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陈剑教授在南京大学文学院423室以“北大秦简《教女》的‘颦’字与相关问题”为题作专题讲座,南京大学文学院程少轩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杨新勋教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蒋文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学院高中正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周言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魏宜辉副教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陈剑教授和程少轩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杨新勋教授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蒋文副研究员
山东大学文学院高中正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周言副教授
南京大学文学院魏宜辉副教授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陈剑教授先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北大秦简《教女》释文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颦”字之外者,即上下文中的“飧”“恣”“栉”等先作说明,同时分享材料搜集、积累、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如所举用例的时代不可太晚,相关字形笔顺、笔画交接关系之细节应多作关注等。接着,陈剑教授就“颦”之字形问题展开论述,指出简文原作“”,可以确定具有“畀”与“页”两个偏旁的组合关系,即与秦印资料中“颦”字皆从“畀”形相合,容易想到“颦”字。
讲座现场
随后,陈剑教授细举诸例,对“颦”的字形变化进行梳理。秦(汉)文字中“步、岁、前”等头部之“止”形常变作“工”或“䒑”类形,汉初简牍中“/濒”之省作“频”亦多见,故有“”“”等字形。而战国时秦“十三年蜀守戈”的“颦”字(旧未确释)作“”形又给予我们关键提示:“/濒”中间的“横水”形,已仅作一横笔,故与北大秦简“”形相类。陈剑教授认为,“颦”字本即应作从“畀”,系“频/濒”、“畀”两声字,至于《说文》“从频,卑声”,当是“畀”“卑”两旁形音皆近,本可相通,而后世字形多有相混的结果。
但是,“卑”“畀”相混,在中古俗书之后是完全由字形导致的,至于《说文》篆形中“颦”的“畀”声变作“卑”,则是出现在时代比较早的另一种情况。据此,在对各时代相关材料充分梳理的基础上,陈剑教授又提出“扩散”的概念:所谓“扩散”,即从“词汇扩散”借鉴而来,就是比较晚时代批量观察到的同类变化,在早期时代会集中发生在个别字上,然后由于类推这些因素,又逐渐“扩散”到别的字。正是由于早期“畀”“卑”两旁形音皆近,造成交替,又影响“颦”字中的“畀”,晚期再受到隶书影响“回翻”而至小篆与传抄古文字形皆不合于历史事实。據此,陈剑教授也作出提示,只有对现象观察比较全面,才能了解清楚“扩散”的发生,同学们可以慢慢积累例子,此前比较肯定的讨论还有“寸”“刀”交替等(可参陈剑:《秦汉玺印的“蒯”字与相关问题》)。
在明确“颦”本从“畀”不从“卑”后,《教女》之“颦”首先可以考虑读“编”。但从用字习惯来看,“编”字于汉初文字中已多见(马王堆帛书、胡家草场西汉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文字中应亦有之,故用“颦”表示高频词“编”,似乎并不自然。由此,陈剑教授结合前人分析,最终提出观点:“颦”之音与“读若髌”之“”正甚相合,北大秦简《教女》“嗛(揽/擥)人颦枲”之“颦”当表“”词。《说文》所谓“分枲茎皮也”,段注“谓分擘枲茎之皮也”;《广韵·震韵》:“,麻片。”与“编”相比,“”字较不常见,用表其词之字不甚固定,故以“颦”表“”词,并与“枲”连用,表示自枲麻上剥下之皮(亦即“麻纤维”),也是更自然、直接的。在此过程中,陈剑教授也多次强调学术史回顾的重要性,提示大家在面对新成果时不应忘记早前的好的意见,前人学者的正确观点也不应该被埋没。
在讨论完北大秦简《教女》的“颦”字及相关问题后,陈剑教授进一步强调古文字考释中“寻词推字”这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即先寻找到其不同用法所表合适之“词”,试将可能的后世表示该词之字“代入”去看能否读通,再来考虑如何据此来“解释”字形,亦即如何将其形可表该词的道理所在讲明白,从而解决其考释问题。他以殷墟甲骨卜辞的“毁”字与“{祸}”词为例展开分析。
陈剑教授指出,旧有对殷墟卜辞“{祸}”的探讨极多,但至今仍未有获得公认的“{祸}”词,这也是问题意识的产生。据此,结合对殷墟甲骨文“(齿)”字研究的理解与反思,陈剑教授认为殷墟甲骨文中多见的“齿”字表意初文“”,除用其本义“牙齿”(除用表人又多用表“象齿”)外,又可“一形多用”为表“毁齿”之“毁”,因其意义有密切联系;作此读音者,在卜辞中读为“祸”,在“毁”字中作声符。而这种“读为祸”观点的必然性,除卜辞意义直接相合外,又可填补上古汉语“高频词”在卜辞中之空位,且相通直接,有关文字表现关系密切。故此例与北大秦简《教女》“嗛(揽/擥)人颦枲”之“颦”读为“”词的情况相似,体现古文字考释中提出新说的“必然性”。
最后,陈剑教授将自身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经验作出总结,分享给在场的听众:细看多思,全面考虑。寸积铢累,就微成巨。多方求间,竭泽而渔。八面受敌,融贯参悟。
提问环节,陈剑教授也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问答环节
与会老师合影
本公众号已于2022年1月更名为“南大古文字”。公众号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专业主办,以发布南京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学术资讯为主旨,同时也关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的新闻动态。感谢广大师友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敬请继续垂注!
图片:余有仪
文字:李梓铭
美编:黄晶琦
审核:程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