏多方八思巴文字官印等,以上有关新发现与实物藏品新资料均为首次披露。
作者对“元朝无边栏押印”“八思巴字印”研究与释读有深入研究。《元朝无边栏押印钩沉》首次考证出元朝“无边栏押印”是钤墨使用的历史真实状况。首次解读了元朝遗存八思巴字印“市易”“记事”“收”“陇西郡审订记”等。
《庆堂印话——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为作者多年来收藏古玺印研究专辑,藏品由战国至明清时期,典藏丰富,每方古印均有图片与文字介绍,是古印爱好者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孙家潭,戊子生人,津门土城人氏。别署庆堂、大风堂,古玺印、古砚收藏者。西泠印社第八、九、十届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印社社长,古玺印研考论文被收録在《中国印谱史与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三、四、五届《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出版有个人藏品、书法篆刻作品专辑。其本人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西泠印社文物库房等权威机构收藏。晚年书法篆刻作品以紫砂壶、古砚相结合作铭,同古人游。早年在内蒙古工作期间,曾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作为第一人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新风公社“庙子沟新石器聚落遗址”,后经专家论证为“庙子沟文化”。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庙子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第一章 官印
一、戰國
“石沱麓”三晋官璽 / 2
“璽”楚系二合式官璽 / 4
“□□逃人與粟”楚系六字官璽 / 6
“□餘”三晋官璽 / 10
“□”楚系三合式官璽 / 12
二、秦漢
“南部之印” / 20
“武夫人印” / 22
“三府”慶堂藏秦漢府庫官印一組 / 24
“陰廣祭尊”西漢鄉里官印 / 32
“裨將軍印”西漢銀龜官印經典 / 34
“夏騎”新發現西漢烙馬印考及其他 / 36
“新莽”官印一組 / 48
新莽“執法護共(供)印”王懿榮先賢舊藏 / 54
“漢夷佰長”東漢官印 / 58
“漢歸義氐佰長”東漢官印 / 60
東漢“漢匈奴破虜將軍司馬”超大逾制官印經典 / 62
“侯印”隨葬用官印 / 64
“詔假司馬”官印 / 66
“司馬”類型官印一組 / 68
三、三國 魏晋 南北朝
三國“銀龜兩都尉”官印一組 / 76
“駙馬都尉”官印 / 84
“魏率善胡仟長” / 86
“晋蠻夷歸義侯”西晋金質官印 / 88
三上青城得“晋鮮卑率善仟長”官印 / 94
十六國精美鎏金馬鈕“率義侯印” / 98
“雜號將軍章”南北朝武官印一組 / 100
四、唐宋
“□中縣印” / 106
“隴西郡記”唐代精美蟠條印 / 108
“龍猛第七指揮第三都記” / 110
“神虎第十一指揮第五都朱記” / 112
“宣毅第四十二副指揮使朱記” / 114
“青澗第二指揮第三都朱記” / 118
“蕃落第五十八指揮第三都朱記” / 120
“淇門鎮館驛之朱記” / 122
五、遼金元
“順州刺史印” / 124
“商税院記” / 126
“完州司侯司印” / 128
“印造鈔引庫印” / 132
“合同”官印一組 / 134
合同官印一組 / 136
“元帥左監軍印”金代超大尺寸官印 / 152
“項城(等處)軍民(義兵)千户所彈壓(之)印”元國書八思巴字官印 / 154
“德義庫記”元末農民起義軍韓林兒奇特形制政權官印 / 158
“所”字官押 / 162
六、明清
“羽林衛將印” / 166
“儒學記”“醫學記”明朝官印一組 / 168
“昌衛户所”明朝殘官印 / 172
“臨安衛後千户所入伍百户印”南明官印 / 174
清朝滿文官印一組 / 176
“緘封啓事”清朝滿漢文對譯木質印 / 180
清代回民起義軍杜文秀政權官印一組 / 182
第二章 私印
一、戰國
“善”字方筒形璽 / 188
“”(場)正文反字小璽 / 190
單字璽一組 / 190
“得志”閑文小璽 / 191
“□”尺寸超大私璽 / 192
“從志”直角規矩形閑文小璽 / 192
“王生□”首次發現雙觿鈕私璽 / 193
“司馬思”單觿鈕璽 / 195
“三晋”私璽一組 / 195
“敬事”小璽 / 196
“行吉”三晋吉語小璽 / 196
“敬其上”合文小璽 / 197
“宜事和衆”閑文璽 / 197
“王□敬□”錯銀亭鈕閑文小璽 / 198
“可以正下”兩方同文結構相對應的閑文璽 / 198
“正敬上共(供)璽”五面吉語小璽新品 / 200
玉璽一組 / 202
鹿紋獸鈕圖形小璽 / 205
雙獸紋圓形亭鈕超大圖形璽經典 / 206
巴蜀文字圖形紋印一組 / 208
戰國時期帶鈎印一組 / 212
先秦時期姓氏類璽印一組 / 214
“小臣” / 218
二、秦漢
箴言印一組 / 220
半通閑文印一組 / 222
半通姓名印一組 / 223
“韓悍”西漢一方風格另類的玉印 / 224
“馮游”圓孔穿帶印 / 224
“駱登”穿帶印 / 224
“右力”圓孔琉璃穿帶印 / 224
“孫遂”“孫樂成”結緣西漢穿戴印一組 / 225
“張子路”西漢鳥蟲篆印經典 / 226
“任憙”西漢雙龍紋圖形文字印 / 228
“段宣私譣”千古絶唱西漢三面穿帶印孤品 / 228
西漢團龍鈕“張赢君印”不知龍嚮此中蟠 / 232
龜鈕私印一組 / 234
熊鈕套印 / 234
西漢泉鈕印一組 / 235
“原齊”泉鈕印 / 236
吉語印一組 / 237
“綸日富昌”西漢雙龍紋圖形文字印經典 / 238
“左牽黄右擎蒼”西漢新品狩獵紋圖形印 / 240
獸紋圖形印 / 242
“霍成”西漢穿帶套印經典 / 242
“朱博子字小卿宜子孫”新莽九字私印 / 246
“黄神越章” / 247
三、三國 魏晋 南北朝
“十鳥紋”圖形印與後羿射日 / 248
“陳翊之印”避邪鈕子母套印 / 249
三國時期套印一組 / 249
“徐橋”晋朝六面印標準品 / 252
四、唐宋
“彭城□鄴”唐朝私印 / 254
“謹封”北宋初期封緘印 / 256
“蕭偉謹封”顛覆古璽印發展時段的穿帶印 / 256
“頓首”古篆體押印 / 261
“付兑迄”碩大鼎形押印 / 262
鼎形大押印 / 264
“春信府印”碩大立馬鈕押印 / 264
“頓首” / 266
“頓首再拜”文書用印所見最大 / 266
“爲善最樂”押印一組 / 268
“忠孝傳家” / 268
“頓首再拜”印背鑿款押印 / 269
“積善降祥” / 269
“頓首”類押印一組 / 270
“重寄”鏤空工藝押印 / 271
“信須堂”文人齋館用印 / 271
“宇文邵祖”復古印 / 272
“大成”等木質印一組 / 272
北宋道釋家印一組 / 274
南宋道釋家瓷印一組 / 277
南宋“尺素在魚腸”成語典故瓷印 / 278
宋“押” / 279
“記(公正)押” / 280
“(公正)押” / 281
五、遼金元
遼朝民族文字銀質押印 / 282
“合同”押印 / 284
“馬(押)”遼朝漢字押印 / 284
遼朝獸鈕犀角形花押印 / 284
遼朝虎鈕“奔馬”圖形押印 / 285
遼朝立人鈕押印一組 / 286
遼金時期的雙獸鈕押印一組 / 289
遼金時期石質印鈕上的“婦人啓門” / 289
内蒙古赤峰地區遼朝石質押印一組 / 290
遼金時期青玉質叠篆體蹲獅鈕大印 / 292
“北極驅邪五雷院印”金朝灰陶質道家法印 / 293
“子子孫孫丌(其)永呆(保)之” / 294
神秘的獸鈕押印一組 / 294
遼金時代圓形符合(上下對合)押印一組 / 297
遼金時期馬鈕押印一組 / 299
遼金時期“吉語”押印一組 / 300
遼朝“月孕星”紋押印 / 304
遼金時期的獸鈕花押印 / 304
遼金元時期“謹封”押印一組 / 305
金朝坐獸鈕長方形子母“符合”(左右對合)押印 / 306
金元時期“合同”押印一組 / 308
“合同記”(押) / 312
元朝專用押印一組 / 312
元朝“漢字、八思巴字”符合押印一組 / 315
元朝漢字、八思巴字鹿鶴鈕符合(内外)押印 / 320
元朝八思巴字龜鈕符合(内外)六面押印精典 / 322
元朝漢字、八思巴字五面押印經典 / 326
典型的蒙元時期漢字叠篆押印“斳氏木弼” / 327
郡望類“天水郡(押)” / 328
“太原郡記” / 329
“太原仲德(押)” / 329
元國書八思巴字、漢字混合入印一組 / 329
元國書八思巴字私押印一組 / 330
無法解讀的元國書八思巴字押印一組 / 332
元國書八思巴字閑文押印一組 / 333
元“福(八思巴字)禄(圖形)”吉語押印 / 334
元朝圖形押印一組 / 334
元朝象牙質押印一組 / 336
姓氏押一組 / 338
雙面澄泥封緘大印 / 339
“天”唤醒沉睡已久的古老文字 / 339
解讀一方元朝“記(十)”字紋畫押印 / 340
元朝無邊欄押印鈎沉 / 344
元朝景教押印一組 / 352
六、明清
獸鈕私印一組 / 354
德化窑獸鈕白瓷印一組 / 357
明朝象牙印一組 / 358
明朝道釋家青銅印一組 / 358
“弄月”玉印 / 359
清朝“生財有其(漢文)道(滿文)” / 360
清朝玉印“螽斯堂印” / 360
“清白傳家”玉印 / 361
滿工獅子鈕蒙古文吉語印 / 361
清朝閑文印“以中直心” / 362
雙文種“叁滬清河爲之垂裕” / 362
獅鈕象牙印“華封三祝” / 364
爐鈞釉瓷印“恨不十年讀書” / 364
清初以來西藏地區天鐵藏印一組 / 365
清民時期瓦鈕“筆墨娱情”閑文印 / 378
青玉印一組 / 378
第三章 附録
新發現遼金時期“三件套”組合式青銅押印範 / 382
遼金時期印牌 / 388
元朝元國書八思巴字官印一組 / 388
新發現元朝“揚州路提調官”印 / 391
關于元朝八思巴文字印釋讀的幾點體會 / 393
關于“都監之印” / 398
後記 / 401
07
《丹江口莲花池墓地》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湖北省文物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1
定价:348.00元
ISBN:978-7-03-077274-9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莲花池墓地发掘的战国晚期晚段至西汉末年墓葬125座,明清墓葬10座,年代不明墓葬6座。
在详细介绍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本书也对出土最丰富的秦汉时期墓葬进行了随葬品类型学、墓葬分期与年代、埋葬制度等方面的分析,并探讨了秦汉时期丹江口库区秦、楚、巴文化的接触、共存、融合与汉文化的形成过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墓地概况
第三节 发现与发掘经过
第四节 报告编写说明
第二章 秦汉墓葬概述
第一节 Ⅰ区秦汉墓葬
第二节 Ⅱ区秦汉墓葬
第三节 Ⅲ区秦汉墓葬
第三章 明清墓葬概述
第一节 Ⅰ区明清墓葬
第二节 Ⅱ区明清墓葬
第四章 时代不明墓葬概述
第一节 Ⅰ区时代不明墓葬
第二节 Ⅱ区时代不明墓葬
第三节 Ⅲ区时代不明墓葬
第五章 秦汉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
一、仿铜陶礼器
二、日用器
三、模型明器
第二节 墓葬的分类、分组与年代
一、第一类墓葬
二、第二类墓葬
三、第三类墓葬
四、第四类墓葬
五、第五类墓葬
六、第六类墓葬
第三节 墓地的分期与年代
第六章 秦汉墓葬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埋葬制度
一、墓葬方向与人骨头向
二、人骨葬式
三、墓葬形制与结构
四、葬具
第二节 随葬器物
第三节 墓主身份
第四节 陶文与符号
第五节 墓地的形成与布局
第六节 文化变迁
附 表
附表一 秦汉墓葬登记表
附表二 明清墓葬登记表
附表三 时代不明墓葬登记表
后 记
彩 版一~三二
图 版一~一〇〇
08
《郑风韩韵——郑韩故城近出东周青铜器精粹》
(滑动查看更多)
编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732-0948-1
内容简介:
郑韩故城最早发现于1923年,后经持续性考古发掘,屡有重大发现,比较重要的如20世纪90年代,发现3处年代相近、性质相同的祭祀遗址,青铜礼器坑28个,郑国公室出土青铜礼器470件,殉坑93个,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1世纪以来,不仅发掘了韩国战国时期的大型官方制陶作坊,还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冯村的私人制陶作坊。特别是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胡庄汉墓(河南新郑胡庄墓地)抢救性发掘取得重要成果,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郑郑韩故城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位于隔城墙一北一南分布的北城门遗址和郑国三号车马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书稿收录郑韩故城遗址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200余件,图片约530张,包括器物照片484张、线图46张,另有拓片若干张,并有出土信息、器物描述等内容,比较深入地展现了郑韩故城所代表的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文明。
目录:
前言 /001
001 立耳弦纹鼎 /001
002 附耳弦纹鼎 /004
003 立耳简化兽面纹鼎 /007
004 立耳窃曲纹鼎 /010
005 附耳蟠虺纹鼎 /013
006 附耳弦纹鼎 /020
007 附耳弦纹鼎 /024
008 附耳蟠虺纹鼎 /026
009 立耳斜云纹鼎 /030
010 附耳蟠虺纹鼎 /032
011 附耳弦纹鼎 /040
012 立耳重环纹鼎 /043
013 附耳弦纹鼎 /045
014 附耳弦纹鼎 /046
015 附耳弦纹鼎 /048
016 附耳弦纹鼎 /051
017 附耳弦纹鼎 /052
018 附耳素面鼎 /054
019 附耳弦纹鼎 /056
020 附耳弦纹鼎 /057
021 附耳蟠虺纹鼎 /058
022 附耳弦纹鼎 /060
023 附耳蟠虺纹鼎 /062
024 附耳素面鼎 /064
025 附耳弦纹鼎 /065
026 附耳蟠虺纹鼎 /066
027 附耳雷纹鼎 /070
028 附耳弦纹鼎 /072
029 附耳弦纹鼎 /074
030 立耳重环纹鼎 /075
031 附耳弦纹鼎 /076
032 附耳蟠虺纹鼎 /078
033 附耳蟠虺纹鼎 /085
034 附耳蟠虺纹鼎 /088
035 平底素面敦 /090
036 三足弦纹敦 /093
037 平底素面敦 /096
038 平底素面敦 /098
039 平底宽带纹敦 /100
040 三足蟠虺纹敦 /102
041 三足弦纹敦 /106
042 三足弦纹敦 /108
043 三足蟠虺纹敦 /112
044 三足弦纹敦 /116
045 三足弦纹敦 /117
046 三足弦纹敦 /118
047 三足素面敦 /119
048 三足素面敦 /120
049 三足弦纹敦 /123
050 三足蟠虺纹敦 /124
051 三足弦纹敦 /127
052 三足素面敦 /128
053 三足弦纹敦 /129
054 三足弦纹敦 /130
055 三足弦纹敦 /131
056 三足弦纹敦 /132
057 三足弦纹敦 /134
058 三足弦纹敦 /135
059 平底弦纹敦 /136
060 环钮素面敦 /138
061 三足弦纹敦 /141
062 三足蟠虺纹敦 /142
063 三足弦纹敦 /144
064 平底素面敦 /148
065 平底弦纹敦 /149
066 三足弦纹敦 /150
067 三足弦纹敦 /152
068 夔龙纹簠 /154
069 夔龙纹簠 /156
070 蟠虺纹簠 /159
071 蟠虺纹簠 /162
072 蟠虺纹簠 /171
073 蟠虺纹簠 /176
074 蟠虺纹盖豆 /182
075 镂空座蟠虺纹盖豆 /184
076 素面盖豆 /186
077 蟠虺纹盖豆 /188
078 素面附耳甑 /193
079 素面罍 /194
080 素面罍 /196
081 蟠虺纹罍 /198
082 蟠虺纹罍 /202
083 素面方壶 /206
084 蟠虺纹圆壶 /208
085 蟠虺纹铜壶盖 /212
086 素面铜壶盖 /213
087 平底舟 /214
088 平底舟 /215
089 平底舟 /216
090 平底舟 /217
091 四足舟 /218
092 四足舟 /220
093 平底舟 /222
094 四足舟 /224
095 四足舟 /226
096 四足舟 /228
097 平底舟 /231
098 四足舟 /232
099 平底舟 /236
100 四足舟 /238
101 四足舟 /240
102 平底舟 /245
103 四足舟 /246
104 圈足舟 /248
105 四足舟 /249
106 平底舟 /252
107 四足舟 /254
108 四足舟 /256
109 四足舟 /258
110 四足舟 /260
111 平底舟 /264
112 平底舟 /266
113 平底舟 /269
114 四足舟 /270
115 平底舟 /273
116 四足舟 /274
117 四足舟 /276
118 平底舟 /278
119 四足舟 /280
120 平底舟 /282
121 四足舟 /284
122 平底舟 /286
123 平底舟 /288
124 平底舟 /289
125 平底舟 /290
126 四足舟 /291
127 平底舟 /293
128 平底舟 /294
129 三足蟠虺纹盘 /296
130 三足蟠虺纹盘 /300
131 圈足素面盘 /303
132 三足素面盘 /304
133 三足素面盘 /306
134 三足素面盘 /307
135 三足素面盘 /309
136 三足素面盘 /310
137 三足素面盘 /312
138 素面三足盘 /313
139 三足蟠虺纹盘 /314
140 三足素面盘 /318
141 圈足素面盘 /320
142 三足素面盘 /321
143 三足素面盘 /323
144 三足素面盘 /324
145 三足兽形匜 /326
146 三足兽形匜 /330
147 四足瓢形匜 /335
148 三足兽形匜 /336
149 三足兽形匜 /338
150 平底瓢形匜 /340
151 三足兽形匜 /341
152 三足兽形匜 /343
153 三足兽形匜 /347
154 三足兽形匜 /348
155 平底瓢形匜 /349
156 三足兽形匜 /350
157 三足兽形匜 /352
158 三足兽形匜 /354
159 平底瓢形匜 /357
160 三足兽形匜 /358
161 三足兽形匜 /362
162 三足兽形匜 /364
163 三足兽形匜 /366
164 三足兽形匜 /370
165 三足兽形匜 /372
166 四足盉 /376
167 方内短胡戈 /378
168 方内短胡戈 /379
169 方内短胡戈 /380
170 方内短胡戈 /381
171 方内短胡戈 /382
172 素面铍 /383
173 长骹短刃矛 /384
174 三棱长刃镞 /385
175 长铤长身钝头镞 /386
176 长铤短身钝头镞 /388
177 长铤长身钝头镞 /389
178 三棱镞 /390
179 双翼镞 /391
180 错金钝头镞 /392
181 钝头镞 /393
182 钝头镞 /394
183 钝头镞 /395
184 蟠螭纹有耳軎 /397
185 素面车軎 /398
186 兽首车辖 /399
187 马衔 /400
188 马衔 /401
189 马衔 /402
190 马衔 /403
191 铜铃一组(含舌) /404
192 方首削刀 /411
193 错银云纹带钩 /413
194 雁形带钩 /414
195 螭首琵琶形带钩 /416
196 螭首琵琶形带钩 /417
197 螭首卷云纹带钩 /418
198 螭首三角云纹带钩 /419
199 螭首琵琶形带钩 /421
200 2004防疫站M6铜器组合 /423
201 2011G107改道三里堂M62铜器组合 /425
202 2014西城花园南苑小区M931铜器组合 /426
203 2016康富威M39铜器组合 /428
09
《汉语音韵学讲义》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孙玉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
定价: 60.00元
ISBN:978-7-301-34775-1
内容简介:
《汉语音韵学讲义》是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主讲的本科生“音韵学”课程的讲义,是作者多年授课和研究成果的结晶。《讲义》首先对古代音韵学术语作了简明而实用的讲解,为初学者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文献打下基础。然后围绕音韵学研究的核心——《切韵》系韵书、韵图等代表性文献讲解中古音系和等韵学,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上古音系的研究。最后讲述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系。《讲义》内容全面,详略得当,深浅适度,融合了音韵学专业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作为中文系本科音韵学基础课的教材。
作者简介:
孙玉文,男,1962年生,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侧重汉语音义关系和上古音研究,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上古音丛论》《汉语变调构词研究》《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字学咀华集》《汉族、汉语独立时期考》等多部专著。
目录:
緒論
第一節 音韻學釋名
第二節 音韻學的功用
第三節 怎様學習和研究音韻學
第一章 音韻學名詞術語略釋
第二章 中古音系
第一節 早期注音和《切韻》以前的韻書
第二節 《切韻序》試讀及《切韻》音系性質問題
第三節 《切韻》系韻書
第四節 《廣韻》的版本
第五節 《廣韻》的内容和體例
第六節 《廣韻》音系
第七節 中古的音值構擬
第三章 韻圖和等韻學
第一節 等韻學釋名和等韻學簡史
第二節 影響《韻鏡》每图内部編排的因素
第三節 《韻鏡》對206韻的編排
第四節 《韻鏡》的編寫原則和體例
第五節 唐人語音分析的點滴材料
第六節 等韻門法
第四章 上古音系
第一節 上古音和上古音研究简史
第二節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
第三節 上古音系概貌
第四節 上古韻部系统、韻母系统
第五節 以歌部爲例談上古韻部的系聯
第六節 上古聲調系统
第七節 上古聲母系统
第八節 上古音構擬
第五章 近古《中原音韻》音系
第一節《中原音韻》音系的性質
第二節 《中原音韻》的體例
第三節 研究《中原音韻》的方法和步驟
第四節 構擬音值的材料和方法
第五節 近古中原漢語的聲母系统及其擬音
第六節 近古中原漢語的韻母系统及其擬音
第七節 近古中原漢語的聲調系统
參考文獻舉要
後記
10
《国家图书馆藏金文全集》(全8册)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 曹锦炎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12
定价:9800.00
ISBN:978-7-5751-0017-5
内容简介:
《国家图书馆藏金文全集》是基于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3000多件金文拓片基础上的一次全面整理,凡八卷,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用器、存疑器、著录,每一拓片,均经辨伪去重,由高清拍摄或扫描,除附上反映古文字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释文之外,还详细记录原拓的版心尺寸、来源钤印等内容以及器物的年代、国别、现藏地等信息。全书共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金文拓本2485件,是迄今为止种类最全、涉及馆藏金文藏品范围最广的一次展示。
目录:
前言 熊遠明
《國家圖書館藏金文全集》概述 曹錦炎
國家圖書館藏商周金文拓片概況 盧芳玉 孫羽浩
金文書法藝術翦論 唐楷之
凡例卷一
食器 鼎
卷二
食器 簋
卷三
食器 鬲 甗 盨 簠 盂 敦 鋪 盞 豆 盆 匕
酒器 尊
卷四
酒器 爵 觚 卣
卷五
酒器 角 觶 鍴 杯 斝 壺 方彝 觥 罍 瓿 瓶 缶 斗 勺 卮
水器 盤 盉 匜 鎬
卷六
樂器 鐘 鎛 鐃 鈴 鉤鑃 鉦鋮
兵器 戈 戟 劍 鈹
卷七
兵器 矛 鉞 刀 鏃 雜兵
用器 工具 度量衡 車馬器 符節 雜器
存疑器 食器 酒器 水器 樂器 兵器 用器及其他
卷八 著録
原器收藏情況及銘文著録情況總表
引用著録及簡稱
11
《郭店楚墓竹简十二种校释》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10
定价: 130.00元
ISBN: 978-7-301-34507-8
内容简介:
郭店楚简被学者们认为是世界上存世最早的原装书,在中国文明史甚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简文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和古文字学价值,对先秦历史研究也极具意义。这次出版校释,以《郭店楚墓竹简》原简照片为基础,结合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考证,对其中疑难文字的字形、字义做了更准确更合理的新释读,并对其中部分篇章的竹简进行了新的编连,使之更符合简文的原始顺序及作者文义,体现了当今古文字学的研究水平。校释过程中,对数量众多的古文字异体进行了精确的隶定,并与传世先秦古籍中的类似文句进行对比研究,基本确定了这些疑难字的字形构造与字义。对于竹简上的各类标志符号(如重文符号、合文符号、章节号等),则一仍其旧,以有益于学者研究。郭店楚简是二十多年以来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很多,因此,本书在校释中也择要回顾和介绍了这些年古文字、古文献学界研究这批简文的得失,具有集释的特征。
这次校释的郭店简篇目包括《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均为重要的先秦佚篇(其中的《缁衣》一篇,可与传世文献《礼记·缁衣》比勘)。
作者简介:
参与本书校点的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晋卿,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邓少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院王志平。
目录:
缁衣(李锐校释) / 1
鲁穆公问子思(李锐校释) / 91
穷达以时(李锐校释) / 101
唐虞之道(李锐、王晋卿校释) / 139
忠信之道(李锐、王晋卿校释) / 177
成之闻之(邓少平校释) / 193
尊德义(邓少平校释) / 245
六德(邓少平校释) / 303
语丛一(王志平校释) / 361
语丛二(王志平校释) / 411
语丛三(王志平校释) / 437
语丛四(王志平校释) / 477
12
《出土丧葬简牍考论》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田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5
定价:79.00
ISBN:978-7-5227-1899-6
内容简介:
丧葬简牍,指古人用来记载丧葬活动相关事项的简牍,主要包括遣策、赗书、告地策、买地券、镇墓文等,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实录材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在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已刊布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部分丧葬文书从文本性质、简牍编联、释文校释、名物考证等多个方面加以解读。
目录:
出土遣策与古代名物研究
楚简遣册文字释读五则
战国遣册文字补释四则
战国遣册文字释读二则
楚墓遣册所记“大房”再议
谈谈楚简中两个从“只”的字
汉简遣册文字丛考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遣册补正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遣册所记“版图”考
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遣册校释
连云港市陶湾西汉西郭宝墓衣物疏补释
武威南郊东汉墓所出张德宗衣物疏集释
武威五霸山三号汉墓出土木牍集释
武威市新华乡出土青龙四年左长衣物疏集释
安徽南陵县麻桥东吴墓遣册释文考释
武威旱滩坡十九号前凉墓衣物疏考释
武威新华乡前凉墓出土木牍综考
甘肃高台骆驼城前凉胡运于墓随葬衣物疏考释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王江妃木牍考释
莫高窟北区所出《河西大凉国安乐三年郭方衣物疏》校释
武威仪礼简甲本《服传》“赞楄柱麋”解——兼考“倚庐”
13
《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全2册)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黄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定价:128.00
ISBN:978-7-5732-0208-6
目录:
凡例
緒論
一、鐘類、鎛類
二、鬲類
三、甗類
四、匕類
五、鼎類
六、簋類
七、盨類
八、籠類
九、豆類
一〇、卣類
十一、尊類
十二、觶類
十三、觚類
十四、爵類、角類
十五、斝類
十六、觥類
十七、盉類
十八、壺類
十九、罍類
二〇、方彝類
二一、勺類
二二、類
二三、盤類
二四、匜類
二五、盂類
二六、其他類
參考文獻(簡稱對照表)
檢索對照表
《集成》號與本書號對照表
《新收》號與本書號對照表
《近出》號與本書號對照表
《近二》號與本書號對照表
其他著録與本書號對照表
附:部分斷代專著收録銅器與本書對照表
後記(1155)
14
《清华简字迹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李松儒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6
定价:178.00元
ISBN:978-7-5474-3745-2
内容简介:
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作者简介:
李松儒,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古文字方向)博士,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战国简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简为中心》《清华简〈系年〉集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清华简字迹特征分类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搭配比例特征
第四节 文字写法及用法
第五节 数字写法
第六节 残文
第七节 篇题
第八节 标识符号
第九节 简文的校补
第十节 编联与收卷
第二章 《尹至》等篇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数字写法
第五节 残文
第六节 篇题
第七节 标识符号
第八节 简文的校补
第九节 编联与收卷
第三章 《祭公》与《厚父》等篇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搭配比例特征
第四节 文字写法及用法
第五节 数字写法
第六节 残文
第七节 篇题
第八节 标识符号
第九节 简文的校补
第十节 编联
第十一节 《祭公》《厚父》与《尹至》等篇的字迹差异
第四章 《皇门》等篇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搭配比例特征
第四节 文字写法及用法
第五节 数字写法
第六节 简文的校补
第七节 标识符号
第八节 编联与收卷
第九节 《郑文公问太伯》甲乙本的抄本与底本关系
第五章 《子犯子余》与《赵简子》等篇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特征
第三节 运笔特征
第四节 搭配比例特征
第五节 文字写法
第六节 数字写法
第七节 残文
第八节 篇题
第九节 标识符号
第十节 简文的校补
第十一节 编联
第十二节 《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与《皇门》等篇的字迹差异
附:《越公其事》中的一词多形现象
第六章 《良臣》《祝辞》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标识符号
第五节 编联
第七章 《筮法》《子产》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搭配比例特征
第四节 文字写法及用法
第五节 文字的地域特征
第六节 数字写法
第七节 标识符号
第八节 简文的校改
第九节 编联与收卷
第八章 《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管仲》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搭配比例特征
第四节 文字写法及用法
第五节 数字写法
第六节 标识符号
第七节 简文的校补
第八节 编联
第九章 《程寤》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标识符号
第五节 编联
第十章 《保训》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标识符号
第五节 简文的校补
第六节 编联
第十一章 《楚居》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标识符号
第五节 编联
第十二章 《系年》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数字写法
第五节 标识符号
第六节 简文的校补
第七节 编联
附:《系年》中的一词多形现象
第十三章 《别卦》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标识符号
第五节 编联
第十四章 《算表》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标识符号
第五节 脱文
第六节 编联与收卷
第十五章 《封许之命》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数字写法
第五节 残文
第六节 篇题
第七节 标识符号
第八节 编联
第十六章 《命训》字迹研究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概貌及运笔特征
第三节 文字写法
第四节 数字写法
第五节 标识符号
第六节 简文的校补
第七节 编联
本书所引清华简一至七册字形出处简称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15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西博物院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12
定价: 1580.00元
ISBN:978-7-5479-3277-3
内容简介:
晋侯墓地,是任何一位文博爱好者听到都会激动的名字,不仅因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更因为这里出土了玉组佩、鸟尊等一系列“明星文物”。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共收录了晋侯墓地出土文物53件,其中玉器40件,金器3件,青铜10件。除了多角度高清图片,书中另配以线描图、铭文拓片等资料,全景式呈现了古代晋国璀璨的文明。
16
《周制与秦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 冯天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4-3
定价: 108.00元
ISBN:978-7-100-23040-7
来源: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古文字微刊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
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优秀可取之处,同时吸收外来制度文化的可取之处,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服务。
本书对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梳理,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两个结合”指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2023),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荆楚文库”总编(之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台湾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明清思想史、地域文化史研究,创建了新时期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和叙述框架,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史学科的主要领军人物之一,其中国文化生态论、中国文化特质论、元典精神论、新民本论、历史文化语义学等学说影响深远。独著和合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中华元典精神》《“千岁丸”上海行》《新语探源》《中国文化生成史》《“封建”考论》《中华文化史》《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解构专制》《晚清经世实学》《辛亥武昌首义史》等,结集为《冯天瑜文存》20卷。
目录:
自 序
导 言
一、“制度”界说
二、制度的结构性功能:“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
三、中国史学的制度考释传统
四、制度生成机制比较(甲):中与西
五、制度生成机制比较(乙):中与日
六、以“社会形态说”观照制度史
第一章 周制来路
一、古制分期
二、“天下为公”的“大同”
三、酋邦制与“尧舜禹”崇拜
四、夏制:“大人世及”的“小康”
五、商制:“王神与共”·君治建构
六、殷周因革(甲):“共主”进为“君主”
七、殷周因革(乙):“神治”到“德治”,“先鬼重巫”到“人文化成”
八、东周—两汉:《三礼》等阐释周制文本集成
第二章 宗法封建的分权周制
一、天子与贵族共天下
二、周制非“奴隶制”
三、宗法
四、封建
五、井田
六、礼乐
七、原始民主遗存(甲):启用出身微贱者
八、原始民主遗存(乙):师保辅贰制、国人议政
九、原始民主遗存(丙):乡治、乡校
十、原始民主遗存(丁):采风、诽谤
第三章 儒家周制论
一、“三代之治”:儒家制度论的文化原型
二、孔子的制度保守主义
三、孟子的有限君治论
四、实施度最高的荀子尊周崇秦论
五、古制供参酌而不可重复(甲):王莽改制—“复周”挽歌
六、古制供参酌而不可重复(乙):王安石变法—托周改制,以秦制新法富国强兵
[附] 墨、道、法诸家品评周制
第四章 周秦之际制度因革
一、周制奠定君治基石
二、周制式微
三、后世承袭周制,“周”名被多朝沿用
四、春秋更制:以郑执政卿子产为例
五、战国:士的崛起·客卿当政
六、列国变法
七、君主掌控社会:从周制柔性间接式到秦制刚性直接式
八、封建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直辖的平民—官僚政治
九、中国制度停滞性及其反证:殷周之变—周秦之变—清民之变
第五章 君主专权的大一统秦制
一、王权绝对化
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民族国家形成
三、皇帝制度:“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
四、中央集权:三公九卿、中朝外朝
五、变“世卿世禄制” 为“军功爵制”“流官委任制”
六、御史制:监察臣民
七、郡县制:君主实辖地方
八、编户齐民制:朝廷直掌平民
九、地主经济取代领主经济
十、“利出一孔”:君国独控全部利益通道
十一、工商官控与民营之辩:《盐铁论》管窥
十二、皇权“临民”·农民战争频仍,造反而不变制
第六章 法家秦制论
一、法家:秦制构思者、力行者
二、《管子》:“富国强兵”“尊王攘夷”
三、《商君书》:倡耕战和强君国· 驭民五术
四、《韩非子》:君主独裁的法· 术· 势
五、强化“治民”,禁绝“民治”
六、君本位—官本位
七、四民社会· 重本抑末· 官商旋转门
八、制度成本趋高
九、天朝上国:对外交际“厚往薄来”
[附]“过秦”“颂秦”文献
第七章 百代皆行汉政法
一、“汉承秦制”“复古更化”
二、皇权—相权博弈
三、“马上”“马下”之辩:文治政府确立
四、从察举到科举:官僚考选与“英雄入彀”
五、秦制改良版—汉制的“专制性”程度估量
六、形上之道(天理、民心)约束皇权
七、政治实体(贵族、官僚)制衡皇权
八、民间自治对皇权的稀释,“民变”对皇权的威胁
九、制衡皇权诸因素的有限性
十、“霸王道杂之”“儒皮法骨”的汉制沿袭百代:对一个名言的修订
第八章 周制文化与秦制文化
一、周制文化(甲):“轴心时代”元典创制
二、周制文化(乙):“道术为天下裂”与诸子争鸣
三、秦制及其改良版汉制的“文化一统”路径:以法为教—黄老无为—独尊儒术
四、汉制文化: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五、帝王“称制临决”,“治统”囊括“道统”:“石渠阁议”“白虎观议”及“明祖排孟”
六、学术集成与精神统制: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为例
第九章 近古—近代解构周秦二制
一、秦制解构期
二、明清之际:“新民本”论者赞颂“古之君”,谴责“今之君”
三、“新民本”在康雍乾嘉隐而未彰,重新昭显于清末民初
四、道咸经世派申斥“一人为刚”的秦制
五、“开眼看世界”哲人以近代民主比附周制
六、早期改良派的“盛世危言”
七、维新志士解构周秦二制的多元走向
八、晚清革命派非秦,力辟君主专制,引入民主共和
九、新文化运动清理重点转向宗法礼教
十、现代新儒家“复周”构想:以熊十力《论六经》为例
结语 周制、秦制、西制与制度现代转进
一、周制向秦制递嬗及二者互渗
二、周秦二制对制度近代转型的奠基与阻碍
三、秦制改良版—汉制是前近代制度的完成形态
四、近代体用之辩中的周制、秦制与西制
五、从“郡县—乡里社会”到“单位社会”“后单位社会”:迈向“自由人联合体”
后 记
17
《西周兴亡史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杜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3
定价:398.00元
ISBN:978-7-03-075170-6
内容简介:
《西周兴亡史研究》以西周政治史为研究对象,以西周十二王作为历史叙事的时间轴线,着力揭示西周国家兴衰隆替、多元一体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考古资料,系统叙及相关历史线索和主要史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探讨相关学术争议,诸如对先周殷周关系、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三公体制、昭王南征、厉王专利、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等重大历史问题都有深度解析,宏观与微观相融,历史与逻辑互证,探赜索隐,推陈致新,有助于加深对西周文明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目录:
绪论/001
第一章 周人的崛起/010
第一节 周人始祖后稷的传说/010
一、关于后稷弃的时代问题/010
二、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017
三、后稷出世神话的文化意义/023
第二节 周人居豳时代的发展/029
一、公刘迁豳与创建新邦/029
二、豳都地望考辨/035
三、豳人社会生活/040
第三节 从迁都周原到东徙丰镐/047
一、周人迁岐的战略指向/047
二、季历继位与征伐戎狄/060
三、文王东进战略的强力推进/066
第二章 武王克商与共主嬗易/105
第一节 武王伐纣及其年代/105
一、武王继位未尝改元/105
二、武王伐纣路线与日程/110
三、周人何以“克昏夙有商”/128
第二节 周邦政治角色的转换/140
一、武王开国在位年数/140
二、“民心惟本”的治国理念/143
三、武王大分封与三监封地/147
第三章 周公东征与东封/164
第一节 管蔡启商以叛/164
一、地方控制的制度性缺失/164
二、王权名与实的分离/166
三、内乱与外患的交织/172
第二节 周公二度东征/175
一、成世铜器鉴别/176
二、周公东征/181
三、成王东征/194
第三节 东方大藩次第封建/199
一、卫国/199
二、燕国/208
三、鲁国/220
四、齐国/228
第四章 宅兹中国乂民/235
第一节 东都成周的营建/235
一、双城与一城之争/235
二、东都成周的地理位置/241
三、成周地名内涵的变化/245
第二节 怀柔与迁殷/251
一、徙微封宋/251
二、殷遗民西迁后的境遇/253
三、鲁卫治下的殷遗民/257
第三节 异姓古国的显微/262
一、圣胄之国/262
二、北国/265
三、国/276
四、孤竹/294
第五章 经略四方/317
第一节 康王分封与征伐/317
一、重新认识周初治世/317
二、新封与徙封诸侯/319
三、南巡伐虎方/326
四、盂伐鬼方/337
第二节 昭王南征楚荆/343
一、两次南征史迹厘正/343
二、楚居丹阳识地/348
三、广惩楚荆/356
第六章 制度文明/362
第一节 嫡长子继承制/362
一、商代王位继承制的特质/362
二、周邦从立贤到立嫡的演变/373
三、两种性质的兄终弟及/381
四、继统法变革的新进境/385
第二节 三公之制/387
一、竹书《祭公》的新发现/387
二、三公姓氏、封地与职爵/390
三、三公合议制中央政府的运行/398
第三节 从井氏家族看世卿制度/410
一、井氏家族姓氏/410
二、井氏居邑寻踪/415
三、世卿制的双重功能/422
第七章 西周中期王道衰微/430
第一节 穆王政失常轨/430
一、肆欲西游/430
二、西征东伐/434
三、大兴赎法/441
第二节 共懿孝夷四王/446
一、王位继统的失范/446
二、贵族力量的膨胀/453
三、土地管理的松弛/461
第八章 厉王革典与共和行政/471
第一节 厉王革典的多维审视/471
一、对外战争成败/471
二、专利政策利弊/481
三、千秋功罪评说/487
第二节 共和行政的历史真相/492
一、“共伯和干王位”衡短论长/492
二、二相共和说的是非得失/497
三、共伯和以首席执政摄行王政/501
第九章 西周的衰亡/510
第一节 宣幽时期对外族的战争/510
一、对东南蛮夷的战争/510
二、对西戎狁的战争/519
三、千亩之战的危局/536
第二节 频世政治乱象/546
一、历史幻影:宣王中兴/546
二、祸起萧墙:褒姒夺嫡/555
三、自乱阵营:申曾叛周/562
第三节 宗周陨灭与平王东迁/572
一、幽王政权的倾覆/572
二、平王东迁的曲折历程/588
三、晋、郑、秦三君年代指迷/597
四、历史变局中的文明接续/607
附录/617
附录一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学理问题/617
附录二 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新视野/630
附录三 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637
附录四 曾公编钟破解康宫难题/655
附录五 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660
附录六 清华简:开启古史研究新境界/673
参考文献/679
索引/714
后记/724
18
《古代汉语》(第二版)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王宁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8(上册),2023-12(下册)
定价:59.70元(上册),23.60元(下册)
ISBN:978-7-04-060788-8(上册),
978-7-04-061561-6(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本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兼工具课的“古代汉语”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古代汉语基础理论,包括汉字、词汇、音韵等基本知识,并设有古书注释和阅读常识来指导阅读。本次基础理论部分的修订,着重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还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下册为文选。
本书是为中文专业本科古代汉语基础课编写的,也可以用作新闻传播、编辑、文秘、中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教材。
目录:
绪论
一、古代汉语与汉语史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汉字字体的演进
二、汉字构形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第二章 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
第一节 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
二、因形求义的步骤和方法
第二节 汉字的使用
一、异体字
二、分化字
三、通假字
四、繁简字
第三章 古代汉语的词汇与词义
第一节 古代典籍中的字和词
一、字和词的辩证关系
二、字词关系的复杂现象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外部结构特点
一、单音词与双音合成词
二、连绵词
第三节 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
二、古今汉语词义的沟通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一、古代汉语多义词义项的类别
二、词义引申与引申义
三、文字假借与假借义
第四章 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
一、同义词的定义
二、同义词的确证
三、同义词的辨析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的同源关系
一、同源词的定义
二、推源和系源
三、研究同源关系的意义
第五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韵、调
一、声
二、韵
三、调
四、反切
第二节 上古音的声、韵、调
一、上古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三、上古声调
第六章 音韵学的应用
第一节 判定上古音相同相近的方法
一、判定字音相同相近的标准
二、如何判定古音相同相近
第二节 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
一、探求字词同源
二、确定用字通假
三、寻绎诗歌和词语的声律
四、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词的构成
附録《广韵》反切下字表
第七章 实词
第一节 实词概说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数词
五、量词
第二节 实词兼类和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三、数词用作动词
第三节 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一、数词
二、数量表示法
第八章 虚词
第一节 虚词概说
一、代词
二、副词
三、介词
四、连词
五、助词
第二节 代词、副词
一、代词
二、副词
第三节 介词、连词
一、介词
二、连词
第四节 助词
一、结构助词
二、语气助词
第九章 短语和句子
第一节 短语
一、偏正短语
二、动宾短语
第二节 句子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第十章 古书的注释
第一节 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和体式类型
一、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二、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与注释用语
一、解字词
二、释文句
三、说明用典
四、考释名物仪制
第十一章 古书阅读常识
第一节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一、对文
二、连文
三、变文
四、互文
五、曲指
六、用典
第二节 古代语言文字学专书
一、《说文解字》
二、《说文解字注》
三、《说文通训定声》
四、《尔雅》
五、《广雅》
六、《广雅疏证》
七、《广韵》
八、《经傅释词》
九、《经籍纂诂》
第三节 古代文化知识与古书阅读
一、古代的天文地理与古书阅读
二、古代的社会制度与古书阅读
三、古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书阅读
19
《近现代“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温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2
定价: 168.00元
ISBN:978-7-5228-1380-6
内容简介:
本书在清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面收集的近现代“古今字”字组及相关述论,对比学史训注材料,重点归纳“古今字”学术史中不同学说的核心论点和学派间的主要歧异,全面细致地梳理考察了“古今字”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和演变脉络。在理论阐述中以主题为线索,以问题为导向,对产生“古今字”不同观点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对“古今字”及相关概念间等同、对立、包含关系的种种论说,做出逻辑学层面的阐释。在“古今字”内涵上,本书区分“学理”和“学史”,认为自汉至清,直到民国时期,“古今字”研究都属于传统的“用字”范畴。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未来“古今字”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既继承传统的训诂学成果,又从学理上利用“古今字”材料,把“古今字”研究融入“汉字职用史”和“汉字职用学”范畴,使古老的为训诂服务的“古今字”学术,焕发出新的理论光辉。
作者简介:
温敏,博士,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训诂学。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研究项目、国家语委研究项目等多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等。
目录:
上 冊
緒 論 1
第一節 概述 1
第二節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相關研究概况 8
第一章近現代“古今字”研究資料 19
第一節 近現代“古今字”研究的論著 19
第二節 近現代注列“古今字”字組 23
第二章 近現代“古今字”研究專題梳理 47
第一節 “古今字”的性質與定義 48
第二節 “古今字”的成因和類型 74
第三節 關於“古今字”的辨析與判定 81
第四節 關於“古今字”的功用與價值 105
第五節 關於“古今字”學史的研究 116
第三章 近現代“古今字”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討論 178
第一節 對原文原意的誤解 179
第二節 對術語概念名實關係的誤解 211
第三節 以“學理”代“學史” 225
第四節 混淆視角與邏輯 286
第五節 罔顧事實,以偏概全 342
第四章 “古今字”的學術價值與研究前景 356
第一節 拓展“古今字”的語音史研究價值 357
第二節 開發“古今字”的字用學研究價值 361
參考文獻 375
下 册
附 録 389
凡 例 389
近代注列“古今字”字組 390
現代注列“古今字”字組 433
後 記 732
20
《天水放马滩秦简文字编》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方勇、郝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5
定价: 268.00元
ISBN:978-7-5228-1755-2
内容简介:
天水放马滩秦简是一批重要的秦简牍文字材料,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掘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系列研究,其《墓主记》(即《丹》)对志怪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其日书甲种、乙种对秦汉时期的日书研究、社会生活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有鉴于此,本书对天水放马滩秦简进行了系统的文字整理,按照《说文解字》的字头顺序排列,将天水放马滩秦简牍的文字进行编排处理,其中涉及学术界释错的字形及没有释出的字形,我们一并进行改释和补释。尤其是其中因为竹简保存不善而导致的字形不清晰的图版,我们尽可能地提供摹本,以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方勇,博士,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文字学、古文献、方言学。出版专著一部,发表科研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等各级各类项目十余项。
郝洋,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发表学术文章五篇。
21
《蒋绍愚文集》第1卷:《古汉语词汇纲要》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蒋绍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
定价: 68.00元
ISBN:978-7-100-23257-9
内容简介: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古汉语词汇”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作者简介:
蒋绍愚(1940—),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富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史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1962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第三、四届副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 训诂学、语义学、词汇学
第一节 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及其不足
第二节 现代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启发
第三节 建立汉语历史词汇学
第二章 词和词义
第一节 词
第二节 词义
第三节 义位
第四节 义素
第三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节 词义发展变化概说
第二节 词的本义
第三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第四章 同义词
第一节 同义词、近义词、等义词
第二节 泛指、特指、浑言、析言
第五章 反义词
第一节 反义词
第二节 反训
第六章 词汇和语音的关系
第一节 前人对音义关系的探求
第二节 关于同源词的研究
第七章 词汇和文字的关系
第一节 异体字
第二节 同形字
第三节 假借字
第四节 区别字
第五节 同源字
第八章 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第一节 由语法关系而造成的词义变化
第二节 词的转化
第三节 词汇变化对语法的影响
第九章 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第一节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概况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方法
第十章 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
第一节 义位的结合关系
第二节 词在语义场中的关系
第三节 词的亲属关系
重印后记
22
《秦帝国と封泥:社会を支えた伝送システム》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上野祥史、下田誠
出版时间:2024-3
内容简介:
本書は戦国時代後半から、統一秦、楚漢戦争を経て前漢初期にいたる時期を対象としている。(中略)
この時期は、文字や制度が社会を管理する中国歴史時代の幕開けでもある。その後は、科挙が象徴するように、ゆたかな識字層に支えられて、中華帝国は二〇〇〇年の歴史を歩むことになる。(中略)
この秦という社会を支えたシステムを、本書では「捺印」にクローズアップしてとらえた。社会を支えたシステムとは、端的にいえば、文字を利用して制度を運用することであり、それを「捺印」にかかわる三つの視座でとらえてきた。一つは、「捺印」の所作や行為を復元することであり、一つは「捺印」が組み込まれた一連の行動様式を評価することであり、一つは捺した印章の文字を評価することである。
それぞれ、「第一部 封泥の実態」、「第二部 文字を書き印を捺す」、「第三部 秦封泥の文字と秦の社会」が該当している。(中略)
方法論や関心の異なる研究者が集い、情報や物資の伝達を検討することは容易ではない。しかし、封泥を共通の資料として、各自が新たな着眼点を見出し、それを共有することで、少しずつ研究は進展した。ことに、理化学分析との協業は大きな役割を担った。X線CTスキャン装置を利用した分析の推進は、各研究者には大きな刺激を与えた。(中略)
新たな研究は、新出資料のみが切り拓くものではない。既存資料の再評価や分野を横断した検討にもその可能性は潜在している。本書で示した、封泥の形態情報の検討、封泥と簡牘資料を対照した検討、あるいは封泥や印章の文字の検討などは、それぞれの分野に新たな影響を与えるものと見受ける。秦封泥研究や戦国秦漢時代の研究、文書行政の日中比較研究等への貢献も望まれる。
本書は、より多くの方の手に届くよう、できるだけ平易な形で示すことを心がけた。内容によっては、専門性が高いもの、あるいは独創性が強いものも含まれている。そこは、秦漢時代の研究の緻密さゆえと、お許しを願いたい。(本書“後記”より抜粋)
目录:
第一部 封泥の実態
第一章 谷豊信:秦漢封泥とは
第二章 上野祥史・瀬川敬也:観峰館所蔵封泥が提起する秦封泥の検討視点
第三章 上野祥史:封泥から復元する「捺印」の所作 外面形態情報と内部透過情報
第二部 文字を書き印を捺す
第一章 籾山明:秦の文官のリテラシー 封緘という所作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青木俊介:秦漢時代の小官印とその使用
第三章 髙村武幸:皇帝の〝手足の指の先〟 秦帝国中央集権の現場
第四章 髙村武幸:官印は誰が捺したのか 実用と象徴の間
第三部 秦封泥の文字と秦の社会
第一章 鶴間和幸:秦帝国の形成と秦郡の変遷
第二章 下田誠:秦の郡県と秦封泥 丞印からみた郡と県
第三章 松村一徳:漢字書体ヒエラルキアと秦帝国 書体・書風変遷攷
23
《古文字学》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萧圣中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
定价:48.00元
ISBN:978-7-04-058844-6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涵盖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与战国古文、秦及汉初文字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既分别讲解相关文字概况,又选读典型文字材料。主体内容之外,概述古文字的学习方法,从部首、本义等角度揭示文字的内涵,介绍古文字学学术发展中的“解谜轶事”。此外,本书多处链接讲学视频,还附有包含了七百余字的“常用汉字本义分类汇集”,以便于初学。
本书是与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古文字学”相配套的新形态教材,适合高等学校古文字学相关专业师生选用,也可作为广大古文字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前论 / 01
第一节 古文字学之定义 / 01
第二节 隶变 / 02
第三节 古文字学习与考释方法 / 06
第四节 古文字形体结构 / 12
第二章 甲骨文 / 23
第一节 甲骨文之发现、发掘与研究 / 23
第二节 甲骨文字构形之特点 / 38
第三节 甲骨文选读 / 42
第三章 金文 / 68
第一节 金文的概况 / 68
第二节 金文之研究 / 73
第三节 金文的形体特点 / 92
第四节 金文选读 / 97
第四章 战国文字与战国古文 / 131
第一节 战国文字与战国古文的概念 / 131
第二节 战国古文的材料 / 132
第三节 战国古文的研究概况 / 148
第四节 战国文字研究之工具书 / 153
第五节 六国文字的形体特点 / 156
第六节 战国文字材料选读 / 161
第七节 战国文字阅读材料 / 172
第五章 秦及汉初文字 / 201
第一节 秦系文字及其材料 / 201
第二节 汉初文字及其材料 / 209
第六章 古文字文化内涵 / 220
第一节 方位字 / 220
第二节 从又及从爪诸字 / 222
第三节 从止诸字 / 225
第四节 从人及从大诸字 / 227
第五节 从戈诸字 / 229
第六节 从的几个字 / 230
第七节 且、回、家 / 232
第八节 从目或从臣的几个字 / 234
第九节 与古代法律相关的几个字 / 236
第七章 古文字解谜轶事 / 239
第一节 汤盘铭 / 239
第二节 “麻夷非是”与“昧雉彼视” / 244
第三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247
第四节 《论语》:宰予昼寝 / 248
第五节 《战国策》一则 / 250
第六节 《尚书》:平章?辨章?便章?/ 252
第七节 绝弃虑,民复季子 / 252
第八节 兵者……恬淡为上,弗美也 / 255
第九节 奇怪的字 / 256
附录
附录一 网页相关 / 258
附录二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相关刊物 / 259
附录三 部分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 260
附录四 基础汉字象形指事及常见简易会意字字表 / 263
附录五 古文字还原字表 / 273
附录六 常用汉字本义分类汇集 / 276
后记 / 376
24
《太田梦庵中国金石收藏与藏品著录》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刘海宇、[日]玉泽友基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2
定价: 298.00元
ISBN:978-7-5479-3312-1
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重视上世纪初期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通过搜集与整理,发掘其中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太田梦庵的中国金石收藏与藏品著录》收录日本著名金石、玺印收藏家太田梦庵所藏金石拓本293品,并附录实物照片900余张。本书同时梳理了太田梦庵金石收藏的过程和藏品价值,依据太田梦庵辑录藏品种类分为《梦庵藏陶》《梦庵藏砖》《梦庵藏钩》《梦庵藏金石小品》四个章节,每一章节均撰写专文详细叙述太田梦庵收藏金石信息,以及藏品承载的史学、文字学、金石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书末附录太田梦庵年谱和其与中国金石学界学者、商贾之间交流信礼。全书图文并茂,为目前研究太田梦庵及其收藏的最详实和权威的著作,将为国内外太田梦庵研究和金石学、古文字学研究领域提供最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上半期流失日本的山东金石文物整理与研究》。
25
《法律史译评(第十一卷)》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周东平、朱腾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3-11
定价: 98.00元
ISBN:978-7-5475-2218-9
内容简介:
《法律史译评》以境内外新出中国法律史论文为内容。第十一卷为创刊十周年专号,主要聚焦周、秦、汉、唐四代的法律、文书与国家治理。论文包括《秦汉时期诏令的颁布与令的修订编纂》《“隐官”补论——兼论其与都官的关系》《秦简中的“旁曹”》《御史台与宦官在中晚唐的司法审判权争夺战》等共18篇,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史上诸多问题,旁涉出土文献、思想史、行政史等诸多学科,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学术性。
主编简介:
周东平,1961年生,福建周宁人,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东洋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多种,《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之影响》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朱腾,1982年生,浙江舟山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清华法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多种,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
目录:
郭永秉:从“单于”词源谈到西周时代边裔族群君长称号“嘼” / 1
[日]角谷常子 著、齐伟玲 译:中国古代官文书中敬辞的变迁——从里耶秦简、西北汉简、五一广场东汉简所见 / 9
[韩]金秉骏 著、王风 译、杨振红 校:秦汉时期诏令的颁布与令的修订编纂 / 33
[日]鹰取祐司 著、陈捷 译:秦汉时代爵制上的身份序列的功能 / 66
凌文超:秦汉时期的“里”“单”与“宗人”——从岳麓秦简“识劫案”说起 / 98
林昕影、游逸飞:“隐官”补论——兼论其与都官的关系 / 114
[韩]尹在硕 著、[韩]李瑾华 译:秦国“新地”政策所反映出的局限性 / 120
[日]宫宅洁 著、陈捷 译:《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简 48—51 所见“婴筭多者为殿”小考——秦代考绩制度之一斑 / 140
[日]土口史记 著、刘聪 译:秦令文本修订考——以岳麓秦简《尉郡卒令》为例 / 150
鲁家亮:秦简中的“旁曹” / 165
何有祖:张家山 M247 汉简《二年律令》简 526 补说 / 176
肖芸晓:穿令断律:张家山汉简《功令》的笔迹、年代与编纂 / 180
[日]广濑薰雄: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张雄等不以征逮为意不承用诏书案”竹简文书试析 / 215
[日]水间大辅 著译:从出土汉简来看曹魏《新律》所见法规 / 230
[日]坂上康俊 著、林娜 译:唐《公式令》条文排列复原——以牒的规定为中心 / 257
陈登武:御史台与宣官在中晚唐的司法审判权争夺战 / 290
桂齐逊:从法典编纂试析唐、五代法制变革的趋势 / 314
李力:谁是作器者?——评竹内康浩《牧牛匜铭文考释》 / 344
26
《沈仲章与居延汉简:从北平到天津》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沈亚明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3-12
定价: 168.00元
ISBN:978-7-5475-2062-8
内容简介:
1937年夏,北平沦陷。北京大学的大部分师生撤往长沙避难,藏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居延汉简和相关资料无人顾及。沈仲章找人帮助,先后分几次把居延汉简转移出来。沈仲章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利用外商银行和轮船公司,由北平而天津,由天津而青岛,再由青岛而香港,最终于1938年年初将居延汉简运抵香港大学。本书聚焦故事的前三分之一,详细叙述沈仲章将居延汉简从北平运往天津的经过。
作者简介:
沈亚明,生于上海,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是《今日汉语》系列教材和《上海市区方言志》作者之一。1986年赴美,研究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并从事语言教学,若干论文收入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和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等期刊和文集。近年致力于梳理父亲沈仲章以及相关先辈的往事,已发表50多篇文章,并出版文集《众星何历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中华书局,2022年)。
目录:
插图列表
体例简说
引言
一、“周存稿”
二、《历险记》
三、补释者
第一章 入京谈判
章前小引
一、“木简”
二、“考查队”
三、“中西合作”
四、“发现”
五、“据理力争”
六、“协议”
章末小尾
第二章 留华研究
章首小引
一、“怎么研究”
二、“简牍……照片”
三、“好几年”
四、“前一年”
五、“我……任”
章末小尾
第三章 爬墙窥屋
章首小引
一、“焦急”
二、“侦察”
三、“本非我的责任”
四、“请示”
五、“当机立断”
章末小尾
第四章 进校窃宝
章首小引
一、“偷”“运”
二、“进……卷”
三、“拎到”
四、“带出”
五、“协助”
六、“东绕西拐”
章末小尾
第五章 制箧藏娇
章首小引
一、“可告无愧”
二、“木箱内”
三、“想尽办法”
四、“德华银行”
五、“收条”
章末小尾
第六章 挤车蹲地
章首小引
一、“呢帽”
二、“通车”
三、“拼上了火车”
四、“车厢”
五、“车站”
六、“万国桥”
七、“韩七爷”
章末小尾
第七章 寄宿等人
章首小引
一、“进意租界”
二、“卡在这里”
三、“取得了联系”
四、“收到信”
五、“不要离开”
六、“人来了”
七、“家里及自己私事”
章末小尾
第八章 返平运货
章首小引
一、“绞尽脑汁”
二、“在天津打听”
三、“到了北京”
四、“暂不提货”
章末小尾
第九章 滞津待命
章首小引
一、“依旧”
二、“广告”
三、“插曲”
四、“联络员”
五、“清华同学会”
六、“忠实的朋友的名义”
章末小尾
第十章 化名换栈
章首小引
一、“追查”
二、“通风报信”
三、“紧急措施”
四、“拦住”
五、“换第三个旅馆”
六、“以为我是共产党”
七、“岂有此理!”
章末小尾
余言
一、回瞥本册
二、简介续册
三、预瞻续集
附记:一枚居延断简
附记的附记
参考资料
27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第六册)
(滑动查看更多)
编著: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主编:陈伟、彭浩
撰著:刘国胜、胡雅丽、陈伟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
定价: 320.00元
ISBN:978-7-5010-8306-0
内容简介:
本书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的第六册,收录包山楚墓出土的全部有字竹简280枚及签牌30枚。包山楚简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一座战国楚墓中,共448枚,其中有字简280枚。竹简内容包括文书、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这批竹简资料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社1991年出版了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著的《包山楚简》一书,公布了全部材料。本书由释文和图版两部分组成,大致沿用原整理者的竹简编号和分类、排序。释文部分汇集、吸纳学者的观点,在竹简文本复原和内涵揭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集中体现了包山楚简出土30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图版部分在常规或红外扫描影像中选用效果最佳者,是对以往公布资料的重要补充。
目录:
序言
凡例
前言
一 文书
二 卜筮祷祠
三 遣策赗书
四 签牌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
一 文书
二 卜筮祷祠
三 遣策赗书
四 签牌(135)
28
《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丁四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
定价: 129.00元
ISBN:978-7-300-32241-4
内容简介:
郭店楚竹书是轴心时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本书是研究郭店楚竹书的重要著作,主体部分由新论、分论和通论组成。新论(绪章)认为郭店楚竹书主要反映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儒道两家的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孔子、子思子的思想,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分论(第一至五章)探讨了《老子》《太一生水》《五行》《性自命出》《语丛》的思想及相关问题,如楚简本《老子》思想以“道恒无为”为中心,《五行》思想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性自命出》奠定了儒家思想发展的新理论基石。通论(第六至九章)梳理了郭店楚竹书的天命与天道、人性与人心、治道与伦理思想,系统揭示了其形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内涵。总之,郭店楚竹书几乎全是最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代表了当时时代精神和儒道思想的精华。本书是郭店楚竹书思想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极具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丁四新,1969年生,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经学和简帛思想的研究。著作有《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先秦哲学探索》《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目录:
绪章:郭店楚竹书新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郭店儒家竹书的文献问题
第三节 郭店竹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
第四节 郭店竹书所反映的子思子思想
第五节 郭店竹书《老子》《太一生水》的文本与思想
第六节 略论郭店竹书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楚简《老子》考及其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比较
第一节 由竹简形制看楚简《老子》
第二节 楚简《老子》的抄写时间及分组原因
第三节 由传世文献考论楚简《老子》其书及其作者
第四节 简、帛、通行本《老子》的文本关系
第五节 楚简本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文义和思想差异
第二章《太一生水》考论
第一节著作时代及其宇宙生成论思想
第二节重要概念与命题考察
第三节学派性质衡定及其作者推测
第四节《太一生水》在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上的意义
第三章简帛《五行》经说研究
第一节简帛《五行》文本比较
第二节楚简《五行》的“德之行”思想
第三节楚简《五行》的工夫论
第四节由简帛《五行》经说到帛书《德圣》论“《五行》学派”思想的发展
第五节简帛《五行》的著作时代与学派归属
第四章《性自命出》的心性论与学派归属
第一节思想纲要
第二节以“性”“情”为中心的论述
第三节以“心”“道”“教”为中心的论述
第四节《性自命出》与子游、曾子、子思子的关系
第五节《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的关系
第五章 《语丛》四篇探析
第一节《语丛》前三篇与第四篇的关系
第二节《语丛》四篇的制作时代与学派性质
第三节天生百物,人为贵
第四节《语丛》前三篇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语丛四》的思想与学派性质
第六章郭店竹书的天命观与天道观思想
第一节道家竹书的道论与天道观
第二节儒家竹书的天命观与天道观
第三节竹书的天人之辩
第四节 从庄子学派及荀子的相关论述看郭店简天人之辩的价值
第七章郭店竹书的人性论与人心论思想
第一节竹书的人性论
第二节楚简《老子》的心论及修养论
第三节儒家竹书的心论
第四节 儒家竹书的心性修养论
第八章郭店竹书的治道与伦理思想
第一节楚简《老子》的道治思想
第二节德治的本原与尊德明伦
第三节德治的内涵与伦理系统
第四节 《唐虞之道》的思想:爱亲与尊贤的统一
第九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报告
附录二 原序
附录三 郭店楚简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节郭店楚简概说
第二节老子其人其书及郭店《老子》研究
第三节《太一生水》研究
第四节《性自命出》《语丛二》研究
第五节《五行》研究
第六节《六德》《唐虞之道》及其他竹简研究
后记
信息来源:
古文字微刊、中西书局、考古书店、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语言学、语言与文献、吉大古文字、简牍学、中古史研究、汉字文明、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武大简帛、出土文献、先秦秦汉史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