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创作者Forest:在藏区、极地、无人区,用镜头驶向未知的1%

时尚   2024-08-17 19:01   中国  



高中生Forest在过去三年里,带着相机装备来到藏区、极地和无人区。为了拍好一处景观,Forest需要多次前往同一个地点,以“测试”出最好的季节气候、点位角度,甚至捕捉到前人所未曾发掘的独特风光——极地雪山的金色日出、极光和火山湖,这些记忆景象提炼成了8月9日于友谊湾171 Space开幕的展览“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


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独立策展人唐煜婷(Roxy Y.Tang)与这位“05后”创作者交流、碰撞、一同构建了这次展览。她记得第一次看到Forest的“河流系列”时的惊讶与惊喜:“我在荧幕前被眼前像极了油画的高清摄影全然撼动在原地。一方面,我当然也深深地感叹拍摄器材乃至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我更惊叹于这个17岁少年在镜头背后表现出的审美能力和沉稳耐性。”


当少年Forest在打磨镜头下的照片时,恍然意识到视觉和图像的无限魅力,以及使用这种语言来和外界、和自己对话的潜在可能,他会如何继续自己的脚步?以下是《NYLON尼龙》邀请唐煜婷以学术顾问和采访者的双重视角,带来的与Forest的对话。



Forest在“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现场。



渐入暮夏,热浪与秋意交替守护着华北平原。距离京郊三百公里的秦皇岛阿那亚向来以人文社区和艺术氛围著称,北岸友谊湾则是在神盘基础上建立的内容实验——即建立一处知识型、有远见的生活容器,将材料、品牌、创作、交流悉数编织进这部立体刊本中,同时也将阿那亚从替代型置业深耕为令人向往的未来栖所。


八月的友谊湾,迎来了一位年轻的社区邻友,Forest。常居北京的他,平日里是一名寻常的高中生,原本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但让他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14岁时偶然发现的摄影之美。三年间,他带着相机装备在假期中反复地去过许多地方,并将关于藏区、极地和无人之境的记忆景象提炼成了如今友谊湾171 Space的展览“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



友谊湾171 Space“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现场



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当我得知准备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一位“05后”创作者的时候,我既惊讶又惊喜——尤其是当看到他的“河流系列”时,我在荧幕前被眼前像极了油画的高清摄影全然撼动在原地。一方面,我当然也深深地感叹拍摄器材乃至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我更惊叹于这个17岁少年在镜头背后表现出的审美能力和沉稳耐性。



68.06341°N, 13.22419°E

挪威,罗弗敦





十七八岁,大体上是一个不谙世事、天真又迷茫的年纪。许多的梦在那个年纪被打得粉碎,但又有许多新的可塑性在不远处伺机而动。从展览前期筹备到现场布置,再到正式开幕和与来访观众的现场互动,Forest从不善言辞到乐于交流的“蜕变”就像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但回想起来,其中暗涌的势能似乎也必然会催生出破茧成蝶的结果;尤其是当听闻他的母亲叙述他是如何在西藏群峰山脚下就地扎营,耐着严寒、低氧和心性,最终在苦守三天三夜后成功捕获到希夏邦玛峰的金色朝阳,并面对奇观发自内心地呐喊——我深知,创作者们为了那一刻的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蛰伏多久。



28.28580°N, 87.38837°E

西藏,雅鲁藏布江



展览“几乎凝存”发端于创作者Forest想要探索表达、分享和反馈的小小心愿。在前期准备阶段的一次线上会议中,话语不多的Forest显得有点酷;但在按照画面类型和拍摄手法敲定了4个展出系列“蓝调”、“胶片”、“河流”和“雪山”后,Forest在书写拍摄各系列的原始心路历程时,用看似生硬但却格外坚定的文字强调: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地球究竟有多美。于是,这便再度印证了这位年轻的创作者,似乎一直在探寻着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从设计到落地这场人生首秀,眼看着Forest不断向未知领域迈进,“几乎凝存”也在倏然间接近成型。



“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蓝调”区域



这是一场由24张哈内姆勒相纸装裱和36张胶片组成的定格叙事。现场展出的作品标题均由拍摄地点的经纬度标注加以区分,精准的数字将彼时彼地客观重现的同时,也借用编码般的严谨格调平静地讲述着冰岛的某条公路、挪威的某座山。观者的“事后”视角往往正是如此:我们仅能够通过查找、对比,以及有限的研究,来尝试进入创作者的现场状态——哪怕年仅十几岁,他究竟驱车多少路途、负重多少的装备、遭遇并处理过多少意外与危险、四次进藏有何体悟——当我们走进崭新的、明亮和煦的展厅,观看纤薄的相纸和凝固的图像,仍然很难想象取景者的心境;但是与此同时,一种内敛的混杂着慨叹、谦卑、冒险与野望的叙事风格却在友谊湾的社区空间里愈演愈烈。





8月9日这一天,天朗气清,“几乎凝存”开幕了。我们一边确信,展览主题与导演卡梅隆·克劳(Cameron Crowe)的自传电影《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2000)从少年追梦的文本背景到迎难而上的人物形象皆可形成互文,另一边也从别具一格的展览现场和络绎不绝的观者口中提取到许多超乎意料的正向反馈。面对面交流和多日协作后,大家逐渐从Forest的摄影世界中抽离出来,了解到了更多他的幕后故事、日常生活、与全球高清摄影组织“8KRAW”签约的来龙去脉、他慢热但却尤为丰沛和真挚的内心世界,以及未来还想去到智利的阿雷纳斯角和南极岛的大航海梦想,等等。



现场呈现的Forest于藏区拍摄的底片。



此刻,所有人终于能够在空间方圆内“身临其境”——蓝色晚霞笼罩着挪威罗弗敦雪山脚下的Airbnb小屋,屋内似乎尚无人入住,但屋外热气腾腾的夜灯却将这处木屋映照得犹如一隅安全的庇护所,似在漫天冰雪中坚定等待着看见它和需要它的人前来——作为展览主视觉,《67.93144°N, 13.22419°E》更像是一张以景观为表象的创作者自我肖像。侧身邻旁,放大镜下的藏区胶片由无数细节和情感定格凝存,蒙太奇般地讲述了一帧帧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种“跳接”的片段也呼应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既保留了胶片独有的古典质感,又将诗意现实主义缝合进介于真实和梦境之间的奇妙地带。在边境地区的画面记忆里,Forest用脚步和镜头丈量过野草丘陵、居住区、餐厅、牛羊家禽,那么近的现代即视感混杂着那么远的地理环境,使前来参观的人们在一次次望向环形照片群的同时,也一次次坠入各自失焦的共情场域。


上图:“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胶片”区域

下图:“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河流”区域



“几乎凝存”的空间布景,明亮细腻地很容易让人滑入心流时间,这是从天南海北前来友谊湾171 Space参观友人的大多数回应。具象的描绘能够给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看世界的角度,而来到“河流”系列,即地面上呈现的三处错落有致、如同沉积滩一般的抽象图景,则将许多来者对于摄影的传统认识完全打破了。“如果不是Forest用无人机如此去俯拍雅鲁藏布江,我大概这辈子都不会知道这条江水美得像绿宝石一样。”一位观众叹道。充斥在摄影中的不仅仅是银白如玉的沉积滩和幽静碧蓝的河流,Forest也找到了存在于人迹罕至之地的媒介临界,即写实摄影中的抽象绘画性,以及极度高清自然中的像素颗粒与计算机美学。



“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雪山”区域



但是,为了拍好一处景观,Forest需要多次前往同一个地点,以“测试”出最好的季节气候、点位角度,甚至捕捉到前人所未曾发掘的独特风光。有的观众看到Forest镜头下的极地雪山的金色日出、极光和火山湖时,会艳羡他的运气,“因为现实并不一定会嘉奖每个拼命努力的人,但是若不付出足够的身体力行,幸运也很难得门而入。”同样前来北戴河驻留的艺术家叙道。更有甚者,Forest为拍摄到西藏诸峰中的马卡鲁峰,需要先登上海拔5000米高的位置,再将无人机飞升1500米左右极限高度,方能抓拍到地球极巅的一瞬。当Forest被问询到那些拍摄的背后故事时,他的讲述总是风淡云轻,以至于当我们即使可以通过他未经拼接的雪山照片裸眼看奇迹,但仍有太多的一手经历和感受无法被完全感同身受——这么想来,创作者既是幸福的,也是孤独的。



西藏喜马拉雅雪山,在海拔5500米的高地操控航拍。





不过好在,Forest为展览准备了“进入按钮”:来自北纬66°的火山石。那是一小块粗粝的墨黑色小石块,肉眼可见有一些零星的暗银色矿物质参杂其中,是一块冰岛火山脚下的普通熔岩,但放在展厅内陈列时,却像是一颗压缩着异域能量的未知球体,连接着此时此刻的观众和彼时情景中的创作者。“几乎凝存”也选取了以文字为平行解读路径的读本书籍,例如《Genesis》和《Futura-ism》,以补充更多关于摄影、自然、图像心理和青年文化等多元视角,在创作者Forest将其目之所及的画面依次尽显的同时,也将他作为被观看、被聚焦的对象,进一步揭秘艺术创作和表达通道的内在逻辑。



展览现场陈列着Forest从北纬66°带回来的火山石。



回想起我们自己第一次接触到语言和艺术的时候,各种意义以及承载它们的字符、画面、音律或者动作,那些边界似乎都是模糊但完整的,换句话说,生活即叙事,艺术即生活。Forest站在他的17岁,将身体磨砺为船,镜头记忆为桨,将自己作为映射方法,无声中悄然抵向表达的另一种可能:将视觉作为语言,打破常规文字语法的编排感,让镜头成为新的“眼耳口鼻”,进而找到启封自己内心的方式。一次负重前行、一次勇敢分享,抑或是再次行旅、再次相见,Forest在不断地追问自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的是身体和大脑都在路上,始终不去设限的也许就是理解和表达的无限形态。



Forest在“几乎凝存”(99% Solidified)展览现场。





创作者Forest通常都立于镜头背后,在面对自然景色或者风土人情时听凭感觉和经验为之按下快门。受《NYLON尼龙》之邀,是Forest的首次入镜。适逢展览顺利开幕一周——相较一周前,尽管仍旧话不多,但他明显自如和健谈许多——于是,我们就在拍摄现场与这位年轻的摄影创作者,聊了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以作为当下“Youth Culture”的一种视角。

 

N:第一次被拍摄的感觉如何?


Forest:感觉还是挺好玩的。一开始被很多人看着感觉很不舒服,感觉“社死”了(笑),但到后来就也还好,放松了。可能是对环境也熟悉了,而且摄影团队也很nice。


N:那么多艺术表达形式中,你有画过画吗?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摄影?


Forest:我不擅长画画,但是我有通过剪辑和建模来探索过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再到后来,我确定是摄影,因为摄影可以直接看到图像,能让人直观地去感受,也是我感觉能最直接表达自己的方式。



在瑞士马特洪峰,Forest记录下一次露营的清晨。



N:为什么喜欢风景摄影?考虑或者尝试过其它类型的拍摄吗,比如人像和视频?


Forest:当时选择自然风光的拍摄是想和人接触少一点,我感觉风景摄影可以逃开社交和交流。但其实在过程中我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现在什么都会拍一点。


N:常年往返于边境线,除了火山石,还有刻意保留一些其他的沿途物品作为留念吗?


Forest:在藏区的时候,有个朋友送了我一条手串,一直戴着不离身。当时在高原,我被晒得满身通红,甚至还在大昭寺被当成藏民。这些奇特的记忆都伴随着我,像种保佑,但是不是信仰我还不是很清楚。“信仰”这个问题很难,但看到当地人虔诚地践行他们的信仰时,我也总会有说不清楚但很强烈的感觉。



在意大利多洛米蒂,Forest进行了一次3小时的重装徒步,

在山洞中露营。



N:这次展览从布展到开幕,再到开幕后的许多天,你都坚持每日来展览现场。近一周与各种各样的观众大量密集的直接交流,有没有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互动?


Forest:我发现来友谊湾看我展览的观众类型,有同样是徒步者的人,更多的是带孩子的一家人。他们发现我就是创作这些作品的人后,都会先是很惊讶,然后就会聊些常规话题,比如问我在哪里上学、以后想做什么之类的。去过类似目的地的人看到熟悉的场景,也会和我分享他们的回忆。其实印象都挺深刻的。


N:看到那么多人喜欢你的作品并用购买和收藏的方式来支持你,感觉如何?


Forest: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会买我的作品,然后带回家后会挂在哪里。我对于会有人买我作品感到很惊讶也很意外。


N:最后聊聊以后的理想吧,比如理想的大学、专业,理想的事业?


Forest:我还是会坚持拍摄,也会去学习摄影和摄像。





采访、撰文:唐煜婷(Roxy Y.Tang)

编辑:DJ

肖像及展览现场摄影:Seven

排版:Ruirui

其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展览呈现:缇干画廊





NYLON尼龙
真实的年轻人矩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