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许可博士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室433以“浅谈出土文献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特征”为题作专题讲座,南京大学文学院程少轩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魏宜辉副教授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许可老师
许可老师认为,当代中国的出土文献研究具备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现代化学术特征。所谓民族性,即对于出土文献负载的文字、反映的思想而言,其历史价值均属于本民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所谓国际性,即出土文献的发现和研究,都具有中西共同参与的国际性特点。
讲座伊始,许可老师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回顾,阐述了中国出土文献的国际性特征。许可老师以多位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对中国出土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为切口,指出现代出土文献学在中西方互动的背景下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中西方互动较为局限,其中能够以英文著作影响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学者也是凤毛麟角。改革开放后,当代出土文献研究在日益密切的中西互动中蓬勃发展,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学术成果。
讲座现场
随后,许可老师重点介绍了域外出土文献及研究。他首先从日本与朝鲜半岛、丝绸之路、俄罗斯与蒙古、阿富汗四方面出发,举出汉倭奴国王金印、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例证,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周边国家出土的与中国有关的出土文献材料。接着,许可老师又介绍了我国发现的国外出土文献,涵盖货币、玺印、出水文物等多个种类。许可老师另对国外著名出土文献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第三部分,许可老师对比分析中外出土文献材料,从出土文献的“最大公约数”这一角度出发,解读出土文献涉及的一些“普遍性”话题。许可老师将丰富的出土文献材料分为政治统治、占卜手段、星象观测、地理测绘、算术几何、辟邪祈福、医药保健、语言文字、书法习刻、研究方法等多个类别,对出土文献存在的共性进行详尽的举例阐释。
最后,许可老师总结道,放眼国内外出土文献遭受的屈辱史,出土文献研究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同频共振,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许可老师鼓励同学们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静心学习专业知识,在学习与研究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与安定。
讲座现场
程少轩老师对本次讲座作简要总结,强调本次讲座与课堂的互补性,并指出讲座中介绍的丰富文献材料对拓宽强基班同学的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在提问交流环节,许可老师就国内国外出土文献研究学者研究路数的差异、国内学生如何参考西方学术体系成果、讲座中涉及的咒语内容等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回应。
同学提问
在场师生对许可老师的精彩讲授表示由衷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与会老师合影留念
文字:沈一宁
图片:余有仪
美编:沈一宁
审核:程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