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本公众号自2022年10月起正式推出“南大文强搜书记”推文栏目。将于每月月末发布前月所见与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以及先秦秦汉历史、考古、文献、语言相关的新书简讯,以供读者参考。
本栏目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班的本科生学术实践活动之一,书讯完全由强基班本科生同学搜集整理,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术动态,熟悉业内前沿。其中内容难免存在遗漏舛误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同时,为了更好增进学生能力,提高文章水平,竭诚欢迎业内各位专家学者、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们会不断修正、改进。
本次推出2024年11月所见书目共20本,简目如下:
1.《诗经图谱:彩绘本〈毛诗品物图考〉解说》
2.《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
3.《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4.《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
5.《初识中华文化基因丛书》(全五卷)
6.《字源识字》
7.《历代石刻总目提要》(汉至五代)
8.《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研究》
9.《周代祖先祭祀及伦理价值研究》
10.《出土文献与古书形成研究》
11.《魏武遗篇: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藏石刻文字》
12.《清华简文字声系(1~8)》
13.《盘龙城(1995~2019)(五):青铜器研究》
14.《历史文献学》(修订版)
15.《山东定陶王陵出土砖文萃编》
16.《燕下都陶文》
17.《简帛文献的文体形态与谱系》
18.《尺牍素书——甘肃简牍博物馆藏简牍书信精粹》
19.《中国考古百问》
20.《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
01
《诗经图谱:彩绘本〈毛诗品物图考〉解说》
(滑动查看更多)
整理者:[日]冈元凤 纂辑,王承略 解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732-1248-1
内容简介:
《毛诗品物图考》由冈元凤纂辑,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211幅插图。
该书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后也受到欢迎,清末、民国乃至当代多次出版,广为流传。此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绘者不详,约绘制于清光绪时期,书前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戴兆春序。
本书为山东大学王承略教授解读版,书中除原版的文字、插图外,新增对原文的解读和原诗(《诗经》原文)。此外,王承略教授还将原书中的同类名物进行归类,以方便读者理解。
02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王中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9
定价:280.00元
ISBN:978-7-100-22460-4
内容简介:
出土简帛为古代中国学术和学问的研究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和巨大的活力,在许多方面,死而复生的简帛古书促成了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世界的复活。在一定程度上,新出土简帛文献是对周秦哲学史和思想史难得的一次重建。《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出土简帛文献为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都带来的重要变化:第一是对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新知。第二是儒家经典和由经典引导的文明诞生时代的新知。第三是“孔门后学”思想谱系和儒家“心性论”的新知。第四是对东周宗教信仰和神意论的新知。第五是黄老学公共理性和秦国儒家政治伦理新知。
作者简介:
王中江,1957年生,河南省汝州人,1989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近年出版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Daoism Excavated :Cosmos and Humanity in Early Manuscripts;Order in Early Chinese Excavated Texsts:Natural,Supernatural, and Legal Approaches;《簡帛文献からみる初期道家思想の新展開》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专题论文180多篇;主编有“中国哲学前沿丛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新哲学》《中国儒学》《老子学集刊》等。
目录:
03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牛新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1
定价:88.00元
ISBN:978-7-5598-7423-8
内容简介:
整理复原是出土文献研究的第一步,对于战国竹书来说更是如此。与其他的研究一样,学者在研究战国竹书的过程中都有自己所遵循的方法,这些方法或显或隐,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片言只语中往往包含着有用的信息。如何尽可能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这些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助力研究者在整理复原战国竹书过程中尽可能复原战国竹书本来的编次面貌,提供给研究者们使用,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本书从大量的研究论文中选取或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例子,探讨其得失,分析其原因,可为以后研究之借鉴。
本书主要探讨战国竹书的复原方法,系统分析战国竹书复原的基本要素,梳理战国竹书复原的步骤,总结战国竹书复原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由战国竹书的复原整理反思先秦书籍抄写、流传、收藏等方面的认识,丰富对先秦书籍制度的认知。同时,本书力求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借鉴和吸收古今学者整理复原的实践经验,可为今后战国竹书复原整理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提高复原整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丰富对战国竹书复原的认识,从而深化战国竹书复原的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
牛新房,1981年生,河南卫辉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先秦、秦汉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等,出版专著《战国竹书研究方法探析》,在《古文字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文字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战国竹书复原的要素
第一节 竹简形制
第二节 字体及书写格式
第三节 简序编号
第四节 简背划痕
第五节 篇题位置
第六节 其他要素
第二章 战国竹书复原的步骤
第一节 拼合、遥缀
第二节 编联、编联组
第三节 篇序排定
第四节 篇际调整
第三章 战国竹书复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数据信息和图版质量
第二节 符号问题
第三节 隶定问题
第四节 命名问题
第五节 其他问题
第四章 历史上战国竹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一节 汉代战国竹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二节 西晋战国竹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三节 古代学者整理战国竹书的方法与意义
第五章 由战国竹书的复原整理看先秦书籍
第一节 先秦书籍的流传与收藏
第二节 先秦书籍的传抄与改写
第三节 出土文本和传世文本的关系
结 语
附 录
一、四批战国竹书基本信息
二、四批战国竹书整理凡例
参考文献
后 记
04
《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唐)魏征 等 撰,江曦 校理,潘铭基 解题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9
定价:1980.00元
ISBN:978-7-5732-1208-5
内容简介:
《群書治要》爲唐貞觀間魏徵等奉敕編纂,其宗旨爲博采群書、爲唐太宗提供歷代修身治國經驗。該書凡五十卷,現存四十七卷,節録了大量唐前經、史、子三部文獻。《群書治要》編成於唐初,兼具叢書和類書的特點,節鈔時減字不增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多達六十五種典籍唐前面貌,堪稱輯佚校勘之淵藪,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一)保存佚籍。如經部書有《孝經》鄭注,子部書有先秦的《屍子》《申子》,魏晉時期蔣濟《蔣子》、傅玄《傅子》等;所録《漢書》注,爲顏師古以前之舊注;所用《晉書》亦爲官修本成書前之本,等等。
(二)保存傳世文獻的唐初面貌,可資校勘。《尚書》《孟子》《管子》等書雖然後代亦有傳本,但與《群書治要》所録皆存在異文,爲後世探究各類典籍刻本之前的面貌與流傳、解決校勘訓詁疑難提供了關鍵線索。
(三)古抄本存在大量俗體、異體字,具有時代特色,爲研究漢字的衍變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庫。
(四)東亞書籍交流生動的實例。《群書治要》是遣唐使攜歸日本的中土佚籍,在日本被閱讀批點、傳抄刊刻,隨後回流我國,又被不斷翻刻影印、校讀研究。此次出版金澤文庫本,是《群書治要》古抄本首次獲得授權在我國正式出版,無疑在《群書治要》千年流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群書治要》宋代以後在中國失傳,現藏于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的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抄寫于日本鐮倉時期(宋元之際),全五十卷,存四十七卷,爲現存《群書治要》最全之本。本次影印除灰度影印金澤文庫本外,又以通行的天明本進行校勘,出校勘記。另外附録歷代書目著録情況、各刻本題跋以及尾崎康先生《〈群書治要〉及其存世本》一文。
本書是2022年度古籍整理資助項目“古抄本群書治要二種影印和校理”成果之一。另外一種九條家本《群書治要》已於2023年出版。
《九條家本群書治要》封面書名集虞世南字,虞世南爲《群書治要》參撰者之一,且距九條家本抄成時代(日本平安時期,唐五代之際)較近。《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封面書名集何紹基爲《連筠簃叢書》翻刻本所題簽,反映了中日兩國之間的書籍交流互動。
整理者简介:
江曦,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獻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爲版本目録學、《尚書》學。出版專著《清代版本學史》,古籍整理著作《天一閣書目》《孝經義疏補》《孝經古注説》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尚書》文獻研究”(2015年)“明人著述總目研究”(2022年)。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清人著述總目”編篡工作,任副主編;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任經部子課題負責人。
潘銘基,1977年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儒家文獻、漢唐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博物學等。著有《賈誼新書論稿》(2010)、《孔子的生活智慧》(2011)、《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2016)、《孟子的人生智慧》(2017)、《賈誼及其新書研究》(2017)、《漢書及其春秋筆法》(2019)等。獲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撥款主持“顏師古經學考”(2014)、“清代避諱學研究”(2017)等研究項目。
目录:
05
《初识中华文化基因丛书》
(滑动查看更多)
第一卷:《殷墟甲骨:从安阳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作者:闫佳琳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48.00元
ISBN:978-7-5697-2295-6
内容简介:
本书将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探索甲骨文的奥秘之旅。本书详尽阐述了甲骨文的惊人发现与出土过程,细致描绘了甲骨的整治工艺与贞问仪式,科学解析了甲骨的分期断代与分类体系。同时,此书还全面剖析了甲骨文的研究历程,揭示了这些古老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与深厚价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着重强调了甲骨文占卜的内容,展现了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深刻认识到,殷墟甲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从河南安阳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的闪亮名片。
第二卷:《钟鸣鼎列:青铜时代的文明记忆》
作者:李发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58.00元
ISBN:978-7-5697-2241-3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辉煌,系统介绍了青铜器的起源、种类、铭文、纹饰,彰显出青铜铸造技术代表的先进生产力、青铜器形制与花纹体现的高超艺术品位,以及青铜礼器所承载的以祭祖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带领读者领略青铜时代绚烂多彩的文化魅力。
第三卷:《书于竹帛:重见天日的地下图书馆》
作者:张显成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58.00元
ISBN:978-7-5697-2184-3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简帛这一重要文化载体的方方面面,包括其载体材质、成书过程、书写特点、多样化的形式、独特的文字特征,以及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大地上相继发掘出大量先秦汉魏时期的简帛文献,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大多失传已久,重见天日之时,犹如一座座深藏地下的图书馆被逐一开启,为我们展现了美不胜收的历史文化宝藏。
第四卷:《金科玉律:地下出土的简帛法律文书》
作者:李明晓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58.00元
ISBN:978-7-5697-2299-4
内容简介:
本书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出土简帛法律文献的四大主要类别——律令、案件汇编、司法文书及司法档案,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思想。这些珍贵的文献不仅映射出古人的自然生态意识、男女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维度的法律观念,更在与传世文献及其他出土法律资料的相互印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透视古代法制观念与制度全貌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法制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第五卷:《占问苍天:出土文献中的数术文化》
作者:王化平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58.00元
ISBN:978-7-5697-2298-7
内容简介:
本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数术文化,涵盖了龟卜、筮占、梦占、择日、星占等多个方面。本书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出土文献,引领读者了解古人在认知世界、不懈探索的漫长征途中,如何发展出了一套旨在预知未来、推测吉凶的独特知识体系,从而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智慧。
第六卷:《笔走龙蛇:刻在石头上的千年法帖》
作者:徐海东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48.00元
ISBN:978-7-5697-2242-0
内容简介:
本书精彩讲述了碑石作为文字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镌刻下历史的沧桑巨变,映射出文字演变的漫长轨迹,并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碑石,既是定格的历史见证,也是凝固的艺术瑰宝,先贤们以笔墨书写、镌刻留痕,使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文脉得以绵延不绝,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活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碑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每位中国人深入了解、细细品味,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韵味。
第七卷:《音字奇葩:纳西哥巴文揭秘》
作者:李晓亮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48.00元
ISBN:978-7-5697-2330-4
内容简介:
本书专注于揭示纳西族先民独创的音节文字——纳西哥巴文的神秘面纱。这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宗教文献,2003年,与东巴文共同构成的东巴古籍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共享的珍贵文化遗产。相较于象形符号丰富的东巴文,哥巴文展现出更为抽象、笔画简洁、符号性强的特点,且其异体字众多,独具特色。本书从多个维度对哥巴文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包括其概览、字符特征、实际应用、文字改革历程、研究简史,以及哥巴文字词典的编纂使用与经典文献概览,为读者深入了解和探索这一独特文字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独特的视角。
06
《字源识字》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邱升龙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9
定价:88.00元
ISBN:978-7-5732-1314-3
内容简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有了三千四百多年可实证的历史;如果追溯汉字起源的时间,则距今大约有五千多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由于汉字特有的表意性,使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社会及文化的载体。汉字本身所隐含的造字信息就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本书充分、正确地利用字形资料,同时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对汉字在几个有代表时期的字形演变序列进行梳理和排比,找到汉字的源头。本书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收字蓝本,一共选取约两千个汉字,基本包括了能说清源头的常用汉字,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学习需要,普通读者也可借助本书了解汉字字源。
作者简介:
邱龙升,男,1977年生,江西南丰人。20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文字学家陆锡兴先生、李国英先生,研究方向为文字学,主要从事秦汉文字、俗文字、中古汉字和汉字教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现为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兼任浙江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学会会员、浙江省语言学会会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哲社科研项目2项、省高校教育教改重点项目和科研项目2项,荣获省哲社科研成果奖2次、省高校科研成果奖2次,著有《两汉镜铭文字研究》(2012)、《〈五音集韵〉重文考辨》(2019),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入选省级人才称号。
07
《历代石刻总目提要》(汉至五代)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毛远明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
定价:2800.00元
ISBN:978-7-5697-0000-8
内容简介:
《歷代石刻總目提要(漢至五代)》(以下簡稱《提要》)著録 2015年以前出土或著録的所有漢至五代各類石刻文献,包括碑碣、墓志、摩崖、地券、造像题記、器物雜刻等。主要收録能見到實物、拓片、照片、摹本的石刻,磚志、磚券亦放在石刻類,予以收録;同時兼收歷代金石著作、總集、别集、論著、報刊中著録的石刻銘文,包括原文移録、摘録以及僅著録題目者,流失海外的石刻文献,僅根據已有資料部分收録。總共著録石刻文献25937條,基本上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漢至五代石刻文獻的總體面貌、現存狀况、相關研究等信息。
08
《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詹东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8
定价:108.00元
ISBN:978-7-100-23331-6
内容简介:
时空是人们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维度。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这一枢纽性问题,考察中国古代时空意识对美学思想观念的深层影响。具体包括三大版块:一是先秦儒道与佛教禅宗的时空观及其美学意蕴;二是中国古典美学基本范畴中的时空观;三是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中的时空形式及相关问题。
目录:
绪 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基础与取径
三、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的理论构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的构成维度
一、“审美时空观”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的三个维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的思想渊源
一、儒家:“德性时空”
二、道家:“道性时空”
三、佛禅:“佛性时空”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审美时空观
第一节 《周易》时空观及其美学启示
一、易学时空:自然·秩序·符号
二、“时—变”的时间美学意义
三、“象—文”的空间美学启示
第二节 中和之境:儒家审美理想的时空之维
一、“中庸而时中”
二、情感:中和之美的时间性绽出
三、形式:中和之美的空间性展开
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审美时空观
第一节 老庄的时空观
一、老子“道论”中的时空观
二、庄子对时空视域的拓展
三、时空超越与生命安顿
第二节 老庄审美心胸的自由时空
一、老庄“虚静”说的哲学意义
二、庄子审美心胸的自由时空
三、后世审美心胸论的时空拓展
第四章 佛教禅宗时空观及其美学智慧
第一节 佛禅的时空观
一、佛教宇宙论中的时空观
二、从实有到空幻:佛教时空观的演变
三、禅宗的“现象时空”观
第二节 佛禅时空观的美学智慧
一、“顿悟”与“妙悟”:禅与诗的审美体悟
二、“现量”:佛教审美直观的时间性
三、“色空”:佛禅自然观的时空体验
四、“空静”:佛禅美学的心理时空
第五章 中国美学范畴中的时空意蕴
第一节 物感与神思
一、“四时”与“物感”
二、“自然时间”的情感化
三、“神思”:心理时空的开启
第二节 形势与气韵
一、“势”与“韵”:语义的迁移
二、“形势”的时空意义
三、“气—势—韵”:山水气韵的时空构成
第三节 意象与境界
一、从“象”到“意象”
二、无形“大象”与“象外之象”
三、“境界时空”的生成
第六章 时空视阈下的中国艺术美学
第一节 诗歌的时空形式及其美学追求
一、体验与思维:诗歌空间的两个面向
二、音义排偶:律诗空间的形式构成
三、“无限之境”:律诗的美学追求
第二节 书法经典的时空构成
一、审美与文化:书法时空的二维
二、观象传统与书法的形式时空
三、书法经典中的文化时空
第三节 山水画的空间形式及其思想渊源
一、山水画空间美感的时间性诠释
二、山水画空间的形式要素
三、山水画空间形式的思想渊源
第四节 时间与存在:古代音乐美学的时间性
一、音乐与天时
二、音乐与情感心理时间
三、“成于乐”:音乐与存在的时间秘密
第五节 流动的空间:园林之美的时空境界
一、“移天缩地”:园林空间的构成
二、园林时空的结构层次
三、园林时空的意境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335)
09
《周代祖先祭祀及伦理价值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任晓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1
定价:89.00元
ISBN:978-7-5227-3949-6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等,以“五礼”为线索,系统梳理蕴含其中的祖先祭祀,总结归纳周代祖先祭祀的目的,介绍周代祖先祭祀的主要场所及礼仪,分析周代祖先祭祀与宗法制度、昭穆制度等社会制度以及与巫术思想、阴阳思想等社会思想之间的双向交互关系。将周代祖先祭祀划分为殷周之际、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个阶段,揭示周代祖先祭祀变迁的历程与趋势,指明重孝、崇德是周代祖先祭祀的两大特点,分析周代祖先祭祀的价值与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书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祭祀及祖先祭祀的起源
第一节 祭祀的起源
一 万物有灵观念
二 图腾崇拜思想
第二节 祖先祭祀的起源
一 灵魂观念出现
二 祖先崇拜产生
第三章 “五礼”中周代祖先祭祀梳解
第一节 吉礼中的祖先祭祀
一 肆献裸祭
二 馈食祭
三 四时祭
四 谛祭
五 袷祭
六 告朔祭
第二节 凶礼中的祖先祭祀
一 葬前奠
二 葬后祭
第三节 宾礼中的祖先祭祀
一 巡狩祭祖
二 朝觐祭祖
三 朝聘祭祖
四 会盟祭祖
第四节 军礼中的祖先祭祀
一 战前祖先祭祀
二 战中祖先祭祀
三 战后祖先祭祀
第五节 嘉礼中的祖先祭祀
一 加冠祭祖
二 婚姻祭祖
第四章 周代祖先祭祀目的
第一节 为求福而祭祀
一 求福禄寿
二 求丰收
三 求邦祚
第二节 因告祖而祭祀
一 要事告祖
二 感恩告祖
第三节 为禳灾而祭祀
一 禳灾异
二 免兵祸
三 祛病疾
第五章 周代祖先祭祀用物
第一节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祭服
第二节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祭品
一 食用类
二 饮用类
三 其他类
第三节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祭器
一 烹任器
二 盛食器
三 酒器
四 水器
五 乐器
第四节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乐舞
一 乐歌
二 乐舞
第六章 周代祖先祭祀场所及主要礼仪
第一节 周代祖先祭祀场所
一 坛墠
二 坟墓
三 宗庙
第二节 周代祖先祭祀主要礼仪
一 祭日之前礼仪
二 祭祀当日礼仪
三 祭日之后礼仪
第七章 周代祖先祭祀与社会制度
第一节 周代祖先祭祀与昭穆制度
一 昭穆制度对周代祖先祭祀相关事项的规定
二 周代祖先祭祀维护昭穆制度的例证
第二节 周代祖先祭祀与宗法制度
一 宗法制度对周代主祭祖先权力的规定
二 周代祖先祭祀对宗法制度的维护
第八章 周代祖先祭祀与社会思想
第一节 周代祖先祭祀与巫术思想
一 巫及巫术思想的起源
二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巫术思想
三 周代祖先祭祀中巫的职掌
第二节 周代祖先祭祀与阴阳思想
一 先秦阴阳思想概说
二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阴阳思想
三 周代祖先祭祀中阴阳思想分析
第九章 周代祖先祭祀的变迁
第一节 殷周祖先祭祀的变迁
一 殷周祖先祭祀对象的变迁
二 殷周祖先祭祀原则的变迁
三 殷周祖先祭祀动机的变迁
四 殷周祖先祭祀频率的变迁
五 殷周祖先祭祀用人的变迁
第二节 春秋祖先祭祀的变迁
一 春秋祖先祭祀礼制的变迁
二 春秋祖先祭祀礼仪的变迁
三 春秋祖先祭祀礼义的变迁
第三节 战国祖先祭祀的变迁
一 尸祭礼仪的消失
二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祭祀
第十章 周代祖先祭祀的特点
第一节 周代祖祭祀中的等级性
一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异
二 贵族内部的差异
三 嫡庶之间的差异
四 男女之间的差异
第二节 周代祖先祭祀中的人文性
一 重孝
二 崇德
第十一章 周代祖先祭祀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周代祖先祭祀的意义
一 强化秩序
二 亲睦家族
三 整合伦理
第二节 周代祖先祭祀的影响
一 周代祖先祭祀对周代社会的影响
二 周代祖先祭祀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280)
10
《出土文献与古书形成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宁镇疆、高晓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9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732-120-23
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出土简帛文献的大量发现,学界对古书形成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古书文本又多是古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故古书文本形成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了解史料的生成过程、品质、流变意义极为重大。本书系关于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的系列文章结集,所收论文皆以此问题为中心,既有综论性阐述,又有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庄子》等多种先秦古书的专题研究,展现了相关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
目录:
11
《魏武遗篇: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藏石刻文字》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孔德铭、曹锦炎、孔震、王金波
编者: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1
定价:598.00元
ISBN:978-7-5479-3466-1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藏 74 件石楬、碑刻、墓志、画像石,时间跨越东汉末到唐代 480 余年,通过考古、文字、历史、书法等多学科结合,以实物与拓本并置、原大与放大对照等模式,多方位、完整呈现展现这一地区近半世纪书体、书风的发展演变过程。
66件高陵石楬有圭形和六边形两种,圭形石牌均有“魏武王”三字,另有镌刻“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石枕一件。这些铭文既有延续汉末典型隶书的面貌,也有受曹魏新风影响下的变化,还有成熟的八分书,更有楷书字态的呈现。各自独立又互有交融,面貌纷繁。
同时,高陵博物馆藏《后赵鲁潜墓志》《唐杨贲墓志》《北齐贾宝墓志》《东汉隶书残碑》以及东汉画像石,保存有诸多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本书中的74件、1200余字的铭文,无疑是书法史、艺术史学习、研究巨大且丰富的全新资料库。
目录:
孔德铭:前言 / 1
凡例 / 8
图版
高陵出土石楬 / 1
高陵遗址博物馆藏石刻 / 267
研究文章
曹锦炎:高陵出土石楬注释 / 339
武晓敏、孔德铭:曹操与邺城 / 360
王文超:鲁潜、杨贲墓志与曹操高陵 / 368
王文超: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藏汉碑考 / 372
石连坤:高陵石楬书法探析 / 381
12
《清华简文字声系(1~8)》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徐在国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7
定价:1260.00
ISBN:978-7-5664-2598-0
内容简介:
《清华简文字声系(1~8)》系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项目穷尽式地搜集清华简第一辑至第八辑文字资料,吸取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并提出著者的新观点,对清华简第一辑至第八辑的字词作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丛书以韵部为经,以声纽为纬,以声首为纲,以谐声为目,排列清华简文字字形,分析形体,解释词义,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全书分“正编”“合文”“附录”三部分。“正编”依上古韵部系字,凡三十部。每韵之下依上古声纽系字,凡三十二纽。每声首所系谐声字依形旁分类而排列,大致按“人”“物”顺序排列。“合文”前半部份依首字声韵排列,其体例与“正编”相同。“附录”未按照古韵部系字,索引中亦不收。该书既是一部研究性专著,也同时兼具工具书功能,对清华简乃至古文字研究,对进一步推动当前汉字规范化工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具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徐在国,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传抄古文的整理与研究”“古陶文研究”2项,高校古委会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的整理和研究”。主要代表专著有《隶定“古文”疏证》《传抄古文字编》《战国文字论著目录索引》《楚帛书诂林》《上博楚简文字声系》《新出齐陶文图录》《新出古陶文图录》《新出古陶文文字编》等。曾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省社会科学文艺出版奖一等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发表论文逾百篇。
目录:
13
《盘龙城(1995~2019)(五):青铜器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著,张昌平、苏荣誉、刘思然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0
定价:280.00元
ISBN:978-7-03-079553-3
内容简介:
盘龙城是公元前16~前13世纪二里头、二里冈等中央王朝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势力南下所建立的中心城市。盘龙城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品质和等级在早商时期都具有代表性。
《盘龙城(1995~2019)(五):青铜器研究》一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材料,探讨了盘龙城青铜器类型及其演变、分期与年代。在制作技术层面,讨论了青铜器成形技术、铸接技术、辅助技术并总结了技术特性。在装饰艺术上,讨论了纹饰的类别与布局、纹饰的制作以及装饰的演进。在成分与结构上,讨论了冶金遗存、合金工艺、青铜生产和物料产源。最后总结了盘龙城青铜器所代表的早商青铜器的一般特征,以及所反映的早商社会礼仪和社会景观。
目录:
总序 i
第一章 绪论
一、发现概况 002
二、学术史 003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012
第二章 资料分析
第一节 城址及王家嘴、李家嘴 016
一、西城垣 016
二、王家嘴 016
三、李家嘴 019
第二节 杨家湾和杨家嘴 024
一、杨家湾 024
二、杨家嘴 032
第三节 楼子湾和小嘴 034
一、楼子湾 034
二、小嘴 035
第四节 小王家嘴和童家嘴 037
一、小王家嘴 037
二、童家嘴 039
第三章 分期
第一节 型式 041
一、型式划分的依据 041
二、型式的划分 043
第二节 分期 061
第三节 年代 063
第四节 各期特征 065
一、组合与形制 065
二、纹饰 066
第四章 制作技术
第一节 成形技术 070
一、三足炊器 070
二、三足酒器 075
三、圈足器 083
第二节 铸接技术 085
一、斝 086
二、簋 090
三、壶 093
四、结语 096
第三节 辅助技术 097
一、器表的处理 097
二、补铸技术 099
三、垫片技术 103
第四节 技术特性 106
一、技术特性 106
二、技术选择 107
三、技术演进 110
第五章 装饰艺术
第一节 纹饰的类别与布局 113
一、纹饰的类别及其与装饰器类的关系 113
二、纹饰的布局 116
第二节 纹饰的制作 120
一、装饰与铸造技术的关联性 120
二、纹饰制作方式的双重性 122
三、细线兽面纹的适用性 125
四、细线和宽带纹饰共存的背景 129
第三节 装饰的演进 132
一、繁化 132
二、简化 134
第六章 成分与结构
第一节 冶金遗存分析结果 138
一、合金成分和金相组织 139
二、微量元素成分 158
三、铅同位素比值 164
四、冶金遗物成分与结构 169
第二节 合金工艺 172
第三节 聚落的青铜生产活动 176
第四节 物料产源探讨 179
第五节 小结 185
第七章 时代和特性
第一节 从青铜器看盘龙城 188
一、青铜器所反映的盘龙城聚落变迁 188
二、青铜资源和青铜器生产 190
三、从青铜器看盘龙城的衰落 195
第二节 二里冈文化吋期青铜器的一般特征 197
一、器类与器物群 197
二、制作技术 200
三、装饰艺术 201
第三节 二里冈文化吋期青铜器的礼器特质 204
一、礼器与礼器制度 204
二、礼器的组合 206
三、礼器的体量 208
四、礼器的装饰 210
第八章 结语
Abstract 215
后记 217
14
《历史文献学》(修订版)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张升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8
定价:68.00元
ISBN:978-7-303-28908-0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4年8月出版的修订版教材,是新世纪高等学校历史学系列教材之一。该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历史文献学的各个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而详尽的知识体系。本书从书的形制入手,通过追溯书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引导读者思考文献学的基本要义。书中详细阐述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文献与文献学的定义、特性,以及学习文献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同时,介绍了文献学研究所需的基本资料,特别是电子文献和西方新书籍史对文献学研究的启示,体现了教材对学界新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概论,详细介绍了文献生产、流通、收藏、整理的全过程。通过文献的载体、记录符号、编纂、复制和形制等方面的阐述,使读者对文献的生成与流传有全面的了解。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文献流通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图书流通的方式和特点,展现了文献的动态性和生命力。下编为专论,对专题文献进行了讲解,包括方志、家谱、类书、丛书,以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这些专题文献不仅是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专题文献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文献学的应用和价值。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介绍了基础知识,又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同时,还吸收了学界的新成果,对以往的辨伪学等进行了反思与修正。此外,本书希望通过对文献学的全面探讨,引导读者关注书背后的人和社会,感受书籍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重量。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资料详实的教材,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教材使用,也适合对历史文献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升,1967年1月出生,广东省阳春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分别获文学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至今。2009年1月至8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历史系做访问学者。在《近代史研究》、《文献》、《文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已出版专著四部,编纂资料书等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库学、《永乐大典》和明清文献学。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文献学理论与研究资料
第一节 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二、文献一词的来源中
三、文献的特性
四、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
五、学习文献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二节 文献学研究资料
一、电子文献
二、文献学基本资料
第三节 西方新书籍史与文献学研究
一、西方的新书籍史
二、西方关于中国书籍史的研究
三、新书籍史对文献学研究的启示
第二章 文献的生产
第一节 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
二、金属
三、石
四、竹木
五、帛
六、纸
七、其他
第二节 文献记录的符号
一、文字
二、图画
三、标点符号
四、其他
第三节 文献的编篡
一、文献编篡者
二、文献的编篡方法
第四节 文献的复制
一、传抄
二、传拓
三、临摹
四、印刷
第五节 文献的形制
一、书籍的装帧
二、函套
第三章 文献的流通
第一节 古代图书流通总论
一、影响图书流通的主要因素
二、图书流通史研究需注意的几点
第二节 流通方式
一、一般的流通
二、特殊的流通
第三节 国内图书流通
一、南方
二、北方
第四节 图书对外流通
一、概述
二、外交赐书——以明朝为例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
第一节 藏书总论
一、藏书
二、藏书家
三、藏书史研究需注意的几点
第二节 历代官府藏书
一、元以前朝廷藏书
二、元代朝廷藏书
三、明代宫廷藏书
四、清代宫廷藏书
第三节 私家藏书
一、私家藏书之特点
二、藏书方法
三、藏书楼
四、藏书印
五、藏书观
六、藏书习俗——祭书
第五章 文献的整理
第一节 目录学
一、什么是目录
二、目录的功用
三、目录与分类
四、分类法的演进
五、关于新分类
六、目录的种类与内容
七、目录举要
第二节 版本学
一、版本与版本学
二、版本术语
三、版本类型
四、版本系统
五、版本鉴定
六、善本
第三节 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的作用
三、校勘的起源与发展
四、校勘方法、校勘记与校勘原则
第四节 辨伪学
一、辨伪与辨伪学
二、伪书
三、伪书的价值
四、伪书产生的原因
五、辨伪方法
第五节 辑佚学
一、辑佚与辑佚学
二、古籍的散佚与保存
三、辑佚的产生与发展
四、清代辑佚
下编
第六章 方志
第一节 方志与方志学
一、方志
二、方志学
三、方志的价值
第二节 方志的编修
一、缘起
二、设局
三、人选
四、经费来源
五、资料来源
六、编写
七、审稿
八、刊行
第三节 方志的类别
一、通志
二、府志
三、州志
四、厅志
五、县志
六、军志
七、路志
八、道志
九、都司志
十、卫所志
十一、都邑志
十二、关镇志
十三、土司志
十四、盐井志
十五、乡镇志
十六、乡土志
第四节 方志的特点
一、地方性
二、连续性
三、综合性
四、资料性
第七章 家谱
第一节 家谱概述
一、定义与题名
二、体例与内容
三、起源与发展
四、家谱的价值
第二节 现存家谱概况
一、公藏家谱简介
二、家谱目录
第三节 方志与家谱之比较
一、方志、家谱皆可称史
二、盛世修志、修谱
三、方志与家谱互为资料来源
四、内容与体例
五、连续性
六、书善不书恶
七、攀缘附会
八、印行与收藏
第八章 类书
第一节 类书概述
一、什么是类书
二、类书的类型
三、类书的作用
第二节 类书的起源与发展
一、类书的起源
二、类书的发展
第三节 类书举要
一、《初学记》
二、《太平御览》
三、《事类赋》
四、《事林广记
五、《万宝全书》
六、《古今图书集成》
第九章 《永乐大典》
第一节 《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一、一部大书
二、一部类书
三、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四、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书
第二节 《永乐大典》是如何编成的
一、为什么要编《永乐大典》
二、编修经过
第三节《永乐大典》正本的流传
一、《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
二、再解正本下落之谜
第四节《永乐大典》副本的流传
第十章 丛书
第一节 丛书概述
一、什么是丛书
二、丛书的起源与发展
三、丛书的编纂与出版
四、丛书的作用与检索
第二节 丛书举要
一、《说郛》
二、《宝颜堂秘笈》
三、《四库全书荟要》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四、《连筠簃丛书》
五、《海山仙馆丛书》
六、《文学山房丛书》
第十一章 《四库全书》
第一节 《四库全书》之编修
一、编修起因
二、编修过程
第二节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全书考证》
一、《四库全书》简介
二、《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三、《四库全书考证》简介
第三节 《四库全书》之流传
第四节《四库全书》系列丛书之出版
一、影印《四库全书》
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三、《四库禁毁书丛刊》及《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
四、《续修四库全书》
五、《四库未收书辑刊》
六、《四库提要著录丛书》
第十二章 明清文集
第一节 明清文集的检索
一、历史上的文集
二、现存的文集
第二节 明清文集的编刻与内容
一、如何编刻
二、文集的命名
三、序文
四、正文
五、附录
第三节 明清文集的利用
一、文献学价值
二、阅读文集时需注意的问题鲁
后记
15
《山东定陶王陵出土砖文萃编》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定陶王陵保护研究中心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0
定价:420.00元
ISBN:978-7-5479-3458-6
目录:
16
《燕下都陶文》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于军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9
定价:220.00元
ISBN:978-7-5010-8346-6
内容简介:
《燕下都陶文》共收录燕陶文资料1380件(含以往著录误收的非燕陶文和疑伪品陶文共13件)。其中,首次公布的新见燕陶文252件。该书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安徽大学协同创新平台研究成果之一。
目录:
17
《简帛文献的文体形态与谱系》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于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0
定价:168.00元
ISBN:978-7-5228-3875-5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研究对象,按照《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小学类、道家类等十九类的顺序,对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简、清华藏简、上博藏简、银雀山汉简、张家山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天回医简、乌程汉简等等简帛书籍的文体形态予以描述,并就其文体谱系对照传世文献做出分析。结合金石文献、甲骨文献、传世典籍(如十三经、《史记》《汉书》《国语》《楚辞》等)相关记载,以《文心雕龙》所记古代文体种类为基准对先秦各种文体的流变进行了梳理,其中不乏对经方类这种没有传世文本的形态分析。内容有详有略,对于六经的分析最为详细,引述的数据也非常丰富。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文体形态分析,并对论说体等先秦各种文体的源流进行了系统分析,将推进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
作者简介:
于茀,1964年生,男,黑龙江肇东人,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土文献与古代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出土文献、古典文献学及文艺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出版《金石简帛诗经研究》等学术著作五部,在《文物》《复旦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中的繇辞》《楚简〈周易〉革卦“改日”考释》《从〈诗论〉看〈关雎〉古义及分章》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得第十二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一等奖等奖励。著作曾入选2002年全国优秀畅销书,首届知识工程推荐书目;论文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一书。
目录:
18
《尺牍素书——甘肃简牍博物馆藏简牍书信精粹》
(滑动查看更多)
编者:朱建军、肖从礼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7
定价:128.00元
ISBN:978-7-5643-9913-9
内容简介:
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书信实物是出土于战国晚期秦墓的两件木牍。纸张发明之前,书信是写在木牍之上的,而用于书写信件的木牍规格是当时的一尺,秦汉时的一尺约合今天的23.1厘米,因此“尺牍”就成了书信的代称。所谓“尺牍如面谈”“见信如面”,都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亲朋至友收到彼此信件时喜悦心情的表达。甘肃河西汉塞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简帛中,就留存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珍贵书信。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大量私人简帛书信,有写信托友人代买东西的,有因物资短缺而写信向友人求助的,有思念亲友,只能寄思亲之情于书信的……这些私人书信为我们揭开了汉代河西屯成吏卒的生活状况。抚读这些书信,我们既能真切地了解到当时河西汉塞吏卒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又能深入探知许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
相较于那些程序化的官府公文,这些珍贵的私人书信能反映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等。这些简牍帛书记载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更是丝绸之路的全景武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它们能深入了解汉代军民之间的社会往来。
目录:
19
《中国考古百问》
(滑动查看更多)
主编:刘文锁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时间:2024-10
定价:148.00元
ISBN:978-7-101-16521-0
目录:
考古是什么 刘文锁
一、考古是什么 001
1.考古是探险吗 003
2.考古学是如何出现的 010
3.中国考古学是怎样诞生的 015
二、怎样做考古 023
4.考古学中会用到哪些现代科技 025
5.考古工作者为什么要用到洛阳铲 031
6.考古学家如何确定古物的年代 035
7.考古学家能从古代植物中获得什么信息 038
8.古代动物的遗骸能够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 042
9.考古工作者是如何知道古人的食谱的 045
10.从古人的骨骸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051
11.我们是怎么了解古人的基因传承的 056
三、何以为居: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 063
12.周口店的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065
13.仰韶时代的人类怎样居住 069
14.史前时代的城市是什么形态 076
15.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都城吗 083
16.商代最后的都城是什么样子的 085
17.今天发现了哪些周朝的都城与城市 090
18.秦都咸阳真的像杜牧描绘的那个样子吗 093
19.汉长安城是什么样子的呢 098
20.汉魏洛阳城是什么形态的呢 101
21.“六朝故都”今何在 106
22.唐长安城有多大规模 113
23.汴京城究竟有多么繁华 124
24.元代都城何处寻 126
25.紫禁城的“前世”是什么样子的 130
四、地下世界:古代墓葬考古135
26.妇好墓中有哪些商代历史的缩影 137
27.怎样判断殷墟商王陵的级别 141
28.秦始皇陵埋藏了哪些秘密 145
29.谁是海昏侯 150
30.马王堆汉墓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 155
31.为什么汉代贵族死后要穿玉衣入葬 161
32.“马踏飞燕”出自何方 165
33.西高穴大墓真的是曹操墓吗 169
34.谁是湾彰壁画墓的主人 175
35.“关中十八陵”有什么特点 180
36.藏王陵在哪里 187
37.“九层妖塔”究竟是什么来历 191
38.吐鲁番的地下出土了哪些文物 197
39.北宋皇陵和南宋皇陵有什么异同吗 206
40.辽代帝陵在哪里 210
41.西夏王陵与中原王朝帝陵有哪些不同 215
42.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是怎样被发掘的 220
五、特种考古 227
43.“南海I号”沉船是怎样被发现的 229
44.“江口沉银”真的是张献忠的宝藏吗 234
45.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是怎么被找到的 239
46.在沙漠中如何寻找古代文明 243
47.西沙群岛发现了哪些文物 251
48.计算机是怎样模拟考古的 257
六、石窟考古 261
49.沙漠的明珠莫高窟为何让人魂牵梦萦 263
50.龙门石窟的造像为什么不成比例 271
51.云冈石窟为什么有“胡风汉韵”的艺术特征 278
52.麦积山石窟背后有什么故事 283
53.鸠摩罗什的故乡—西域龟兹地区的石窟有哪些特点 289
七、技术与文明 297
54.什么是石器 299
55.最早的人类制作了哪些工具 303
56.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器是什么样的 308
57.新石器时代到底“新”在哪里 313
58.“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意味着什么 319
59.丝绸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327
60.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和使用的 333
61.古人是怎样用黄土建城的 338
62.古代的车是什么样子的 345
63.瓷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351
64.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纸张的 356
65.汉代的钢铁是怎样冶炼出来的 359
66.唐代有印刷品吗 362
67.唐三彩是哪里烧制的呢 365
68.秘色瓷的“秘色”是什么意思 370
69.宋代的“五大名窑”是哪五大 375
70.南方地区越窑和龙泉窑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380
71.为什么景德镇能成为“瓷都” 384
八、古代文化 389
72.什么是彩陶 391
73.甲骨文记载了哪些历史 397
74.三星堆遗址究竟埋藏了什么秘密 403
75.青铜器上的金文记载了哪些内容 408
76.中国统一的文字始于何时 413
77.中国最早的乐器是什么形态的 417
78.汉乐府是怎样演奏的呢 422
79.西北汉简记载了哪些内容 428
80.汉墓里发现了哪些书籍 435
81.汉代的时令季节与今天一样吗 440
82.汉墓中的画像石上都画了什么 444
83.为什么南朝墓葬里有“竹林七贤”图 449
84.唐朝人的衣装是什么样子的 452
85.唐墓壁画中画的是什么内容 463
86.“昭陵六骏”分别是唐太宗的哪六匹战马 474
87.今天还能看到唐代的佛寺吗 478
88.咸阳元氏家族墓志是颜真卿的真迹吗 484
89.黑水城发现的西夏文字典是怎样编排的 489
90.雷峰塔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 492
九、丝绸之路:在中国发现世界 499
91.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怎样运行的 501
92.何处探寻古诗里的阳关、玉门关 506
93.草原公主,魂归何处 510
94.这些胡人为什么在中国长眠 515
95.今天还能看到古代的高昌城吗 521
96.谁是何家村宝藏的主人 529
97.《井真成墓志》背后有什么秘密 534
98.为什么唐俑里会有胡人 541
99.交河城是怎样建成的 546
100.泉州湾宋代沉船中发现了什么 553
20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
(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雷海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0
定价:268.00
ISBN:978-7-03-079923-4
内容简介:
漢代遣册集中、有序地記録了豐富多樣的名物,是生者對逝者地下生活的細緻安排,不少可與墓葬隨葬品對應,並且這些隨葬品大多數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實用物,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研究漢代日常生活史的絶佳材料。本書選取漢代遣册記録的衣食住行類名物進行分類整理,匯集學界已有成果,形成集釋文本,再廣泛收集實物、圖像、文獻等資料加以疏證。
本書適合中國古代史、簡牘學、歷史文獻學、考古學等相關方向的研究者閲讀和參考。
作者简介:
雷海龍,1989年生,重慶市人,歷史學博士,現爲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博士後。主要從事秦漢簡帛文獻整理與研究、秦漢物質文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規劃項目1項,合著《睡虎地西漢簡牘·質日》,發表論文多篇。
目录:
信息来源:
出土文献、古文字微刊、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简帛数术、考古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战国文字微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