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老师特辑|教书琐记:在高中语文课,实践一场“死亡教育”

时尚   2024-09-10 17:06   上海  



在青年人的成长道路上,「老师」是他们最熟悉也最重要的一群人。当下世界多元变化,老师们既变,也不变——他们变得更酷、更斜杠、更充分表达自我,而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他们也用更丰富多样、更符合当下时代的思维和方法,影响着学生以及更多人。


因此,《NYLON尼龙》将目光对准了这样一群「酷老师」,他们中有的将三尺讲台化作了激励学生探索自己和世界的起点,有的在教学之外频频跨界、突破专业的意义和外延,另一些则反过来,将自己的另一方钻研领域,打造为非传统的教书育人途径,甚至愈发成规模、影响更多人。


时值教师节,今天带来的第四位「酷老师」的故事,来自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语文老师朱林鹏。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为未来的自己写悼词,希望学生们能够感知到,很多困难时刻与死亡相比并非难事。而当他将更多的语文课堂记录视频搬到B站账号“教书琐记”上,更多成年人在抛却应试的枷锁后,回头看曾经学习过的文学文本,产生了新的共鸣和感受。以下是《NYLON尼龙》与「酷老师」朱林鹏的对话。



朱林鹏在“悼词课”上。



大部分远离高中课堂已久的人,或许早就忘记了曾有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文,但在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上过朱林鹏老师语文课的学生们,可能在一生的记忆里,都留存有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以自己的视角,回顾了马克思的一生,而以这篇经典的悼文为启发,朱林鹏将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其中一个课时,设计成为了“悼词课”,请学生以他人的视角,为未来的自己撰写一篇悼词。


从2016年开始,这一课程已经跨越了三届学生。



朱林鹏带学生到室外上语文课。



朱林鹏在学生们的悼词中看到了一些共性,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大多对未来保持着最积极的憧憬,“未来几十年,我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在职业上发光发热,一切都比较志得意满,有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儿孙满堂,最后是幸福地离开。”


而更多的则是个性,“寿命最长”的同学将自己的死亡设计在3006年的春天,最短的则选择了写下悼词的当天,原因是英语默写没过,拿了F。让朱林鹏记忆深刻的一个女生,借着亲人的口吻写下,“葬礼一定得是个欢乐热闹的庆典!这是她离经叛道的小愿望。”


这可能就是让朱林鹏在意的“死亡教育”,突然闪光的一刻。在他设计悼词课堂的初衷里,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感知到很多困难时刻与死亡相比并非难事,“活着本身已经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一位学生所写的悼词。



还有一些课堂是没那么沉重的,在讲姚鼐的《登泰山记》时,正值秋天,一场关于秋天的诗词“飞花令”被搬到了操场上。要理解《雷雨》里的人物时,也可以各自领一个角色,在课堂上用话剧真切地演一演。


当然,更多的课堂,是普普通通的高中语文课堂,讲台上讲述应试的知识点,讲台下为分数奋笔疾书。但这些课堂也并不比精心设计过的某些场景逊色,它们都会被朱林鹏用摄像头如实地记录下来,成为B站“教书琐记”账号下课堂实录的一部分。在B站的账号简介里,朱林鹏写下了,“相信记录的意义,一定会历久弥新。”


在这些课堂的背景音里,我们感受不到刻板印象的课堂上的沉闷,学生们对答的声音更大、更没有拘束,他们更敢于将个人的见解展露于人前。在一位乐于引导的语文老师的课堂里,十六七岁的学生能够发出更坚定的声音。



学生拼贴的诗词。



朱老师也为自己写过悼词,但在某次采访中,他明确地说,不愿再翻看成文,“我的职业已经确定、家庭也确定,大概率一辈子都是待在临海这个地方,”但学生不同,“我人生的想象空间不如他们来得丰富多彩。”


这为他描上了些许悲观主义的色彩,但这也是组成朱林鹏的一部分,甚至也是他能成为「酷老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毕竟在他看来,“拥有独立的个性,也是我认为「酷老师」很重要的部分,本质上我还是希望能够使用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的人格魅力,全方位打动学生。”



学生们的毕业照。







朱林鹏将课堂搬到室外。





采访、撰文:霏絮

编辑:唐卓人

设计:圈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NYLON尼龙
真实的年轻人矩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