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刘超:粟特文明的由来与在华粟特人的生与死

文摘   2024-04-01 14:50   江苏  


3月29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梅庵讲坛“西方语文学”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活水轩举行,题目为“粟特文明的由来与在华粟特人的生与死”。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刘超教授主讲,古文字学专业程少轩教授主持。

主讲人刘超老师

主持人程少轩老师


讲座伊始,刘超老师首先对粟特人建立的城邦群体及其文明类型进行介绍,展示了欧亚大陆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场景。刘老师以史书中称为“昭武九姓”的安、康、米、石、何、曹、史等粟特姓氏为例,从艺术、宗教与文化等方面,呈现了粟特地区异彩纷呈的文化样式,探讨了粟特文明在人类交往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刘老师将视角转向语言文字的创制和使用,提及吐鲁番、敦煌等地保存的写本文献。


讲座现场

刘老师指出,胡旋舞是粟特文化进入中国的一条线索。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黄釉乐舞图瓷扁壶(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出土文物与白居易《胡旋女》的文本形成互证,反映出粟特商人、工匠和手工艺人曾经在丝绸之路的多条线路上扮演过尤为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华非精英粟特人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粟特石棺是在华的粟特精英留下的一条印迹。北周安伽墓石榻(2000年陕西省西安市安伽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史君墓石椁(2003年陕西省西安市史君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康业墓石榻(2004年陕西省西安市康业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中关于宴饮、乐舞和狩猎场景的图像表达,塑造出墓主高贵、慷慨而英勇的自我形象,刻画出理想化的“美好生活”图景。刘老师还从拜火教的传承与演变切入,通过解读墓雕图像中出现的守护圣火的“人鸟祭司”、区隔阴阳的钦瓦特桥等宗教信仰因素,阐释异文化、异民族的建构与想象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交融与渗透的结果。
最后,刘老师总结道,在吸收和借鉴异民族文化因素的过程中,本土文化发生改变,从而孕育出更加新颖的样式、特征与价值。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与互渗,只有基于平等、和平的互动,才能够形成良性而长久的发展。











提问交流环节,刘超老师就粟特人对彼岸世界与整体世界图型的瑰丽想象,狮子形象在宗教中的互动与演变,以及中西交通与外来文明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与回应。

提问交流环节


程少轩老师指出,粟特人处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理解其人种、语言、宗教与民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反观以汉字为中心的先秦秦汉文化,并强调学习中古的语言文字,对于先秦秦汉的语言文字学习具有借鉴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地领略中古和上古的异同。


与谈现场


 本公众号已于2022年1月更名为“南大古文字”。公众号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专业主办,以发布南京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学术资讯为主旨,同时也关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的新闻动态。感谢广大师友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敬请继续垂注!



文字:王越 

图片:余有仪

美编:李梓铭

审核:程少轩

南大古文字
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强基班、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关注业内动态,传递优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