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病人拿着心电图报告问:医生,我24小时早搏1万多次,要不要紧?有没有危险?这个问题确实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需要一分为二地看。
早博次数是判断病情的指标
图片来源:网络
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室上性早搏(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这种分类的用处主要是区分早搏性质、指导早搏治疗。早搏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当然早搏的频率和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指标。
因为早搏会影响心脏泵血,如果每分钟早博超过5次,每小时超过30次,24小时早搏超过总心搏数的10%,这往往提示早博较为频发,通常伴有心悸、头晕甚至黑朦等症状。
长期持续频繁的早博,不仅可影响心脏泵血,同时还会引起心室结构改变,导致心功能下降。尤其对于心脏本身就有问题的病人,频发早博,往往会加剧心功能恶化。
早博次数不是判断病情的唯一指标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判断早搏危不危险仅凭早搏次数就可以啦?当然不是!早搏是不是危险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1.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所谓器质性心脏病,就是诸如心脏瓣膜病、心脏肥厚扩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如果有这些情况,早搏就容易进展成为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2.早搏的性质:有些室性早搏虽然数量不多,但形态多样,多点起源,靠近危险区,例如多形性室早、多源性室早、落在易损期室早,就比较危险,容易发生致命性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3.内环境紊乱:合并严重低钾、高钾等电解质失常、重度的酸碱中毒等身体内环境紊乱时,早搏很容易演变成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
由此可见,早搏次数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指标,而且早搏对个体的影响差异很大。有些人早搏很多却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影响其工作生活;而有的仅有很少的早搏但症状明显,寝食难安。况且绝多数的早搏是安全的,有危险的早搏非常少见,有了早搏不必紧张,必要时咨询专业的医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