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摘要
1、信用债发行与到期情况
1.1 信用债发行情况
该篇报告中信用债的统计口径为狭义口径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存量信用债余额为28.97万亿元。202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信用债共发行10672.26亿元,月环比减少13.27%;总偿还额10721.51亿元,净融资-49.26亿元。
1.1.1 城投债
我们以Wind城投和YY城投的并集为此篇报告城投债的统计样本。整体来看,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存量城投债余额为15.41万亿元。2024年12月的城投债发行量达4799.19亿元,环比减少17.67%,同比增长22.14%;2024年12月的城投主体净融资额为-414.85亿元。
分区域来看,发行量方面,江苏省城投债发行量位列各省级区域第一位,达835.84亿元,山东省、浙江省和四川省居其后,城投债发行量分别为510.76亿元、394.59亿元和336.89亿元。剩余省级区域中,城投债发行量超过200亿元的区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西省和重庆市。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城投债发行规模较小,分别为1.6亿元和10亿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无城投债发行。(注:本段所有数据均指2024年12月。)
发行量变化方面,2024年12月,浙江省、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城投债发行量较上月减少较多,分别减少410.46亿元、280.4亿元和227.36亿元。湖南省的城投债发行量较上月增长较多,增长148.02亿元。
净融资额方面,我国各省级区域中,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净融资额数值较大,分别达88.25亿元和57.65亿元,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净融资为负且绝对值较大,分别达-207.63亿元和-152.56亿元。(注:本段所有数据均指2024年12月。)
分评级来看,AAA级城投主体债券发行量为1888.49亿元,占2024年12月城投债发行总量的比值为39.35%;AA+级城投主体债券发行量为1874.63亿元,占比达39.06%;AA级城投主体债券发行量为992.85亿元,占比达20.69%。(注:本段所有数据均指2024年12月。)
1.1.2 产业债
整体来看,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存量产业债(狭义口径信用债中的非城投债部分)余额为13.56万亿元。2024年12月的产业债发行量达5873.07亿元,环比减少9.31%,同比增长37.07%;2024年12月的产业主体净融资额为385.49亿元。
分行业来看,发行量方面,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公用事业的狭义口径信用债发行量位列所有行业第一名,达1193.05亿元。非银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煤炭业、建筑装饰业、石油石化业和房地产业居其后,债券发行量均超过400亿元。(注:本段所有数据均指2024年12月。)
净融资额方面,公用事业和非银金融业的净融资额较大,净融资额分别达428.95亿元和424.6亿元。建筑装饰业、食品饮料业和电子业的净融资额为负且绝对值较大,净融资额分别为-466.3亿元、-178亿元和-140亿元。(注:本段所有数据均指2024年12月。)
分评级来看, AAA级产业主体债券发行量为5064.57亿元,占2024年12月产业债发行总量的比值为86.23%;AA+级产业主体债券发行量为629.8亿元,占比达10.72%;AA级产业主体债券发行量为160.7亿元,占比达2.74%。(注:本段所有数据均指2024年12月。)
1.2 信用债到期情况
1.2.1 城投债
在统计各省级区域的城投债到期情况时,我们假设回售日在2024年12月31日之后的城投债将于回售日进行100%回售。2025年,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四川省和湖南省的城投债到期规模较大,均高于3000亿元。
1.2.2 产业债
在统计各行业的信用债到期情况时,我们假设回售日在2024年12月31日之后的产业债将于回售日进行100%回售。2025年,公用事业、非银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装饰业的信用债到期规模较大,均高于3000亿元。
2、信用债成交与利差
3、风险提示
数据统计口径不同;部分行业基本面恢复速度较慢,流动性恶化的前提下,债券违约风险可能超出预期;若相关政策收紧,需要警惕再融资滚续压力,资质较差的主体风险暴露速度将加快。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